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家长朋友们:
您好!
为进一步积极响应和落实国家关于中小学生的“五项管理”“课后服务”和“双减”政策工作要求,现学校在已实施一系列工作举措的基础上,就以上三项工作的进一步深入贯彻和落实,根据国家相关新的精神和要求,再次向各位家长发出倡议,希望大家进一步与学校一同携手,更好为孩子的生命健康和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作业管理——写得少学得精
[学校这样“管”]
学校严格执行“五项管理”的文件要求,认真研发、精编校本作业,增强作业实效,控制作业总量,完善作业管理办法。
1、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可在校内安排适当巩固练习;小学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1小时。
⒉教师指导学生基本在校内完成书面作业。学校开展了课后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作业帮扶和指导,尽量帮助学生在校内完成书面作业。
3、教师对布置的学生作业做到全批全改。
4、教师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
5、教师不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家长仅仅督促学生自主完成即可,不需要家长批阅。
[建议家长这样“管”]
1、营造氛围
在家里,尽量为孩子提供适合学习的安静空间,鼓励参与亲子学习活动,营造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培养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
2、渗透方法
孩子在家学习遇到难题时,孩子需要帮助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疏导和鼓励。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加以引导渗透学习方法。
3、劳逸结合
合理安排课余生活。不根据家长爱好给孩子报大量兴趣班,不占用孩子的休息时间,不加重学习负担,不出现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情况。
[引导孩子这样“做”]
引导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整理学习物品,自己科学管理时间,养成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并检查作业的习惯。
睡眠管理——睡得足元气满
[学校这样“管”]
睡眠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学校把科学睡眠宣传教育纳入课程教学体系、教师培训内容和家校协同育人体系,提高教师思想认识,科学修订学校作息时间表,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提高学生信息化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
1、学校上午7:50开校门,8:40上第一节课。
2、学校告知并督促家长保证学生20:30-21:20按时睡觉。如因作业难度较高或者作业量较大没有完成可以不做,家长告知教师即可。
3、教师对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会进行针对性帮助和辅导并调整作业量。
4、请家长监督校外培训机构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
5、请家长监督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布置任何形式家庭作业。
[建议家长这样“管”]
1、营造良好安静睡眠环境
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证适宜的亮度、温度及湿度。屏蔽噪音,确保孩子身心放松、按时安静就寝;
2、保证孩子充足睡眠时间
家长不布置额外作业,不过早将孩子送至校园(除特殊原因),以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引导孩子这样“做”]
引导孩子自己制订在家作息表,并自主管理、规律作息、按时就寝。小学生就寝时间一般不晚于21:20,保证每天睡眠时间10小时。
手机管理——拿得起放得下
[学校这样“管”]
学生原则上不得将手机进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向班主任提出书面申请,班级设置手机保管处,进校后将手机交由班主任保管,放学后归还。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提高学生信息化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做好预防学生近视、沉迷网络和游戏教育引导工作。
1、教师不用手机布置作业,每天在教室黑板公示,学生自己记录。
2、教师不得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除部分只有通过手机才能完成的如:安全教育平台等线上学习,学生使用手机需在家长监管下使用。)
3、学校对学生合理使用手机进行教育引导,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建议家长这样“管”]
家长应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1、亲子陪伴多沟通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多陪伴多沟通,关注孩子心理健康,防止孩子因情感缺失等原因而沉迷网络和手机游戏;并对孩子在家使用手机情况进行监督和引导,应以教育引导为主,“疏堵”结合。
2、以身作则树榜样
家长以身作则,科学合理使用手机,尽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切忌自身沉溺于手机和网络,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榜样。
3、绿色文明巧疏导
若发现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和不当行为,要加以制止、疏导和矫正,巧妙引导学生文明上网、绿色上网。
[引导孩子这样“做”]
引导孩子多发展个人的课外特长,如球类运动、乐器、书法等;多参与户外亲子活动,获得成就感,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读物管理——陶情操润心灵
[学校这样“管”]
严格执行《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建立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制度,防止问题读物进入校园,加强对学生携带进入校园读物的管理,发现问题读物及时予以有效处置。加大书香校园建设力度,健全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管理,拓展学生阅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开阔视野、充实思想、增加底蕴、陶冶情操,充分发挥课外读物启智润心育人功能。
[建议家长这样“管”]
1、家庭亲子共读
营造家庭读书氛围,多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分享读书收获,交流读书感受,提高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2、精心挑选读物
以教育主管部门推荐书目为重点,精心挑选读物,为孩子购买一些适合的书籍,培养孩子从小好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
3、搭建展示平台
课余时间多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阅读;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读书活动,在活动中展示风采,树立自信,感受读书带来的收获与乐趣。
[引导孩子这样“做”]
引导鼓励孩子亲近书本、爱上阅读,学会精心挑选好书,和好书为伴,每天定时阅读,记录点滴收获并分享交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让孩子从读本中汲取营养,提高孩子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体质管理——强身心,健体魄
[学校这样“管”]
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开足上好体育课,小学1-2年级是每周四课时,3-6年级每周三课时。切实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扎实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切实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保障每天两次眼保健操时间,定期组织孩子进行视力筛查,注意加强对学生的视力防护。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一生一档,档案存放在体育组,每学期进行体质监测和体检,相关检查结果及时通知家长。
[建议家长这样“管”]
体质是少年儿童成长的基石,健康的体魄才能带给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1、亲自示范带动
言传不如身教,家长要亲自示范带动孩子坚持参加体育锻炼,选择适合孩子身体和年龄特点的运动项目,培养孩子的运动爱好,督促子女每天坚持1小时的校外体育活动,如跳绳、跑步等。
2、助力养成习惯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用眼习惯,纠正不良读写姿势,严格控制孩子居家期间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使用电子产品30分钟后,应休息远眺放松10分钟,再去户外活动10分钟,进一步预防近视。
3、注意劳逸结合
安排孩子的体育锻炼要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膳食,注意营养均衡,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良好的生活规律,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引导孩子这样“做”]
引导孩子积极参加锻炼,做到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在体育锻炼活动中既要克服困难,更要量力而行,锻炼与训练时要注意运动安全,运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以免造成运动损伤。还要引导孩子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学校课后服务工作
根据国家两办“双减”政策精神和教育部延时课后服务工作新要求,从本学期起,学校在原课后服务工作继续开展的基础上,结合部分学生和家长的实际需要,实施了分年级开展的“延迟课后服务”工作。
每周一至周五学习日(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除外)。
1、中午课后服务时间及安排
(1)上午11:35——13:35午餐、课外阅读、午间作业、午休
2、下午课后服务时间及安排
(1)一二年级:16:00——17:00晚间作业、个性化辅导、兴趣活动或体艺技能训练
(2)三至六年级:16:35——17:35晚间作业、个性化辅导、兴趣活动或体艺技能训练
学生是否参加学校课后服务,完全由学生和家长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自愿选择参加。
学校“双减”工作的落实
学校对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文件精神,依据省、市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工作要求,结合学校实际,进一步修订并实施了《学生作业管理实施办法》。旨在进一步强化学校管理,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效益和学生的作业布置批改质量,以进一步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努力达成“减负提质”工作目标。
规范减负:坚决落实一二年级学生不留书面课外作业,其余年级学生课外作业总量不超过60分钟的工作要求。压实“五个严禁”:即禁止一二年级留书面课外作业,禁止让家长检查和批改作业,禁止让学生自批自改作业,禁止老师只布置不批改作业,禁止老师安排家长购买教辅材料。
并举提质:一是提前研讨:教师每天组内研课,研讨教学的要点、作业的布置、前一天作业易错点,凝集体智慧,缓解教师提质焦虑。作业批改做到及时、认真、细致、规范,适时地进行讲评补错。二是培养习惯: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记作业小本子,记录当天各科作业,培养记作业好习惯,让学生有时间和效率意识。三是分层落实:精心设计针对性强、重点突出的书面家庭作业,并做到分层布置。同时丰富家庭作业类型,每晚学生自主阅读课内外书籍,培养学生自觉、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周末将劳动作业、手工作业、社会实践作业和体育运动等作为选做作业,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学科之间做好协调,学生的非书面作业总时长控制在30-50分钟以内。四是家校联动:学校教务处加强检查,班级家委会督导作业布置及落实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家校形成减负合力。让家长正确认识减负的目的意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减负提质环境。
各位家长,孩子的健康成长、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每一位家长、老师和学校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让我们一起携手,切实落实好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相关政策要求。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学校工作的不懈支持!
20xx年x月x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