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喜奎艺术经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1:31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5 23:26

魏喜奎早年的生活与艺术启蒙始于她的家庭,父亲魏永富和兄嫂以说唱乐亭大鼓和唐山大鼓为生。1930年,年仅8岁的她随父兄来到天津,在南市的一家小书馆开始说唱生涯。因父亲病重,她被迫早早接过担子,父女轮流登台。这段经历使她在北京的说唱技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得到了天津乐亭大鼓名流王佩臣的指点,技艺得以提升。


12岁时,魏喜奎跟随家人前往北京,与曲艺公会会长曹宝禄学习八角鼓和单弦,迅速掌握了多段曲目,并将“五圣朝天”等唱段学会。她还频繁出入开明戏院,结识了评戏演员小白玉霜母女,并在她们的引荐下与京剧演员吴素秋结为好友,成为京评曲坛的知名人物。在刘宝全演唱会中,她有幸拜见了这位鼓界大王,深受启发。


天津之行,魏喜奎以其出色的“鞭打芦花”唱段一炮而红,尤其是在南市庆云戏院的初次亮相就赢得满堂彩。随后,她又师从梅花大鼓名家金万昌,学习梅花大鼓。与京韵大鼓名家的合作,如与小彩舞在群英戏园和小梨园曲艺厅的同台演出,以及与白云鹏在大观园曲艺厅的合作,都为她艺术风格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滋养。1945年,抗战胜利后,她返回北平,将各流派唱腔融入唐山大鼓,最终创成独特的“奉调”大鼓。


1950年后,在马少波、老舍等人的建议下,魏喜奎和曹保禄等人以单弦牌子曲为底蕴,开创了一个新的剧种——曲剧,首部作品选用了老舍的剧本《柳树井》。在老舍的支持下,这个剧种迅速发展,"柳树井"的公演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被誉为剧坛新秀。1957年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彩色影片更是将曲剧推向了更广阔的舞台。1984年,魏喜奎更是开创性地举办了戏曲独唱会,展示了梅花、京韵、乐亭、奉调四种大鼓以及曲剧选段,成为戏曲界的一股新风。




扩展资料

魏喜奎(1926—1996),女,祖籍河北唐山,出生于天津市蓟县,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奉调大鼓和北京曲剧演员。诞辰:1926年8月19日,农历丙寅年七月十二日;逝世:1996年3月23日,农历丙子年二月初五日。她既是曲艺、曲剧的头面人物,又精通京剧、评剧、歌曲又擅丹青。她融乐亭大鼓、奉天大鼓、辽宁大鼓的曲韵精华为一体,创成奉调大鼓,为曲坛增添了一个新曲种,可谓功深艺博。1996年3月23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0岁。代表剧目:《杨乃武与小白菜》、《啼笑因缘》、《箭杆河边》、《方珍珠》、《泪血樱花》等。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