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苏州木渎古镇导游词 篇2

2024-07-16 来源:意榕旅游网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培养人才,选拔官吏的一项根本制度,自隋至清的1300余年中,有状元750余人,进士11万余人,举人上百万。中国历代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无不与这一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亦渊源于中国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大文化奇观。

  这是一份由户部开出的“执照”,相当于现在的介绍信,上面有考生的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姓名,如果该考生的出身成份不好,就没有考试资格。考生持有这份“户部执照”后,就可以到国子监换取这份监照,等于现在的准考证。古代虽然没有照相机,但可以通过文字把考生的五官相貌描绘得一清二楚:“根据户部册报,温世寿,系山西汾州府介休县人,年十五岁,身巾、面白、无须------

  这是一套光绪二十年河南乡试题目。共分三场,第一场为“四书”三题,第二场为“五经”五题,第三场为“第”五道。这是一套完整的乡试考卷,是河南省姚毓贤乡试卷1—3场真迹,十分珍贵。清乡试要求严格,起首为考生姓名、面形、年龄、描述,后书三代姓名,并印有监考、关防以及收卷官(分内收掌、外收掌)、弥封官、卷八官等官印。乡试考取者即为举人,三年后方可进京参加会试、殿试。

  这就是科举考试最高一级考试试卷——殿试卷。殿试是国家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在太和殿(后改为保和殿)举行,考中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考中第二甲者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这是一份殿试卷,双面书写,书法功力深厚,内容切题,用语精彩,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学习范本。

  封建科举考试可谓考场森严,但依然挡不住各种稀奇古怪的作弊手段。这件丝绸夹带长45厘米,宽38厘米把它双面书写对折成两部分,便于考生藏于鞋内。每个字只有2—3毫米,笔划细如发丝,书写俊秀,共有2万8千余字,包含了《四书》的全部内容和批注。此书如此之小,显然是为考生作弊方便,但狡猾的书商却在扉页上写有“幸勿误带入场”的字样,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无非是为了避免考生一旦露馅而牵连到自己。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