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麦克白夫人经典独白

2023-05-30 来源:意榕旅游网

麦克白夫人经典独白之一:

谁能想到,戴上一副金色的王冠,就能成为英国王后。

我眼下将成为这个国家的王后,我能够永远掌握这个国家的命运。

麦克白夫人经典独白之二:

我知道,自己为了自己的野心,杀死了我的丈夫。

在黑暗中,我清晰地看到了他被击倒的样子。

但是,这种恐惧,这种痛苦,却不能对外表露出来。

我必须保持冷静,保护我和我的丈夫的地位。

麦克白夫人经典独白之三:

睡眠解了一切烦恼,但是睡眠本身却会导致梦境。

我的梦境中,我再次看到那个可怕的场景。

我在夜里惊醒,一遍一遍地洗掉自己身上的血迹。

我像精神错乱一样的生活着,但是我不能表露出来。

我必须表现出来的是,我是国家的王后,我是这个国家的掌控者。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麦克白>中麦克白夫人哪一段独白比较好,时间最好在5,6分钟,最好是以第一人称的身份

Act One SCENE V. Inverness. Macbeth's castle.

Enter Lady Macbeth, reading a letter.

LADY MACBETH. "They met me in the day of success, and I have

learned by the perfectest report they have more in them than mortal

knowledge. When I burned in desire to question them further, they made

themselves air, into which they vanished. Whiles I stood rapt in the

wonder of it, came missives from the King, who all-hailed me 'Thane of

Cawdor'; by which title, before, these weird sisters saluted me and referred

me to the coming on of time with 'Hail, King that shalt be!' This have I

thought good to deliver thee, my dearest partner of greatness, that thou

mightst not lose the es of rejoicing, by being ignorant of what greatness

is promised thee. Lay it to thy heart, and farewell."

Glamis thou art, and Cawdor, and shalt be What thou art promised.

Yet do I fear thy nature. It is too full o' the milk of human kindness To

catch the nearest way. Thou wouldst be great; Art not without ambition,

but without The illness should attend it. What thou wouldst highly, That

wouldst thou holily; wouldst not play false, And yet wouldst wrongly win.

Thou'ldst have, great Glamis, That which cries, "Thus thou must do, if

thou have it; And that which rather thou dost fear to do Than wishest

should be undone." Hie thee hither, That I may pour my spirits in thine ear,

And chastise with the valor of my tongue All that impedes thee from the

golden round, Which fate and metaphysical aid doth seem To have thee

crown'd withal.

参考资料:Macbeth

麦克白act1scene5中麦克白夫人认为麦克白做错了什么

麦克白夫人认为麦克白心慈手软,有着男人不应有的妇人之仁(其中麦克白夫人的独白中有一句unsex me的意思就是说她完全抛弃了自己作为女人的感性)。麦克白夫人对麦克白说了句your face, my thane, is as a book where en may read strange matters.批评的就是麦克白总是太耿直,总是把内心的想法表露在外面。而后麦克白夫人指导麦克白:To beguile the time, look like the time; bear welcome in your eye, your hand, your tongue: look like the innocent flower, but be the serpent under't 就是在告诉麦克白要隐藏自己的内心,外表上对国王邓肯亲近友好,而一直的最终目的却是像毒蛇一样阴险--刺杀邓肯

为什么戏剧“麦克白”中的匕首场景很重要?

匕首的场景(第二幕,第一幕)在很多方面都对这部剧至关重要。麦克白的想象——匕首的场景——是对邓肯谋杀案的口头演绎,但它也远远不止是对谋杀的想象。这是麦克白夫人在第一幕第五场中对邓肯之死的想象的延伸。在那个场景中,麦克白夫人把那把匕首称为“我的锋利的刀”,暗示她将亲自处理杀死邓肯的工具;然而,她并没有打算自己去做这件事。相反,她操纵她的丈夫做了谋杀,这将证明是他的彻底毁灭。

在第一幕第七场,麦克白开场的独白清楚地表明,他和麦克白夫人对情节进行了更详细的讨论;尽管如此,他仍在与法案的分量搏斗,试图找到杀死邓肯的正当理由。最后,麦克白得出结论,邓肯没有做错什么,杀死他将意味着麦克白自己的永恒诅咒;结果,他决定反对谋杀。当他向妻子宣布这个决定时,麦克白夫人立即展开了一场口头攻击,迫使麦克白屈服于她的意志。她恢复了对丈夫的控制,谈话又回到了谋杀和匕首的使用上。在这里,血的意象同样覆盖了谋杀的象征意义,为犯罪的恐怖和最终发现埋下了伏笔。

接着是第二幕,第一场,麦克白再次与谋杀国王作斗争。“我眼前看到的这把短剑,剑柄是不是握在我手上的?麦克白飘浮的匕首让观众清晰地看到了麦克白内心的折磨,这是他在前一个场景中与自己的争论的一次重游。他继续自言自语,并指出他看到的匕首是“从受热压迫的大脑中发出的幽灵”。可是它还是把他引到国王的卧房,他跟着它走,仍然在反对这个计划:“我的眼睛愚弄了其他感官,否则就值得所有其他感官了。“在这里,他充分认识到他即将犯下的罪行的恐怖和不公正。然后视线改变,匕首沾满了鲜血,就像谋杀发生后一样。然而,麦克白继续他的任务,杀死国王,跟随匕首,即使他知道这意味着他自己的性格。

这个匕首般的场景预示着麦克白内心所有美好的毁灭和的诞生。麦克白未能成功地为谋杀寻找正当理由,这显示出这一罪行是多么的令人发指;他不断地与自己和麦克白夫人争论,强调了麦克白内心的精神紧张和罪行的;那把血淋淋的匕首阴森可怖,进一步强调了这是对无辜平民的背叛,是懦夫式的杀戮,凶手是一位原本善良、英勇的男子,他曾为他的国王抵御其他叛徒。

麦克白一旦实施谋杀,他的人格和人格都将不可挽回地改变;他内心的善良将被根除,被完全取代的残酷无情,就像麦克白夫人曾祈祷要成为她自己的一部分(但不会)一样。当邓肯得知麦克白的胜利时,他对英勇、诚实和忠诚的品质大加赞扬,但这些品质却被恐惧、不信任、自我厌恶和极度焦虑所取代。曾经的麦克白,忠诚的仆人,变成了麦克白,受人鄙视和恐惧的国王;曾经是一个忠诚、勇敢和谦逊的人,现在却成了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被所附,被权力所迷惑。“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可怜的演员,在舞台上昂首阔步,苦恼着自己的时刻,然后就再也听不见了。”

关于麦克白人物形象的分析

摘要:“洋溢,巨人辈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特质,莎士比亚作为这个时代杰出的反映者,在其剧作中塑造了大量巨人形象,麦克白就是其中之一。麦克白作为大悲剧《麦克白》的主人公,是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篡位者,是一个罪不容赦的罪人。不同于西方悲剧传统主人公形象,他是一个反面悲剧人物。本文立足于剧本,从麦克白的心理变化和人物性格两方面,分析其独特的悲剧性和意义。

关键词:麦克白,人物形象,心理,人性,悲剧性,意义

概述:

“现在大家都知道莎士比亚是熟悉人类的,他在这一方面是如此出类拔萃,以至无愧被公正地称为人类心灵道德大师。”莎士比亚在其剧作中塑造了大量巨人形象,他在人物刻画方面的技巧是难以企及的,本文选取他的四大悲剧中的《麦克白》中的主人公麦克白进行简要分析。麦克白本是一个保卫国家的英雄,因为女巫的预言,对命运发起了挑战,一步步成为了一个弑君篡位、残杀无辜的反面形象,最后在众叛亲离之中走向毁灭。本文从麦克白的心理变化和人物性格两方面分析他的悲剧性,并且认为作者对麦克白的反面悲剧形象的塑造,达到了更加有力的表达效果。

一:从弗洛伊德三个人格模式分析麦克白心理

弗罗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遵循快乐原则。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

从第一幕的第三场女巫的出现,对麦克白未来的预言,考特爵士封号的降临,使麦克白相信了女巫的说辞,“葛莱密斯,考特爵士;最大的尊荣还在后面。”这里充分体现了麦克白的野心和原始。而内疚感体现了他的超我。从剧中第一幕第四场读者可以看出:“星星啊。收起你们的火焰! 不要让光亮照见我的黑暗幽深的。眼睛啊,看着这双手吧;可是我仍要下手,就算干下的事会让眼睛不敢卒睹。这里星星是他的超我的具象化体现。在这段独白中,他的本我正试图逃脱超我的审查和惩罚。

事实上,麦克白的本我不止一次的想要掩盖他的超我。邓肯秉性仁慈,处理国政,从来没有过失,要是把他杀死了,他生前的美德,将要像天使一般发出喇一样清澈的声音,向世人阳告麦克白的弑君重罪……可是麦克白的跃跃欲试的野心,却不顾一切地驱着他去冒颠踬的危险。虽然他内心有着极强的道德观念却被自己的驱使着走向罪恶的源头。从第二幕的第一场:“坚固结实的大地啊,不要听见我的脚步声音是向什么地方去的,我怕路上的砖石会泄漏了我的行踪。把黑夜中一派阴森可怕的气氛破坏了。我正在这儿威胁他的生命,他却在那人活得好好的。在紧张的行动中间言语不过是一口冷气。我去,就这么干;钟声在招引我。不要听他。邓肯,这是召唤你上天或者下地狱的丧钟。”他内心的不安与害怕致使他产生一次又一次恐怖的错觉。然而,还是被内心的意愿所蛊惑。最终走向弑君的罪恶深渊。

在杀害邓肯的同时,他也杀害了自己的睡眠。“他长叹:那打门的声音是从什么地方来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一点点的声音都会吓得我心惊肉跳。这是什么手,嘿!他们要挖出我的眼睛。”他饱受着罪恶感的折磨而惴惴不安。这时候他的超我体现得尤为明显。然而,为了掩饰以前的罪恶,他选择了用更大的罪恶来维护自己所得的一切。从而导致麦克白这个有着强烈的是非观的人在弑君之后又犯下杀友屠幼之罪。而再次的嗜杀成性的麦克白,没有了原有的罪恶和恐惧。他只是维护着他至高无上的王权。而这一切的行为只是他自我的表现。

在一系列的本我与超我的矛盾中,他不断寻求自我想要从中调和。但悲哀的是,自我的不够强大使自己一步一步屈服于自己的,形成了他罪恶的自我观念。并最终失去自我。加深了戏剧的悲剧性。

二.麦克白---人性的弱点

麦克白作为莎翁笔下经典的悲剧人物形象,但他弑君的罪恶,让人对他产生悲悯的同时不禁有更些感慨。我认为麦克白的悲剧源于人性的弱点。

  麦克白原本是个受人尊敬的将军,战无不胜。人都是有的,他也会想得到更大的权利。但也需要催化,在没有催化的时候,这份野心不会轻易展露出来。对于三个女巫的预言,麦克白是有所怀疑的,然在他得胜归来之际,女巫的第一个预言实现了一一麦克白成为了考特爵士。在这之后,麦克白对于至高权力的开始被催化、慢慢膨胀。麦克白借助着女巫们的预言,毫无顾忌地展示自己的和野心。他对预言的深信不疑,其实是把预言当做他夺取权力的底气,这里是人性的第一个弱点。人的没有止境,麦克白被封考特爵士后,他希望女巫的第二个预言能够实现,他渴望国王的冠冕与权杖,即使现任国王是他的表哥。

当得知自己有可能成为国王之后,麦克白心里还是有点犹豫,心中的善恶开始交锋。然而,他此时还是更想要当国王,只是催化还不够。于是,麦克白夫人站了出来,不断劝说麦克白弑君,此时麦克白的被催化到了极致,他和麦克白夫人一起杀害了邓肯,犯下了弑君大罪,这里是人性的第二个弱点。当心中充斥后,极易受他人挑唆。那个时候的麦克白只是需要一个人帮他分担罪恶,即使那个人不是麦克白夫人,他最终也会下手的。只是麦克白夫人他更为信任,使得他受挑唆的影响更大,犹豫的时间更短而已。

不惜一切代价获得的王位,患得即会患失。麦克白在弑君的那一刻,他就已经没有回头路了。他生活在了失去王位以及杀人的恐惧之中,只能用下一个噩梦,填补上一个噩梦的空虚,麦克白夫人也是一样。并不能泯灭人尚存的良知。当一个人的通过非常手段得以满足后,良知开始占据上风。只是麦克白与麦克白夫人有所不同,恐惧使麦克白夫人噩梦缠身,夜不能寐,最终发了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麦克白,恐惧却使他更为疯狂暴戾,最终的结局也更为悲惨。

  在某种意义上,麦克白的悲剧早已经被女巫预言了,剩下的就是一步一步去实现这个预言。首先,三个女巫的预言为麦克白的沉沦做足了铺垫,为麦克白植入了一颗可怕的种子;其次,在麦克白夫人的唆使下,麦克白鼓足勇气杀了邓肯,自此麦克白走上了的道路,但是最主要的还是麦克白的野心,女巫的欲言使他有了为恶的动力,但是同时班柯也听了女巫的预言,可是班柯并没有动摇自己的立场,这个对比明显地表现了麦克白的悲剧是由他一手酿成的;麦克白夫人确实怂恿他杀了邓肯,但班柯之死是麦克白一人所为,并且麦克白还杀了其他无辜的人。从这可以看出,麦克白残忍的杀戮实际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所以麦克白的悲剧的产生还是由于他自己。

我觉得贪婪的,其实就是每个人心中的麦克白,就好比是人性的弱点,看我们怎么有效地去遏制了。

三.麦克白的悲剧性—迷路的人

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是一个残暴的君主,他弑君篡位,凶狠残暴…似乎世间所有的坏的词语都可以用在他身上,但对于他的死亡,并没有大快人心,反而让人感到有些悲悯。深究其缘由,不过是一个可怜的迷路人罢了!

麦克白最初的时候是一名骁勇善战的赤胆忠心的苏格兰大将,曾凭一己之力平定了一场叛乱。麦克白身份尊贵,身为王室贵族,自己又军功赫赫,心内隐隐觊觎那近在咫尺的王位。他是一位野心家,然而在他遇见三个女巫之前,他的野心并未展露出来。当他听见女巫预言后,深埋心里的那丝丝开始发酵,他的野心开始浮出水面。随着王位距离的拉远,他开始浮躁。现实的难题、内心的,他纠结着,对于自己前进的方向,他开始有些混乱。最后,在内心善与恶的交接之下,他遵从了内心的,他开始迷路了。麦克白夫人很了解他丈夫,在麦克白一再退缩时,她敦促着,用力的把他向迷失的方向推着。弑君计划开始了,那满手的血告诉麦克白,他再也走不回来了。弑君以后,他再也得不到睡眠,再也无法面对自己。他看着自己沾满鲜血的双手说:大洋里所有的水都无法洗净这双手,倒要把水染得殷红。

在迷失的路上快到终点时,他感慨:“自己不过是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喧哗与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内心麻木,这人生在走下去,也不过是这样罢了。

书中其实有提到“迷路的人的说法”。赫卡特第一次出场时,就称麦克白为“迷路的儿子”,“…你们所做的一切,更糟糕的是,不过是为了一个迷路的儿子,他残忍恶毒,怨天尤人,如同凡夫俗子,珍爱的并不是你们,而是他的私刑。”在有些学者看来,赫卡特是异教代表,对异教徒而言,麦克白不过是暂时偏离了上帝之路,最终还是要回到正路上去的,而且他追求的只是自己的私利,所以与他们并不同路,更不是他们的同类。但此文的“迷路”并不是指麦克白在所谓正教与异教之间的纠葛,而是其迷失在权欲下,走错的进程。从某一方面来说,读者对于麦克白的同情和谅解,何尝又不是其“迷路的人”的形象。

那最终麦克白有没有回到正轨上,是有的。他在死前的最后一秒,仍积极捍卫自己用鲜血堆积的王位。对于手上所沾染的鲜血,他已经变得麻木,似乎已经治好了刚登上王位的“恐惧”,又或许是习惯了那恐惧。但迷路的终点,是解脱。是安心的睡一觉,不会被噩梦侵扰;是终于告别这喧哗的世界;是终于可以同死去的人同在。

定义为悲剧的《麦克白》,作为悲剧人物的麦克白,最后留在读者心里的,也就是个可怜人。他,一步一步,走向那权欲的最高峰。站在山顶,本可以看得更远,但他无暇去顾及那些景色,内心被爬山时踹下山脚的人们占据着,被担心后来者的恐惧占据着,原来,身在高处除了指点江山外,所剩下的唯有孤独。

四.麦克白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

《麦克白》这部戏剧的一大特点是其中所塑造的麦克白、邓肯、马尔康等人物形象是历史上真正存在的,麦克白弑君以及最后被马尔康所杀也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上的麦克白原是苏格兰莫瑞地区贵族,因邓肯一世统治后期征战不断,与境内外多地发生冲突,引发不满,故在莫瑞交战时,邓肯一世被杀。麦克白以王室后裔身份继任苏格兰国王,在位十七年,最后被邓肯一世之子马尔康所杀。而戏剧中的麦克白本是战功赫赫的英雄,被女巫的预言勾起权欲和野心,在妻子的鼓动下弑君,又派人暗杀班柯父子,后来更是以及其残酷暴虐的方式杀害了麦克德夫的家眷。他因女巫的预言而担忧恐惧,于是不断铲除异己,在杀戮中逐渐变得麻木,直至最终被马尔康所杀。戏剧《麦克白》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弑君篡位的故事,主人公麦克白雄心勃勃地想发展、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终于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了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麦克白的堕落更大程度上源于他的不安分的天性,莎士比亚通过麦克白所表现的是一个堂堂正正的英雄在权欲与野心的驱使下变成了一个杀戮成性、残暴不仁的恶棍。个人野心和利己主义可以毁灭一个原本并非的人物,这正是莎士比亚所要展现的人性的恶以及这种恶所导致的悲剧。

莎士比亚之所以要将麦克白塑造成一个被权欲控制的暴君形象,是由于当时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人欲横流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莎士比亚诞生于16世纪60年代,正是欧洲文艺复兴蓬勃展开的时候。对于一千多年黑暗的中世纪宗教对人欲的压抑,人文主义者肯定人的世俗,强调人的个性解放和主体价值。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恶的本性也开始膨胀。曾经发挥过巨大进步作用的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与个性解放,发展和派生出了严重的冒险主义、拜金主义、自我中心主义等。的膨胀激发了人们对金钱、名利、权力的狂热,使人丧失了美好的德行与理性,从而引发种种血腥的罪恶。莎士比亚正是看到了新兴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势利对人性的毁灭,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已开始出现的社会罪恶、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领悟到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于是,《麦克白》便应运而生,在抨击人性的恶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深刻的反思。

  有些时候,读者对于书中主人公的同情何尝又不是因为触动了心理的那一点。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麦克白。或许今天的麦克白,就是明日被心理驱使的不折手段的自己。斯人已逝,生活仍在继续。悲剧给人的感悟,牢记在心,好好走路,不要迷路了。

英语翻译

我过去从来没有发觉疤面煞星和麦克白之间的相似之处,也米有听过麦克白夫人说唱式的独白,但这两个都有道理。其中的解释既幽默又严肃。有一次向一个男孩介绍斯坦贝的作品,男孩继续阅读着愤怒的葡萄,并多次提到“所有这些人都互相憎恨,而且,它们都是白人”这有多让人惊讶。

手动翻译,没有前后文,有些部分翻译的有点晦涩。希望能满足您的要求!

麦克白一个被欲望和理智的痛苦斗争所毁灭的英雄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的主人。麦克白从万众敬仰的英雄堕落为暴君,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同情。本文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角度阐释了麦克白在理智与之间的挣扎和毁灭。

关键词:麦克白;人格结构;身份证.自我;超我

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四大悲剧英雄中,哈姆雷特、奥德赛和李尔王都是作为纯粹的正面英雄出现在舞台上的,而麦克白则被认为是一个可以从多方面解读的人物。他的命运和经历带给读者不同的心理感受。麦克白扮演一位勇敢的将军。但由于他的野心和对吞噬人性的权力的巨大,使他的人性逐渐扭曲,内心充满了的,使麦克白从一个非凡的英雄沦落为一个祸国殃民的暴君,最终走向毁灭。莎士比亚在揭露麦克白血腥罪行的同时,也刻意描绘了他痛苦的良心谴责和精神折磨。麦克白的经历引起了人们的同情,但也遭到了人们的憎恨。莎士比亚以其杰出的文采,为读者塑造了一个与理智之间斗争与毁灭的英雄形象。

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指导,着重分析了麦克白在和理智之间的挣扎和毁灭。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重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我在无意识的最深处,我人格中最原始最神秘的部分。它由人的自然本能和组成,遵循快乐原则,是被压抑的本我。是在自我人格结构中实现的本能。它游走于本我与外界之间,遵循现实原则,和压抑本我的要求,是真正的我。超我是对人类本能的独特压制。它引导自我克制,本能冲动,是理想的自己。

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三大人格系统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但如果三种人格系统难以协调,相互冲突,人就会处于一种不正常的状态,甚至患上精神疾病,危及人的生存和发展。《麦克白》年,班科、麦克白、麦克白夫人作为剧中的重要人物,对剧情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们可以看作是麦克白人格体系的三大要素,它们的相互作用影响着麦克白的命运。

第一,“超我”的外化

超我是一个道德自我。超我不同于自我,自我反过来监督自我的活动。弗洛伊德指出:“超我是一切道德约束的代表,是人类生活中追求完美或更高尚行为的冲动的主体。”超我的主要作用是控制行为,使主体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当自我的思想和行为符合道德和社会规范时,超我就是快乐的。超我扮演着观察、指挥、判断自己,用惩罚威胁自己的角色。

的另一个重要角色是与麦克白并肩作战的班科将军。在整个剧中,班科像影子一样跟随着麦克白,象征着他灵魂中的光,观察着麦克白的反应,指挥着他的行动,判断着他的思想,在麦克白的人格中扮演着超我。剧中一开始,麦克白和班科在战场上英勇作战,忠于自己的国家。莎士比亚重点刻画了麦克白在战场上藐视生死,英勇杀敌的英雄形象,令敌人闻风丧胆。这时,一位功勋卓著的伟人出现在读者面前。人性中的美善之光来自麦克白的《麦克白》。然而,荒野三女巫的相遇成为麦克白性格转变的转折点。人性的复杂导致了这部剧的冲突。作为麦克白的忠实伙伴,班科和麦克白分享了战争胜利的喜悦。女巫同时出现在麦克白和班科面前。在女巫对麦克白“格拉米爵士、库尔特爵士和未来国王”的呼喊下,在班科视后代为国王的下,麦克白成为人类一员的被点燃,但班科对超我的化身却异常清晰。他觉得麦克白想要兴奋,建议麦克白远离女巫。他还提出:“魔鬼为了陷害我们,往往故意告诉我们,在小事上取得我们的信任,然后在重要时刻落入他的圈套。”面对强大的,班科理性地坚守自己的工作,不时关注麦克白的心理动向,试图将麦克白的野心扼杀在摇篮里。然而麦克白的野心已经被激起,本对他的指示是清除一切阻碍道路的垫脚石。

为了表达对英雄的热爱,邓肯国王决定参观麦克白的城堡。他的到来给麦克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麦克白毕竟不是一个没有良心的小人。他的本我仍然受到超我的。虽然他的野心已经开始,但他仍然犹豫不决。超我与本我的激烈斗争表现在他遇刺前内心的犹豫。他知道自己最终逃不出这个世界的统治。杀人与杀人、投毒、服毒相提并论。然而,他热切的雄心促使他不时实现自己的意图。然而此刻正在值班的本科生却感受到了隐藏在暗夜中的麦克白弑君的阴暗意图。他用言语考验麦克白,警告他不要做违背正义和正直的事,要天真和忠诚,坚决拒绝麦克白的巨额财富。此时,麦克白的本我与柯本的超我彻底决裂,超我对麦克白行为的压制消失,麦克白犯下了不可挽回的弑君罪。然而人性中善良的存在,让麦克白整日惴惴不安,尽管他身居高位。麦克白一直处于超我的审视和监督之下。他非常害怕本科,心想:他高贵的天性里有一种东西让我害怕。除了他,我谁也不怕。只有他的出现让我紧张。本科的存在折磨着麦克白,一刻不得安宁。他焦虑地吃着,在噩梦中醒来。他决心摆脱让他烦恼的本科。班科的被害象征着麦克白牢记过去的决心,但麦克白毕竟不是天生的反派。他善良的本性不会随着Banco的离开而消失。当麦克白和他的大臣们举行宴会时,他精神恍惚。班柯的鬼魂让麦克白失去了自信,人性的冲突达到了。

第二,麦克白夫人地位的提升。

麦克白夫人在麦克白的人格冲突中扮演了本我的角色,是麦克白毁灭的动力。就像人性中最黑暗、最的一面,她在自己的眼睛里折射出了自己的权利和,代表了人类最原始、最本能的冲动。正是她帮助麦克白成为了一个残忍的暴君,麦克白也因此立下了许多赫赫战功。当麦克白告诉麦克白夫人她在荒野中看到三个女巫时,与班克的怀疑和麦克白的犹豫不同,麦克白夫人毫不犹豫地预言了三个女巫,并坚信无论如何麦克白最终都会登上国王的宝座。

面对女巫的,麦克白夫人和班科开始了一场持久却你死我活的决斗。麦克白期待巨大的荣誉和宠爱,但超我赋予的道德原则让他犹豫不决。本的束缚吓坏了麦克白。麦克白坚持忠诚和敬畏,同时露出贪婪的眼神。作为妻子,麦克白夫人对他的性格了如指掌。正是这种认识,使她在与银行的斗争中准确地抓住了麦克白的性格弱点,完美地实施了弑君计划,将麦克白的成功推向了悲剧的深渊。麦克白在的弑君计划面前吓坏了,但麦克白夫人催促道:“你的天性里充满了太多的人奶,无法走最近的捷径。”你想成为一个伟人。你不是没有野心,但你缺少伴随野心而来的.在这里,麦克白夫人用轻蔑和嘲笑驱散了麦克白的软弱和犹豫,所以他们的称王计划不能半途而废。麦克白夫人充满了可怕的自信和自立。从一开始,她就不担心杀人的危险和后果。她只是很兴奋,在为自己能得到的权利做打算。在她的位置上,没有道德标准,没有荣誉和忠诚,本能和无处不在。麦克白夫人是她自己的化身。有一次她发现麦克白犹豫不决,就用她犀利的舌头戏弄和刺激麦克白,甚至用她是否敢杀人来考验她丈夫的男子气概。在麦克白夫人看来,正义的人性是可耻和懦弱的。当杀死邓肯的匕首犹豫不决时,麦克白夫人斥责道:“意志动摇的人!”把刀给我。她用自己的诡计和行动谋杀了送上门的邓肯。麦克白对弑君这一重罪充满恐惧和担忧。他不敢回忆他的罪行。人性中的善与恶依然不断冲击着他脆弱的心灵。他的良心充满了巨大的内疚和不安。当麦克白抑制不住自己的恐慌时,麦克白夫人做出了残酷的嘲讽:什么!你疯了吗?你失去了你所有的男子气概吗?

第三,麦克白的心理防御机制失衡。

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的自我防御功能,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或冲突性紧张时,为了恢复心理平衡和稳定,而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释放烦恼,缓解内心焦虑的适应性倾向。很多时候,他调节超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让超我的监督功能得以发挥,让自我的以某种形式得到满足,从而缓解焦虑和痛苦。人类在正常和病理状态下都会不自觉地使用这种能力。正确应用可以缓解疼痛,有助于克服心理困难,防止精神崩溃。过度使用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理性心理特征。

在该剧的开头,麦克白是一位勇敢的苏格兰将军。他的天性中有许多美好而高尚的品质。然而,在的驱使下,他走上了嗜血杀人的道路。良知与善良的张力,让他在每一次犯罪和行为出现后,都接受理性的监督和无情的审判。他的内心充满了焦虑和痛苦。为了减轻这种痛苦,麦克白的心理防御机制一直在发挥作用。然而,在强大的内外张力下,麦克白的心理一度失衡,不可避免地走上了毁灭之路。

麦克白的独白在剧中占了很大一部分。独白是麦克白情感的自然表达,也是其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邓肯在被谋杀前犹豫过。他知道,如果教别人杀人,他逃不了被杀的命运。作为邓肯的臣子,城堡的主人,保护邓肯的安全是他的职责,但他会持刀攻击。此外,邓肯善良,广受爱戴。杀死如此英明的君主是弑君重罪。然而,他不顾一切的野心驱使他去冒险。麦克白作案前的心理斗争异常激烈。他谴责自己,同时也鼓励自己。沸腾的内心冲突折磨着他的良心,让他不安。当他准备采取行动时,他的焦虑达到了顶点。杀人的邪念让他看到一把血淋淋的刀出现在面前,折磨着他脆弱的神经。麦克白再次登台,双手沾满鲜血,我嗜血的得到了满足。然而,超我的监控功能并不能抑制他的紧张和内疚。他的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幻觉频繁出现。他觉得在众目睽睽之下,他“举起嗜血的双手”,企图获得上帝的怜悯。“阿门”这个词哽住了他的喉咙。麦克白不仅有幻觉,还有幻听:“我仿佛听到一个声音在喊:别睡了,麦克白杀死了睡眠。”防御机制认为,当一个人无法承受极度的精神痛苦时,焦虑就会转化为躯体症状,从而避免心理上的焦虑和痛苦。麦克白生性善良,是第一个密谋杀人的人。他的良心并没有消失,他无法承受这种罪恶感。为了满足本能和超我监督带来的罪恶感,内心冲突异常激烈。麦克白在挣扎和绝望中坐在灵魂的审判席上,不断用自我反省和自我忏悔来赎罪,试图通过自我折磨赎罪来实现灵魂的自我救赎和自我净化。但是内在驱动力和人格约束力之间的平衡是无法建立的。超级监督功能总是失效。它所能做的只是事后惩罚受苦的灵魂。莎士比亚塑造了一个凶狠残忍的形象,最终被精神摧毁,导致了他的死亡。随着命运的终结,麦克白人性中的善与恶同时毁灭。他在忏悔中被死亡撕裂,在善恶斗争的洪流中被死亡的黑暗吞噬。

四。结论

《麦克白》是一部罪恶与惩罚的悲剧。因为,麦克白从一个正直善良的国家栋梁变成了一个无视道德原则的杀人犯和暴君,成为了和不幸的双重奴隶。莎士比亚生动地展示了灵魂沉沦时的痛苦挣扎。在麦克白的挣扎和绝望中,我们看到对权力的渴望使他不顾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不择手段地实现自己的理想。然而,他的良心在灵魂的审判台上不停地折磨着他,让他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却经历着灵魂的审判和谴责。麦克白的悲惨遭遇使他不同于普通罪犯,更像一个迷失的英雄,更能打动读者!

“亲爱的麦克白夫人,您的手也不干净”|读《麦克白》呓语

假期开始前,逛了逛图书馆,想借几本书回家在假期里看。

拍下想看书籍的书目索引号之后,在书架间穿梭寻觅,浏览一个个书架一层层分隔间的一本本书的书名……

意外的看到了“麦克白”三个字,对莎士比亚戏剧了解不多的我脑海里立刻浮现了一个场景:

聪明帅气的安迪反驳魏兄:亲爱的麦克白夫人,您的手也不干净。

曲筱绡:……(省略哈哈哈……)

深谙世事的魏兄:麦克白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典型人物,专指帮凶一类的人。

……

没错,这是之前的热播剧《欢乐颂》里安迪、魏兄、曲筱绡、赵医生四人在家中打牌时的对白。由于我最爱的气场女神安迪如此信手拈来地说了一个我不知道的经典,让我崇拜之余印象深刻。(貌似看的时候就激动地在心里默念几遍呢)

正好担心自己读不来大部头,这本不厚,便心血来潮果断拿下了这本《麦克白》(包含三部分:《麦克白》《科利奥兰纳斯》和《雅典的谈们》。

讲述了屡获战功的英雄麦克白,在女巫的诱导及其夫人的怂恿下,弑君夺权,继而变成了一个暴君,因杀戮太多而众叛亲离,最终两位王子率军围攻只得结束自己生命的故事。

摘录:

呓语:

野心一直潜藏,适宜的土壤和温度就足以让他发芽。正如一个谎言需要无数个谎言来圆,弑君也需要铲除无数个异己。疯狂之后,换来的是无数个良心谴责、担惊受怕的日夜。衰弱的神经,病态的自语,丑陋的嘴脸……

想想看,如果你站在了道义的对立面,那么正义的人都是你的“异己”,然而正义是大多数的。

到头来感叹一句,愿再也不要有人相信魔鬼欺人的话语。殊不知,欺人的从来都不是戏剧里的魔鬼巫女,而是人心。敏感的神经需要迷信麻痹,内心的不安需要危险的安全掩饰,模棱两可的话语不过是 你自欺欺人的侥幸 与 你躲不过的命运 的糅合。

若你正处逆境,请你相信,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的。

若你正被冤枉,请你相信,虚伪无论怎样小心,事实才是最细腻的。

毕竟对于麦克白来说,弑君的黑夜再悠长也掩盖不了他的罪行,夺权的日子再奢靡也改变不了他黑暗的归宿。

讲述了罗马共和国的英雄马歇斯(被称为科利奥兰纳斯),因性格多疑、脾气暴躁,得罪了公众而被逐出罗马的悲剧。

摘录:

(我看到这里的时候眼睛不自觉的确认了几遍,这写的不是顺口而出的 雨后春笋,毕竟春笋也不好蹦蹦跳跳的环绕在……)

呓语:

建功无数的人,为了人民幸福负伤累累的英雄,因脾气暴躁,不愿听从劝告向公众说委婉示弱的话,竞选执政失败并被驱逐出国。科利奥兰纳斯在伏尔斯人的安息城里投敌,在与奥菲迪斯联合准备复仇罗马的时候,又因被科利奥兰纳斯的母亲、妻儿感动而保全罗马,科利奥兰纳斯在敌营被杀。

科母典型的斯巴达式信念,希望儿子在战场上建立功勋,视在战争中牺牲为崇高的荣耀。科利奥兰纳斯也真的是驰骋沙场的勇士,却因不懂圆滑周旋而被公众抛弃。

没有明确信念的人们是易被煽动的,原本已经同意科为执政官,在护民官鼓动之下又反对并驱逐科,当科投敌准备复仇罗马的时候,民众又开始说自己早就知道当初驱逐科是不明智的。事后诸葛亮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智慧,假设历史是人们擅用的先见。有的时候,人们并不关心对错,只在乎自己是不是在一种叫做“大多数”的安全里,当身边有人振臂高呼的时候,他们不介意跟着抬起自己手臂。

朋友有可能变成仇人,仇人也有可能变成朋友,我以为“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有的只是利益“这句话仅用于国家或者商场浮沉,原来生活中你我的朋友也不是永恒,但是我仍然相信总有利益敌不过的感情,总有时间改变不了的朋友。

脾气暴躁,立誓报仇的科终究还是被情感动,罗马安全了,自己倒在了奥菲迪斯及众党徒的剑下,奥菲迪斯说,他必须有一个光荣的葬礼,戏剧在葬礼进行曲中结束。暴躁的科是沙场上的英雄,却好像真的不适合,以为自己为国家建功而不需要与公众周旋妥协,暴躁的与公众相对,与奥菲迪斯相对,最终也与自己的性命相对……

讲述了雅典贵族泰门,由于乐善好施,许多人乘机前来骗取钱财,后来导致其倾家荡产,朋友们纷纷背他而去,最后在绝望中孤独地死去的悲剧。

摘录:

呓语:

曾经感叹,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或许就是源于彼此之间共同拥有的回忆……些许文艺,些许矫情,却始终没有想过酒尽杯空,转眼就可以陌路。是不是因为什么得来的朋友,那样东西没有之后,那段相处的日子也就不复存在了。

我们都一样,不能缺而复圆,也没有可以借助的耀眼的光,可是我们是自己的太阳,我们不需要借来光明,我们可以自带光芒。

什么时候诺言与空头支票划上等号,不想谈言而有信的美德,只想谈谈个人。每个人都有姓名,百家姓之一,父母取名,同名同姓者千千万万,一模一样之人却找不出一双,我总是相信每个人的名字都像是这个人的招牌。读书的时候,写着你的名字的作业试卷代表质量,工作的时候,以你名字署名的文件报告代表专业。都听过”你是XXX的人,我放心“,这就是你上司的招牌,如果有一天有人说,这是你做的东西,我相信没问题,这便是你自己的招牌。你的名字=性格、品质、素养、能力……

乐善好施,不懂节制,花销过度指望曾经围绕身边图谋不轨的人,不靠谱。家境优渥,趋之若鹜,家道衰落,背离而去,不值得交。

威廉·莎士比亚 (英语: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清末民初鲁迅在〈摩罗诗力说〉(1908年2月)称莎翁为“狭斯丕尔”)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摘自百度百科)

呓语:平常看影视作品爱喜剧,总希望不论过程再波折,结局都能满足我的期望。经典的文学作品,折射现实,揭露黑暗,悲剧发人深省。“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生活中的悲剧,也是将人性期许的幸福、道义走向毁灭不幸。或许人与人之间各种情感的最好状态就是:欣喜你还在,淡然你离开……

愿你,

有过失望,依然期望,从未绝望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及四大喜剧是什么?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和《皆大欢喜》。

作者:威廉·莎士比亚。

四大悲剧

1、《哈姆雷特》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就读时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国奔丧时接连遇到了叔父克劳狄斯即位和叔父与母亲乔特鲁德在父亲葬礼后一个月匆忙结婚的一连串事变,这使哈姆雷特充满了疑惑和不满。紧接着,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岗时出现了父亲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说明自己是被克劳狄斯毒死并要求哈姆雷特为自己复仇。

随后,哈姆雷特利用装疯掩护自己并通过"戏中戏"证实了自己的叔父的确是杀父仇人。由于错误地杀死了心爱的奥菲莉亚的父亲波罗涅斯,克劳狄斯试图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机逃回丹麦,却得知奥菲莉亚自杀并不得不接受了与其兄雷欧提斯的决斗。

决斗中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因误喝克劳狄斯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双双中了毒剑,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临死前杀死了克劳狄斯并嘱托朋友霍拉旭将自己的故事告诉后来人。

2、《奥赛罗》

黑脸的摩尔人奥赛罗是威尼斯城邦雇佣的一个将军,受种族而显得地位卑微的他爱上了贵族元老院元老勃罗班修聪明、美丽、大方的女儿苔丝狄蒙娜,明知婚事将不被允许,他们瞒着父母秘密结婚。

作为统帅的奥赛罗有一个看起来很忠勇的旗官伊阿古,他嫉妒奥赛罗提拔了卡西奥任副将而未关注自己,同时他也觊觎苔丝狄蒙娜的美貌,从而嫉妒奥赛罗娶妻成功。这个外表忠厚、内心奸猾的小人伊阿古,想方设法制造令奥赛罗误以为卡西奥与其妻子苔丝狄蒙娜私通的假象和证据,让已经被伊阿古谗陷之言所引起的妒恨迷惑了心智的奥赛罗看到。

破坏奥赛罗和苔丝狄蒙娜幸福婚姻,成为伊阿古最大的满足。于是他想尽办法利用暗恋苔丝狄蒙娜的小贵族罗德里戈的急迫以及自己的妻子艾米利亚不明就里,苔丝狄蒙娜不贞的“证据”被奥赛罗信以为真。

他任“怀疑”这种毒药在心间像硫黄一样燃烧,把伊阿古所提供的“间接证据”链条之间的断裂带用自己的联想填补并发酵、放大,最后妒恨令他几近发疯。在新婚的床上,亲手掐死了忠贞而单纯的妻子苔丝狄蒙娜。但当伊阿古的妻子揭穿这一谎言与的时候,奥赛罗如梦初醒,拔剑自刎。

3、《李尔王》

全剧有两条平行的故事线索。主线索讲述的是古代不列颠国王李尔年老昏聩,要根据爱他的程度把国土分给自己三个女儿。长女高纳李尔和次女里根都用甜言蜜语哄骗老人,唯独小女儿考狄利娅讲了老实话,说“我爱你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李尔一怒斥逐了小女儿,将她远嫁法国,把国土平分给了两个虚伪的女儿,结果自己却受到两个女儿无情的怠慢,一怒而跑到了暴风雨中的荒野,与乔装疯丐的爱德加为伍。后来小女儿从法国兴师来讨伐,终于父女相见,但是英法两军交战,法军战败,考狄利亚被俘,不久被爱德蒙密令缘死,李尔抱着她的尸体在悲愤中疯狂而死。

另一条次线索是葛罗斯特伯爵听信庶子爱德蒙的谗言,放逐了长子爱德加。后来由于他同情李尔,被挖去双目,在野外流浪时遇到沦为乞丐的儿子爱德加,由他搀扶前行,却不知搀扶他的就是被自己赶出门的儿子。庶子爱德蒙继承爵位后,同时与李尔的长女、次女勾搭,害得她们争风吃醋,相互残杀,最后次女被毒死,长女谋杀亲夫的阴谋败露后自杀。爱德蒙受到爱德加的挑战,在决斗中被杀。

4、《麦克白》

苏格兰国王邓肯的表弟麦克白将军,为国王平叛和抵御入侵立功归来,路上遇到三个女巫。女巫对他说了一些预言和隐语,说他将进爵为王,但他并无子嗣能继承王位,反而是同僚班柯将军的后代要做王。麦克白是有野心的英雄,他在夫人的怂恿下谋杀邓肯,做了国王。

为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夺位,他一步步害死了邓肯的侍卫,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贵族麦克德夫的妻子和小孩。恐惧和猜疑使麦克白心里越来越有鬼,也越来越冷酷。麦克白夫人精神失常而死,麦克白无一丝难过。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麦克白面对邓肯之子和他请来的英格兰援军的围攻,落得削首的下场。

麦克白一出场即心怀异志,弑王篡位,为了巩固王位,又残暴人民,使全国血流成河,置社会于混乱,陷人民于水火,可谓与理查三世是同样的暴君。这样的暴君,其痛苦与覆亡乃罪有应得。

四大喜剧

1、《仲夏夜之梦》

《仲夏夜之梦》讲述了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故事发生在古希腊的雅典,年轻的赫米娅与拉山德相爱,可是赫米娅的父亲却希望她嫁给狄米特律斯,为此赫米娅与拉山德逃到城外的一片森林里。

此时,为了给雅典公爵提修斯和美丽的希波吕妲的盛大婚礼助兴,一群演员也在森林里排练一出喜剧。赫米娅的好友海伦娜爱着狄米特律斯,所以她把消息透露给了狄米特律斯,于是她们两个人也先后来到森林里。森林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小精灵,仙王奥布朗和仙后蒂泰妮霞正在闹别扭。

为了捉弄仙后,仙王命令一个叫浦克的小淘气去采一种花汁,拿来滴在仙后的眼睛里,那么她醒来就会狂热地爱上第一眼看到的人或动物。正巧仙王还无意中得知海伦娜爱着狄米特律斯,所以他让浦克将一些花汁滴在狄米特律斯的眼里,可是浦克把拉山德误认为狄米特律斯。

结果,拉山德醒来看到的是海伦娜,便不停地向她求爱,而把赫米娅忘掉了。仙王发现后。赶忙把花汁滴入正在熟睡的狄米特律斯的眼中。狄米特律斯醒来,看到正被拉山德追赶的海伦娜,于是两人争先恐后地向海伦娜求爱。看到这样的情景,海伦娜和赫米娅都很生气。

与此同时,仙后也中了计,爱上了一个排戏的演员波顿。最后,仙王给所有人解除了魔法,大家如愿以偿都得到了属于自己的一份爱情。

2、《威尼斯商人》

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是个宽厚为怀的富商,与另外一位犹太人夏洛克的高利贷恰恰相反。安东尼奥的一位好朋友巴萨尼奥因要向贝尔蒙脱的一位继承了万贯家财的美丽女郎鲍西娅求婚,而向他告贷三千块金币,而安东尼奥身边已无余钱,只有向夏洛克以他那尚未回港的商船为抵押品,借三千块金币。

夏洛克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不要利息,影响高利贷行业,又侮辱过自己,所以仇恨安东尼奥,乘签订借款契约之机设下圈套,伺机报复。

夏洛克对安东尼奥往日与自己作对耿耿于怀,于是利用此一机会要求他身上的一磅肉代替商船。在一番口舌之后,安东尼奥答应了,与他定了合约。

巴萨尼奥欢天喜地到贝尔蒙脱去求亲了,在贝尔蒙脱,他的侍从葛莱西安诺喜欢上了鲍西娅的侍女尼莉莎,两对新人在一个意外事件来临时,匆匆同时结了婚。 

原来,安东尼奥写了一封信来,信中说明了他的商船行踪不明,他立刻就要遭到夏洛克索取一磅肉的噩运,因这一磅肉可能会导致他的性命不保,所以,他希望见到巴萨尼奥的最后一面??听到这个消息,巴萨尼奥与葛莱西安诺赶紧奔回威尼斯,鲍西娅与尼莉莎也偷偷地化装成律师及,跟着去救安东尼奥。

在法庭上,鲍西娅聪明地答应夏洛克可以剥取安东尼奥的任何一磅肉,只是,如果流下一滴血的话(合约上只写了一磅肉,却没有答应给夏洛克任何一滴血),就用他的性命及财产来补赎。因此,安东尼奥获救,并且,庭上宣布以谋害威尼斯市民的罪名,没收其财产的二分之一,另外二分之一则给安东尼奥,而后者却把这笔意外的财产让给了夏洛克的女婿、自己的朋友——罗伦佐。

夏洛克见阴谋失败,也只好答应了,并遵依判决,改信教。就这样,鲍西娅巧妙地挽救了安东尼奥的生命。同时,鲍西娅及尼丽莎戏弄了他们的丈夫。她们要求用戒指作为替安东尼奥辩护的报酬,然后回到了家中。等她们的丈夫回来时,她们责备他们忽视了结婚戒指的意义,并咬定了一定是他们把它们送给了别的女人。一连发窘的解释后,终于大白。每个人都有一个满意的结局,除了那个想害人反害己的夏洛克。

3、《第十二夜》

塞巴斯蒂安和薇奥拉是相貌相同的孪生兄妹。在一次航海事故中,两人在伊利里亚岸边失散。薇奥拉以为哥哥身遭不幸,便女扮男装,化名西萨里奥,投到当地奥西诺公爵的门下当侍童。奥西诺公爵派薇奥拉替他向年轻貌美而富有的伯爵小姐奥丽维娅求婚。

可是,这时薇奥拉已经暗暗地爱上了主人奥西诺。而奥丽维娅却对代主求婚的薇奥拉一见钟情。事情变得微妙复杂了。与此同时,一个密谋正在奥丽维娅家中进行。她的叔父托比等人由于受到傲慢的大管家马伏里奥的斥责,便对他进行报复。

他们模仿奥丽维娅的笔迹写了一封情书给马伏里奥,信中鼓励马大胆求爱,并要他经常穿着令人厌恶的长袜。马伏里奥鬼迷心窍,上了他们的当,丑态百出;而奥丽维娅则以为管家在发疯。

为赢得奥丽维娅的芳心,奥西诺再次派薇奥拉到奥丽维娅的家中游说。奥丽维娅愈加爱慕薇奥拉了。而奥丽维娅的叔父却执意要将她嫁给蠢笨的富户安德鲁,于是便与奥丽维娅的女仆玛莉娅一起极力鼓动安德鲁和薇奥拉决斗。

原来薇奥拉的哥哥塞巴斯蒂安遇难时被海盗船长安东尼奥所救,俩人结成莫逆之交。来到伊利里亚后,由于安东尼奥船长惧怕伊利里亚当局的追捕,不能陪西巴斯辛逛城,便把钱袋交给他使用。

安东尼奥船长意外地碰到正在和安德鲁决斗的薇奥拉,他错把她当成她的哥哥塞巴斯蒂安,遂上前拔刀相助。然而,路过此地的认出了他并把他逮捕。安东尼奥看到薇奥拉对自己被捕既无动于衷,也不肯还他钱袋,大为吃惊,遂指责她忘恩负义。

安德鲁等人还想找薇奥拉决斗,但是他们遇到了塞巴斯蒂安,错把他当成薇奥拉,便拔剑相向,幸被及时赶来的奥丽维娅所制止。奥丽维娅也错把塞巴斯蒂安当成薇奥拉,并把他请到家里表示爱情,俩人遂私下结百年之好。

马伏里奥被宣布患有精神错乱而关进了暗室,并被装扮成牧师的小丑百般戏弄。后来马伏里奥得机写信向奥丽维娅小姐申辩,才使得大白。

最后,塞巴斯蒂安和薇奥拉兄妹重逢,塞巴斯蒂安和奥丽维娅相爱,奥西诺公爵被薇奥拉的品貌所感动,宣布娶她为妻,安东尼奥船长亦获自由。除马伏里奥外,众人皆大欢喜。

4、《皆大欢喜》

弗莱德里克不顾兄弟情谊,篡夺了自己胞兄(即罗瑟琳的父亲)的公爵之位,把公爵赶走,使他在森林里。被放逐的公爵的女儿罗瑟琳与受到长兄奥列佛的奥兰多相爱。但不久罗瑟琳也被叔父、篡位者弗莱德里克的放逐,不得已女扮男装逃亡到亚登森林,后来与奥兰多不期而遇。

受到长兄的奥兰多以德报怨,拯救了兄长,使奥列佛天良发现,并与罗瑟琳的堂姊妹、弗莱德里克之女西莉娅产生了爱情。他们一直和罗瑟琳一起生活在森林里,帮她寻找父亲最终罗瑟琳在森林里找到了父亲。

弗莱德里克受隐士点拨,翻然悔悟,将权位归还给了胞兄,奥兰多与罗瑟琳、奥列佛与西莉娅、牧人西尔维斯与牧女菲必、小丑试金石与村姑奥德雷四对恋人喜结良缘,以善胜恶,皆大欢喜。

扩展资料

威廉·莎士比亚(英语:William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清末民初鲁迅在《摩罗诗力说》(1908年2月)称莎翁为“狭斯丕尔”,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莎士比亚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出生长大,18岁时与安妮·海瑟薇结婚,两人共生育了三个孩子:苏珊娜、双胞胎哈姆尼特和朱迪思。

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20多年期间莎士比亚在伦敦开始了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不仅是演员、剧作家,还是宫内大臣剧团的合伙人之一,后来改名为国王剧团。1613年左右,莎士比亚退休回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后逝世。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亚的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接下来1601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亚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写牺牲与复仇,包括《奥赛罗》、《哈姆雷特》、《李尔王》和《麦克白》,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

莎士比亚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9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他的戏剧有各种主要语言的译本,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所有戏剧家的作品。

莎士比亚最早的剧作是以当时常见的风格写成的。他采用标准的语言书写,常常不能根据角色和剧情的需要而自然释放。诗文由扩展而定,有时含有精心的隐喻和巧妙构思,语言通常是华丽的,适合演员高声朗读而不是说话。

莎士比亚从传统风格转向他自己的特点。《理查三世》开幕时的独白开创了中世纪戏剧中的角色。同时,理查生动的充满自我意识的独白延续到莎士比亚成熟期剧作中的自言自语。没有单独一个剧本标志着从传统风格到自由风格的转换,莎士比亚的整个写作生涯中综合了这两种风格,《罗密欧与朱丽叶》可能是这种混合风格最好的诠释。

到1590年代中期创作《罗密欧和朱丽叶》、《理查二世》和《仲夏夜之梦》时期,莎士比亚开始用更自然的文字写作。他渐渐将他的隐喻和象征转为剧情发展的需要。莎士比亚惯用的诗的形式是无韵诗,同时结合抑扬格五音步。

实际上,这意味着他的诗通常是不押韵的,每行有10个音节,在朗读时每第二个音节为重音。他早期作品的无韵诗和后期作品有很大区别。诗句经常很优美,但是句子倾向于开始、停顿、并结束在行尾,这样有可能导致枯燥。 

当莎士比亚精通传统的无韵诗后,他开始打断和改变规律。这项技巧在《朱利叶斯·凯撒》和《哈姆雷特》等剧本的诗文中,释放出新的力量和灵活性。

《哈姆雷特》之后,莎士比亚的文风变化更多,尤其是后期悲剧中更富有感情的段落。英国文学评论家安德鲁·塞西尔·布拉德利将这种风格描述为“更紧凑、明快、富有变化,并且在结构上比较不规则,往往错综复杂或者省略”。 

在创作生涯后期,莎士比亚采用了很多技巧来达到这些效果,其中包括跨行连续、不规则停顿和结束,以及句子结构和长度的极度变化。完整地理解意思对听众是挑战。后期的传奇剧,情节及时而出人意料地变换,创造了一种末期的诗风,其特点是长短句互相综合、分句排列在一起,主语和宾语倒转、词语省略,产生了自然的效果。

莎士比亚诗文的特征和剧院实际效果有关。像那个时代所有的剧作家一样,莎士比亚将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和拉斐尔·霍林斯赫德等创作的故事戏剧化。他改编了每一个情节来创造出几个观众注意的中心,同时向观众展示尽可能多的故事片段。

设计的特点保证了莎士比亚的剧作能够被翻译成其他语言,剪裁宽松地诠释,而不会丢失核心剧情。当莎士比亚的技巧提高后,他赋予角色更清晰和更富有变化的动机以及说话时独一无二的风格。然而,后期的作品中他保留了前期风格的特点。在后期的传奇剧中,他故意转回到更虚假的风格,这种风格着重了剧院的效果。

参考资料:威廉·莎士比亚-百度百科

求《麦克白》读后感一篇 高中水平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旦走错路,铸成大错,误入歧途,就后悔莫及,只能自食其果。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人的失足,并非天生是坏蛋,天性要作恶,而是他意志不够坚强,在面前经不起考验,终于失足堕落了沦为有罪的人。

悲剧《麦克白》约写于1606年,是莎士比亚戏剧中心理描写的佳作。该剧中主要寓意了个人野心和利己主义的潜在祸患;野心和利欲的存在,足以将一个本为良好的人腐蚀为堕落的魔鬼。当然,在野心的膨胀和驱使中,也有外围因素的影响与蛊惑。不过,最终的恶之暴戾会受到惩罚的。

它讲述的是中世纪英国一名将军麦克白,在一次征战回国途中,碰到女巫。女巫预言他将成为国王,同时也预言了另一个将军班戈的子孙将世代为王,而这三女巫只是因为受到一个村妇的气而把这些秘密对他们说了罢了,是带有一种泄气、泄愁的因素。可是,当麦克白的考特爵士被预言成真后,麦克白他那还只是蒙昧的野心一下子被唤醒了开始膨胀,一个潜伏在内心深处的一个暧昧不明的秘密被突然挑明了,他被眼前浮起的可怕的幻象吓得毛骨悚然、心惊肉跳,从此失去了心理的平衡。其实他的人性还是在的,当他要向国王行刺时,内心也在进行着一场可怕的争斗,他即希望永远保住最高荣誉,又非常渴望着封建王国的最高权势。后来,在其夫人的鼓动和教唆下,他杀死国王,取得王权。国王的儿子跑到海外。为了稳固王位传续子孙,麦克白找来刺客杀死了大将班戈,本想了断女巫的另一个预言,但班戈的孩子也逃到了国外。麦克白自登上王位后,暴虐无道,滥杀无辜,引发反抗和战争,最终可悲而死。

如果在麦克白的野心被唤醒、内心失去平衡之时,麦克白夫人能够抓住这关键时刻,能够响应他良心上痛苦的呼声,帮助他恢复内心的平衡,唤回失去的理智,他就可以守住人生的正道,安全地度过人生中的这一场危机;那么他们就得救了,他们仍将是受举国上下尊敬的一对好夫妻享受着荣华美誉,可是这位夫人她没有什么良心上、道德上的顾忌,甚至用“懦夫”这一使男人承受不了的词去嘲弄、刺激他,用她火辣辣的舌头尖去煽动他,直到被煽旺的野心燃烧起来。他们虽然是同谋,可是那女人的气质与他的丈夫完全不一样“……解除我女性的柔弱,用最凶恶的残忍自顶至踵贯注在我的全身;凝结我的血液,不要让悔恨通过我的心头,不要让天性中的恻隐摇动我的狠毒的决意!来,你们这些杀人的助手,你们无形的躯体散满在空间,到处找寻为非所恶的机会,进入我的妇人的胸中,把我的乳水当作胆汁吧!来!阴沉的黑夜,用最昏暗的地狱中的浓烟罩住你自己,让我的锐利的刀瞧不见它自己切下的伤口,让青天不能从黑暗的重衾里探出头来,高喊着‘住手,住手!’”

麦克白是有野心,可那还是埋在心底的一个私密,还处于半眠状态,就算他碰上了能知过去未来的女巫也没有甘心堕落,也曾怀恐惧的心情竭力抵拒过那强烈的,他既不是天生的坏人,也不是注定要做民族的罪人。可是他的身边还有这么一个女人,女巫没有做完的事,留给她来完成,这么理应外和、前拉后推,他终于为了他的野心而抛弃一切、牺牲一切,跳进了罪恶的深渊。

麦克白夫人本是女人,可她有一颗比女巫、比蛇蝎更毒的心,为了自己能够享有更高的地位、权利,为了女巫的话,她失去了女人善良的本性,教唆、帮助自己的丈夫弑君并嫁祸给无辜的人,事后若无其事地伸出一又血手,几乎带着得意的口气,开导那也是一双血手的丈夫“只消一点儿水就可以把我们洗刷得干干净净,一点儿也不费事!”

他们不曾想过杀了这个国王,后面还会有更多想杀他们和他们想杀的人,他们为了自己的王位,想了断女巫的另一个预言而杀了班戈,可是他的儿子活着逃跑了,而国王的两个儿子也同样活着并逃到了海外。麦克白夫人承受不了人性无情的扭曲和挤压,终于使她垮了下来,精神负担已超过她心理承受能力,只落得成为一个精神症、一个梦游者,在睡梦中还不断洗手,她那双小手就算用上所有的香料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香起来了,最终死于症。而麦克白为了巩固地位最终成了人人唾弃的暴君,被子两位王子和班戈的儿子回来复仇而死了。

那两位王子刚开始的时候或许会认为他们逃跑而让人觉得他们懦弱、胆小怕事,可是不能说他们是聪明的、勇敢的,在明知道自己斗不过别人的时候又何必逞一时之强而葬送自己呢?不正是因为他们逃到海外而最终报了仇同时也夺回了自己的国家吗?其实更多的时候一个国家、一个家庭的灭亡并不是毁于外人之人,而是毁在了内部人的争斗、内部人的手中。

其实他们遭受到这样的结果也都是一个“欲”字和不满足现状而引起的,我们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个人能够满足于现状,看到别人好的生活、好的东西不眼红。人生是在不断拥有和努力满足的过程中行进的。婴儿声声呼唤的奶水是,孩子期冀已久的玩具是,人们辛勤劳作的果实是,强盗杀人越货是,罪犯刀下的亡魂也是……就是我们活着的目的。

有“欲”本是好事,我们正因为有了“欲”才会努力、才会付出自己的劳动来换取这一个“欲”的满足后那星星点点的喜悦,这喜悦便是幸福,幸福是我们生活的动力,追逐幸福便是我们活着的理由。没有“欲”的人生,便不再是人生,只是活着,不论快乐与痛苦,它不再是一个过程,只是一种状态

《麦克白》被列为沙翁四大悲剧之一。在看《麦克白》的时候,本人自然而然地带着探询到底哪里体现悲剧的成分。或许,事先对沙翁的所谓的悲剧期望过高,看完后,了无悲痛怜惜的情绪。是我麻木了呢?还是没有体会到《麦克白》的悲剧成分。于是乎,看完后并没有立马写此剧的读后感。而是在空闲的时间里想想故事情节,想想沙翁笔下的主人公麦克白是如何成为悲剧的主角的。

即使是现在的我,还没深切感受到悲剧,或者悲剧的思想。那么,便让我在对《麦克白》的些许感悟以及边写边想的过程,来好好体会其为何能够成为悲剧,还是沙翁笔下四大悲剧之一。

请允许我以带找寻悲剧色彩为线索,分析我心中所疑惑的麦克白。

首先,《麦克白》的故事梗概是这样的:作为男主人公的麦克白是苏格兰军中的一名大将。在大败叛徒的归途中,听信三位女巫的模糊的预言,随之而来的被封为考特爵士的事件得以应验女巫的预言。麦克白并没有感恩戴德,而是为了最高的预言——未来的君王,而起了歹心,并在麦克白夫人的怂恿下,合谋把苏格兰的国王邓肯刺杀于麦克白的城堡里,并稼祸给守卫国王的两名近身侍卫。当国王被谋杀的消息传到人们的耳中的时候,麦克白以诚挚的愤怒杀死了那两名冤枉的侍卫。在国王被刺杀的元凶还没找到的时候,国王邓肯的两名儿子马尔康以及道纳本为了自身安全分别逃亡英格兰和爱尔兰。不明的苏格兰贵族们,却给他两兄弟以谋杀国王的嫌疑定论。不久,为了巩固国王的地位,麦克白暗派了三名刺客,不惜代价地杀害了曾经出生入死的战友,同是苏格兰大将的班柯。与班柯同行的儿子弗里恩斯借着夜色成功套离了暗杀。

不久,麦克白的所干所为得以败露,引起贵族们的内部意见不一。与此同时,另一方面苏格兰国王邓肯的两名儿子马尔康、道纳本以及班柯的儿子弗里恩斯连同英中大将西华德和其子小西华德带领一万精兵征讨麦克白。最终以麦克白夫人自杀,麦克白首级被取而拉下帷幕。

悲剧体现在哪里呢?

本来麦克白前途一片光明。苏格兰国王邓肯这样赞誉麦克白,“你的功劳太超越寻常了,飞得最快的报酬都追不上你;要是它再微小一点,那么也许我可以按照适当的名分,给你应得的感谢和酬劳;现在我只能这样说,一切的报酬都不能抵偿你的伟大的勋绩。”“我已经开始把你栽培,我要努力使你繁茂。”

面对如此的赞誉,同是苏格兰大将的班柯与麦克白形成鲜明的对比。班柯是如此说的,“要是我能够在陛下的心头生长,那收获是属于陛下的。”而麦克白在得知国王宣布立他的长子马尔康为储君,册封为肯勃兰亲王,将来要继承国王的王位后。麦克白旁白道:“肯勃兰亲王!这是一块横在我的前途的阶石,我必须跳过这块阶石,否则就要颠仆在它的上面。星星啊,收起你们的火焰!不要让光亮照见我的黑暗幽深的。眼睛啊,别望这双手吧;可是我仍要下手,不管干下的事会吓得眼睛不敢看。”从对比里我们可以看出,麦克白对于女巫的预言还是挺上心的。麦克白夫人是这样形容她的丈夫的,“你本是葛莱密斯爵士,现在又做了考特爵士,将来还会达到那预言所告诉你的那样高位。可是我却为你的天性忧虑:它充满了太多的人情的乳臭,使你不敢采取最近的捷径;你希望做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不是没有野心,可是你却缺少和那种野心相联属的奸恶;你的很大,但又希望只用正当的手段;一方面不愿玩弄机诈,一方面却又要作非分的攫夺;伟大的爵士,你想要的那东西正在喊:‘你要到手,就得这样干!’你也不是不肯这样干,而是怕干。”麦克白夫人评价其丈夫是很中肯、很妥切的。

“每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位成功的女人”,按照这样的说法,每个失败的男人背后都是一位失败的女人。使麦克白的道路从此不同的,引向罪恶深渊的,既有其内心魔鬼起的贪念成分,是内因。而外因,更多的在于,麦克白夫人的怂恿:“赶快回来吧,让我把我的精神力量倾注在你的耳中;命运和玄奇的力量分明已经准备把黄金的宝冠罩在你的头上,让我用舌尖的勇气,把那阻止你得到那项王冠的一切障碍驱扫一空吧。”男人其实是懦弱的动物,要不是听信于其女人的话语或者说是意见,女人最喜欢把自己的一己之见,个人的好恶以甜言密语来强加于男人的身上。无论其后果是好是坏。最后的承担者只有一个,便是男人。俗语说得好,“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悲剧的色彩便由此铺开浓重的开端。试想,一位名誉与权利双收的大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必要为了更高的权利舞台而把自己的前路置于未解的黑洞中吗?果其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何许人也?曰麦克白夫人也。

此悲剧一,悲剧二是麦克白及其夫人既然已把苏格兰国王邓肯给刺杀了,大权已握,凭着自我以往树立的威信及人脉,足可以服众,假以勤加朝政,笼络人心,王位之固指日可待。但是,心术不正的他,却认为班柯是其心中的一大患,除之而后快,便加害于他。伐戮便由此展开。“我要去突袭麦克德夫的城堡;把费辅攫取下来;把他的妻子儿女和一切跟他有血缘之亲的不幸的人们一齐杀死。”这便激起仇恨的果实,用以塞满敌人的喉咙。马尔康、道纳本和麦克德夫与少数贵族内应外合,打着除掉暴君的正义旗帜堂而皇之对战麦克白。

悲剧三是麦克白当了国王后,对预言的深信不矣,想知道未来是如何,或者准确地说,如何防微杜渐。找到女巫后,麦克白“凭着你们的法术,我吩咐你们回答我,不管你们的秘法是从哪里得来的”,麦克白便认真听从女巫的主人——精灵的忠言警告:“你要残忍、勇敢、坚决;你可以把人类的力量付之一笑,因为没有一个妇人所生下的人可以伤害麦克白。”“你要像狮子一样骄傲而无畏,不要关心人家的怨怒,也不要担忧有谁在算计你。麦克白永远不会给打败,除非有一天勃南的树林会冲着他向邓西嫩高山移动。”麦克白沾沾自喜,以为这便意味着其王位固若金汤。从故事的发展并不如他想。正义之师来到勃南森林附近的乡野,马尔康说道:“每一个兵士都砍下一根树枝来,把它举起在各人的面前;这样我们可以隐匿我们全军的人数,让敌人无从知道我们的实力。”另一头的邓西嫩城堡内,使者说道:“当我站在山头守望的时候,我向勃南一眼望去,好象那边的树木都在开始行动了。”麦克白回应:“要是你说了谎话,我要把你活活吊在最近的一株树上,让你饿死;要是你的话是真的,我也希望你把我吊死了吧。我的决心已经有些动摇了,我开始怀疑起那魔鬼所说的似是而非的暧昧的谎话了。”当正义之师攻打到邓西嫩城堡时,麦克德夫与麦克白的对话,也同样让人有所同感:

麦克白 你不过白费了气力;你要使我流血,正像用你锐利的剑锋在空气上划一道痕迹一样困难。让你的刀刃降落在别人的头上吧;我的生命是有魔法保护的,没有一个妇人所生的人可以把它伤害。

麦克德夫 不要再信任你的魔法了吧;让你所信奉的神告诉你,麦克德夫是没有足月就从他母亲的腹中剖出来的。

麦克白 愿那告诉我这样的话的舌头永受诅咒,因为它使我失去了男子汉的勇气!愿这些欺人的魔鬼再也不要被人相信,他们用模棱两可的话愚弄我们,听来好象大有希望,结果却完全和我们原来的期望相反。我不愿跟你交战。

悲剧色彩便从此体现出来,对于女巫的预言,正如麦克白所说,“听来好象大有希望,结果却完全和我们原来的期望相反。”或许,麦克白根本就不应该听信于女巫,更深层的是,或许女巫在此剧的开头就不应该出现。可是,要是没有了女巫的预言,要是没有了内心贪念的麦克白,要是没有妇人之道的麦克白夫人,那么,《麦克白》也就成不了沙翁的四大悲剧之一,那么,也就成不了我此次的作业。

麦克白人物分析

麦克白人格分析

麦克白人格分析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最后一部,莎士比亚着重描绘了麦克白从一个气势非凡的英雄沉沦为一个祸国殃民的暴君的过程,深刻揭示了个人野心和权势对人性的吞噬,表现了极端个人主义生活道路的反人道的实质。麦克白悲剧的发生存在着内在必然性,这就是他天性中的野心、恶性循环的罪恶感以 及虚妄的执着和自信。他的悲剧是性格悲剧 ,也是社会悲剧。

[关键词]莎士比亚;《麦克白》;悲剧;命运;选择;

[Abstract]"Macbeth" is the last of the four tragedies written by Shakespeare, Shakespeare depicted how Macbeth, who was once a powerful hero, sank into a tyrant bringing calamity to the country and people. That reflected his indivial ambition and lust for power, which destroyed human nature and showed us the essence of anti-humanity caused by the extreme indivialism. There exists inner certainty in Macbeth's tragedy, which is the ambitious desire, the sense of guilty for vicious circle and unfounded persistence and confidence. Macbeth's tragedy was not only the tragedy of disposition, but also the society.

[Key Words]Shakespeare; Macbeth; tragedy; fate; choice;

一、引言

对麦克白的悲剧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研究。

在国内,麦克白的形象和社会悲剧性质的阐释在历来的《麦克白》研究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在《麦克白》研究中“社会悲剧说”影响最大,且在20世纪80到90年代,国内相当一批研究者持此看法。研究者普遍认为,麦克白的悲剧在于野心战胜了善良的天性。莎氏批判了现实世界存在的野心的强烈腐蚀作用,肯定了人文主义者的“仁爱”原则,呼唤和肯定了“良知”,指出野心同仁爱是势不两立的;仁爱是人的“天性”,残暴是违反“人性”的。麦克白是“人性化”的暴君。他曾为理想而斗争,只是由于理想变质为野心才发展为万恶不赦的杀人犯。这实际上是他双重人格的真实表现。麦克白的悲剧命运反映了资产阶级个人野心无限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根本上说,是由他的阶级性所决定的。如果仅仅认为这是一出命运悲剧,那只是从表面现象看问题。麦克白内在的矛盾,究其原因是当时社会上激化了的尖锐的客观现实矛盾在他内心刮起的风暴。悲剧的全部内容并不限于个人的命运,而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宫廷斗争、宫廷矛盾的一个普遍规律和公式。莎士比亚揭示权势使人毁灭的同时,也深刻地描写了暴君、毁灭社稷,给社会、人民带来的灾难。它显示的是人民的灾难、人民命运的多舛,通过大胆揭示悲惨、恐怖的社会图景和生活气氛来反映时代的本质。麦克白的罪恶既是社会的重大灾难,又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展现的是英国封建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之下的人民的处境,反映了现实和理想之间的遥远距离。所以,“麦克白这一人物形象是冒险家兼野心家的艺术概括”,其形象非常明显地构成了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鲜明特点。

在国外:14世纪至17世纪初,文艺复兴在意大利最初萌芽,然后以掩耳不及迅雷之势席卷了整个欧洲国家。这场社会性质的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中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与封建制度的精神枷锁——教会直面战斗。文学,毫无疑问成为了这一斗争的有力武器。许多作家以人文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创作作品,以独到的视角和超越时代束缚的精神内涵,给予了封建教会以有力的打击。在这个时候,莎士比亚应运而生,成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的代表。西方研究者认为,《麦克白》是三个因素的结合体:莎士比亚——古典西方(英国)传统戏剧文本;实验性小剧场——当今西方(泛指欧美)现代戏剧(而非传统)的样式。从后现代、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出发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使人们能够换一种眼光看莎士比亚的著作。近年来也有人从“语言的悲剧”角度和比较文学角度重新阐释了麦克白悲剧的根源,给《麦克白》研究带来了新的变化。麦克白斯夫妇是野心家的形象,他们的野心和行动是黑暗势力包围、蛊惑的结果。麦克白身上有人性和魔性之间的激烈冲突,人性的沦落和人生价值的丧失,读者对麦克白憎恨和恐惧的同时,又表示了同情和怜悯,显示出人的渺小与卑微。

中西方在研究悲剧的方法上有所区别:中国悲剧冲突的基础重在伦理道德引发的矛盾,而西方悲剧冲突的基础主要表现人物与命运、性格、社会的抗争上;西方悲剧人物多是身居高位的伟大人物,中国悲剧则既有身居高位的人物也有处于底层的普通百姓;中西悲剧都具有能引起观众思考、怜悯的“悲剧快感”,形成中西悲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各民族、国家不同的、经济及文化环境。

麦克白悲剧的发生存在着内在必然性,这就是他天性中的野心、恶性循环的罪恶感以及虚妄的执着和自信。他的悲剧不仅仅是社会悲剧 ,也是性格悲剧。

二、莎士比亚及其悲剧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戏剧家和诗人。尽管他只活了不算长的52年,但他却留下了37篇伟大而不朽的剧本以及2诗和154首脍炙人口的十四行诗(The Sonnets),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的最杰出代表,对后代作家的影响颇为深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他是当时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首席剧作家,此时正值伊丽莎白女王当权时期,也是英国拓展海上霸权的时代,这个时代有人称之为“莎士比亚时代”,这就足以显示莎士比亚受人推崇的程度,直到400年后的今天,他的魅力尤存。莎士比亚的剧往往能激起人们的想象力,而其对人物心性的描写和强烈生命力的刻画更可以使我们去探索人类的内在精神的无限性。而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塞罗》、《麦克白》和《李尔王》就是这样的。它们是在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第二个时期(1601~1607)完成的。在这一时期其创作风格从第一时期(1590-1600)的乐观明快转为悲观抑郁,创作思想从歌颂人文主义理想转而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而《麦克白》是莎士比亚最浓缩、最激烈的一部更具“纯粹”的悲剧特性的悲剧。塑造的主人公是雄心勃勃地想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终于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了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的具有人文精神的青年。这部悲剧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仅因为它描述的历史上不鲜见的阴谋篡位的故事,而且是因为它对于麦克白这个本性并非大恶却做出大恶之事的人物的性格深刻而生动的刻画,以及对于人的内心的细致入微的剖析。《麦克白》这一部悲剧有别于另三部不朽悲剧:《奥塞罗》中悲剧的成因是伊阿古这个人的挑拨和奥塞罗本身性格的缺陷——嫉妒;《李尔王》和《哈姆雷特》的结局也是基于人性本身的弱点:前者的虚荣,后者的优柔寡断与忧郁多思。相对而言,《麦克白》悲剧的产生,虽则依赖于麦克白本人的野心与其妻子恶意的怂恿,但是却更多的体现了宿命的因素,而这个因素使麦克白最后的死更具悲剧色彩。在平常我们也并不觉得那些“小小的”缺失有什么大不了的,是的,就一般人的生活,这些缺点只是人们无伤大雅的个人特质,但是,倘若位高如君王——国民之楷模,那么所涉及的范围便不再是个人的事情了。

莎士比亚的作品是世界戏剧史、诗歌史上的瑰宝,他笔下的世界是那么广博辽阔,令人叹为观止。诗人凭借他的天才造物赋形,但这种创造毕竟不像神的造物那样,可以无中生有。从诗人天才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知到诗人生活体验的深厚积淀,感知到多种文化对他的孕育。

三、麦克白人格分析

3.1不安分的天性决定了麦克白的堕落

哈兹里特认为麦克白的悲剧是由环境造成的“他是被适宜的机运,妻子和预言的唆弄推上犯罪道路的。”但是通过文本中关于麦克白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麦克白的本性中存在着巨大的不安分,也正是这不安分的本性最终决定了麦克白的堕落。作品中麦克白夫人准确地描述了麦克白,“你希望作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不是没有野心,可是你却缺少和那种野心相联属的奸恶;你的很大,但又希望只用正当的手段;一方面不愿玩弄机诈,一方面却又要作非分的攫夺”,可见麦克白天性中就存在着巨大的不安分,他即使没有女巫的预言,妻子的唆使也终会暴发出来,“跃跃欲试的野心”总有一天会扫除一切思想道德的障碍展露在白昼,没有外的推动,麦克白也必然会走上“弑君”之路。

麦克白是国王邓肯的表弟,根据当时苏格兰的王位继承制,他也拥有王室继承权,更重要的是在“征讨叛逆”“保卫祖国”的战斗中屡建奇功,可谓功高盖主,邓肯都感叹道,“你的功劳太超越寻常了,飞得最快的报酬都追不上你;要是它再微小一点,那么也许我可以按照适当的名分,给你应得的感谢和酬劳;现在我只能这样说,一切的报酬都不能抵偿你的伟大的勋绩。”而麦克白当时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若要使他的功绩与名分相当,那也只有国王一职了。邓肯显然深切地感到了麦克白对他王室的威胁,所以才会在接见麦克白的同时,急忙宣布立长子“玛尔康为王储,封为肯勃兰亲王”。邓肯这一行为,无疑在麦克白强烈燃烧的上,跃跃欲试的野心中泼了一盆冷水,破灭了麦克白用“正当的手段”满足野心的希望,扼杀了麦克白“也许命运会替我加上王冠,用不着我自己费力”的想法。可他天生不是安分守己的人,“很大”又想做“非分的攫夺”,邓肯的一盆冷水在麦克白野心的驱使、的膨胀下反而使火烧的更烈,就像风可以熄灭小小的火花,却会使狂野的大火越燃越烈一样。天性中无法克制的野心和,必然使其走上“弑君”之路。

还有很多学者都把麦克白“弑君”一举归罪于麦克白夫人的鼓动,认为麦克白夫人若善良地劝阻麦克白,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其实麦克白悲剧之所以具有悲剧性,是因为麦克白无论在周围的人如何善良的情况下都会犯下罪恶,天性中的不安分注定使他作出“弑君”的疯狂举措。麦克白之所以犹豫不决,迟疑不动,只是在给自己寻找一个杀人的借口。麦克白夫人的作用只不过是在麦克白未给自己找到一个所谓的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刺激他做“男子汉做的事”。因为麦克白夫人清楚麦克白天性中“太多事前的顾及”,她仅仅是帮助麦克白抓住了一个谋杀邓肯的绝好时机。麦克白的“弑君”举动是注定的,不安分的天性注定了他的疯狂。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剧作的创作背景也可以推断出莎士比亚的目的是暴露人的本性的贪婪和由此所导致的堕落。文艺复兴初期,针对一千多年来的黑暗的中世纪宗教对人欲的压抑,人文主义者肯定人的世俗,强调人的个性解放和主体价值。可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与生俱来的恶的本性也恶性膨胀,到了16世纪末期,由于人欲的膨胀,激发出了种种血腥的罪恶,人欲横流的结果是带来了一个人间地狱。曾经发挥过巨大进步作用的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与个性解放已发展和派生出严重的冒险主义、拜金主义、自我中心主义。被控制了心灵的人,丧失了高贵的理性和德行,变成了残暴而卑贱的野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使他们相信,只有爬上至高的权位,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只有占有金钱

和名利,才能实现人生价值。为此,他们不惜以牺牲别人的自由与权利为代价,甚至不惜双手沾满鲜血。面对这“美即丑恶丑恶即美”的颠倒混乱的社会现实,看到这一幕又一幕丑恶吞噬美好,美好向丑恶降服的社会悲剧,一向追求真善美的莎士比亚不能不悲愤,不能不忧郁。他再也不能像当年创作《亨利四世》那样去描画浪子回头的贤君形象,也不能像早年写《查理三世》时为了暴露恶棍而刻画恶棍典型了。他现在要表现的是权欲和野心竟会使一个人,一个堂堂正正的英雄蜕变为祸国殃民的恶棍。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创作思想,我们说莎士比亚着重要展现的是人性的恶以及由这恶所导致的悲剧,所以,我们说,麦克白的堕落更大程度上源于他的不安分的天性。

3.2恶性循环的罪恶感使他成了嗜杀成性的暴君

亚里士多德认为“无行为不成为悲剧”[12](P314),主张通过行为表现人物。试分析麦克白悲剧过程中的三次较大罪恶行为,如果说麦克白“弑君”时还曾有一丝怜悯之心,犹豫不决,在暗杀班戈父子时已只剩下残酷了,而在麦克德夫一家时更把残酷狂暴之情暴露无遗。从一个“有太多人情味”的人到一个“残忍狂暴”的暴君,这难道是一个有懊悔之心的人的必然结果吗?一个有深深懊悔之情的人怎么会一次次地以残暴继续残暴,以罪恶掩饰罪恶,显然从始至终麦克白对自己的行为不曾有过懊悔。那些认为麦克白一直处于懊悔之中乃至有些精神失常,甚至认为麦克白的悲剧就在于他犯罪的同时在内心还有着“怜悯心”,充斥着懊悔感的评论者,显然没有看清麦克白内心的本质。

我们说其实麦克白的恐惧和失常,以及“杀害了睡眠”的惴惴不安,并非懊悔导致,而是内心深处深深的罪恶感。麦克白对自己的杀人始终有着清醒的罪恶感,但罪恶感不同于懊悔之情,麦克白在谋杀邓肯之后长叹,“我怎么了,什么声音都叫我心惊?这双是什么手?嘿,要给我挖眼睛。大洋里所有的水,能够洗净我手上的血迹吗?”。麦克白并没有察觉他的罪的根源,这种对既成事实的痛苦只能表明他对自己的罪恶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不能演变为彻底的“心灵悔恨”。

麦克白深深的罪恶感一直折磨着他,他继续他的罪恶只为对得起以前的罪恶,所以他必须用更大的罪恶来维护以前用罪恶得来的一切,这必然使麦克白越来越迷失,越来越疯狂,终成为一个嗜杀成性的疯狂的暴君。

综上所述,麦克白悲剧的内在必然性正是由于他的不安分的天性,弑君之后的罪恶感及对虚妄的执着造成的。这正是莎士比亚对人性理解的深刻透彻之处,人的自由是有限的,仅有人欲的解放和满足,并不能把人引向自然、平等的理想世界,人必须在自然欲求与社会道德律令、伦理关系、原欲与理性、出世与入世、个体与群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方面作出准确的把握。

四、结束语

莎士比亚的剧中人物,是真实的、是活着的,是具有强烈生命力的,因此,他总能震撼我们,让我们去思考。麦克白一生由兴衰交织而成。带来的兴,因此令人满足,却也容易地导致了他迷失方向而走向衰败;如何处理好自己的人生起伏,更是我们一个重要的课题。总而言之,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带给我们的启发,不只是我们的行事方针,也会是我们生活的智慧。其文学作品的哲学内容,也指导着我们去思考,去探索我们该用何种态度去面对我们的生活。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