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是公安、司法机关及行政执法机关对报案、控告、举报、自首等材料进行审查后,认定有犯罪事实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决定将其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审判的诉讼活动。对于故意伤害罪案件,公安机关接受报案后,经过受理和立案两个环节,如果构成犯罪则立案,并给报案人立案通知书。
法律分析
立案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及其它行政执法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自首以及自诉人起诉等材料,按照各自的管辖范围进行审查后,认为有犯罪事实发生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决定将其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者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
对于故意伤害罪案件,公安机关接受报案后,要经过两个环节,一是受理,二是立案。不论任何问题的报案都是受理的,做笔录、接受报案人提供的证据以及进行初步调查都是受理的工作范围;当对受理的情况进行审查后,如果不属于公安机关的案件,他们会移送给其他执法机关处理。如果构成犯罪,派出所会委托进行鉴定,一般一个星期左右出结果,构成轻伤以上就可以刑事立案。确定立案之后会给报案人立案通知书。
拓展延伸
故意伤害案件的审理时效性
故意伤害案件的审理时效性是指在司法程序中处理此类案件所需的时间。这一问题牵涉到多个因素,包括案件的复杂性、证据收集和分析、法庭排期以及司法体系的工作效率等。具体来说,处理故意伤害案件的时间取决于案件的严重程度、涉及的法律条款以及相关证据的充分性。此外,法庭的工作负荷、法官和律师的可用性也会对审理时效性产生影响。为确保公正和高效的司法程序,相关当事人和司法机构应共同努力,加强沟通和协调,以尽快审理故意伤害案件,保障法律的实施和公民的权益。
结语
立案是对报案、控告、举报、自首以及自诉人起诉等材料进行审查后,认定有犯罪事实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将其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对于故意伤害案件,公安机关在接受报案后,经过受理和立案两个环节。立案通知书的发出标志着案件的正式立案。故意伤害案件的审理时效性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案件的复杂性、证据收集和分析、法庭排期以及司法体系的工作效率等。为确保公正高效的司法程序,各方需加强沟通和协调,尽快审理案件,保障法律实施和公民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一十二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