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在春秋前原是掌管大山的官吏职称,尧时分掌四方外事的部落首领就叫“岳”。
汉之前五岳之制因势而异,各有不同。
周建都个丰、镐,以华山为中岳:周平王东迁洛邑以后,又以嵩山为中岳,华山为西岳。只有东岳泰山和北岳恒山自古未变。
至汉武帝时,才正式创立五岳制度,并登礼天柱山封为南岳。据《汉书·郊祀志》载,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颁发诏书,确定以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即天柱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
隋文帝杨坚统统一南北朝后,于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诏定湖南湘江之滨的衡山为南岳,废霍山为名山。
北岳恒山在汉、唐、宋时,皆在山阳的河北曲阳登礼。至金、元、明、清诸代均建都于北京,曲阳之山在京城之南,与北岳名称不符。而恒山主峰天峰岭位于山阴的山西浑源,恰在京城之北。所以,明代称浑源恒为北岳,但因路途遥远,祭祀仍在曲阳。直到清代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才根据礼臣的建议,改招北岳于浑源。
五岳是什么时候出的
五岳起源于古代中国人的山川崇拜,是和国君对山神的祭祀联系在一起的。五岳得到官方确认是在秦汉时期。公元前61年汉宣帝正式确定东岳为泰山、西岳为华山、南岳为霍山(即衡山)、北岳为常山(即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