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励志教育的演讲稿

2020-05-18 来源:意榕旅游网

  三大步励志教育与现在学校德育的区别

  一、三大步励志教育有三个层面,现在学校德育只有或只关注一个层面。 我们知道,品德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动三个层次。道德认知只是对学生进行的道德观念灌输,这些不必然导致道德行为。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它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德育的目的是要学生有道德行动。我们在在评定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时,更多的是依据这个人的道德行为表现。传统德育有很多优秀的教材,比如中小学现行各种版本的德育教材。都经过了千锤百炼,成为精华之精华,内容非常好,但主要是德育知识的传授,停留在道德认知阶段。学校《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评价也是知识层面,而且记入成绩总分。很少一部分教师注重育人实践,采取感恩教育等方式,仅仅是收到了学生道德情感方面的成绩,如果说到道德行动,成功的个体案例不多。对于班集体成功的案例极少,因为社会和政府对教师好与差的评价只有两个字:成绩。这两个字和教师的基本上所有挂钩:名声、地位、工资和升级等等。山东省教育厅张志勇副厅长在《中国教育何时不再瘸腿》中,把缺乏实践教育的中国现行教育比作“瘸腿”。中国教育,不但知识教育缺乏实践,重要的是德育缺乏实践。《我们有话对你说》系列德育创新教材,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动三个层面,采用集体朗读励志信的方式、填写和批阅成长记录方式和Franklin自我评价方式,采用主题活动方式师生互动和实践体验方式,采用全员育人导师制,对学生进行德育。

  二、三大步励志教育有内动力层面,现学校德育没有或极少有。

  我们知道,一个人作为自然人和社会人,应该有三样东西:有精神、有能力、有道德。精神是方向、动力、力量和信仰等层面;能力是素质层面,包括学习、创新、生存、中国考试等内容;道德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层面。 精神通过励志教育、道德通过德育、能力通过素质教育(培训)获得。有了精神,活得才像人,有了中华民族精神才像中国人;有了能力,才能服务自己服务家庭服务社会;有了道德,才能与环境和谐相处。一个人,三方面都具备了,人生才有意义,人生才能幸福。一个国家的公民,要有精神、有能力、有道德。个体精神,承载民族魂魄;个体道德,结构社会规范;个体能力,创造社会价值。 道德是一种社会规范,规范约束人的行为,不会容易被学生接受。道德给人更多的是压抑不是动力,道德的东西很容易让学生烦,会被学生认为是“老古板”。对于新潮和现代的学生来讲,很多很多的东西,都比遵守这种规范好。 因此,我们应该把一种动力、力量和信仰的层面,就是励志,给了学生,把德育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内动力,学生就会有兴趣接受德育规范。

  学生只有从人生价值、前途命运的角度来思考学习的意义和做人的道理,才会产生积极的学习内驱力,才能产生道德行动的内驱力。三大步育人模式在每封励志信中,都有具体的人生价值理念:“怎么过也就是一辈子,过就要过得有滋有味;怎么活也不过一百年,活就要活得神采飞扬。”“我未来的生活一定是流星花园里的美好,成人后我的价值超过千万,我对社会的贡献无人可比”“我是中国

  人我有中华魂”,等等。 这些理念,从第一封励志信开始,就让学生反复咏颂,周而复始,直到进入潜意识。以后每封信中,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进行暗示和增强。

  三大步励志教育,德育创新还表现在,从励志视角出发,开展德育工作。这样,避免了学生被动接受、德育枯燥单一的模式。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入手,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德育创新教材《我们有话对你说》采用了传统信函的方式,把枯燥的道德规范神秘化、权威化,使学生产生神秘感,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学生在教师的及时肯定中(教师每天或每周要批阅成长记录),在道德行动的回报中,在人际和谐、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中,体会到甜头。利用德育认知的顺从认同内化过程,采用教师批阅成长记录以师生互动,采用主题活动课以德育实践,采用Franklin法自我评价以自我提高。使道德认知,逐步上升到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动。在道德行动中,得到肯定和鼓舞,又会进一步加强加深道德认知。学生的道德水平会逐步提高,奠定良好的品德基础。

  学校德育一般只是道德认知,是道德知识的传授和解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