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质和区别是什么?主要集中体现于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3:47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5 00:32

所谓“索隐”,就是探索作品有没有什么隐喻暗指的史实.索隐派的手法是把《红楼梦》中的故事说是隐喻历史上的真事,把《红楼梦》中的人物为影射为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则独树一帜,说贾宝玉是隐喻清世祖(顺治),林黛玉是隐喻董小宛。某一历史上的真人。胡适于《〈红楼梦〉考证》一文中曾说到蔡元培《石头记索隐》的索隐方法,是“每举一人,必先举他的事实,然后引《红楼梦》中情节来配合。”其实这样做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合理,这不正合乎胡适所提倡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么?因此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来“配合”,如何能确立“配合”的合法性、有效性。 看两个这种通过语义转换来索隐的例子。如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开宗明义即索隐道“书中‘红’字多影‘朱’字,朱者,明也,汉也”,通过这样一系列转换,《红楼梦》中的“红”便和汉民族的“汉”形成了对应关系,然后再由此推论,《红楼梦》中“宝玉有爱红之癖,言以满人而爱汉族文化也;好吃人口上胭脂,言拾汉人唾余也” ;再看霍国玲姐弟《红楼解梦·第二集》中一例,《红楼梦》第五十二回中,薛宝琴说到八岁时跟父亲到西海沿上买洋货,曾见到一个真真国十五岁女孩,对此,该书索隐道:   “‘真真’即真而又真之意。‘真而又真’岂非‘太真’?‘太真’是杨贵妃杨玉环的道号,传说此人后来成了神仙,居住在蓬莱仙岛。作者所谓‘真真’,实为‘太真’的变称。作者借用‘太真’称呼这为会写诗的十五岁美人,不正说明此人是一位脱离凡尘、居于仙境的神仙一流的人物吗?人间的仙境在何处?庙宇是神仙聚居之地,自然是在庙宇中!这就说明会写诗的十五岁真真国的女儿,是位出家为尼的少女。”   在这里我们看到,这种语义转换过程可简括如下:   真真——真而又真——太真——杨贵妃的道号——杨贵妃——仙人——仙境——人间仙境——庙宇——出家为尼。   就这样,通过繁复的语义转换,真真国女子便指向了索隐目标——霍氏心中林黛玉的原型,一个出家为尼的少女。
索隐派的语义转换手段十分丰富。谐音、拆字是最简单的,复杂一点的,如蔡元培答辩胡适的批评时所说的推求三法:“品性相类者”“轶事有征者”“姓名相关者”。还有象景梅九《红楼梦真谛》中示范的:由高启诗句“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推出“雪”影“满”,“林”影“明”,又据《红楼梦曲》中“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雪”又影“薛宝钗”,“林”影“林黛玉” ,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   薛宝钗——雪——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雪满山中高士卧——满——满族——清王朝;   林黛玉——林——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月明林下美人来——明——明王朝 红学史上影响最大、实力最雄厚的红学派别是考证派红学。考证派红学的创始人是胡适。 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发表于1921年,次年,又写了《跋<红楼梦考证>》。这两篇文章,可以看做是考证派红学的开山之作。他在第一篇文章中说:"我觉得我们做《红楼梦》的考证,只能在这两个问题上着手,只能运用我们力所能搜集的材料,参考互证然后抽出一些比较的最近情理的结论。这是考证学的方法。"所谓需要做考证的"两个问题",指的是作者和版本,这就是胡适为《红楼梦》考证界定的对象和范围。作者的   考证,必然涉及作者所处的年代,所以胡适在第二篇文章中进一步强调,红学考证的"   证据"不是别个,而是"单指那些可以考定作者、时代、版本等等证据"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