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辞官的直接原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3:50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6 11:32

姚鼐为什么四十四岁辞官?

一个顶带五品纂修官,翰林院庶吉士。正值人生中年,又在参与《四库全书》编修这个巨大工程,可谓风光无限,他在编修中途以疾告退,而他去世时85岁,身体健康应该不是原因。

退了后,钦加四品顶带外加二级。近来,国内也有学者对姚鼐为什么辞官进行探讨。

形成的意见是:一、与纪昀观点不一致,纪昀主张秦汉学派,姚鼐倡导宋儒学派。

二、姚鼐为了“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而致力于振兴桐城派文学,不与纪昀合流而拂袖而去。

学派之争不是辞官理由,即使再大的矛盾上头还乾隆爷呢,振兴桐城文学不是理由,况且编纂《四库全书》任务之艰巨,这时中途辞官,不合常理,乾隆爷怎么就同意了?!这里隐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

顺治五年18年始,清朝各地方府学县学前都置有一块石碑,这块石碑不是竖栽而是横躺,故叫做“卧碑”。卧碑镌刻三条禁令。“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第二,不得立盟结社。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欲夺其族,先忘其史。清廷为了长治久安,雇用了纪昀等一批御用文人,组织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对中华传统文化侵噬,就是《四库全书》纂修,在纂修过程中,发生了所谓的秦汉与宋儒之争,并不是什么学术之争。

在编修时,纪昀主张秦汉以前的史料不作改动,姚鼐主张唐宋以前的史料都不能改动。鲁迅先生说:“《四库全书》大抵非删则改,语意全非,仿佛宋臣晁说之,已在对金人战栗,嗫嚅不吐,深怕得罪似的了。‘贼’、‘虏’、‘犬羊’是讳的;说金人的淫掠是讳的;‘夷狄’当然要讳,但也不许看见‘中国’两个字,因为这是和‘夷狄’对立的字眼,很容易引起种族思想来的。”这是为了一个*需要,剔除对清廷不利文化因素,结果使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四库全书》里都改为:“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熟读廿四史对《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周书》、《辽史》等没作评注外,其余都下了评注,他也认为许多史料不是客观真实的。

先讲述一个在编修《四库全书》时,发生一件鲜为人知“舒黄文案”,事情是这样,说来也凑巧,有一个黄州*员,在姚鼐手下工作,他在誊写苏轼贬齐安时,大概是爱乡情结,他看别人在篡改,他也在齐安前面加个黄州二字,舒州有齐安,黄州也有,而这个事情恰恰被姚鼐发现了。在编修时,先前有个规定凡涉及人物、山川、事件不予改动,随意改动的是要治罪的。

这个*员急了,找纪昀帮忙,本来纪、姚之间就有分歧,趟上这个事,纪昀觉得机会来,马上支持这个*员的改动。于是舒、黄之争就开始了,争论越来越激烈。

姚鼐以拜戴震为师名义,想得到他的支持,遭到戴震的婉言谢绝。这件事碰巧传到和珅耳里,并且有人说纪昀得了黄州这*员的好处。和珅与纪昀以前就有矛盾,和珅觉得整纪昀的机会来了,于是把这件事上报给乾隆爷,乾隆说这事还了得,查!并派和珅去查,不知谁走漏了风声,纪昀连夜叫人把苏轼在舒州齐安都改成黄州,连苏辙的诗文涉及到舒州齐安的一起改成黄州,甚至连文中地点都进行了改动,并将原著全部烧毁。第二天,和珅带人去查,原著没啦,证据全毁,这事又报到乾隆那里,和珅是乾隆铁杆,纪昀目前正需要,眼看这件事不好办,纪昀见势说了一句:姚鼐把桐城的人文历史写得太多,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

这又勾起了乾隆对桐城人的往事回忆,桐城的左光斗、方以智、戴名世等都是不合清流的,就想拿姚鼐治罪,但理在姚鼐这边,乾隆是心知肚明的,况且,姚鼐在天下文人心目中影响非常大,乾隆正在左右为难时,姚鼐心里明白卷入这场*斗争对于他来说风险系数极大,前面有戴名世的例子,他又想到《四库全书》在编修中,把有的史料改得面目全非,而他在这场*图谋中,感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又不想把自己名字留与后人诟病,所以就提出了以疾告退,这场“舒黄文案”就这样被压下去了。

也许有人说你是在杜撰的,其实故事内容是我外祖母告诉我的,她是方氏后人,父亲方在朝是桐城讲学,祖父方茂岩是登仕郎,在桐城县当过师爷。白天给我讲的时候,还把门关上说道:“大路说话,草窝里藏人,小孩子不要这话在外乱说,说了要杀头的”。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