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1 15:1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1 16:44
回看胶片与数码接驳的时代,我们面临历史遗留问题:Cineon流程记录的中间片(可算一种raw)仅有10bit,为何调整压缩后(基本只剩8bit)仍能展现出电影画面色彩过渡的优秀效果?
探讨这些画面效果“好,自然”的特性。它们可能不完全平衡,带有强烈的cast,但颜色自然,即便在大基调下,肤色、表皮反射光、环境轮廓光的剩余发光体都显得合理,能让我们脑中还原出材质(如健康的人皮)等信息。
这种视觉效果的自然,归因于在可变光源下,材质展现的物理光比信息是不变量。照明用色光成分强度改变时,材料的散射吸收特性保持相对线性响应,单色相对亮度反差分布基于表面、体积与光源分布的相对不变。
综上所述,这些舒服的视觉效果概括起来主要是:颜色丰富,源自负片自带的胶片色觉;自然的过渡,基于合理储存还原流程,hold住了中间调的相对光比信息。
回顾人类视觉基础,人眼对光比的度量强于直接光强估计,这是由生理结构决定的。人眼通过调节虹膜通光孔径实现的通光量,人脑处理器在当前环境下进行堆栈和拼接,自然保留了不变量——不同位置线性光强的比值。
Log和Gamma映射都是实时保持光比的有效映射类型,考虑保正性条件后只剩Gamma映射。简言之,光比信息是人类还原场景的基本不变量,如果输出图像色光分布迎合了人脑对现场各色光光比的估计,我们会有自然的感觉。
胶片的色谱特性决定了同一场景在采集转化为RGB三原色后的颜色丰富程度高于正常人类色觉(也高于数码色觉)。而直接的数码采集需设计滤色镜和猜色方案来保持颜色丰富性。
Cineon流程严格基于胶片中间区密度特性,其科学性保证了中间段单通道色光光比的一致性,进行反差优化压缩。按照正常标准反相后,灰区各单色光内的光比(单色反差变化)和各色光间的光比(色相变化)都自然地还原。这是一套良好标定的444解raw方案(目前与Gamut无关,只关乎rgb过渡处理)。
人脑习惯处理合理材料反射(表层和深层)发光。在一套完全标定相对光比的流程下,中间明度区的质感信息得到极大程度保留,只是在更优秀色觉下获得了合理的光比分布。
数码解raw与调色流程的失配可能成为深坑,但后续会详细阐述。使用正规扫描仪原厂转色软件可以轻松实现扫描无关性,而副厂的银快软件效果不错,VueScan则表现不佳,不要使用。
回顾,数字流程带来极大自由,但对传统流程保持敬畏之心,避免与传统条条框框脱节,以防出图时与徒手画画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