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判缓刑的案件中,为什么要找担保人

2024-04-03 来源:意榕旅游网

缓刑不需要担保人,取保候审需要保证人或提供保证金。第一审判决缓刑的被告人应立即释放,但需以取保候审方式,判决生效后解除取保,交社区矫正机构执行缓刑。第二审判缓刑的可立即释放,不需取保。宣告缓刑的条件包括犯罪情节较轻、悔罪表现、无再犯罪危险、对社区无重大不良影响。宣告缓刑可限制犯罪分子特定活动、区域、人员接触。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有附加刑,仍需执行。

法律分析

缓刑不需要担保人,取保候审则需要保证人或提供保证金。对于羁押的被告人,第一审判决缓刑的,应当立即释放。但是,因为判决有生效期,所以只能是以取保候审的方式释放,判决生效后解除取保,交社区矫正机构执行缓刑。第二审判缓刑的,判决下达立即生效,因此可以立即释放,不需要采取取保的方式。《刑法》第七十二条,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一)犯罪情节较轻;(二)有悔罪表现;(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拓展延伸

判缓刑的案件中,担保人的重要性及法律责任

在判缓刑的案件中,担保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担保人的主要责任是为被判缓刑的犯罪嫌疑人提供担保,确保其遵守法律规定和法院的相关要求。担保人需要履行一系列义务,包括监督被担保人的行为、确保其不再犯罪、协助法院进行案件调查等。同时,担保人也要承担法律责任,如果被担保人违反担保协议或再次犯罪,担保人可能会面临法律追责。因此,担保人的选择和履行责任至关重要,既要确保被担保人的社会适应和改造,也要保护社会的安全和公共利益。

结语

缓刑与取保候审在释放方式上存在差异。缓刑不需要担保人,而取保候审需要保证人或提供保证金。对于羁押的被告人,第一审判决缓刑的应立即释放,但因判决有生效期,只能以取保候审方式释放,生效后解除取保,交社区矫正机构执行缓刑。第二审判缓刑的则可立即释放,无需取保。宣告缓刑需满足《刑法》第七十二条的条件,并可限制犯罪分子特定活动、区域和人群接触。担保人在判缓刑案件中扮演重要角色,其责任包括监督被担保人、确保其遵守法律要求,违反担保协议可能面临法律追责。担保人的选择和责任履行对于被担保人的社会适应和改造以及社会安全至关重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订):第五章 对重新犯罪的预防 第五十二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于无固定住所、无法提供保证人的未成年人适用取保候审的,应当指定合适成年人作为保证人,必要时可以安排取保候审的未成年人接受社会观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七十条 保证人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一)监督被保证人遵守本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

(二)发现被保证人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违反本法第七十一条规定的行为的,应当及时向执行机关报告。

被保证人有违反本法第七十一条规定的行为,保证人未履行保证义务的,对保证人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