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思想和糖尿病预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9:31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5 08:49

“治未病”一词最早出现于《素问?四气调神论》: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奠定了“治未病”理论基础,至唐代,医家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3个层次。中医“治未病”思想发展到现在,其含义有三:一是未病先防,即在疾病未发生之前,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即指人体患病之后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截断疾病的发展、传变或复发。三是瘥后防复,即指立足于扶助正气,强身健体,防止旧病复发。

糖尿病的未病阶段即糖尿病前期,主要指糖尿病耐量低减,而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群及早治疗往往能够恢复正常。糖尿病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慢性重大疾病。糖尿病一旦发病,至今尚无根治的办法。纵观糖尿病发展过程,正是由“未病”至“已病”的具体体现。世界卫生组织(WHO)IGT诊断标准为:空腹血浆血糖(FPG)<7.0mmol/L,口服75g葡萄糖后2h血浆血糖(2hPG)>7.8mmol/L且<11.1 mmol/L。糖耐量减低是指血糖水平高于正常,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是2型糖尿病高风险的预示因素。病人没有明显的症状,多在健康检查或糖尿病普查时发现。我国IGT的患病率高达4.72,大城市达10以上。糖耐量低减者的转归可以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转变为真正的糖尿病,一种是保持不变,还有一种是恢复正常。根据临床观察,糖耐量低减的人如果任其不管,每年会有5―15的人转变为糖尿病,所以这类人群是糖尿病发病的高危人群,因此,防治IGT是阻断糖尿病前期发展为糖尿病的最后关口。如果对这类人群在生活方式上作适当的干预,如适当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则会降低约50的糖尿病发病率。由于糖耐量低减的人往往同时伴有肥胖、高血压、高血脂,所以适当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对减肥、控制高血压和高血脂症也有益处。

糖尿病的未病阶段即糖尿病前期,主要指糖尿病耐量低减,而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群及早治疗往往能够恢复正常。糖尿病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慢性重大疾病。糖尿病一旦发病,至今尚无根治的办法。纵观糖尿病发展过程,正是由“未病”至“已病”的具体体现。世界卫生组织(WHO)IGT诊断标准为:空腹血浆血糖(FPG)<7.0mmol/L,口服75g葡萄糖后2h血浆血糖(2hPG)>7.8mmol/L且<11.1 mmol/L。糖耐量减低是指血糖水平高于正常,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是2型糖尿病高风险的预示因素。病人没有明显的症状,多在健康检查或糖尿病普查时发现。我国IGT的患病率高达4.72,大城市达10以上。糖耐量低减者的转归可以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转变为真正的糖尿病,一种是保持不变,还有一种是恢复正常。根据临床观察,糖耐量低减的人如果任其不管,每年会有5―15的人转变为糖尿病,所以这类人群是糖尿病发病的高危人群,因此,防治IGT是阻断糖尿病前期发展为糖尿病的最后关口。如果对这类人群在生活方式上作适当的干预,如适当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则会降低约50的糖尿病发病率。由于糖耐量低减的人往往同时伴有肥胖、高血压、高血脂,所以适当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对减肥、控制高血压和高血脂症也有益处。

中医怎样预防糖尿病?

1、节饮食: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和饮食有关,饮食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治疗的效果。孙思邈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饮食治疗的先驱,他曾提出糖尿病患者“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唐王焘还提出了米食、肉食及水果等。他们均强调,不节饮食“纵有金丹亦不可救!”

2、适当运动:《诸病源候论》提出,消渴病人应“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外台秘要》亦强调:“食毕即行走,稍畅而坐”,主张每餐食毕,出庭散步。说明适当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这一点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

3、畅情志: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都和情绪有一定关系。因此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正确对待生活和疾病,“节喜怒”、“减思虑”。保持情志调畅,气血流通,以利病情的控制和康复。

4、中药干预:对于不同的病人,采取适当的中药干预,联合饮食和运动疗法,可以有效预防或延缓2型糖尿病的发病。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