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3小时前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3小时前
海内外学人期待已久的《儒藏》首批成果——“史部”50册,已经由四川大学古籍所编纂、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一集结了数百年学人梦想的大型工程,终于结出了首批硕果。儒学文献的大型丛书《儒藏》,作为儒学文化及其历史的集中反映,是中国文化主干的体现。儒学自汉武帝以来,被历代统治者推崇为“独尊”的国家学术思想,与佛教、道教并列为三足鼎立之势。然而,相比于佛、道,儒学长期以来没有拥有自己的大型丛书。明朝万历年间,孙羽侯、曹学佺提出《儒藏》编纂设想,清代乾隆时周永年再次强调《儒藏说》,将编纂《儒藏》视为“艺林中第一要事”。但受制于种种原因,在中国古代社会,《儒藏》编纂始终未能完成,成为学术界的一大憾事。
四川大学古籍所秉持“通经学古、求实创新”的传统,继承廖季平、吴之瑛、蒙文通、郭沫若等老一代学人儒学研究的成果,在20世纪90年代敏锐地意识到《儒藏》编纂的重要性,并率先开展儒学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工作。至2004年初,在谢和平院士的领导下,学校决定加快《儒藏》编纂工作,成立了以校长、副校长、副为正副组长的“《儒藏》工作委员会”,并投入100万元资金,促进《儒藏》成果的问世。2005年初,中国孔子基金会将川大“《儒藏》编纂”列为“重大项目”,并提供300万经费资助。此外,国际儒合会也派出了四位学术委员参与川大《儒藏》工作,并增选川大《儒藏》主编舒大刚教授为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兼学术委员。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川大古籍所全体同仁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率先在国内三所倡导《儒藏》编纂的大学(另两家为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中推出了首批成果,与北京大学组织的《儒藏精华》、人民大学主持的《海外儒藏》一起,共同构建了儒学文献大厦。
川大《儒藏》首批成果共50册,总字数约2600万字,内容涵盖了儒学史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属于川大《儒藏》工程自创体例“三藏二十四目”中的“经”“论”“史”的“史部”。首批50册包含“孔孟类”、“学案类”和“碑传类”三个部分,收集了约80余种书籍。其中,“孔孟史志”共13册,收集了历代记录和研究孔子、孟子、孔孟弟子及其后裔的著作和文献,包括儒门人物志、儒门家族志、儒门礼乐志、儒门综合志,以及先秦唐宋有关孔子和孔子弟子的一些散见资料。《历代学案》共23册,收录了唐晏《两汉三国学案》、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冯云濠、王梓材《宋元学案补遗》、黄宗羲《明儒学案》、徐世昌《清儒学案》等五部著作,是体例完备、内容齐全、资料充实的儒学流派史。《儒林碑传》共14册,收集了两汉至清末的儒学人物原始资料——碑传文献,共搜得碑传文章四千余篇,涉及传主三千五百余人,按时代和生卒年顺序编排。
在整理方式上,川大古籍所力求将仿古与现代相结合,整理与研究相统一。对于已有整理成果的“历代学案”、“儒林碑传”等,采用仿古照排,以统一格式。对于没有整理成果的其他内容,则采取圈点加影印的方法,避免重排带来的错误。同时,提供《总序》、《分序》、《小序》、各书《提要》和《校勘记》等,为读者提供清晰的儒学历史及其文献演变的轮廓。
随着《儒藏》“史部”50册的编纂和出版,两千五百年来的儒学成果将进入结集整理和出版的新阶段,历代儒学文献将获得理想的归宿。这也标志着自明万历以来四百余年间学人的梦想将变为现实。圣贤的智慧与光芒,将以更加深入人心的方式向世间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