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与未立案的区别:程序上,立案表示案件进入司法程序,未立案则不属于正式司法程序;严重程度上,立案追究刑事责任,未立案不确定是否追究刑事责任。民事立案需满足条件:原告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明确被告身份;具体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属于法院受理范围和管辖。
法律分析
立案不立案的区别主要为:
1、程序不同,立案是诉讼行为,说明该案件已经进入司法程序了,而未立案说明不属于正式的司法程序;
2、严重程度不同,立案是指代其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未立案则是还不确定是否追究其刑事责任或者不予追求其刑事责任。
民事立案必须满足的条件:
1、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2、有明确的被告,指的是原告起诉的相对方应该是明白、确切、具体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拓展延伸
立案和不立案的程序及其法律效果
立案和不立案是法律领域中的重要概念。立案是指将案件正式记录在法院的文件中,并启动司法程序。不立案则意味着法院不接受该案件,并不会进一步审理。立案程序包括申请、受理、审查等环节,而不立案则可能是因为案件不符合立案条件或证据不足等原因。立案与不立案的法律效果也不同。立案后,法院将依法进行调查、审理,并作出判决或裁定;而不立案则意味着案件无法在法院得到解决,当事人可能需要采取其他方式解决纠纷。因此,立案和不立案的程序及其法律效果对当事人的权益和案件的走向具有重要影响。
结语
立案和不立案是法律领域中的重要概念。立案是指将案件正式记录在法院的文件中,并启动司法程序。不立案则意味着法院不接受该案件,并不会进一步审理。立案程序包括申请、受理、审查等环节,而不立案则可能是因为案件不符合立案条件或证据不足等原因。立案与不立案的法律效果也不同。立案后,法院将依法进行调查、审理,并作出判决或裁定;而不立案则意味着案件无法在法院得到解决,当事人可能需要采取其他方式解决纠纷。因此,立案和不立案的程序及其法律效果对当事人的权益和案件的走向具有重要影响。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