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教授讲的”李广难封”,是人意,是天意,是个性使然,我到底没...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4 16:05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4 16:12

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唐朝诗人王昌龄曾赞美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没有封候,唐朝诗人王勃在《藤王阁序》中为李广惋惜“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但李广难封是真的不走运吗?历史评价一个人常带有感情色彩(现代评价一个人多带有政治色彩),对李广同情多于理性分析。因此对于李广难封候的原因,除了其不走运外,我认为还有其它方面原因。
李广身材高大,手臂修长,擅长骑射,打起仗来行踪飘乎不定,行动敏捷,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在做上谷太守时,他每天都跟匈奴人打仗,他置个人生死于外,战斗非常勇猛。以力战为名。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皇帝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皇上爱其才,恐亡之,把李广调到上郡做太守。老子曰:“揣而锐之,不可长葆。”意思是兵器太锋利了就容易折断。李广本人自以为天下无敌,从心底里蔑视匈奴人,因此每次打仗拼了命的打,匈奴算什么,多亏匈奴人不懂汉家孙子兵法,如果匈奴人略懂兵法一二,李广很有可能被匈奴人施计捉走或杀死。虽然李广每次都是身先士卒,作战勇敢,但李广除了力战外,不懂战略布署,从战术上胜敌人,只是以勇猛胜人,如一介猛夫,自负非常轻敌。
李广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李广被捉。此点说明李广一介勇夫,除了单对单、等对等、多打少外,只要敌人兵一多,李广便无可奈何,要么兵败,要么被捉。
李广设计逃走,李广兵败,当斩,赎为庶人。李广回霸陵亭太晚,城门已关。霸陵亭尉趁着一股酒劲,呵斥广:“今将军不得夜行,何况你是前将军!”李广气而无可奈何。虽然霸陵亭尉酒喝多了,但他也算的上是秉公办事。等李广又一次被皇上用为右北平太守时,李广心想:“上次被那个霸陵亭尉拒之城外,竟然蔑视我飞将军,这次我非杀了他而后快。”于是李广把霸陵亭尉召至自己的军中,后而斩之。这一点说明李广心胸太狭窄,心中容不得对自己有意见的人。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李广心里竟容不下一个小小的霸陵亭尉,可见李广气量狭小,不足以成大事。如果李广不杀霸陵亭尉的话,霸陵亭尉必然会内疚自责,感激李广的不杀之恩,他也必然在杀敌时力战以报答李广,但李广却凭一时之气杀了他。没有恢宏气度的人又怎么会去统领千军万马呢?
同样是同时代的御史大夫韩安国,他坐牢的时,狱吏田甲辱安国。韩安国说:“你就不怕我死灰复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复燃,我当洒尿灭之。”后韩安国被拜为梁内史。田甲知后,逃走。韩安国更幽默说:“不逃走就不杀,如果逃走,就灭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韩安国认罪。韩安国笑着说:“你给我洒泡尿看看。”韩安国不仅放走了田甲,而且还善待了他。这就是韩安国一种大人不计小人过的气度。但李广却做不到。
李广数不能封候,于是向王朔抱怨道:“自从汉朝北击匈奴以来,我未尝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将领都封候位列三公,然而我却没有封候,难道我命中注定不封侯?”王朔说:“你想想,你有没有做什么亏心事情?”李广说:“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我杀了已经投降的八百人。”王朔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及将军所以不得封侯者也。”杀俘虏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义的事情,何况又杀了800人,因此李广必会遭到报应。果然从李陵投降匈奴之后,李广家就衰败下去。
李广在参与卫青大将军的漠北之决战时,卫青让李广从侧路袭击,但李广一介勇夫思想的顽疾又出现,他请战当先锋,但卫青却没有同意李广的请求,李广怒而回部。一是卫青了解李广,李广自以为是,不听指挥,没有大局意识,跟敌人小打小闹行,大规模作战就不能胜任了;二是卫青看到李广年纪也大了,体力和精力都不足,而且李广急于封侯,想最后一博取得战绩,因此在他这种急于求胜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失误。因此卫青还是很理智的拒绝了李广的请战请求。但就是让李广从侧路进攻,李广也没有顺利完成任务,他带领队伍迷了路,没有及时和卫青主力部队会合,以至让单于逃跑。卫青责怪了李广几句。李广顿时感到一阵悲凉:“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然后引刀自刭,死的很悲壮,百姓闻之皆恸哭之。最终李广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机会。
说到跟匈奴的大战斗李广没有胜过,但在“七国之乱”时,李广跟随周亚夫平定吴楚联军,立下战功。梁王刘武看上李广之才,私授李广将军印,李广不识事务,竟然接受了。刘武当时很想做皇帝,想等哪天他起兵逼宫时,希望李广能支持他,这一点汉景帝刘启很明白。当时李广为什么要接受将军印呢,还是一点原因李广眼光短浅,分不清利害关系,自以为立下战功,梁王授给将军印,这是对我的奖赏,我还要拿回京城炫耀一番。结果李广此局触怒皇帝,未受到丝毫奖赏。老子曰:“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但李广却不明白其中道理,他太天真。
不可否认,李广很忠诚很爱国,但毕竟李广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运筹帷幄的大战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识)的不足,虽然在小规模战斗上,他表现出来的勇猛以及处变不惊的大将气度,但这些只能使李广扬名,而大战斗中李广总是屡战屡败,没有大的战绩可言,因此李广至死难封。命哉!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4 16:07

破解“李广难封”之谜
西汉名将李广是我事史上的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作战骁勇,箭法神奇,爱兵如子,曾成为文人骚客笔下热情渲染的英雄形象。我们儿时背诵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代诗人常建的诗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都是怀念李广的佳句。一代史家司马迁在其本传中写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引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赞扬他。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匈奴人畏称“飞将军”的人,历经汉文、景、武三朝,终其一生竟然未被封侯。这引起了古往今来多少人的惆怅和伤感:“李广不封侯,古往今来同一哭”,“自叹马卿常带疾,还嗟李广不封侯”。一代名将,人民心中的英雄,匈奴人眼中的“酷哥”缘何未封侯呢?

李广出现在西汉文帝时初现军政舞台,那时汉朝建立不久,开国元勋大多健在。逢有军事行动,文帝也是启用老将:陈平、周勃等人。文帝时并非天下大治,边境平安,事实上,当时北方强大的匈奴对汉朝虎视眈眈,经常抢掠边境城乡。由于汉初实行“无为”而治,对匈奴实行安抚、和亲。所以,尽管李广血气方刚,武艺精湛,但文帝是不会启用他这样的年轻将领去边塞主动打击匈奴的。但文帝似乎也觉得不重用李广愧对李广的才能,所以曾惋惜地对李广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这是文帝的惜才之语,还是为自己没能重用李广所找的托词?就是这句由当时圣上所感叹的话,从此在李广心中埋下了“生当封万户侯”的梦想,并且长期以来都坚信能够梦想成真。

景帝统治时期,李广正当壮年,雄心壮志,追求功勋,追求为国杀敌。可这个景帝,也是守成之君,当时国策中就有不准主动击杀匈奴的规定。所以,尽管李广在边城当太守,多次成功地防御了匈奴的入侵,但始终没有大的军功。并且在景帝初年,李广在政治上犯了致命的错误。在平定七国之乱时,李广跟随周亚夫,配合景帝同母弟梁孝王,成功击退了吴楚联军,为平叛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不是政治幼稚症,或许李广就被景帝封侯了?不得而知。可这个李广,在战争胜利后,竟然接受梁孝王赐予的将军大印。他以常人之心揣度景帝与梁孝王的关系,认为他们根里亲,弟弟替哥哥行赏也是可以理解的。殊不知梁王有窥探神器的野心,这样做是为自己的野心事业拉拢人才。天真的李广竟接受了,路人皆知。回朝后,景帝碍于母亲窦太后的面子,没有追究弟弟的这一犯上行为,李广也因此免除了刑罚,但同时他也绝了景帝朝的封侯之路,虽然他当时浑然不觉,甚至认为一国之君不至于那么小心眼。

在边城当了若干年太守了,景帝驾崩,武帝即位。李广盼望着建功立业,圆了受封侯爵的梦想。

武帝即位之初,就显示出万象更新、锐意进取的气势。左右人言李广为非常之材,武帝重用李广,将其调入,授予要职。虽然武帝发动的对匈战争大多启用李广,但李广的表现却难以让汉武帝对他刮目相看。

我们先来看一下武帝朝对匈奴的军事行动:

马邑之谋,李广为骁骑将军,无功;其后率万骑出雁门遇单于部,兵败被俘后逃归,按律当斩,赎为庶人。

公元前129年~前128年,以庶民身份在家乡陇西闲居。公元前128年(元朔元年),接替韩安国为右北平太守任职五年,匈奴人称之为“汉飞将军”;河南战役爆发,李广未参战。

公元前123年,由右北平太守迁为郎中令,并两次随卫青击匈奴,均未与匈奴相遇,无功。

公元前121年(元狩二年),河西战役中,李广率四千骑作为牵制单于与左贤王的部队与左贤王相遇,李军几乎全军覆灭,直到张骞援军到达,匈奴才退走,虽然杀敌相当,但由于是败仗,不能受赏。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龙城会战,李广以后将军身份击匈奴,异道失期自杀身亡。

在整个汉匈之战中,李广率兵出击匈奴五次,三次无功,二次全军覆灭,其中一次还被匈奴人活捉。在汉匈战争的历次考验中,李广交上的却是一份不合格的答案。作为名将的李广在立功封侯的数十人中没有名字,不能不令李广感到遗恨和羞耻。他自己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侯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自己并不比别人差,难道命里没有“侯爵”?到底是运气不佳,怀才不遇,还是另有它因?
我觉得李广在武帝朝难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李广的功勋不够,这是最根本的原因。汉武帝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他虽然封侯无数,但除去外戚和皇子,对军功封侯,还是遵循一定的标准的。一定要军功卓著,才能被封侯,即便是皇帝偏爱的人。当然如果皇帝偏爱,他可以将他安排到有利于杀敌立功的位置,但一定要有赫赫的战功,卫青、霍去病无不如此。从前面所列举的军事行动中,我们看到李广真的无特别的建树。

其次,武帝朝的封侯制度也有缺陷。直接打击敌人者,才更容易被封侯,而在幕后作牵制的,就几乎没有可能被封。卫青、霍去病取得丰硕的战果,与李广在侧翼作佯动牵制大量敌军有很大的关系,李广对整个军事行动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因为没在前线杀敌,因而没有被封侯爵的机会。时代的封侯进爵,很大程度上是皇帝说了算。他想成就一个人,那就作出有利于他的军事安排;如果无意栽培,每次都安排到次要位置,那要想出头就难了。

再次,确实有历史的偶然性的原因。

汉匈之战第一阶段的战争,汉军犯了战略性的错误,失败是必然的,即过低地估计了匈奴的力量,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汉军面对的是匈奴单于和左贤王部,这两部的总兵力在三十八万以上,汉军以区区四万骑兵,还分为四支从四个地点出击匈奴,力量过于分散,没有全军覆灭已是不幸中的万幸了。李广万骑正好遇到单于部,公孙敖碰上了左贤王,因此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而其它两支基本上没有碰到敌军。因而这并非李广的过错,公孙敖同样丧师七千;不过他遇到的是左贤王,而李广遇到的却是单于——匈奴军事力量最强大的部落,败得更惨而已。

第二阶段战争,汉军战略正确,收河南地取朔方,大获全胜。然而李广却因上次失败先是

在家闲居,后在右北平任太守未能参战,失去了立功封侯的机遇。

第三阶段,汉军以攻击单于和左贤王为主,双方互有胜负,汉军未能取得大的胜利。李广两次随卫青出击,均未与匈奴遭遇,因此不能立;只有霍去病斩敌“中率”,不仅斩杀二千余人,还捕捉和斩杀匈奴相国、当户多人,被封为冠军侯;另一人郝贤因斩敌一千三百级封侯。这两次出击,汉军企图全歼匈奴,在战略上又犯了过高估计自己的错误,因为全歼匈奴的时机尚未成熟。

第四阶段的战役,以霍去病为主帅,主要攻击西北的右贤王部。李广作为一支佯攻部队进攻北方以牵制匈奴主力,但他却被十倍于己的左贤王包围,而张骞的援军还在二天的路程之外,当然只有失败了。

最后一次龙城会战,李广还是有立功的可能,然而皇帝和大将们不信任他,把他当作一个不吉利的丧门星来看,派他出东道,结果迷道、错过相约的时间,最终自刎。

有时,历史是难以理解的:为什么汉军战略失误时,李广次次都参战?当战略决策正确时,他又赋闲在家或远离战场呢?为什么作为佯动部队,却遇到了十倍于己力的敌军?皇帝为何不信任他,总给他安排次要的位置呢?

很重要的一点,李广与汉武帝性格上的差异也使得汉武帝很难青睐他。李广本身勇猛有余,而谋略不足,而汉武帝智力超常,崇尚智慧。并且李广是在“防御匈奴”“无为而治”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守成型将领,不适合汉武帝制定的主动出击、长途奔袭的战略。

除了客观原因,还应从李广自身找找原因。

第一,李广领导才能欠佳。他虽然个人技艺精湛,是很好的军人模范,但他却不是优秀的将领。他治军不严,放任自流,不以法治军是不争的事实。具体表现是:行军时“无部伍行阵”,只求“人人自便”,连必要的警卫都不设置;驻扎营地时,幕府中无“文书籍事”,这样容易导致军务废弛,杂乱无章。

第二,他还喜欢自信侍勇,意气用事。景帝年间边将的任务主要是防御匈奴,有一次,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李广断定这三人定是射雕手,善射的天性和他自负其能的性格使他忘记自己是一军之主帅,忘记了朝廷以防御为主的战略方针,不仅置大军于不顾,甚至连一声招呼都不打,就亲自率百余骑追逐三射雕手"当他杀其两人,得其一人时,却遇见了几千匈奴骑兵,这时他已无退路,只好冒险地前进到离匈奴二里远的距离,并且解下马鞍以迷惑敌人。虽侥幸欺诈成功,但需承担多大的风险啊!

第三,李广政治上的短视和幼稚。前面提到李广在平定七国之乱时接受梁王的将军印是有力的证据。

第四,李广心胸狭隘,处事欠宽宏。事一:作陇西太守时,曾经引诱羌人投降,后来又将这800降羌坑杀。事二:赋闲在家时,出城打猎,晚归。霸陵尉醉酒出言不逊,并按章法将曾为大将军的李广挡在了门外。后来,李广复出,将霸陵尉调至军中,借故处死。根本没考虑到自己刚复出,还没建功却先无故杀人,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两件事情为“飞将军”的个人生涯抹上令人难以忽视的污点。

行文过程中,发现李广自身的后两点缺陷似乎对封侯并无大的影响,政治上的短视、无政治头脑,景帝忌恨,武帝朝只要功勋卓著还是可以被封侯的嘛。至于说肚量小,那霍去病也不比他大到哪里去。李广的儿子李敢怪卫青没有保护好他的父亲,到卫府问罪,将卫青刺伤,霍去病得知,竟在上林苑将李敢刺死。霍去病如此不容人,不照样是万户侯嘛。

所以,李广终老一生未被封侯,主要是因为军功不购卓著。当然这里面有自身原因和外在原因以及偶然因素。归结李广的一生,之所以未能封侯,用九个字概括: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与汉武帝性格不和)。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4 16:05

简单一点就是李广不是外戚,他也不被领导(汉武帝)喜欢,虽然他很能干!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4 16:10

李广生不逢时。
李广终老一生未被封侯,主要是因为军功不购卓著????这不对!
主要原因是:政治幼稚、心胸狭隘、不顾大局。
看看李将军列传,就清楚了
我看司马迁说得很清楚。比王立群教授说得还清楚。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4 16:06

《藤王阁序》中提到过“李广难封”是因为李广有勇无谋,《出塞》中提到李广能征善战,但李广政治幼稚、心胸狭隘、不顾大局是不行的。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