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流行性感冒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在生活中,流行性感冒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一种病症,那么,中医对流行性感冒的认识是怎样的呢?小编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流行性感冒中医辨证和治疗吧。
中医对流行性感冒的认识
流行性感冒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突然爆发、迅速蔓延、传播面广、发病率高、人群普遍易感的特点。目前,西医治疗尚无理想的方法,而中医药对防治流感有确切疗效,其优势已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关注。流感在中医学中称为“时行感冒或时行疠气”,属疫病类范畴。早在公元610年隋代医学家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一书中就提出:“夫时气病者,此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者。中医对其认识素有“伤寒论”和“温病论”两种,初期病位于表(肺卫),按“伤寒”(六经)则属于太阳经表证(表热);按“温病”(卫、气、营、血、三焦),卫分相当于人体的肌表、皮肤、上呼吸道、头部,故称“温邪上受”,“即卫分热证”,即温病的初期阶段,亦相当于“伤寒”的“表热”。
1、流行性感冒与中医的感冒的区别
流行性感冒不同于中医学的感冒。感冒一词首见于北宋的《仁斋直指方》“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耐粘。“其意作动词用,并非病名。在明清时代与“伤风“互称,其症状描述于近现代医学的普通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相似。《实用内科学》与《中医内科学》每一版都首述流行性感冒,可见对其的重视。《中医内科学》在感冒的概述中描述:”本篇讨论范围,包括普通感冒(伤风)及时行感冒的辨证论治。“这很容易让人理解为”普通感冒及时行感冒“就是“普通冒和流行性感冒”。其实,在《类证鉴别》中明确指出:“一般而言,感冒发热多不高或不发热,温热病必有发热或高热。”流行性感冒具有急起高热的临床特征,显然《中医内科学》还是认为流行性感冒不同于中医的感冒。
2、《伤寒论》对流行性感冒的认识
汉代建安年间,社会和经济落后,民生凋弊,战乱饥饿,更易促使流行性感冒的流行。对于当时伤寒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伤寒论》的作者在序文中以其宗族为例,作了如下记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伤寒呈大流行性传播,从流行病学来看可作为伤寒就是流行性感冒的佐证,这一点少有异议。另外,流行性感冒是属于经常和气候条件有关的疾病,其发病率上升多见于寒冷的月份,夏季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注解伤寒论》卷二《伤寒例第三》则说:“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冬时严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又说:“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可见,四时皆能为病而以严冬为最,这一点伤寒与流行性感冒也吻台。再从临床过程来看。流行性感冒一般在发病时即出现全身中毒现象,呼吸道粘膜的卡他现象出现较晚或不出现。前者有晨寒、发热、头痛、身酸以及乏力、恶性呕吐、无汗或多汗等。太阳病提纲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正好概括初起的中毒表现。太阳表虚证和表实证分别表现的发热汗出、干呕和发热无汗、呕逆、体痛,使其概括更为完整。太阳病篇对于精神状态也有描述。流行性感冒病毒侵害神经系统,在精神方面可出现多种症状。如倦怠、冷淡、嗜眠,甚至谵语、神智不清等。事实上,太阳、阳明、少阳、少阴等经证,都有关于精神方面符合流感临床过程的描述。起太阳,继阳明,于是有“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的阳明提纲证。病程较长,“伤寒五六日”即可出现“往来寒热”的少阳病。流行性感冒的热型,常见的为弛张热,偶尔可见间歇热。呈弛张热大多在起病不久,其时畏冷寒战已消失,反觉烦热,而且有多汗的现象,这时的征象显示阳明经症。发热期间流行性感冒常见到食欲消失、便秘、腹痛等消化道症状,这些症状便是伤寒的阳明腑证。流行性感冒出现间歇热,畏冷与发热反复相续,这便是寒热往来的少阳症。流感的血管神经中毒症状,也符合少阴病证的描述。例如“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综上所述,可以认定流行性感冒的临床过程吻合于六经传变,更参照流行病学的比较,足以说明建安年间的伤寒就是流行性感冒。
3、温病学对流行性感冒的认识
温病学既成体系,卫气营血逐渐取代六经,但是对于流行性感冒来说,营血证候鲜见,卫气尽管包罗三阳,也嫌不够恰切,如三阳证候更能概括流行性感冒临床的层次。不过,温病学善用寒凉,步步顾及液津,这对于流行性感冒的中医药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流行性感冒从中医学的角度看,始终一派热象,上焦气热烁津,甚刚胃火婚灼,水主之气不能上荣,清窍必干,在表宜辛凉轻剂,入里则须苦寒宜清里热,而时时当以顾护液津为急务。倘一味泥于《伤寒论》开手麻黄、桂枝,恐南辕北辙,徒增其病。因此,对于流行性感冒的中医诊疗,一方面应当师法于《伤寒论》截取三阳,以为辨证纲领;另一方面又当参照温热诸论,善用寒凉,顾护津液。这样做并无矛盾,《伤寒论》温病学,产生于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看法,然它们前后相续,互为辅充,有机结合,必更臻完善。
流行性感冒中医辨证和治疗
中医认为感冒是由于风邪乘人体御邪能力不足时,侵袭肺卫皮毛所致。四季之中,气候失常,如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冷等,风邪易侵入人体而感冒,甚至引起时行感冒。本病一般以实证居多,如体虚感邪则为本虚标实之证。
风寒夹湿
症状:恶寒少汗,头重如裹,肢体关节酸楚疼痛,咳嗽声重,鼻塞流涕,舌苔白腻,脉濡。
治则:疏风祛湿,散寒解表。
方药:羌活胜湿汤
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甘草、川芎、蔓荆子。
加减:无汗可加豆卷、苍术;痰多加半夏、陈皮。
外感风寒
症状:鼻塞声重,鼻痒喷嚏,流涕清稀,咳嗽痰多清稀,甚则发热恶寒,无汗头疼,肢体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
荆芥、防风、柴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前胡、甘草。
加减:风寒郁闭较甚,加麻黄、桂枝;咳痰较甚者,加杏仁、浙贝母。
外感风热
症状:发热恶风,或微恶寒,头痛,鼻塞流浊涕,咳嗽痰黄,口干渴,咽喉红肿疼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则:辛凉解表,宣肺散清热。
方药:银翘散、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鲜芦根。
加减:鼻塞头痛明显,加苍耳子、辛夷、白芷;咽痛较重,加元参、马勃、板兰根;口渴甚,加天花粉;热甚,加黄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