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的辅食必须与宝宝的月龄相适应。
不同月龄的婴幼儿的身体发育不一样,需要对应的不同的辅食。比如过早添加辅食,宝宝会因消化功能尚欠成熟而出现呕吐和腹泻,消化功能发生紊乱;过晚添加会造成宝宝营养不良,甚至会因此拒吃非乳类的流质食品。
一种到多种按照宝宝的营养需求和消化能力逐渐增加食物的种类。
开始只能给宝宝吃一种与月龄相宜的辅食,尝试3~4天或一周后,如果宝宝的消化情况良好,排便正常,再尝试另一种,千万不能在短时间内一下增加好几种。宝宝如果对某一种食物过敏,在尝试的几天里就能观察出来。
宝宝在开始添加辅食时,都还没有长出牙齿,只能给宝宝喂流质食品,逐渐再添加半流质食品,最后发展到固体食物。例如:米糊→粥→软饭。
口感要嫩滑,锻炼宝宝的吞咽功能,为以后过渡到固体食物打下基础。在宝宝快要长牙或正在长牙时,妈妈可把食物的颗粒逐渐做得粗大,这样有利于促进宝宝牙齿的生长,并锻炼他们的咀嚼能力。
是否应该添加辅食,也不是看月份牌,而是看宝宝是否准备好了接受辅食。过早添加辅食,对于宝宝的健康有百弊而无一利。
如果说开始添加辅食对于宝宝有什么补充,重点不在营养,而是宝宝胃口大了,单纯依靠母乳已经不能够吃饱,需要额外的食物。在一岁之内,宝宝的主要营养来源是母乳,而不是辅食。
有些宣传手册上把辅食称为“离乳食品”,建议母亲将辅食替代母乳,这是不正确的信息。辅食之所以称为“辅”食,正是因为它是辅助母乳的食品,绝非取而代之。
给宝宝辅食添加晚了,会错过训练宝宝咀嚼能力的最佳时期。
这种说法没有科学根据。宝宝也并非仅仅依靠辅食来学习咀嚼,他们吃手指、咬牙胶、嚼玩具,总之把能抓到手的东西往嘴里放,就已经“训练”了咀嚼能力。
宝宝不爱吃饭的时候,我要想法设法把吃的塞进去。
添加辅食的最重要原则是:尊重孩子,让孩子做主。当孩子闭嘴扭头表示拒绝时,接受孩子的意愿,千万不要勉强孩子进食。
让宝宝逐渐熟悉各种食物的多种味道和感觉,适应从流质食物向半流质食物的过渡。
米粉、蛋黄:喂蛋白至少要等到宝宝1岁以后,有过敏家族史的宝宝喂蛋黄的时间可以推迟到6个月以后。
水果:酸味重的水果如橙子、柠檬、猕猴桃先不要给宝宝吃。
除继续熟悉各种食物的新味道和感觉外,还应该逐渐改变食物的质感和颗粒大小,逐渐从泥糊状食物向幼儿固体食物过渡,以配合宝宝的进食技巧和胃肠功能的发育,使辅食取代一顿奶而成为独立的一餐;同时锻炼宝宝的咀嚼能力。
蛋、鱼、肉、肝、谷类、水果、蔬菜等。蛋类从最初的蛋黄泥逐渐转为蛋羹,到8个多月时,可以是煮蛋或炒蛋,从碎末逐渐过渡到小块儿状;鱼类、瘦肉类、肝类、蔬菜类、水果类食物也应该有同样的变化过程。
不仅要满足宝宝的营养需求,还要继续锻炼宝宝的咀嚼能力,以促进咀嚼肌的发育、牙齿的萌出和颌骨的正常发育与塑形,以及肠胃道功能及消化酶活性的提高。这时,单纯吃泥糊状食物虽然能够满足营养均衡的要求,但是其余的任务却很难实现。可以适当增加食物的硬度。
这时,宝宝的食物应从稠粥转为软饭;从烂面条转为包子、饺子、馒头片;从菜末、肉末转为碎菜、碎肉。
宝宝牙齿也已经基本发育完全,口腔内的“消化程序”已相当完善。这个时期虽然在辅食食材的选择方面已没有太大的戒律,但在烹调方面还是要注意口味比成人的口味稍淡一些,重油或很甜、很咸的食物对于这个时期的宝宝来说,还是太早了。
婴儿出生后4—6个月完全依赖纯洁乳喂养(即纯母乳喂养),可以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热能及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在此阶段添加其它饮食,婴儿就会少吃一口母乳,还增加了婴儿患腹泻的可能性,从而进一步损害了婴儿身材的发育。4—6个月以后,婴儿必须开始添加辅食。研究与实践证实,儿童生长发育所需的热能与营养素如锌、铁等主要来自动物性食物及蔬菜。18—24个月的婴幼儿如在食物中添加动物性食物的比例提高10%,其身材矮小的发生率则下降2.6%,添加蔬菜水果类食物也可得出相似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