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涿州市人民没有忘记陈辉这位年轻的抗日英雄,一代又一代人年年前来祭奠,他的精神永远鼓舞着人们前进。陈辉曾经写道:“在埋着我的骨骼的黄土堆上,也将有爱情的花儿生长。”他当年的预言已变成了现实,那每年清明节都“开放”在他坟头的花,是那样的纯洁美丽,是那样的密集成片,是那样幽香飘逸。看着永开不败的花儿,英雄含笑在九泉了。
青少年仅仅是从书上、从民间的传说里,更多的是从他的充满着战斗激情的诗章里,想象着抗日武工队政委陈辉的英雄形象,而他的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们,对他的追忆竟是相当的清晰,他们忘不了陈辉啊!
2月8日,是革命烈士、著名诗人陈辉遇难56周年纪念日,他们聚会缅怀他,写文章纪念他。2月1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承办,在北京又召开了纪念抗日烈士、诗人陈辉牺牲60周年座谈会,并选编了《陈辉烈士的诗和对他的评论》。他们说:他那又瘦又小的个子,黝黑的脸膛,高高的鼻梁、机智而深邃的眼神,冥思凝想的神态,仍然时常浮现在眼前。据他的亲密战友何辛回忆,“从1942年冬天,陈辉去武工队到1945年2月8日他牺牲,这期间我们曾见过几面。一次在冬天里见到他,他仍穿着那件又旧又破的大棉袄,腰里系着麻绳,头上扣着顶毡帽子,脚穿露着脚趾的布鞋,一张又黑又瘦的干巴脸,乍看去就像当地的小羊倌,但他那机智有神的眼睛,却闪着坚毅、明亮、自信的光芒,使我感到他已经锻炼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钢铁战士了……”
这就是我们紧握枪杆的诗人陈辉。
这就是迎着抗日的烽火从沅水之滨奔向延河之滨的陈辉。
这就是出生在常德县(现为常德市鼎城区)的陈辉。
用身体当炮架的孔庆三
1950年11月27日,驻扎在天宣水里地区的志愿军第27军80师炮兵团92步炮连5班,在班长孔庆三的带领下,正在紧张地进行着战前准备。因为新兴里进攻战今晚就要在这里打响,而5班是配合主攻的第8连作战,所以孔庆三和战士们的心情都非常激动。
班长孔庆三看到战士们斗志昂扬,准备充分,开心地笑了。1950年11月,为了打击麦克阿瑟的所谓“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总攻势”的嚣张气焰,孔庆三作为一名志愿军炮兵班长,随着部队来到了朝鲜。眼下这场战斗,是他入朝后的第一仗。自从接到任务后,他就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祖国人民和部队首长的重托,带领全班打好出国第一仗,打出5班的班威。
下午6时,5班在副连长赵芳君的带领下,踏着冰雪,顺着山沟向新兴里出发了。当五班来到于谷里时,和敌人遭遇了。机枪声、手榴弹声迅速响起。孔庆三带领战士们跑到山坡上,借着火光可以看见前方横着一个小岭,岭前面20米远,隐藏着敌人的一个火力点。敌人依托有利地势,将密集的火力发射成一个扇面,封锁着前面狭窄的道路,阻拦了突击连的前进步伐。突击连发起了几次冲击,都被压了下来,又组织了两次爆破,也都有没有成功。突击连与敌人形成了对峙状态。
当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炸毁敌人的火力点。孔庆三在仔细地观察着岭岗周围的地势情况,发现岭岗前后左右均没有可以利用的地形,只能把炮架到岭岗上面了。但此地距发射目标仅有20多米的距离,还没有超出炮弹爆炸的危险范围,要想发射炮弹,对孔庆三他们是很危险的。孔庆三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主动向副连长请战:“连长,把敌人这个火力点交给我们班吧,我们一定炸掉它。”副连长看了看孔庆三,严肃地说:“5班长,能否快速炸掉敌人的火力点,关系着此战胜负,你们的担子可不轻啊!”“连长,你放心,我们保证完成任务!”孔庆三斩钉截铁地回答。
孔庆三和李胜永、弋会东很快把火炮架到了岭岗上面。但岭岗的地面上全是冻冰,根本无法构筑火炮阵地。孔庆三只好将炮架上的左柱锄架在岩石上,但右柱锄又悬空了,还是无法进行有效射击。时间已不再允许多想,此时的孔庆三毫不犹豫地拿起铁锹抵住了炮架上的右柱锄,用肩膀顶住了火炮腿……
“瞄准,开炮!”。随着大地的震动,愤怒的炮弹直射敌人的地堡。“轰”地一声巨响,敌人的火力点飞上了天。我们的英雄孔庆三却被92火炮的后坐力弹出了三四米远,同时被弹片击中腹部,壮烈牺牲。战后,孔庆三“身体当炮架,打开胜利路”的英雄事迹,传遍了部队。他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无数志愿军战士奋勇杀敌。战后,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记特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
李大钊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80余人。在狱中,李大钊备受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他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时年38岁。
罗盛教
1952年1月2日,罗盛教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崔莹而英勇献身。罗盛教牺牲后,朝鲜政府为他修建了纪念碑和墓,并授予罗盛教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和一级国旗勋章,志愿军政治部授予罗盛教“中国人民志愿军爱民模范”称号。
杨靖宇(1905年2月26日-1940年2月23日),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河南省确山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
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
登高英雄杨连第
1950年10月,曾在解放战争时期荣获登高英雄称号的杨连第,随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第11师第1团8连开赴鸭绿江边。11月的鸭绿江已是天寒地冻,8连接到命令,要连夜抢修鸭绿江上的浮桥。一根根百余斤重的枕木,完全要靠战士们用肩膀来扛,而且每个战士一夜要扛30余根。在那样寒冷的天气,在没有照明和敌机随时可能轰炸的情况下,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杨连第和战友们硬是克服重重困难,园满地完成了抢修浮桥的任务。
1950年12月,杨连第和战友们开赴朝鲜前线。列车通过鸭绿江大桥,飞驰在朝鲜的土地上。车窗外到处是倒塌的房屋和逃难的人群,惨不忍睹,触目惊心……
在冰天雪地的异国他乡,部队顶风冒雪跑步前进,没有人感到寒冷。战士们恨不得一步就到达目的地,立即投入战斗。当时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后方运输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下,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各条铁路线的桥梁均遭到严重破坏。上级命令志愿军铁道兵部队采取各种技术手段,集中兵力重点抢修大同江、清川江、沸流江被炸毁的铁路桥梁,以保持运输不中断。
第三次战役打响后,正当前方急需大批粮食、弹药的紧急关头,沸流江大桥又被敌机炸断了。上级限令7天修复大桥。为了争取时间,铁道兵战士们只能冒着敌机狂轰滥炸的危险在黑夜抢修。西北风阵阵地怒吼,敌机不断地在头顶盘旋。只要发现一点亮光,不是打炮就是疯狂地投炸弹。杨连第和战友们在黑暗中一点点地摸索着架起钢梁,抢修速度是相当慢的。杨连第心里急得像着了火。要是不能按时修起大桥,前线就没有充足的粮食、弹药,伤员就不能及时运回后方,我们怎能对得起前线的同志们和祖国的人民……
第二天一大早,杨连第便来到山顶,观察着敌机一次次轰炸的情况。根据观察,他总结到了一个规律,就是利用前后两批敌机轰炸的间隙,白天抢修大桥。他马上向连长申请白天抢修大桥。领导同意了他的请求,并调高射炮部队配合抢修大桥。
在抢修时,杨连第命令大家在桥下工作,自己攀上桥墩,起梁速度比夜间增加了几倍。杨连第在钢梁上站得高、望得远。发现敌机马上吹哨,指挥大家隐蔽。就这样,抢修工作在敌机轰炸的间隔中进行。工程进展加快了,沸流江上的大桥提前了3天修复通车。
1951年的夏天格外闷热。部队在完成了春天抢修龙津江大桥的艰巨任务后,奉命返回满浦铁路线上的清川江大桥,担任防洪任务。这时我军已胜利地结束了第五次战役。清川江大桥是满浦至平壤铁路线上的重要桥梁,疯狂的敌人早已把它看成眼中钉。防洪工程开始不久,敌机便把大桥炸毁了,志愿军运输中断。杨连第所在连队奉命接受抢修任务。要修复大桥,必须先在大桥旁边搭起一座人行便桥,以便来回运送材料。这次洪水是朝鲜几十年未曾有过的特大洪水,清川江水在一天中猛涨6米。并把清川江上所有临时性桥梁全部冲垮卷走。
杨连第带领战士不分昼夜地搭设了11次人行便桥,但都被凶猛的急流冲毁。清川江桥附近山洞里,堆积着大量的粮食、弹药等待运物资,而桥梁却修不起来。杨连第的手脚,由于长时间在水中浸泡,已经溃烂了。但他仍在水中和战友们一起研究浮桥失败的原因。经过反复研究,最后,杨连第和战友们用汽油桶连成的浮桥终于研制成功了。第二天早晨,杨连第和战士们冒雨在江边搭浮桥,在惊涛骇浪中,他们经过无数次的努力,终于把浮桥搭设成功了。
为确保修复工程顺利开展,上级决定再架一座钢轨浮桥。但如何使钢轨稳定在江水中,一时想不出解决的办法。杨连第又一次彻夜未眠。经过一夜的思考,他终于想出了交叉稳固的办法。这个办法第二天就被上级采纳并进入了实施阶段。
杨连第不会游泳,但他却第一个系上钢丝,手里拿着工具,在最前头作业。经过艰苦地努力,大桥终于建成通车,使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
1951年8月,杨连第光荣地出席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首届英模大会。1952年3月,已任副连长的杨连第重返朝鲜。5月,敌机又开始对清川江大桥进行轰炸。3月15日早晨,一批敌机刚刚离去,杨连第就带领战友们进入抢修现场,正当他指挥起梁的时候,一颗定时炸弹爆炸了,弹片击中了他的头部……
杨连第把自己的热血洒在蜿蜒秀丽的清川江畔,他为中朝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志愿军领导机关为杨连第记特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杨连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