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闲适唯美古诗(9首宋代冬日诗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1 17:05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8分钟前

浣溪沙
【宋】苏轼
(一)
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临皋烟景世间无。
雨脚半收檐断线,雪床初下瓦跳珠。归来冰颗乱黏须。
(二)
醉梦醺醺晓未苏。门前轣辘使君车。扶头一琖怎生无。
废圃寒蔬挑翠羽,小槽春酒滴真珠。清香细细嚼梅须。
(三)
雪里餐毡例姓苏。使君载酒为回车。天寒酒色转头无。
荐士已闻飞鹗表,报恩应不用蛇珠。醉中还许揽桓须。
(四)
半夜银山上积苏。朝来九陌带随车。涛江烟渚一时无。
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冻吟谁伴捻髭须。
(五)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依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樽前呵手镊霜须。
(一)青青的麦苗覆盖着田野,江南的云朵似乎都是悄悄跟随着您的车来的,临皋亭烟雾缭绕的景象真是世间少有。原本密集的雨点稀疏了,屋檐的滴水变成了断线,雪珠开始在瓦上蹦跳,没想到吃酒归来,小冰珠便落满了胡须。
(二)喝醉了沉睡昏昏,天都大亮了也没从美梦中醒来,直到门前传来车轮转动的声音,原来是君猷来了,说道怎么没有扶头酒喝呢?我急忙在菜园中挑选出鲜嫩的菜叶,酒壶中的美酒晶莹剔透,清香入口,如同品尝了梅花的花蕊一般。
(三)那个和雪嚼着毡毛,却死不变节的人也姓苏。如今我的生活虽然贫困,但也算不了什么,使君带羌酒专程来看我。要知道天寒地冻,酒意很快就会消除,实在是太冷了。我听说您不久前上表朝廷推荐我,令我十分感动。无法用世俗的方法来报答您,只能如谢安对桓尹那样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四)半夜一场大雪,山上的草都被积雪覆盖,一片银色。清晨路上车行处翻起白道如练,天寒地冻,平日江水流淌和小洲上的烟云都看不到了。生活虽然艰苦,但我腹中还有诗书,心情依然乐观,眼下物价昂贵,湿的柴火好似桂枝,大米的价钱已经快赶上珍珠了。在这寒冷的日子里,我捻着胡须,谁来与我为伴吟诗呢?
(五)只记得昨晚听见风声一片,却不记得何时醒来,看江上大雪纷飞,想这瑞雪兆丰年,明年的麦子一定能够丰收,只要百姓能吃饱,我就没有什么可发愁的了。歌女临风而立,身边雪花似柳絮,她用那红红的嘴唇喝下美酒,犹如樱桃般绚烂,我则在酒杯前嘘气暖手,拔取白胡须。
这组词共有五首,写于守神宗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的黄州,词前小序云:“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君猷携酒见过,座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时元丰五年也。”据此可知,词人于元丰五年十二月二日和三日先后作了五首《浣溪沙》。
词中的“扶头”是一种酒,因易醉而得名。“雪里餐毡例姓苏”句用典,《汉书·苏武传》载:苏武出使匈奴,匈奴将他关在窖中,断其饮食,逼其投降。苏武将毡毛和雪咽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此处不取守节不屈之意,意在比喻黄州生活的贫穷。“报恩应不用蛇珠”句用典,据《淮南子·览冥训》载:“隋侯见大蛇伤断,以药傅之,后蛇于江中衔大珠以报之,因曰隋侯之珠。”这里反用其典,意谓自己不需要用世俗的方式感谢徐君猷。“醉中还许揽柱须”句,据《晋书·桓伊传》载,谢安为皇帝所疑,桓伊在皇帝面前抚筝而歌:“‘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声节慷慨,俯仰可观。安泣下沾衿,乃越席而就之,将其须曰:‘使君于此不凡!’帝甚有愧色。”徐君猷此前上表朝廷,举荐苏轼,苏轼借用此典表示对徐君猷的感激之情。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宋】向子諲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寒冷的冬日,江南江北都已是漫天大雪,而那遥远的朔北,更应当是寒冷彻骨了。在这寒冷的天气里,独自行走在鄱阳道中,心中所想的应当是中原的沦丧和帝王被俘不回的耻辱。徽、钦二宗在漠北寒冷之地,又受到金人的种种虐待,处境肯定极为不堪。举目北望,二帝蒙尘之处,上有沉沉的彤云,下有重重的关山,彤云之厚、关山之远,将我的视线隔断,更遮断了二圣的归国之路,每念及此,令人肝肠寸断!
即便是天可以像人一样衰老,海水能够翻覆过来,靖康之难所带来的奇耻大恨也难以消除。最近不断听到朝廷派遣使者,前往金国探问二帝平安之事,我的心中顿时充满了无限的渴盼,不知道二圣的鸾车几时能够回还?
靖康之难后,徽、钦二帝皆被俘,南宋朝廷偏安于江南一隅。作为主战派大臣的词人,一直是忧国伤时,时刻挂牵着二帝。这首词作于绍兴五年(1135)隆冬,词人由清江赴任江东转运使,途径鄱阳,写下这首词。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全词借对二帝的思念与亡国之痛,深刻地表现了南宋初期爱国志士普遍存在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醉落魄
【宋】周紫芝
江天云薄。江头雪似杨花落。寒灯不管人离索。照得人来,真个睡不著。
归期已负梅花约。又还春动空飘泊。晓寒谁看伊梳掠。雪满西楼,人在阑干角。
江天之上彤云密布,压满江面,那飞雪似杨花一样,飘飘洒洒,漫天飞舞。在寒冷的雪里,只有一盏青灯不懂得人的离愁之苦,独自发出明晃晃的光亮,照射在离人的身上,真的使人再也无法入眠。
当初与她约定,梅花开的时候,如期归来。如今梅花早已绽放,寒冬将尽,春即到来,而自己却依然漂泊在外,违反了约定,辜负了她的痴痴等待。每天清晨,天还没亮她就起床梳妆,但有谁去欣赏她的美?即便如此,她仍然坚信游子不会辜负誓约,因此纵使雪满西楼,她也会凭栏等待。
这是一首游子怀人之作。词的上片写暮冬时节江天迷茫,大雪纷飞的情景,以及游子独宿江天客舍难以入眠的情景。下片叙写游子的内心活动,明白地道出辗转反侧睡不着的原因。词的语言浅显平直,但表达的感情却曲折深婉、醇厚浓郁,给人以“挹之而源不穷,咀之而味愈长”之感。从结构上看,发端写景阔大,“江天云薄”,接下去却层层收缩,由江天写到江头,进而写到江边客舍中一个亮着灯光的房间。这样既将离索难眠的人的活动,放在风雪迷茫的浑阔背景上来写,以烘托和加强其孤寂,又使人的活动在一片空蒙的广大背景映射下,显得更加集中突出,鲜明醒目。上下片中各明出一个“寒”字,寒灯、晓寒,一是写自己寒,相思双方整日整夜都处在一种寒冷的客观环境和主观心境之中。两个“寒”字既加重了气氛,深化了意境,又是关联上下片的暗扣。
柳梢青
【宋】扬无咎
茅舍疏篱。半飘残雪,斜卧低枝。可更相宜,烟笼修竹,月在寒溪。
亭亭伫立移时。判瘦损、无妨为伊。谁赋才情,画成幽思,写入新诗。
茅屋周围插着稀疏的篱笆,雪花飘摇,时飘时止,试看冬树,已是银装素裹,残雪斜卧在低矮的枝条之上。更觉得宜人的,还有烟雾笼罩下缥缈的竹林以及寒溪之上皎洁的明月。
在这寂静的雪夜,我在独自等待,徘徊多时,犹未离开,我在等待谁呢?等待恋人的归来,我愿意为她“消得人憔悴”。谁能赋予我过人的才情,让我将不尽的相思写入新诗之中呢?
扬无咎是南宋名士,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宋高宗时,因不愿依附奸臣秦桧,累征不起,终身未仕,隐居于清江,过着平淡的生活。他善书法、善画梅,世号“江西墨梅”,亦工词,文辞华美,描写细腻,自号为逃禅老人,故人称“逃禅三绝”。这首词就是词人隐居期间所作,全词借雪景表达出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语言清新,极富韵致。
词的上片侧重写景,勾画出一幅境逸清新、平和淡美的图景。下片由景生情,转入感怀,寄托无限相思,在温存和浪漫中收笔。全词语言淡雅,画面精致。此人表达的是一己相思,却欲擒故纵,以美景反衬人的形单影只,达到浅语长情的艺术效果。
江城梅花引·荆溪阻雪
【宋】蒋捷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水滨的白鸥问我,你独自将孤舟停泊在此,是迫不得已的身留,还是自觉自愿的心留?如果是自愿的,那为何又紧锁着眉头呢?寒风拍打着舱帘,灯焰闪烁不定,对着自己缄默的身影孤寂地,这冷清寂寞的气氛使我回忆起昔日同友人的欢聚。
往日的欢聚游乐今天还在吗?在春意盎然的花红柳绿之中,我们乘舟荡漾,楼台逗留,然而美好的回忆只是一场美梦,好梦难寻,只有荆溪的寒水空自流。伫立船头,凝视漠漠阴云,任凭身上的木棉袄被雪水浸透,都说没有人像我这样忧愁,今夜漫天飞雪,那雪中的寒梅,似我一样忧愁。
荆溪是一条溪名,流经江苏宜兴县南,入太湖。蒋捷在荆溪漂泊途中,下起大雪。雪花漫天,阻隔了前行的水流。于是泊舟溪中,船舱中,词人挑帘望雪,思念故人,于是写下这首《江城梅花引》,词中表现了他乘船阻雪于荆溪时的惆怅情怀,词人在冷清的画面上,织进了热烈的回忆和洒脱的情趣;在淡淡的哀愁中,展示了清妍潇洒的艺术境界。
这首词起笔很巧妙,不直接抒情,也不径直写景,而是以拟人化的手法,从白鹭问话写起,并以此提携下文,笼罩全篇。继而正面描写景物,通过寒江雪、风拍帘、灯晕舞等意象烘托孤寂寒冷的环境。下片直接抒情,引入梅花意象,使之成为坚贞气节的象征。全篇以抒情为主,铺以写景,景为情设,情因景显,这样就不致因描摹景物而妨碍感情流水的奔泻,一气贯注,情词畅达。清人刘熙载《艺慨》对蒋捷词推崇备至,誉之以“长短句之长城。”
踏莎行
【宋】吕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那飞雪就像似梅花,梅花又像似飞雪,在朦胧的月色之中,雪白梅洁,暗香浮动,的确是奇妙的境界。是什么撩起了我心头的烦忧,请你去问那南楼的月亮。
记得去年梅花盛开的时节,曾同佳人共赏梅花,南楼之月可作见证,而今与她离别了,当年的旧事没有人能够诉说,别来频醉频醒,都是因了“轻离别”而产生的怅恨。
这是一首借梅怀人词,写得迷离恍惚,含蓄隽永。李清照《孤雁儿》序曰:“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可知“梅词”难作。这首词也属“梅词”,词的上片以“似”与“不似”写梅雪交相辉映的奇绝之景;下片则点明词人心事的由来。全词清新隽永,富含神韵。词人见雪兴怀,睹梅生情,登楼抒感,对月寄慨,把离愁别恨婉转道出,富有朦胧美,意蕴无穷。
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
【宋】陆游
(一)
狐裘卧载锦驼车,酒醒冰髭结乱珠。
三尺马鞭装白玉,雪中画字草军书。
(二)
铁马渡河风破肉,云梯攻垒雪平壕。
兽奔鸟散何劳逐,直斩单于衅宝刀。
(三)
十万貔貅出羽林,横空杀气结层阴。
桑干沙土初飞雪,未到幽州一丈深。
(四)
群胡束手仗天亡,弃甲纵横满战场。
雪上急追奔马迹,官军夜半入辽阳。
(一)在这冰天雪地,尽管穿着狐裘,卧于锦驼车中,因酣饮而沉醉,但一觉醒来,只见须上结着一串串如珠的冰块,三尺马鞭也裹满了雪。我倚马而立,扬眉舒腕,在盾牌之上草就军书。
(二)大雪之夜,铁马渡河,云梯攻垒,势如破竹,敌军士兵望风披靡,如鸟兽散,何劳追逐,还是直斩单于,祭我宝刀吧!
(三)十万禁卫军如同猛兽般勇猛,所向披靡,杀气横空,在天上结成厚厚的阴云。桑乾地面滚起的烟尘如用刚刚下起的飞雪,还不到幽州一丈深的程度。
(四)天亡金国,宋军大获全胜,追奔逐北,夜半入辽阳,终于一战成功,终于使得天下一统。
这四首诗虽然都可以成章,但前后贯穿,组成一个整体。从内容上讲,它们基本一致;从情节上讲,它们也互相联系。第一首写行军,第二首写一次战斗,第三首写出征,第四首写最后的胜利。环环相扣,步步向前,直到兴尽而止。虽然这些场面都是诗人一时兴之所至的想象之辞,但结合陆游的生平以及其他作品来看,便知这四首诗绝非“戏作”,而是集中反映了他的平生壮志,既是诗人的旧忆,又是诗人的理想。这些往事对诗人来说,是太熟悉了,太向往了,时常会在脑海中浮现。值此大雪之夜,诗情勃发,思如泉涌,吟成四首“戏作”。
雪夜感旧
【宋】陆游
江月亭前桦烛香,龙门阁上驮声长。
乱山古驿经三折,小市孤城宿两当。
晚岁犹思事鞍马,当时那信老耕桑。
绿沉金锁俱尘委,雪洒寒灯泪数行。
江月亭前桦树皮制成的烛火阵阵飘香,那龙门阁上叮当的驮铃声在远近的山林栈道之中回响飘荡。在荒山古驿中盘桓,在小市孤城中驻扎。虽然年事已高,仍然牵挂着鞍马征战的事情,当年哪里相信会老死桑耕之间。如今当年不相信的一切都已成为事实,然而岁月蹉跎,壮心犹在,而今荒村雪夜,寒灯独坐,看着这委于尘埃的绿沉、锁子甲,怎不令人黯然神伤?
这首诗题为《雪夜感旧》,作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陆游时年七十三岁,闲居山阴。诗的写法之先写“旧”,后写“今”,篇终点出“雪夜”。诗的前半部分忆旧,轻快流畅;后半部分写今,沉郁悲慨。但都是十分真实地描绘了诗人不同时期的思想风貌,不同之中又有着共同的基础,那就是诗人永不衰竭的爱国热情。
冬夜听雨戏作
【宋】陆游
绕檐点滴如琴筑,支枕幽斋听始奇。
忆在锦城歌吹海,七年夜雨不曾知。
在屋檐边听雨,点点滴滴,声如琴筑;在清幽的书斋床上,支枕而听,其声始觉清奇有味。回想当年生活在歌吹如海的锦官城中,七年之中都没有听到过夜雨的声音。
这首诗写于淳熙五年(1178),诗人五十四岁由四川回到故乡山阴。诗人从乾道六年(1170)四十六岁入蜀,到五十四岁离蜀回乡,前后九年,先在夔州、南郑住过一段时间,以后到成都任安抚使、制置使的参议官,中间虽出任蜀州通判、摄知嘉州、荣州等职,但仍往返于成都与诸州之间,有七年时间长短不等地在成都住过。他在此期间过的都是军府生活,当时成都边境没有战事,军府晚上常有歌舞、鼓吹的盛会。在这种盛会中,诗人豪兴勃发,兴高采烈,常常忘记了屋外响着的雨声。陆游写雨的诗特别多,他在《夜雨》中写道:“吾诗满箧筒,最多夜雨篇。”他的夜间听雨诗,有幽清、喜悦、悲凉、沉痛等情境,而这首诗则独以写豪放之境出奇,表达了诗人豪迈而热烈的情感,为古今听雨诗创造出一种壮丽而新奇的意境。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