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1天前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7分钟前
杜牧生性刚直,有出众的节操,他从不显现谨小慎微的样子,敢于评论军国大事,指出时政利弊尤为切至。
热心网友 时间:7分钟前
重点讲解
一、实词
1.一词多义
(1)一
①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
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全,都)
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⑥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
⑦一鼓作气(初次,第一次)
(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④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
(3)取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③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
④留取丹心照汗青(着,助词)
⑤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采取)
⑥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同“娶”)
(4)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
④族疱月更刀(一般的)
⑤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指筋骨交错集结的地方)
(5)使
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叫、让,使令动词)
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连词)
③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派遣,动词)
④人皆得以隶使之(使用,驱使,动词)
⑤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使者,名词)
2.古今异义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聚。斗角,指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戈相斗。文中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常用它的比喻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2)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里指“天气”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收藏,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经营,与现代汉语用法有区别,现代汉语是筹划、计划或组织的意思。这里是搜集保存的意思。精英,用法同现代汉语一样,但现在也用于指出类拔萃的人)
3.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数词用作动词,统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方位名词直接做状语,向北……;向西……)
(3)辇来于秦(“辇”古代一种人拉的车子,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即:乘辇车)
(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名词用如动词,当做铁锅;当做石块;视作土块;视作瓦砾)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为动用法,为……而哀;意动用法,以……为鉴)
二、虚词
(1)焉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助词,……的样子)
②或师焉,或不焉(语气助词)
③且焉置土石(代词,哪里)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
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在那里)
⑥犹且从师而问焉(相当于“之”)
(2)而: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并列连词,又)
②不敢言而敢怒(转折连词,却、但是)
③谁得而族灭也(表修饰)
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表假设,如果、假使)
⑤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代词,你)
(3)夫
①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语气助词,表感叹)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语气助词,用于句首,引起议论)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指示代词,那个)
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的通称)
三、句式
(1)判断句: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
(2)被动句:戍卒叫,函谷举.(意念上的被动,举,拔,攻占。此处为被攻占的意思)
(3)介词结构后置句:多于市人之言语。 用之如泥沙。
四、其他
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使用了“互文”修辞格)
2.使六国各爱其人;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这两句中的“人”即“民”,即:百姓。此处用了讳饰手法,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
重点提示
1.从内容上看,《阿房宫赋》是一篇怎样的文章?
2.本文是怎样做到描叙、议论有机结合的?
3.作为一篇文赋,本文充分发挥了赋体在语言方面的长处:既采用比兴,又运用了铺陈,熔赋、比、兴于一炉,兼得诸家之长;尤其在句式方面,或长或短、或整或散、或常或变,运用自如,恰到好处。请以文章的第三节为例,说一说句式与所表达的内容之间的关系?
思路指津
第1题
对于这一问题,应从两方面去寻求解决途径:一是文体特点与时代背景;一是文章内容。这里仅从前一个方面作如下提示:
赋,作为一种文体,在汉代兴盛一时。不过,汉赋大多成为帮闲文人的应制之作,内容以上阿谀奉承为主体,形式上则艰深枯涩。六朝人写赋,工于骈偶,走向极端,这种俳偶式骈赋,绮丽浮靡,堕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中唐以后,受“古文运动”影响,文坛出现散文式的赋体,跟汉赋的艰涩大相径庭,又跟六朝骈赋的浮华迥然异趣,杜牧的《阿房宫赋》是这方面的优秀名篇。
公元825年,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人怨。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这是一篇讽时刺世之作。《阿房宫赋》中所着力描写的阿房宫,是秦皇骄奢的见证,是封建者的象征。由于唐敬宗大兴土木,大建宫室,因而杜牧写阿房宫,正是借古讽今,体现了较为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想倾向。
第2题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的巧妙结合,是这篇赋在表达方面的一大特点。对这一问题的探究,既要分清文本中哪些是叙述描写,哪些是议论抒情,更要结合文章写作的目的和表达的主题,去探寻体会那些融于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提示如下:
文章真正的用意在于议论时政。描叙是议论的铺垫,为议论必备之条件;议论是描叙的归宿,是描叙必然之结果。作者围绕阿房宫,反复措叙,多方渲染,极尽铺张之能事,又画龙点睛,精当议论,以达到情尽意显的效果。
文章一开始点出背景、环境,然后进入对阿房宫形象的刻画。依据空间位置的顺序,先作外景描画,极力渲染其大;紧接着作内景描摹,尽情点染其美,至此,阿房宫富丽堂皇的形象矗于眼前。由对宫殿的描绘,自然过渡到对宫人的叙写。写宫人,写其饮、食、起、居;宫内的生活,写歌、妆、梳、洗、焚椒兰、驾车辇、望临幸等等。再由叙写宫人过渡到描写珍藏。六国的珠宝,都被秦王朝囊括其中,但在宫中却被视若土石,任意抛置,有奢侈之心,无爱惜之意。此时此刻,作者惋惜底的倾向便逐步外溢;笔前的锋芒,便渐渐外露。“亦不甚惜”一句,仿佛已经听到作者的斥责和愤慨之声了。
接下来,文章由对阿房宫的堂皇富丽的描叙进入作者议论的中心。宫殿如此豪华,耗费如此浩大,必然给劳动人民带来灾难和不幸,“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而灾难和不幸,又势必激起人民的愤恨和反抗,“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卒章显志,文末作者的议论,给唐王朝不啻浇了一瓢钻心透骨的凉水。文章突出一个“鉴”字,引古用于鉴今,述昔借以讽世,希冀唐王朝统治者以秦为镜,回心转意,更弦易辙。至此,作者为文之本意才显现出来。
文章的描叙由宫而起,越是写得壮观繁华,后文的议论就越是扎实可信。文章的议论由宫而发,越是议论得精到,就越显出作者前文描叙的良苦用心。就这样,全文描叙与议论有机结合,笔墨淋漓酣畅与恣肆汪洋相得益彰,收到了完美的艺术效果。
第3题
文章第三节由描叙转而为议论,点示为文意旨。先以“嗟乎”领起,有提示注意的作用。“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这几句是散句,用平和的语气说理,给人留有回味的余地。“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两句,则变为尖锐的质问,发人深思,为下文的排比议论蓄势。“使负栋之柱……多于市人之言语”,连用六个排比兼比喻的长句,极写素的“纷奢”。这些句子大体上押韵,一气贯注,成排山倒海之势,颇具震撼力。“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以散句收束住上面的罗列,并开启下面的议论。“之心,日益骄固”,一变为四字短句,一语道破,简捷有力。“戍卒叫,函谷举”,选用被动句式,节奏骤然加快,庄重而不失诙谐生动。“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采用变式句,语气虽稍缓,但仍有气势,形象地描绘出阿房宫被焚的结局,也暗示了秦王朝的覆灭。
难点解析
1.下列句中两个“缦”字的意思是否一样?
①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明确:这两个“缦”字的意思不一样:
“缦”的本义是没有花纹的帛。在“廊腰缦回”中,“缦”用的正是它的本义。“缦回”是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的主从结构,意思是像缦那样曲折回环。教材注:“缦,萦绕。回,曲折。”“萦绕”“曲折”其实都是“回”的意思。在“缦立远视”中,“缦”当是“曼”的通假字。《说文》:“曼,引也。”段玉裁引《鲁颂》毛传云:“曼,长也。”教材注:“缦立,久立。”“久”,是“长”的引申义。但此处似以取本义为佳,“缦(曼)立”,即引领而立,伸长脖子站着(等待皇帝宠幸)。
2.下列三个句子该怎样翻译?
①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②朝歌夜弦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明确:这三句,机械地照直翻译不难,但又未必合乎原意,因为它们都是“互文”,必须把相对应的词看成一个整体。①句的意思是,歌台舞殿上的表演有时使人感到热烈,有时使人感到凄清;②句的意思是,不分早晚(或从早到晚),宫女们都在弹琴唱歌;③句的意思是燕、赵、韩、魏、齐、楚所搜集和收藏的珍贵东西。分开讲甚至会闹出笑话,如第②句讲成早晨唱歌、晚上弹琴,就好像是按课表上课一样了。
【课文阅读指导】
例1下面四句话中的四个“使”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B.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C.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D.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答案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多义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的理解。答案为C项,该项为连词,假若,假使;其余三项为使今动词,叫,让。
例2从课文中找出与下面这首诗中划线路子内容一致的句子。
过骊山作
杜 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分析 此诗主题思想与《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统治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答案 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士。
点悟 既很熟悉课文内容,又能准确理解所给诗句的意思,是解答此题的前提。作答时可注意,诗句中“函关”、“”、“火”、“作灰”等关键字词,通过联想、比较,以便从课文中快速筛选出所需句子。
【拓展延伸探究】
知识拓展
1.写作背景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远未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杜牧也加入到这一传统的议论中来。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这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一文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2.关于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杜樊川”。京兆杜氏自魏晋以来就是名门世族,杜牧的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所撰《通典》一书,开典章制度专史的先河。杜牧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在江西、宣歙、淮南等地军府任幕僚多年。唐文宗开诚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治所在现在湖北黄冈)、池州(治所在现在安徽贵池)、睦州(治所在现在浙江建德)刺史。在地方任职时,改革弊政,成绩卓著。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回长安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后曾一度出任湖州(今属浙江)刺史,又回长安任考功郎中,知制诰,官至中书合人。他所生活的晚唐,藩镇拥兵,宦官专权,民不聊生,《阿房宫赋》就是他二十三岁时有感于时政而写的。杜牧诗歌创作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比,因而称他为“小杜”;又和李商隐齐名,他们又有“小李杜”之称。李商隐比他约小十岁,很欣赏杜牧的为人和诗篇,在给他的一首诗中写道:“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
3.关于“赋”
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产生得颇早的一种文体。它始创于周末,到了汉代则特别发达起来;此后经过历代作家的创作实践,在上不断有所变化。赋一直是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中重要的文体之一,所谓“诗词歌赋”,“赋”正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从现在所见资料看,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是战国时期著名学者荀况。继荀况之后,进一步发展赋体文学,开汉赋先导的是楚国人宋玉。宋玉可以说是赋体文学的真正创立者、奠基者。楚国是赋体文学的发祥地。而汉赋,就是在荀赋,主要是宋赋的基础上,广泛吸收、综合了“楚辞”、《诗经》以及先秦散文的一些文体特点和创作手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文体。
后世赋体作品的创作经历了不同时期,在上不断有所变化。明代徐师曾在他的《文体明辨》中,将赋划为古赋、俳赋、文赋、律赋四类,这大致上可以反映出赋在不同时期上的变迁和特点。古赋,主要是指产生于两汉的辞赋;俳赋,又称骈赋,是在古赋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出来的一种新赋体,始于魏晋以后,盛行于南北朝;律赋,主要是适应唐宋科举考试用赋而产生的一种既讲究对偶,又注重音韵的新赋体;文赋,是受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而产生的。
赋发展到清代,因受八股文影响,从内容到形式已经和制举文字一样,完全走入末流而无足取了。
总之,赋这一文体是比较特殊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受同时代诗文的影响。有时散文成分多,诗歌成分少;有时,诗歌成分多,散文成分少。但它一直保持着半诗半文的性质,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的文体。
西汉的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提出了“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著名论断。扬雄认为赋的共同特点是词采华丽,而在内容上却有着“则”与“淫”的区别。他把片面追求形式的赋称为“辞人之赋”,其特点是雕绘铺陈的泛滥(淫);把注重社会内容、有讽谏意义的赋称为“诗人之赋”,它在“丽”的同时,也体现了“则”的精神。在晚唐,做到这一点也是非常不易的。而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正在于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能力迁移
例3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文。大和二年,韦筹榜进士,与厉玄同年。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崔郾,大学博士吴武陵策蹇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①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搢笏朗诵之,郾大加赏。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请第五人。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②后又举贤良方正科。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③兵法戎机,平昔尽意。尝以从兄悰更历将相,而己困踬不振,怏怏难平。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诗情豪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故呼“大杜”、“小杜”以别之,后人评牧诗“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谓圆快奋急也。
(选自辛文房《詹才子传》)
①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官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往日我偶然见到有十多位文士,眉飞色舞,击掌赞叹,在共同读一卷文书,我一看原来是杜牧的《阿房宫赋》。②众考生里有很多人说杜牧性格懒散、放纵不拘小节,不过我照你的意见办,不敢再变了。③杜牧生性刚直,有出众的节操,他从不显现谨小慎微的样子,敢于评论军国大事,指出时政利弊尤为切至。
例4 以我国的自然景观为描写对象,仿照下面一段话,另写段话。
万里长城,犹如一条腾飞的巨龙,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她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东方明珠,好像一枚待发的火箭,矗立于黄浦江畔,她是我国迈向现代化的见证;中关村,宛然一座拔地而起的丰碑,坐落于北京大地,她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标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解答此题应注意要注意弄清题目要求。明示要求为:a.以自然景观为对象;b.运用比喻修辞;C.句子结构要与所给例句相同。隐含要求为:选择的自然景观,应有代表性,能体现(或象征)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句式结构为:本体(自然景观)+喻体(具体的、形象化的)+ 喻体的特点(体现精神面貌)+象征的意义。
答案
(参考示例)长江,好比一位叱咤风云的武士,一路翻山越岭,奔向大海,她是华夏儿女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体现;泰山,好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一世沐雨经风,阅尽春秋,她是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深沉的标志;青藏高原,好比一位慈样善良的母亲,一生默默无闻,哺育儿女,她是中华民族胸怀广阔、伟大坚强的象征。
问题探究
本文和贾谊《过秦论》(本册第17课)都有关于秦朝灭亡的议论,两文相比较有哪些相似之处?它们的立论角度有什么不同?
关于秦朝灭亡的议论,本文与《过秦论》相似的地方有;都肯定了秦朝的强大,都强调秦朝灭亡是毁于自身,都说明了秦朝灭亡的迅速,都指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不施行“仁政”。
两文立论角度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过秦论》从对比的角度说明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阿房宫赋》则从“秦爱纷奢”的角度指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过秦论》以秦朝的兴盛反衬它的灭亡,《阿房宫赋》则以对阿房宫“寓言”式的描写,表明秦朝必然灭亡的结局。《过秦论》作为一篇政论,重在正面说理;《阿房宫赋》作为一篇文赋,重在讽喻现实。
你好、希望能帮到你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