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8 22: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2 13:49
色役的起源可追溯至南北朝后期,具体在北齐天保二年(551),皇帝颁布诏书,免除部分伎作、屯牧及杂色役隶的身份,这是“杂色役隶”这一术语首次出现。然而,唐代时,色役的概念开始普遍使用,但其性质有所变化。
在唐代,色役主要分为三类。首先,有资荫的五品以上子孙及勋官,如三卫、亲王执仗、执乘等,他们负责侍卫皇室,这些色役不仅是一种职责,还是一种出身。完成一定年限后,通过考试可成为实任官。其次,品子,包括六品以下子孙和勋官三品以下五品以上子,主要为王公和高级服务,定期轮番服役,不上番者需交纳一定的钱款代役。品子中的一部分还会负责公廨本钱的管理,被称为“捉钱品子”。此外,勋官因军功服役,不上番者也可纳资代役。达到年限后,勋官和品子可参加武选,合格者授予散官。
白丁充任的色役是数量最多的一类,如亲王府的士力,州县的白直、执衣等。这些色役是王公贵族私人役使的一部分,作为其俸禄待遇,通常由服役人交纳一定费用,称为纳课。除了少数由品子或勋官担任,大部分由普通百姓,包括丁男或中男,承担。他们的色役有长期任职和必须轮番的,如里正、桥丁,也有纳课代替的,是百姓规避正役的常见方式。
特殊身份的人如工匠,虽为良民,但身份不同于农民,有固定的技艺传承和服役要求。太常寺的音声人因免于正役和杂役,有时会有良民混入。官奴婢释放和犯罪配役的官户、杂户,根据技能分派到各司服役。没有技艺的则成为屯民,承担诸如乐工、兽医等贱业。
色役是唐代各种有名目的职役和徭役,它起源于南北朝的后期。唐代服色役的致可以分为三类﹕有资荫的五品以上官子孙及品子﹑勋官承担的;由白丁充任的色役和由特殊身份的人或贱民充任的色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