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红糖水的家常做法

2023-07-20 来源:意榕旅游网

一、红糖水应该什么时候喝最好

红糖有促进血液循环和镇痛,补血的功效。红糖性热,女生常喝有利于美容及去斑作用。女性经期喝红糖水有利于镇糖排淤及补血。红糖虽好最好不宜多喝,因为红糖属于热性的物质,以免引起一些上火的疾病。那么,红糖水应该什么时候喝最好呢?

1、每个经期必会痛经的人群大多数是虚寒体质人群,在算着自己经期将至时,应当提前做好保健应对工作,这些工作包括提前喝红糖水,暖宫防痉挛,做好保暖工作,能够让子宫更平和顺利地排出经血,不至导致痛经。在经期过程中也应保持喝红糖水的习惯,以持续暖宫,保证痛经预防的效果。

2、建议不要在睡前喝红糖水,那样很可能会使体内糖储量过大,长期如此有可能会导致糖尿病,同时还可能出现的是发胖、龋齿等其他症状。

3、女性月经后若感觉精神差,气色不好,可以在每天中餐前,喝一杯浓度约20%的红糖水。不适症状较重时则可在晚餐前再加饮一杯,持续一星期即可有效改善。

4、男性在外应酬多、工作压力大,严寒冬日,喝些红糖水,不仅能驱寒益气、养肝护脾,还能在工作疲劳时帮助恢复体力、缓解疲劳。

二、红糖水有何功效与作用

红糖的原料是甘蔗,含有95%左右的蔗糖,古法是将收割下来的甘蔗经过切碎碾压,压出来的汁液先去除泥土、细菌、纤维等杂质,接着以小火熬煮5~6小时,不断搅拌让水份慢慢的蒸发掉,使糖的浓度逐渐增高,高浓度的糖浆在冷却后会凝固成为固体块状的粗糖,也就是红糖砖,这样的传统做法保持了甘蔗原本的营养,同时也使红糖带有一股类似焦糖的特殊风味。那么用红糖做成的红糖水又有哪些功效与作用呢?下面妈网百科为你解答。

1、将红糖煮成红糖水喝比直接吃更容易吸收其中的营养成分,且更加具有补中益气、健脾胃、暖胃的功效,红糖水是早期最常见又实用的红糖养生饮品。

2、孕妇产后失血多,体力和能量消耗大,在产后的7~10天中若喝一些红糖水,能补充能量、增加血容量,有利于产后体力的恢复,且对产后子宫的收缩、恢复、恶露的排出以及乳汁分泌等,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红糖水对妇女月经顺畅也有帮助,可让身体温暖,增加能量,活络气血,加快血液循环,月经也会排得较为顺畅。经后若感觉精神差,气色不好,可以在每天中餐前,喝一杯浓度约20%的红糖水。不适症状较重时则可在晚餐前再加饮一杯,持续一星期即可有效改善。

4、除了饮用之外,红糖水也能用于外敷,同样具有排毒滋润的功效,老一辈的人大多经历过小孩子被蜜蜂蛰了,伤口又红又肿,疼痛难耐,此时父母会取少许浓度较高的红糖水涂抹于红肿处,一会儿疼痛就能减轻,红肿也会逐渐消退。

三、哪些人不能够喝红糖水

很多人都知道红糖在女性经期的时候可以多喝。但是,其实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红糖的,那么红糖水又有哪些人是不能喝的呢?现在就跟着妈网百科一起来看看吧。

1、不是所有的老人都适合吃红糖,中医认为阴虚内热者、消化不良者和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红糖。此外,在服药时,也不宜用红糖水送服 。

2、我国民间习俗,产妇在分娩后,都要喝些红糖水,只要适量对产妇、婴儿都是有好处的。但是,有不少产妇喝红糖水的时间往往过长,有的喝半个月,甚至长达一个月。如果久喝红糖水,红糖的活血作用会使恶露的血量增多,造成产妇继续失血。因此,产后喝红糖水的时间,一般以产后7-10天为宜。

3、红糖杂质多,制作运输过程中易污染,故应煮沸、沉淀、去除杂质后再用,以免引起腹泻。

4、产前有胃炎吐酸水、胃溃疡者应少用甚至不用红糖,以免加重胃病。

四、红糖水的家常做法

一、生姜红糖水

材料:生姜10克、红糖30克、大蒜3瓣

做法:

1、生姜去皮洗净,切丝

2、大蒜洗净,拍碎

3、锅中加入一大碗水

4、姜丝放进去,开始煮

5、锅中水烧开后,放入红糖,用勺子搅拌均匀,大火煮2分钟

6、加入大蒜,大火煮3分钟即可

小贴士:

1、大蒜味辛、性温,入脾、胃、肺经;具有温中消食、行滞气、暖脾胃、消积、解毒、杀虫的功效。治疗寒性咳嗽、肾虚咳嗽效果非常好。

2、红糖性温、味甘、入脾,具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缓中止痛、活血化淤的作用。

3、生姜味辛,性温。能开胃止呕,化痰止咳,发汗解表。用于风寒感冒或寒痰咳嗽。

二、当归生姜红枣红糖茶

主料:当归10片、红枣10粒

辅料:油适量、盐适量、生姜1块、红糖1块、枸杞子20、水2碗

做法:

1、当归,红枣用水洗干净后,浸泡十五分钟,然后连水一起倒入锅中

2、生姜洗净可去皮可不去,切片加入锅中

3、大火烧开后,转中火煮约二十分钟,加入适合自己甜度的红糖

4、糖融化后加入枸杞子

5、稍煮两分钟即可出锅饮用

小贴士

当归生姜红枣红糖茶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