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斜风流光散,多少荷花怨落红(六首愁怨经典古诗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1 14:46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1 05:56

满载一湖山色,平铺十里荷香。
又到了荷花盛放的时节,古典诗词里荷花的千年幽香,也在这个盛夏荡漾开来。
在诸多诗词中,李商隐笔下的荷花最令人忘怀。他不仅赞美其幽香,“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也爱其从荣到枯的四时光景,从枝叶到花瓣的美好生命。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芙蓉塘外的春雨轻雷,唤醒了他心底的旖旎情思,一寸相思一寸灰。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世*都关注荷花独秀,而李商隐却认为花叶常相映才是最美风景。
到了秋冬世人皆为菡萏香销而心生迟暮之感的时候,李商隐却推崇,“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这一留,就走进了林黛玉的心里。她平生不喜李义山,却独爱此句。这一爱,又惊得贾宝玉要赶紧撤掉拔枯荷之人。
李商隐与林黛玉这样的妙人,听的哪是雨打枯荷,而是各自的满怀心事与一世离索。李商隐更是在荷花上寄寓爱恨悲欢,“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当与心爱之人离别,李商隐难忘那芙蓉如面柳如眉,“水仙欲上鲤鱼去, 一夜芙蓉红泪多。”
此生与爱妻共结连理,李商隐唯恐美好落空,“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就是这样一朵荷花,开在不同人心间,摇曳出别样风情。
1.怅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唐·李白《折荷有赠》
《古诗十九首》里的思妇涉江采芙蓉,是因为所思在远道,每采一朵芙蓉,就会想起俊秀的夫容。
李白同样也是涉江采荷,欲赠隔远天,情意相通,却下笔不凡。首句“涉江玩秋水”,就给人以豪放不羁之感,仿佛世间万物对于李白来说都是信手拈来,带着赏玩的意味。
而这秋水江天,李白最爱水中那抹红蕖鲜,它正是心爱女子亭亭玉立和高洁清远的诗意化身。
所以李白也想折花赠美人,聊表相思之情。只是在攀折荷花时叶子上的水珠四处滚动,无法成圆,已经预示了美梦难成。
这样的一语双关,可不正是“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的现实写照。寻常诗人写佳人难求,一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能表达阻碍之深重遥远。
可李白偏不,佳人不但要美如花,还隔远天,而且躲在彩云里。这样的追寻,不可望不可即。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李白所追寻的美人如花隔云端,美好也易碎,浪漫也艰难。
如此相思难见,李白只有把这满心惆怅寄与这秋夜凉风,斜倚西风独自凉。
这样的折荷赠别,饱含对佳人的赞美与深情,也流露着李白自我的执着与坚贞,为爱情,也为此生大鹏难展的理想落空。
他是天生的诗仙,却不是理想的*家,可仍要飞蛾扑火般追寻。从赐金放还到参与永王叛乱,他就像永远的少年。
李白的怅惘,一生裹挟在牛李之争的李商隐也曾在荷花上寄寓,“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2.恨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唐·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
公元842年,40岁的杜牧正值壮年,却因为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迁官外放到黄州任刺史。
那个时候的黄州还叫齐安,“孤城大泽畔,人疏烟火微”,不适合生存,多是贬臣放逐之地。
从小读兵书,23岁就写出名传千古的《阿房宫赋》,26岁又进士及第,本就是京兆杜氏出身的杜牧,又怎会甘心命运这般安排呢?
只不过这些不满与愤恨,杜牧从不直言,多蕴含在怀古诗中,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同样在这首诗里,杜牧也是托物言志,将自己贬谪的苦闷和不遇的愤恨,诉诸在满池绿荷里。
溪桥日落时分,杜牧望着余晖慢慢西斜,当其距地两竿的时候,半缕轻烟笼罩在岸边江柳处。“两竿”与“半缕”,足见诗人观察之细致,用词之精准,还有内心之迷惘。
可就是这样的日暮光景都能捕捉得如此精确的诗人,却将视线一转,望向那满江绿荷,徒增说不清到不明的恨意无限。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这哪是秋荷因为西风乍起而不断翻转,分明就是诗人自己在不断回首,回望曾经在长安的意气风发,重温曾经在扬州的放荡荒唐。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样的牢*之语,也只有怀才不遇的人才能听懂吧。
好在此次黄州刺史任期,杜牧没有放纵挥霍,而是恪尽职守,治理得井井有条。三年任期归去,杜牧赢得了“有才名,多奇节,吏民怀服之”的千古美名。
此后,杜牧又辗转池州、睦州等江南之地,一生才学仍就无法得以尽情施展,这样的怀才不遇之恨依然在心中萦绕。
晚唐才子陆龟蒙也曾借助白莲,抒发不遇之恨,“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3.怜
去时荷出小如钱,归见荷枯意惘然。
秋后渐稀霜后少,白头黄叶两相怜。
—宋·宋祁《秋塘败荷》
因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和与欧阳修合修的《新唐书》,宋祁留下了“红杏尚书”的美名。
其实纵使没有这个美名,宋祁也足以流传千古。无论是不欲以弟先兄而状元郎被哥哥抢去的科举轶事,还是提出“三冗三费”的一针见血,足以让宋祁声名远播。
但见惯了太平盛世的宋祁,也逃避不了岁月流逝的摧残。就像此诗的荷花,当初宋祁离开的时候还小如铜钱,如今归来已是满目萧索,让人无限怅惘。
可这还不是最凄惨的时刻,恐怕秋意渐浓风霜愈深之时,荷花会衰败得更加触目惊心。
到了那时,就只剩下黄叶对白头,雨中寥落月中愁,两两相对又相怜。
时光没有脚印,可这枯荷与衰红已经告诉了我们了岁月流走的答案。而人们不想面对的生命衰败之感,这满池黄叶与一头白发又提醒着我们不得不去正视它的存在。
人们怜惜荷花的凋零,荷花仿佛又怜悯人的白头,说到底都怪岁月太无情。
而这种生命的沧桑无力之感,不只荷叶可以寄寓,孤灯夜雨也能传达,就像司空曙所言,“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4.怨
一曲菱歌恨未终,所思人隔若耶东。
秋风昨夜湖南过,多少荷花怨落红。
—明·苏民怀《采莲曲·其四》
古典诗词里的采莲女大都美好又快乐,如李白笔下“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还如白居易笔下,“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遇到心上人静默欢喜又激动万分。
可苏民怀笔下的采莲女就没有这么欢快,一则她思念的人远在若耶溪之东,不知何时归来。
一个“隔”字,已经将空间上的阻隔与心理上的煎熬,有力地传达出来,更何况还有一个“恨未终”。
二则昨夜秋风秋雨愁煞人,不只吹乱了满湖落红,更吹乱了镜中朱颜改,美人也迟暮。
这种相思难相见的怨恨,正是:镜中愁绝采芙蓉,冷落怨秋红。
古典诗词里的采莲女,采摘的不只是莲花,还是自己对心爱男子的一片芳心,取“莲”谐音“怜”之意。
他们最美的期盼,不过: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5.愁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南唐·李璟《摊破浣溪沙》
南唐中主李璟的这首秋荷之词,被王国维盛赞:大有众芳芜秽、美人退暮之感。
世人写秋荷大都重在描摹翠减红衰之貌,而李璟不仅写出了这种外在的衰败,还取其神,道出精神上的萧瑟。
“菡萏香销翠叶残”,就连荷花的香气都被秋风消磨殆尽,失去了精神气,可不正是西风愁起绿波间吗?
更令人悲凉的是,不只这荷花已衰败,就连赏荷的人也不敌这似水流年,匆匆老去,让人不忍直视。
细雨梦回之时,多情的人才惊觉思念的人还远在边塞,只能独倚小楼,遍吹笙曲,任凭漫漫长夜滚滚寒珠打湿玉笙,寒气*人也。
寒冷的雨夜,幽咽的笙乐,流不尽的泪水,诉不尽的相思,化作栏杆一夜愁。
如此相思愁苦,正如辛弃疾笔下“根底藕丝长,花里莲心苦。只为风流有许愁,更衬佳人步。”
6.苦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宋·贺铸《踏莎行·杨柳回塘》
贺铸笔下的荷花,写得极为别致,不言翠减红衰,不言美人迟暮,而说红衣脱尽芳心苦。
莲花美艳,莲心寒苦,本就是自然规律。可经贺铸这么一点染,仿佛荷花败落,红衣脱去,芳心才苦。
如此莲舟不来,蜂蝶不慕,这莲花自开自落的愁苦,正与词人怀才不遇的幽怨暗自契合。
贺铸作为贺知章的后裔和宋太祖贺皇后的族孙,才华自然卓绝,出身亦是不凡,奈何他个性耿直,不为权贵折腰而终身仕途坎坷。
故而在贫苦潦倒之时,贺铸也会借助莲花自我反思,如果当初放下身段,是否就不用忍受芳心自苦,是否就能避免“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的悔恨。
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是本性使然,贺铸狂放孤傲也是天性如此,即使重新选择,他大概率也不会改变初心。
就像我们很多人悔恨那条未选择的路,都是带着已有的经验与经历去解读。可放在彼时彼刻的情境下,没有这些东西作为参考,也还会做同样的选择。更何况,很多人把自己的本性难移给剔除在外,而这是最无法轻易改变的东西。
此外,古人还喜欢用莲心苦比喻男女相思苦,“花心多怨,妾心多恨,胜似莲心苦。”
这就是古人笔下的荷花,承载了不同的生命体验,有旧恨新愁,有离合聚散,有诉不尽的苦,说不尽的怨。
但愿历经风雨,我们看过翠减红衰,尝过莲心自苦,寻到属于自己的宁静归途:
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