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蒙顶山皇茶园的历史传说

2023-05-30 来源:意榕旅游网

蒙顶山皇茶园位于中国湖南省的南岳区,是中国历史悠久的茶叶种植基地之一。传说在秦朝时期,有一位名叫李白的诗人常来蒙顶山采茶,他常说这里的茶叶清香且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让人精神愉悦。据说李白在蒙顶山寻觅灵感时,喝下了一口神奇的汤水,于是他的诗歌才产生了天马行空的诗句。

随着时间的推移,蒙顶山皇茶园成为皇家茶叶供应商,在清朝时期更是被封为“皇家贡茶园”。在这里,生长着优质的茶树,每年采摘的茶叶都十分珍贵。据传说,在每年的农历三月,蒙顶山皇茶园都会举办传统的“茶花文化节”,届时数百万颗茶树将迎来一年的最佳时节,也是游客们品尝茶叶美味的最佳时机。

如今,蒙顶山皇茶园已经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全球茶叶爱好者和游客的关注。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蒙顶山茶文化的历史

“扬子江心水,蒙顶山上茶。”这是中国最有名的一对茶联,代表着中国茶的最好品质和最高境界,是茶中珍品。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封建时代,最好的东西总是进贡给皇室。作为茶中珍品的蒙顶茶,从唐代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起,就开始了一千多年的贡茶史。

唐代《元和郡县志》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

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 ,当年蒙顶山进贡的两种名茶“万春银叶”和“玉叶长春”就榜上有名。

清代《陇蜀余闻》记载:“每茶时,叶生,智矩寺僧辄报有司往视,籍记其叶之多少,采制才得数钱许。明时贡京师仅一钱有奇。”

蒙顶贡茶从唐至清,一千多年里岁岁入宫,年年进贡,以供皇室“清明会”祭天祀祖之用。这种专用茶采自茶祖吴理真种下的七株仙茶。到清代时,蒙顶五峰被辟为禁地,七株仙茶被石栏围起来,辟为“皇茶园”,至今留存。

蒙顶山的文化历史

蒙顶山是世界茶文明的发祥地,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从现存世界上关于茶叶最早记载的王褒《童约》和吴理真在蒙山种植茶树的传说,可以证明四川蒙顶山是茶树种植和茶叶制造的起源地。由于蒙顶山的海拔高度、土壤、气候等最适合茶叶的生长,因此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蒙顶山茶祖师吴理真开始在蒙顶山驯化栽种野生茶树,开始了人工种茶的历史。

唐宋时期是蒙山茶的极盛时期。从唐玄宗天宝元年(724年)被列为贡品,作为天子祭祀天地祖宗的专用品,一直沿袭到清代,历经一千二百多年而不间断。

千年贡茶,意重蒙顶 。唐代《元和郡县志》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 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 ,当年蒙顶山进贡的两种名茶“万春银叶”和“玉叶长春”就榜上有名。清代《陇蜀余闻》记载:“每茶时,叶生,智矩寺僧辄报有司往视,籍记其叶之多少,采制才得数钱许。明时贡京师仅一钱有奇。”蒙顶贡茶从唐至清,一千多年里岁岁入宫,年年进贡,以供皇室“清明会”祭天祀祖之用。这种专用茶采自茶祖吴理真种下的七株仙茶。到清代时,蒙顶五峰被辟为禁地,七株仙茶被石栏围起来,辟为“皇茶园”,至今留存。在民间,蒙山茶历来被看作祛疾去病的神来之物。因此,历史悠久的蒙顶茶被称为仙茶,蒙顶山被誉为仙茶故乡。

蒙顶茶的声名远扬使之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颂的对象。

在我国,赞茶的名联佳句首推以民谚方式流传甚广的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这是中国最有名的一对茶联,代表着中国茶的最好品质和最高境界,是茶中珍品。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琴茶》诗有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吟唱。唐宋大家孟郊、韦处厚、欧阳修、陆游、梅尧臣等,都留下不少以蒙山茶为题的诗文。明清时代的诗文题词则更为丰富,当代诗人、文学艺术家也留下了许多吟诵蒙山茶的华章佳句。文学家王心鉴在《蒙山行》一诗中写道:“踏雪蒙山去,石径入茶畦。云深无俗迹,泉壑有禅机。灵茗倚古寺,仙竹傍天梯。此间尘嚣远,不欲思归期。”悠久的茶史形成了特色独具的蒙山茶文化。

蒙顶山茶的发展史

西汉

甘露三年(公元前53年) 蒙山县人吴理真在蒙顶山驯化野生茶树,研究制茶工艺,开创了世界人工植茶的先河。

陶谷的《清异录》载:“吴理真住蒙顶,结庵种茶凡三年,味方全美,得绝佳者曰‘圣扬花’、‘吉祥蕊’。”蒙顶山,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人工种茶最早的地方。

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蒙顶茶开始入贡皇室。

宪宗元和8年(公元813年) 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严道县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

公元816年 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蜀茶得名蒙顶,于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

公元825年 李肇撰《唐国史补》: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

文宗开成5年(公元840年) 蒙顶茶传入日本。

神宗熙宁7年(公元1074年)、9年(公元1076年) 提举茶马司先后在名山、百丈设置“茶场”,尽“榷”全县茶叶。

神宗元丰4年(公元1081年) 皇帝下诏:“专以雅州名山茶为易马用”。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7年) 重申神宗原诏:“用名山茶易蕃马”并“定为永法”。

孝宗淳熙13年(公元1186年) 蒙顶茶创始人吴理真,被封为“甘露普慧妙济禅师”。

上清峰的七株“仙茶”,进一步神化,列为正贡茶。

并在该处修建石栏围护,取名“皇茶园”。

蒙顶贡茶,改制芽茶进贡。

蒙饼制艺,开始改为炒青,重色、香、味、形。

所制黄芽、石花、芽白、雀舌驰誉全国。

创制“甘露”名茶,质量超过唐、宋时代的“石花”。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真茶性冷,唯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祛疾。”

蒙顶“仙茶”演变为皇室祭祀太庙之物,“皇茶园”外所产茶叶,开始列为正贡,副贡和陪贡。

德宗光绪32年(公元1906年) 名山王恒升、李裕公等18家茶商,为 *** 印茶侵销 *** ,集资5万两白银筹建“名山茶叶有限公司”。

中华

26年(公元1937年)名山县成立茶业同业公会,入会会员172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8 年 *** 名山县委按照毛关于“蒙顶茶要发展,要和群众见面”的指示,组织800余人上蒙顶山开荒种茶。

并以净居庵为场部,建立了茶叶培植场。

1959年 “蒙顶甘露”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1963年 成立“四川省国营蒙山茶场”。

1979年 国营蒙山茶场李家光等人在蒙顶山中部海拔1400米处柴山岗娄子岩,发现四株千年古茶树。

1981年 “蒙顶”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

2003年 “蒙山茶场”改制为“四川省蒙顶皇茶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2004年 《世界茶文化蒙顶山宣言》在蒙顶山发表,明确了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世界茶文明的发祥地,确立了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圣山的地位。

吴理真的生平事迹

吴理真父早逝,家境贫寒,母亲积劳成疾。他是个孝子,每当雄鸡报晓,便带上工具,登上蒙顶,割草拾柴,换米糊口,为母亲治病。

一日,吴理真拾好柴,口干得直冒火,顺手揪了一把“万年青”(野生茶树)叶子,放在口里慢慢咀嚼,口渴渐止,困乏渐消,精神倍增,颇感奇异。又摘了些带回家中用开水冲泡,让老母喝下,果有效果。连服数日,病情好转,续饮月余,身体康复。乡亲们病了,他热情地用这种叶子泡水给他们饮用,效果也很好。可惜这种树不多,所生长的叶子远远不能满足治病救人的需要,他决心培育出更多的茶树。

为了采摘茶种籽,吴理真跑遍了三十八蒙峰。他把茶籽捡回家,用沙土拌和后放入篾筐中,上面盖以谷草,使茶籽不会霉变和冻坏。为了选择播种茶籽的地方,吴理真翻越蒙顶的山山岭岭,对野生茶树的生长环境进行分析研究,认定蒙顶五峰之间(今皇茶园)和菱角湾一带最适宜茶树生长。这里雨量充沛,土质肥厚,终年云遮雾绕,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产茶叶内含物质极为丰富,加上精湛的制作工艺,使蒙山茶具有独特的品质,在我国茶叶史上独树一帜,经久不衰。

吴理真为了种茶,在荒山野岭搭棚造屋,掘井取水,开垦荒地,播种茶籽,管理茶园,投入了自己的全部身心。可以想象,吴理真这种敢为天下先的行动,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经过了多少次失败。功夫不负有心人,吴理真用勤劳和智慧浇灌出了株株嫩绿茁壮的茶树,他成功了。吴理真把茶叶熬成汤,施舍邻里,普济世人,许多人祛疾去病,不少人健体强身。他以植茶为民众的精神谱写了我国人工种茶最早的历史。

公元前53年,吴理真在蒙顶山(今四川省雅安境内)发现野生茶的药用功能,于是在蒙顶山五峰之间的一块凹地上,移植种下七株茶树。清代《名山县志》记载,这七株茶树“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吴理真种植的七株茶树,被后人称作“仙茶”,而他是世界上种植驯化茶叶的第一人,被后人称为“种茶始祖”。

当然,也有史载,认为蒙山茶树是因吴理真前往峨眉山求道,在峨眉山采掘移回茶种,在蒙顶山种植而成,另一则认为是吴理真弟子篆云远去泸水,寻仙访道,从云贵高原地区采掘而回。

吴理真蒙顶种茶,至今尚存有蒙泉井、皇茶园、甘露石室等文物古迹。现在,蒙顶山有一口龙泉古井。古井又名蒙泉井、甘露井,石栏镌刻二龙戏珠,据说这里是甘露大师(吴理真)种茶时汲水处,县志载“井内斗水,雨不盈、旱不涸,口盖之以石,取此井水烹茶则有异香。”

此外,在蒙顶山最大的寺庙——天盖寺,供奉着蒙顶山茶祖吴理真。天盖寺传说是吴理真结庐种茶的地方。

游记||蒙顶山之行

春节大部分时间下雨,难得出了太阳,想着还有二天年休假,于是临时决定出门,到蒙顶山去爬山。

蒙顶山位于四川雅安市境内,是世界茶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在我国历史上,是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最早的地方。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这是平时听得最多的,就是这副对联了。

早餐后,我们便准备前往。高速路上,畅通无阻,很快便到了目的地,上山的路上,人和车还是比较多。

一下车,便感到寒气袭人,已经没有了太阳。山顶上白雪皑皑,空气中还飘着细小的雪花。幸好带了厚衣服,只有赶紧拿出来披在身上。

蒙顶山五峰环列,状如莲花,海拔1456米。

沿着上山的方向往前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天下第一壶”,壶的直径16米,壶高9.8米,“掺茶”从直径4米的茶碗中漫出,形成落差50米的瀑布,与蒙顶山茶文化相得益障,交相辉映。

走过“天下第一壶”,本打算爬山,看路面有雪,比较湿滑,于是临时改坐缆车上山。

到了山上,映入眼帘的便是漫山遍野的雪。雪厚厚地覆盖在树上、屋顶上,有些树被雪花完全裹成洁白的银树,看上去分外妖娆。还有那成片的茶树园,飘落下来的雪花,堆积在绿色的叶子上,如覆盖着小小的棉花,格外引人注目。

我们下了缆车,开始沿着石梯向上爬,路上的雪开始融化,踩在那冰冻又湿滑的路面,稍不留神就如同遛冰。只能沿着别人踩过的印痕,小心翼翼地往前走。

这一路上,蒙顶山除了美丽的雪景之外,它的历史文化与动人的传说也深深吸引着我。

蒙顶山的茶,从唐至清,年年岁岁皆为贡品,一千多年间从未间断。

严道人吴理真,被誉为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第一人,被后人称为“茶祖”。

我们沿着山路,首先到了古蒙泉遗址,此井有盖,上面浮雕盘龙。井附近的碑文隐隐约约能认出“古蒙泉”“甘露”“龙井”字样,关于这三个名字还有些由来。

此井相传为西汉甘露年间,吴理真种茶汲水的地方。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称之为“古蒙泉”;

命名“龙井”,是传说此处是羌江河神之女出入的地方,故得名。

清末状员骆成镶写到:“何人能饮九霄露,试汲蒙泉煮蒙茶”,此井又被奉为“甘露井”。

据记载,此井冬不盈,旱不竭,水质极佳,用此水泡茶,有异香,明朝王世贞赞叹“味清妙,在惠泉之上”。

走过古蒙泉,再向前走几百米,便到了神奇的“皇茶园”。

皇茶园相传为西汉吴理真培植七株仙茶之地,面积12平方米。据记载,这七株茶二千年间不枯不荣,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璧,酌入杯中,香气缭绕,经久不散 ,称之为“仙茶”,每年采摘三百六十叶,用于天子郊天与祀太庙用。后被宋孝宗封为“皇茶园”。

在黄茶园侧边,我的目光被两棵夫妻树吸引住了。这两棵树是1999年偶然发现,此树为毛鄂野茉莉,一雌一雄,彼此根系相互缠绕,树高达30多米,雄树伟岸挺拔,雌树婀娜俊秀,雄树的树根缠绕着雄树的树干,根须粗壮有力,如五指紧扣雌树的地面,所以称之为“夫妻树”

这棵夫妻树让我想到了关于吴理真与仙姑的传说。相传吴理真为乡邻解渴疗疾,驯化野生仙茶之时,羌江神仙女儿化着村姑,到蒙山游览,耳闻人们对吴理真深深赞叹,不由心生爱慕,二人结为之好。

两人辛勤劳作,不分寒暑,终培育出七株仙茶,但人神结合,触犯天条,河神令仙姑火速回宫,仙姑不忍离去,遂取下白纱巾,用纱巾化着袅袅云雾,罩着五峰,自己也化成了玉女峰,与吴理真隔桥相望。

我望着眼前的神女雕像,停下脚步,驻足观望,为他们爱情故事深深感动。就如同这二棵夫妻树,即使成树,也要千年守候,永不分离。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正是对他们爱情永恒的生动写照吧。

离开了神女雕像,终到达了山顶。山顶除了游客中心还有热腾腾的气息外,周围都被茫茫白雪笼罩着,上面的茶园与树木,积雪更厚。转到山顶的另一侧,有百丈关战役纪念馆,道路两旁还有关于这次战役的一些题词与介绍。

离开山顶,我们便沿着陡峭的山路下山,下山途中,还见到了千年茶树王。据专家考证,这棵茶树,树龄已达一千年,它直径约10厘米,树高3.5米,至今仍枝繁叶茂,这棵千年茶树,在蒙顶山上,在这雪白的背景里,系着一根根红飘带,让人感觉越发神圣起来。沿途中,还参观了茶祖殿等相关寺庙建筑。

到了山脚,很多的农家小院,卖着他们自产的蒙山茶,看着他们放入小酌茶叶,在清澈的开水中,顿时香气飘溢,阵阵清香扑鼻。再品尝着蒙顶山的甘露、毛峰、红茶,各具特色与口感,都让人喜爱。

蒙顶山,以它源远流长的历史与厚重的茶文化而闻名于世,它的人文与自然景观、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着广大的游客。千百年来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是出自什么地方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这一咏茶史上最著名的茶联。这一茶联据说最早来源于元代李德载的一首小曲“蒙山顶上春光早,扬子江心水味高。陶家学士更,应笑倒,销金帐,饮羊羔”,在这首小曲中,充满了作者对品茗的推崇,而蒙顶茶与扬子江心水便是他心中的好茶、好水。

扩展资料:

“蜀土茶称盛,蒙山味独珍”,蒙顶茶是中国最古老的名茶品种之一,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西汉年间。

相传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僧人甘露普慧妙济禅师吴理真,曾携灵茗之种,栽于蒙山最高之顶。而且据说他栽种的这几株茶树“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因此,也有“仙茶”的美誉。

或许是因为这茶树太仙太美了,于是民间关于吴理真与鱼仙以蒙顶茶茶籽定情的传说便一直流传了下来。虽然不知道真假,但蒙顶茶的美名却也因此一直流转在我们的心间。

在古代的时候,蒙顶茶与佛教是有着极深的渊源的,比如说采茶这一过程,每年春天当茶树发芽,当地的县令便会选择吉日沐斋焚香,并与特别挑选出来的12名僧人一起进入茶园,细心的选择采摘茶叶,一般只摘取一叶,采足360叶后便交由茶僧去炒制。

另外在炒制的过程中,还要有僧人盘坐诵经,充满了佛教的禅意与神秘。

参考资料:人民网-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

蒙顶甘露的蒙山茶的传说

蒙顶茶是中国名茶中的一颗灿烂明珠,“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等名句,都是称颂蒙顶茶的,可见蒙山茶在人们心目中声誉之高。

蒙顶茶,产于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省。四川名山胜地颇多,素有“剑阁天下险,蛾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称。蒙山位于邛竦山脉中段,成都平原之西,地跨名山、雅安两县,山顶有五顶,又称五峰,有上清、菱角、毗罗、井泉和甘露等峰,状如莲花。山上古木参天,寺院林立,其山势之巍峨,峰峦之挺秀,云雾之弥漫,景观之奇特,堪与峨眉、青城媲美,确有“仰则天风高畅,万象萧瑟;俯则羌水环流,众山罗绕,茶畦杉径,异石奇花,足称名胜”之感。蒙山现已发展成为四川省的重点产茶区。

据史料记载,蒙山产茶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在西汉末年,蒙山寺院中有位普慧禅师,在上清峰上栽种了七棵茶树。这七棵茶树“高不盈尺,不生不灭”年长日久,春生秋枯,岁岁采茶,年年发芽,虽产量极微,但采用者有病治病,无病健身,人称“仙茶”。关于七棵“仙茶”在汉碑和明清两代的石碑以及《名山县志》中均有记述。但这七棵茶树究竟从何而来,如何传播四方?众说纷纭。有的认为从云贵高原引入,有的认为从福建建溪引入,也有的认为从峨眉山采集的茶种培植而来,至于这七棵仙茶如何发展和传播的,更有不少神话般的记述和传说。

据说很早以前,有位老和尚身患重病,服药无效,忽有一老翁来访,谓“春分时节采得蒙山玉叶,用山泉煎服,可治宿疾”。老和尚信其言,如法采制仙茶,服后果然病情渐愈,久服更觉神清体健,精力更旺,于是就在蒙山顶上筑起石屋,找了一位老汉专门培育和采制茶叶。老汉早年亡妻,只有一个女儿,两人相依为命,因女儿出落得和“玉叶”那样受人喜爱,因而取名玉叶。玉叶长得秀眉大眼,聪明伶俐,年方十六,尚末许亲。一天老汉要玉叶下山购物,不料在半山腰碰到几个恶少,拦住去路,百般调戏污辱,玉叶急中生智,放开嗓子大喊救命。悲凄的喊声惊动了正在砍柴的青年王虎。王虎长得虎背熊腰,憨厚老实。听到喊救声,急忙奔去,但见恶少在光天化日之下调戏一个少女,气愤极了,顺手拾起一棍木棍,大喝一声,直冲过去,那些纨绔子弟哪是王虎的对手,有的被打得抱头讨饶,有的边骂边溜,玉叶得救了。她看了看虎子说:“感谢壮士救命之恩!”说罢跪在地上连连叩了三个响头。这可把虎子急坏了,忙扶起姑娘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快别这样。时间不早,姑娘快赶路去吧!”玉叶再次道谢拜别了虎子,转身向山上走去,走不多远又依依不舍地回过头来看看虎子,谁知虎子也正在望着她,四目相视,情意绵绵,自此虎子忘不了姑娘,老在山间徘徊。玉叶也喜欢有事没事去山上走走,希望能再次遇到这位青年。当她探听到这位青年是住在山脚下的孝子时,思念之情更加殷切。再说王虎家贫如洗,靠砍柴为生,家有老母,双眼红肿,视力很差,连做些针线活也不能够,全靠儿子养活她。王虎不仅对娘孝顺,对邻里温和,就是对一般小动物也很爱护,所以人们都称他为孝子。一天,王虎听说蒙山顶上的“玉叶”可治眼疾,就决心上山采集。他安排好了母亲生活,对娘说:“娘,我要上山去采药,一定要把您眼病治好,您就在家静候佳音吧!”说罢带上干粮就上路了。蒙山有五峰,他翻过一个山峰又一个山峰,累了就在大树下躺一下,渴了就喝点山泉水。一天他正在泉边喝水,想想走了那么多路还找不到,“玉叶”究竟长在哪里,心甚烦恼,忽听一阵悠扬的歌声由远而近传来,觉得奇怪,就爬到树上向四面瞭望,只见一个少女正唱着歌向这边走来,看样子似乎面熟。再一看,好像是过去搭救的那位姑娘,于是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喂,您是住在山里的人吗?”姑娘听到有人问话,就朝这边跑来。姑娘越跑越近,虎子也就越看越清楚,果真是她!像触了电似的,不觉心慌意乱,脸上发烧。他迅速地从树上跳下来,姑娘一见喜出望外,大叫:“是您呀!太好了!上次您救了我,还没有请教您尊姓大名哩?”接着又问虎子家住哪里,家里还有什么人,为什么到山顶来等等。虎子如实相告,姑娘听了哈哈大笑,“您算找对罗!我叫玉叶姑娘,玉叶就是我管的,我还会看病哩。您回去吧,过几天我亲自来给您老母看病。”虎子感激地回到了家。不几日,玉叶果然带了包珍藏的“玉叶仙茶”来到了虎子家,看了大妈的眼睛,用茶汤洗了洗,并嘱大妈天天煎服,服后茶渣捣烂敷于眼皮上。说奇也奇,不到十日,虎子妈的眼睛红肿消了,视力也增强了。大妈很感激玉叶,同时也非常喜欢玉叶。不久玉叶和虎子有情人终成眷属。玉叶为了给更多的人治病,就在山脚下摆了个摊子,同时采集些茶籽播于周围,扩大仙茶的种植面积。从此仙茶能治眼疾,能提神健身,有返老还童功效的消息不胫而走,远近闻名,人们称它为“圣扬花”、“吉祥蕊”。

以后献媚者采制奉献官府,地方官府又视作进阶宝物,进贡皇上,自唐朝以始,蒙山茶就列为“贡茶”沿袭至清,年年岁岁采制贡茶,极为神秘。每逢初春发芽,县官即择好吉日,穿上朝服,率领僚属并各寺院和尚,敲锣打鼓,上山朝拜“仙茶”。待烧香礼拜之后,开始采摘茶芽,规定先采三百六十叶,交制茶僧负责炒制。炒制时寺僧要一边盘坐诵经,一边在釜中翻炒,然后用炭火焙干,贮入两个银盒中,快马送京,以供皇帝祭祀天地祖宗之用。凡上清峰茶树上采摘的仙茶,称“正贡”,其他山峰上采下的芽叶统称“凡种”。仙茶采后即采“凡种”嫩芽,制成二十斤,装十八锡罐,陪贡入京,称为“陪茶”专供帝王享受。据《名山县志》载:蒙山贡茶园,全由山上寺僧掌管,分工精细,各司其职,负责到底。山上还专门筑有“石屋”,供采制贡茶之用,今蒙山上仍有“贡茶石院”的遗迹。一千多年来,蒙山名茶一直成为帝王将相的专利品,广大劳动人民有采制之义务,而无享受之权利。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蒙山建立了国营茶场,垦复和发展了几千亩茶园,先后生产了甘露、石花、黄芽、米芽、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名茶,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人们称赞蒙山茶是:万紫千红花色新,春报精品味独珍。银毫金光冠全球,叶凝琼香胜仙茗。 唐·黎阳王

闻道蒙山风味佳,洞天深处饱烟霞;

冰销剪碎先春叶,石髓香粘绝品花。

蟹眼不须煎活水,酪奴何敢问新芽;

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 宋 文彦博

蒙顶露芽春味美,湖头月馆夜吟清。

烦酲涤尽冲襟爽,暂适萧然物外情。 文彦博

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

公家药笼虽多品,略采甘滋助道腴。 宋陈舜俞

蜀土茶称盛,蒙山味独珍。灵根托高顶,胜地发先春。

几树初惊暖,群篮竞摘新。苍条寻暗粒,紫萼落轻鳞。 【蒙顶甘露功效一】:有助于延缓衰老

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体自由基的清除剂。据有关部门研究证明1毫克茶多酚清除对人肌体有害的过量自由基的效能相当于9 微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大大高于其它同类物质。茶多酚有阻断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活性酶的作用。据日本奥田拓勇试验结果,证实茶多酚的抗衰老效果要比维生素E强18倍。

【蒙顶甘露功效二】:有助于抑制心血管疾病

茶多酚对人体脂肪代谢有着重要作用。人体的胆固醇、三酸甘油脂等含量高,血管内壁脂肪沉积,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后形成动脉粥样化斑块等心血管疾病。茶多酚,尤其是茶多酚中的儿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有助于使这种斑状增生受到抑制,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变清,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蒙顶甘露功效三】:有助于预防和抗癌

茶多酚可以阻断亚铵等多种致癌物质在体内合成,并具有直接杀伤癌细胞和提高肌体免疫能力的功效。据有关资料显示,蒙顶甘露中的茶多酚(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对胃癌、肠癌等多种癌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均有裨益。

【蒙顶甘露功效四】: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辐射伤害

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具有吸收放射性物质锶90和钴60毒害的能力。据有关医疗部门临床试验证实,对肿瘤患者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引起的轻度放射病,用蒙顶甘露 提取物进行治疗,有效率可达90%以上;对血细胞减少症,蒙顶甘露提取物治疗的有效率达81.7%;对因放射辐射而引起的白血球减少症治疗效果更好。

【蒙顶甘露功效五】:有助于抑制和抵抗病毒菌

茶多酚有较强的收敛作用,对病原菌、病毒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对消炎止泻有明显效果。我国有不少医疗单位应用蒙顶甘露制剂治疗急性和慢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流感,治愈率达90%左右。

【蒙顶甘露功效六】:有助于美容护肤

茶多酚是水溶性物质,用它洗脸能清除面部的油腻,收敛毛孔,具有消毒、灭菌、抗皮肤老化,减少日光中的紫外线辐射对皮肤的损伤等功效。

【蒙顶甘露功效七】:有助于醒脑提神

蒙顶甘露中的咖啡碱能促使人体中枢神经兴奋,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起到提神益思、清心的效果。

【蒙顶甘露功效八】:有助于利尿解乏

蒙顶甘露中的咖啡碱可刺激肾脏,促使尿液迅速排出体外,提高肾脏的滤出率,减少有害物质在肾脏中滞留时间。咖啡碱还可排除尿液中的过量乳酸,有助于使人体尽快消除疲劳。

【蒙顶甘露功效九】:有助于降脂助消化

唐代《本草拾遗》中对茶的功效有“久食令人瘦”的记载。我国边疆少数民族有“不可一日无茶”之说。因为蒙顶甘露有助消化和降低脂肪的重要功效,用当今时尚 语言说,就是有助于“减肥”。这是由于蒙顶甘露中的咖啡碱能提高胃液的分泌量,可以帮助消化,增强分解脂肪的能力。所谓“久食令人瘦”的道理就在这里。

【蒙顶甘露功效十】:有助于护齿明目

蒙顶甘露中含氟量较高,每100克干茶中含氟量为10毫克——15毫克,且80%为水溶性成份。若每人每天饮蒙顶甘露10克,则可吸收水溶性氟1毫克—— 1.5毫克,而且蒙顶甘露是碱性饮料,可抑制人体钙质的减少,这对预防龋齿、护齿、坚齿,都是有益的。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小学生中进行“饮后茶疗漱口”试 验,龋齿率可降低80%。另据有关医疗单位调查,在白内障患者中有饮茶习惯的占28.6%;无饮茶习惯的则占71.4%。这是因为蒙顶甘露中的维生素C等 成份,能降低眼睛晶体混浊度,经常饮茶,对减少眼疾、护眼明目均有积极的作用。

茶马古道-皇茶园位于哪里

茶马古道-皇茶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皇茶园

蒙顶山五座山峰,酷似一朵莲花,皇茶园恰恰在莲花的中心;2000多年前,西汉甘露大师吴理真植灵茗之种于皇茶园中。从唐代开始在此采摘贡茶,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正式命名为"皇茶园"。茶园以石栏围绕,正面双扇石门,两侧有"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石刻楹联,横额书"皇茶园"。

2007年6月1日,由四川省公布皇茶园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皇茶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先秦至汉代的茶人之普慧大师

约公元前200—53年间,西汉僧人,严道(今四川雅安)人。姓吴,法名理真,俗奉甘露普慧大师。吴理真被认为是中国乃至世界有明确文字记载最早的种茶人,被称为蒙顶山茶祖、茶道大师。

吴理真父早逝,家境贫寒,母亲积劳成疾。他是个孝子,每当雄鸡报晓,便带上工具,登上蒙顶,割草拾柴,换米糊口,为母亲治病。

一日,他拾好柴,口干得冒火,顺手揪了一把“万年青”(野生茶树)叶子,放在口里慢慢咀嚼,口渴渐止,困乏渐消,精神倍增,颇感奇异。又摘了些带回家中用开水冲泡,让老母喝下,果有效果。连服数日,病情好转,续饮月余,身体康复。乡亲们病了,他用这种叶子泡水给他们饮用,效果也很好。可惜这种树不多,所生长的叶子远远不能满足治病救人的需要,他决心培育出更多的茶树。

为了种茶,在荒山野岭搭棚造屋,掘井取水,开垦荒地,播种茶籽,管理茶园,投入了自己的全部身心。功夫不负有心人。吴理真把茶叶熬成汤,施舍邻里,普济世人,许多人祛疾去病,不少人健体强身。他以植茶为民众的精神谱写了我国人工种茶最早的历史。

吴理真蒙顶种茶,至今尚存有“蒙泉井”、“皇茶园”、甘露石室等文物古迹。现在,蒙顶山有一口龙泉古井。古井又名蒙泉井、甘露井,石栏镌刻二龙戏珠,据说这里是他种茶时汲水处,县志载“井内斗水,雨不盈、旱不涸,口盖之以石,取此井水烹茶则有异香。”

此外,在蒙顶山最大的寺庙——天盖寺,供奉着蒙顶山茶祖吴理真。天盖寺传说是吴理真结庐种茶的地方。

如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西汉时,有蒙顶山茶树王僧自岭表来,以茶实植蒙山。”宋代孙渐《智炬寺留题》诗:“昔有汉道人,剃草初为祖。分来建溪芽,寸寸培新土。至今满蒙顶,品倍毛家谱。”明代《杨慎记》“西汉理真,俗姓吴氏,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

清嘉庆《四川通志》:“蒙山,在(名山)县西十五里。有五峰,最高者曰上清峰,其巅一石,大如数间屋,有茶七株,生石上。无缝隙,云是甘露大师手植。史称:“蒙山在雅州,凡蜀茶尽出此。”唐时,蒙顶茶已为贡茶。

据传,吴理真家宿雅安陇西河畔。其母结婚后十多年不孕,父偶有闲语。及至母三十出头方有身孕,父大喜,遂宴请邻里乡亲酣醉一场。次年春天,吴理真“呱呱”坠地。中年得子,父母喜不自胜,为祈福小儿长命,取乳名长寿。

吴理真之父是一药农,识辨草药、就诊看病在当地小有名气,因此家里也薄有收入。他十岁时,家里突遭变故,其父在罗绳岗采草药不慎坠崖殒命。母甚为悲恸,吴理真虽幼也添痛楚,经邻人劝慰并帮置后事,其母心绪趋平。父之亡,家里失去了依靠,生活顿显窘迫。吴理真遂别私塾,辍学回家,与母相依为命。他是个孝子,凡事都体谅母亲,小小年纪便挑起家中大梁。

一日,雅安忽降暴雨,陇西河水陡涨,沿途冲来许多水柴。常拾柴火的吴理真急忙披蓑戴笠,冒雨赶往河边打捞,不一会儿水柴就堆成了小山。其时雨已停歇,水势渐缓,看着自己的收获,吴理真心里美滋滋的,一背接一背把水柴运回家。突然,他看见河畔杂草丛中有一条小鱼儿蹦蹦跳跳,因水位急剧下降,被杂草羁绊,不得脱身入水。他拾鱼儿于掌中,见其神色凄然,似有涟涟泪水盈眶,顿生好生之德,遂托鱼儿于河中,放其生路。此鱼初时欢快潜入水底,之后又浮出水面,游弋河岸流连难舍,很长一段时间才没入水中离去。

此鱼儿便是河神之女玉叶仙子所化。玉叶仙子纯真活泼,久居羌江河(即青衣江)宫殿甚感无趣。这一天,她在羌江河与鱼虾嬉戏游玩之后,情趣盎然,不顾龟相再三阻劝,冒险逆陇西河而上。也许是贪念沿途美景,或者是心无旁鹜,没有意识到危险一步步降临。及至暴雨倾盆,水势陡变,才惊悸恐慌,花容失色。巧的是遇见了吴理真,喜的是他帮摆脱了危险,真乃不幸中的万幸。从此,玉叶仙子心中多了一份一份牵挂,时常沿陇西河而上,细瞧那个瘦削的少年——自己的救命恩人。而这一切,吴理真茫然不知。

蒙顶山的最高处——玉女峰,峰上有蒙茶仙姑、甘露石屋。这位仙姑据说就是青衣江河神的女儿玉叶仙子,她来到蒙顶山,与吴理爱,河神知道后大发雷霆,坚决不同意两人相爱,并采取了种种手段,活活拆散了他们,带走了玉叶仙子。最后,玉叶仙子逃出了河神府,来到蒙顶山化作一座山峰,与吴理伴。

白居易写蒙顶山茶的诗

蒙顶山茶文化

自古以来,四川就是我国栽培茶树最早的地区,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期,就以盛产茶而著称于世。蒙顶山为蜀郡种茶的发源地,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茶最早的地方,是世界茶文明的发祥地,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茶文化的圣山。蒙顶山古名蒙山,坐落在四川盆地边缘的雅安市名山县境内,是蜀中一大名胜,与著名的峨眉山、青城山齐名,并称四川的三大名山。它久负盛名,以夏禹足迹所至而有"禹贡蒙山"之称;而"蒙顶茶"自唐始作为贡茶便闻名遐迩,"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的绝句吟唱千年。

蒙山茶史

蒙顶山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植茶最早的地方。追溯蒙顶山茶的历史,始于西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公元前53年,当地药农吴理真,在蒙顶山发现野生茶的药用功能,于是在蒙顶山五峰之间的一块凹地上,移植种下七株茶树。清代《名山县志》记载,这七株茶树"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吴理真种植的七株茶树,被后人称作"仙茶",而他是世界上种植驯化茶叶的第一人,被后人称为"茶祖"。

从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蒙顶茶即被列为朝廷祭天祀祖与皇帝饮用的专用贡茶,直到公元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长达1169年。蒙顶茶不仅是"贡茶",还是最好的国家礼茶,成书于公元813年的唐代地理志代表作《元和郡县志》记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日本慈贵大师园仁从长安归国,唐朝皇帝赠给他的礼物中,就有"蒙顶茶二斤,团茶一串",作为天子礼物,蒙顶茶成为了国家礼茶。1958年品蒙山茶后指出:"要让蒙山茶走进千家万户,要恢复蒙山茶的历史面目。"蒙山茶正式开始列为国家级礼茶,作为中南海接待外宾所用。近10年来,蒙顶名茶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不仅为国内人民所喜爱,而且跻身于国际市场,深受日本、韩国、泰国、斯里兰卡、瑞士、美国等国人民青睐。

蒙山茶还是最早输入藏区的茶,是备受藏族同胞喜爱的"边茶",因此,雅安通常也被看作是中国南路边茶茶马古道的起始地。自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被称为最早的"茶马古道"的"牦(旄)牛道"开始,到唐朝随着藏族对茶叶需求的增加,伴随茶马互市、茶马贸易的兴旺而开通的商道,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茶马古道形成,再经历五代、宋、元、明、清,蒙山茶都是历代王朝与藏族、回鹘、羌族等少数民族进行茶马贸易的专用商品,成为汉族人民同藏族、回鹘、羌族等各族人民增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蒙山仙茶

蒙顶山素有"仙茶之乡"的美誉。蒙顶茶是四川蒙山各类名茶的总称,主要品种有甘露、黄芽、石花、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五种传统名茶,及特级绿茶,各级烘青、炒青,各种茉莉花茶,沱茶,南路边茶等,它们是贯穿我国茶史的名牌茶。

蒙顶茶之所以享有经久不衰的盛名,首先在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古籍记载:"蒙山上有天幕覆盖,下有精气滋养","蒙山之巅多秀岭,恶草不生生淑茗"。蒙顶山由上清、玉女、井泉、甘露、菱角等五峰组成。诸峰相对,形状似莲花,山势巍峨,峻峭挺拔。全年平均气温14.5℃,年降水量2000~2200毫米,常年细雨绵绵,烟霞满山。这种云雾弥漫的生态环境,能减弱太阳光直射,使散射光增多,最有利于茶树生长发育和芳香物质的合成。

另外,蒙顶茶有两千余年的加工经验,从采摘、制作、拼配、包装等各个环节,都一丝不苟,做工考究,因而品质上乘,别具风味。它们形美色绿,汤碧清沏,味醇鲜爽,香郁幽长,内含物质丰富。色、香、味俱全,实有饮茶解闷,闻香爽神的功效。唐人李肇的《唐国史补》中说:"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

蒙山茶诗

"扬子江心水,蒙顶山上茶",蒙顶仙茶品质高,引无数文人竟折腰。千百年来,蒙顶茶以优异的品质、特殊的地位、精湛的制作工艺,引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不少赞颂的诗篇。蒙顶茶文化的人文精神,当属茶中之最,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盛赞蒙顶茶的文章有几百篇之多。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琴茶》诗中有:"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咏叹,"渌水"是古代名曲,白居易将其与蒙顶茶相提并论,足见白居易对蒙顶茶的喜爱。黎阳王在《蒙山白云岩茶诗》中,高度评价蒙顶茶说:"若教陆羽持公伦,应是人间第一茶",表达了他对蒙顶茶酷爱至深的感情,北宋著名画家、诗人文同以"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的诗句,赞美蒙山茶为茶中之最。唐代以后,蒙顶山被封为圣山,专门种植贡茶,只有达官显贵才能饮到蒙顶茶。当时诗人孟郊,官位较低,只有向在朝廷为官的叔父要蒙顶茶,就吟出"蒙茗玉花尽,越瓦荷叶空……幸为先寄来,救此劣病躬"。刘禹锡对皇朝急催贡茶的作法不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中唱道:"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在《效蜀人煎茶戏作长句》中唱道:"饮囊酒翁纷纷是,谁尝蒙山紫笋香"。清代名士赵恒的《拭蒙茶诗》,对蒙山茶则更生动,更形象地加以称道:"色淡香长品自仙,露芽新掇亲手煎,一壶沁入诗脾后,梦醒甘回两颊涎"。至于"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更是有口皆碑,无人不知。

蒙山茶贡

蒙顶茶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早的贡茶,是中国封建王朝祭天祀祖唯一的专用茶。蒙顶茶从唐朝开始被列为"贡茶",一直沿袭到清末。我国研究茶史的专家惊叹:这在中国茶史上也是罕见的。蒙顶贡茶分为"正贡"与"陪贡"。

"正贡"茶是皇帝用来祭祀天地、宗庙的,每年在蒙顶山"皇茶园"采摘。"皇茶园"始建于唐代,先称贡茶院,后称仙茶园。明孝宗弘治十三年正式命名为"皇茶园"。它是用石栏围起的面积仅3.5平方米的肥土沃壤,位于蒙顶山五峰之间的凹地,因地势低凹,每次遇到降雾天气,这里的雾气总是最后散去,它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是山中最适于茶叶生长的地方,而它也是吴理真选择种植七株仙茶的地方。

在每年春茶采摘的时候,地方官择吉祥之日,率领乡绅僧众,祭拜神灵,然后由12名采茶僧(象征一年12个月),在"皇茶园"采茶。在这里,采茶僧沐手、薰香,采茶时每人采摘30个芽头,12人共采茶360芽(象征一年),这些采摘的皇茶将被送往古代僧人皇茶的地方--智矩寺加工精制。在智矩寺,僧人们用最传统的制茶方式制茶,他们利用竹剪选裁茶叶,然后焙炒、揉搓成形、摊凉、微火慢焙、摊凉、皇茶入银瓶、装箱盖印,最后交付送茶使者送往京都进贡。

"陪贡"茶则制28斤,只供皇帝享受。这28斤贡茶是在"皇茶园"外的百亩茶地中采摘的。古时因皇帝要求喝到原味的蒙顶茶,就让数名16岁处子之身的童女,在禁食辛腥,吃斋一个月之后,用嘴唇一个个将芽头采摘下来,以此避免指甲对芽头的破坏,保证芽头的新鲜。采摘下的芽头再送往智矩寺,由制茶高僧经过多道工序加工为"陪贡茶",然后同"正贡"茶一道送往京都。

蒙山茶道

据史载,蒙顶山茶技、茶道、茶艺有上千年历史,被尊为中国茶道的祖庭。"蒙山派"始于宋代蒙顶山永兴寺禅慧大师,他采众家之长,融为一体,成为中华茶文化第一派--蒙山派。其茶技"龙行十八式"和茶道"天风十二品",分属刚健派和典雅派。两派一刚一柔,一武一文,一动一静,乃蒙山派的"技"、"艺"双绝,堪称蒙顶山"双璧",被誉为中国茶文化艺术的两座里程碑。

"龙行十八式"是融传统茶道、武术、舞蹈、禅学、易理为一炉,因每一式均模仿龙的动作,充满玄机妙理而得名,式式龙兴云动,招招景驰浪奔,令人目不暇览,心动神驰。过去,作为僧人修行的一门功课,"龙行十八式"只在蒙顶山的僧人中流传,直到清代才逐渐传入民间。"龙行十八式"茶技包括神龙抢珠、玉龙扣月、飞龙在天等18个不同姿式的掺茶动作。掺茶者手提长嘴铜茶壶(1米多)时而在头顶飞舞,时而又在腰间盘旋,尔后又准确无误地将茶壶抓在手里,从头顶、从腰间、从肩上、从背后……万无一失地把热茶掺到茶碗里,动作刚健有力,变化多端,让人不由的产生饮茶的。

"天风十二品"茶艺属典雅派,讲的是如何泡茶、闻茶、送茶、饮茶的奥妙,表演者须沐焚香后才可表演。表演过程气氛肃穆,优雅庄重,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一丝不苟。它包括玉壶蓄清泉、甘露润仙茶、迎客凤点头等12式。表演者按照每一式将茶叶泡好,然后将热气腾腾、香气怡人的蒙顶茶献于品尝者。看着优雅的表演,品尝着蒙顶仙茶,让人有一种身心放松,心旷神怡的感觉。

现在,"蒙山派"茶技、茶道表演和新挖掘、整理的"茶马古道"茶艺表演,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艺术内涵在全国的茶技、茶道和茶艺表演中影响轰动,令人耳目一新,曾在成都、南京旅交会和广州茶文化博览会上表演,在众多国内外媒体上亮过相。

昔日,蒙顶山有着辉煌的历史,深厚的茶文化;今天,蒙顶山迎来了茶叶界的"奥林匹克"盛会,蒙顶山茶文化将借此走向世界!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