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1:0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4 10:58
古人头上戴的主要是冠、弁、冕、帻等。前三种是贵族戴的,帻是平民戴的。
冠,是一般贵族男子头上的饰物。古代男人二十而冠,即举行加冠礼,表示成年。不同于现在的帽子,它是贯穿、固定发髻的圆圈。《释名》上说:“冠,贯也,所以贯韬发也。”戴冠时,先把头发盘成发髻。用一块布把发髻包住,这块布叫纟丽(xi),是黑帛。然后把冠圈套在发髻上,再用一根不宽的冠梁,从前到后压在头上。冠圈两旁有丝绳,在下颏处打结,这样就把冠固定在头上了。这两根绳叫做缨,缨的结余部分叫纟委
。冠固定后,还要用笄、簪来固定发髻。杜甫在《春望》诗中说;“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头发少插簪就困难了。
笄簪是根细长的钎子,一头尖、一头钝,并有饰物。一般是用竹子做的。贵重一些也有用骨角、象牙、金玉等制成,簪头上还可饰以珠玉玳瑁等,故古书中常见玳瑁、碧玉簪等词语,妇女的发笄尖的一端分成两股,象个叉子,叫做钗。曹植《美女篇》上有“头上金爵钗”的话,金爵钗即是金质的呈雀形的钗。
冕,古代帝王、诸侯所戴的特殊的冠,其形制与普通冠不同。冠圈上没有横梁,而是用一块长方形的板,叫纟延,挂着一串串的小圆玉珠,叫旒。在冠圈的左右还用两根丝绦的两耳孔外悬两块玉,悬玉的绳叫纟延
,叫玉石纟广。汉代以后只有皇帝才可戴冕有旒,故就成了皇帝的代名词,如王维诗:“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弁,也是贵族戴的一种帽子,有皮弁、爵弁之分。皮弁即武弁,用白鹿皮做的,尖顶分瓣,类似后来的瓜皮帽,各瓣缝合处还镶嵌一行行各种颜色发光的小玉石,叫做綦。看上去象星斗,因此《诗经淇奥》说:“会弁如星”,会是缝合处之意,爵弁是文弁,跟冕差不多,只是没有。
冠、冕、弁大同小异,统统都叫冠,段玉裁说:“析言之,冕、弁、冠三者异制;浑言之,则冕、弁亦冠也。”
中国古代的男子只有四种人不戴冠,即小孩、平民、罪犯、异族人。
古人不剪发,更不剃发,因“肌肤毛发受之父母”,损伤了就是不孝,所以剃发就成了一种刑罚,叫做髡。小孩头发自然下垂,称为髫。头发长了就贴着发根扎起来垂在脑后,叫“总发”。如果不扎成一束而分左右扎成两股,叫做“总角”,象兽的两只角。《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即以总角代指幼年。
平民成年后不能加冠,只在发髻上盖上头,一直盖到前额,叫“帻”,是黑色的,所以秦朝称百姓为“黔(黑色)首”,汉代称仆录为“苍(青色)头”。帻可以起压发定冠的作用故后来贵族也戴帻,帻上再加以冠。
平民还有戴陌头(又写作帕头、绡头)的,颇象现在陕北农民用羊肚毛巾的包头法,从后而前,在额上打结。乐府《陌上桑》有“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绡头以后又演变为幞头。裹幞头时,脑后札成两“脚”,下垂而对称,是软脚幞头,是书生帽。如果用金属丝把两脚撑起来。叫硬脚幞头。将硬脚幞头做出不同形状不同角度,就出现了所谓的“翘脚幞头”、“殿脚幞头”、“交脚幞头”等。因幞头都是用黑纱做成的,故俗称“乌纱帽”。
魏晋南北朝时还常见到“角”一词,是古时隐居者所用,亦即明时的方巾。角巾是幞头的前身,平民的头饰,不是官服。
明白了这些,读古书看古装戏就方便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