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课前的五分钟演讲稿

2024-01-08 来源:意榕旅游网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地位毋庸置疑。然而刚才做了一下统计,在已经结束的所有演讲中,三国题材仅占了十三分之一。所以为了打破红楼梦在咱们六班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今天呢我们就来谈一下三国。

  我们都知道《三国》很成功地塑造了”三绝“,也就是曹操的”奸绝“、关羽的”义绝“和孔明的”智绝“。特别是孔明,他的神机妙算总能令人拍案惊奇。然而这位有着”伏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美誉的”天下军师“,最后非但没能帮刘备成就帝业,自己还落了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结局,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要深究其失败的原因,其实应该从刘备三顾茅庐,孔明隆中对策谈起。

  可以说,隆中对具有极其中肯的预见性。它指出了在当前的形势下,刘备不可能同曹操、孙权争夺地盘。因为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孙权又”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眼下只有刘表的荆州和刘璋的益州可以拿来作为根据地,形成与孙、曹三分天下的局面。

  孔明这一分析,切合时势,也完全行得通。从之后的赤壁之战到攻占益州再到收复汉中、刘备进位汉中王、三足鼎立形成……这些成就都是建立在隆中对的战略决策上的。也就是说,隆中对的前半部分完美地诠释了孔明的先见之明。

  然而隆中对接下来的部分却实在令人不敢恭维。甚至可以说,刘备后来没能逐鹿中原,多半是错误坚持了隆中对的失策部分。

  第一点就在于战略选择不利(轻荆州而重益州)

  我们先来看诸葛亮接下来的说法:”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我们知道中国兵法认为自然地理条件是战略上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占据有利的战略地域,充分利用地形地利条件才能保证战争的胜利。而隆中对指导刘备集团谋取的战略地域正是荆州和益州。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更是一个是非之地,它处于刘孙曹三家势力的交会地带。其战略重要性更甚于益州。而刘备占据荆州之后却只命刚愎自用目光短浅的关羽来镇守,轻荆州而重益州,这就远不能同曹操孙权这样意夺荆州的一代枭雄抗衡,这也导致了刘备集团在荆州问题战略上始终处于被动局面,最终荆州得而又失,刘备损兵折将。

  再来看看益州。北宋年间,苏洵在《权书·项籍》一文中写到:”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且彼未尝见大险也,彼以为剑门者,可以不亡也。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安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哉?“在苏洵看来,诸葛亮将战略重点放在益州,就可谓是战略失策了。益州地处边远,地势易进难出,可以偏安却不足以制天下。诸葛亮从益州兴兵北伐中原,6次出征6次告负,自然地理条件也是其失败的客观因素之一。

  第二点在于战略措施不得当(荆州、益州两路出兵)

  首先中国兵法强调集中兵力,以兵力集中之势,破兵力分散之敌。隆中对提出的一点关键性战略措施即荆州、益州”两路出兵“的计划表面上看亦是如此。但是这个计划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荆州益州两地相隔千里,沿途又有山岭阻隔,音信相通尚且困难,更不用说两路出兵相互呼应了。兵贵神速,这样的缺陷在战争中可谓是兵家大忌。所以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两路出兵“几乎成了一句空谈,被”两路分兵“所取代了。《三国演义》从第74回开始写关羽进军襄樊。然而从关羽进军到吕蒙偷袭荆州再到关羽败走麦城,我们看不到益州向荆州派遣过一兵一卒。这不仅仅是麻痹大意,更是诸葛亮没有正确估计”两路出兵“的战略可行性和出兵的时间差的后果。我们伟大的`毛主席曾将蜀汉政权的短命归结于隆中对所表现的这一战略思想,他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况。也就是说,”两路出兵“的思想的确没有错,甚至很是毒辣。然而错的是把起兵的地点定在相隔千里的两地。因此,这不得不说是孔明战略措施的不当。

  因此我们不妨大胆假设从汉中与荆州”两路出兵“的可行性。从《三国》的地图上来看,在几何学角度中,荆州、益州、汉中恰好能构成一个等腰钝角三角形,汉中恰好位于荆州、益州的折中点。那么,从汉中与荆州的”两路出兵“,是否比孔明从益州与荆州”两路出兵“的战略措施来的省时省力呢?这就留待大家思考了。

  当然不得不提的还有隆中对中强调进军中原时的”天下有变“这一前提。什么是”天下有变“?就是敌对一方发生重大变故。这一变故或者是敌国内乱,或者是两敌交战两败俱伤等情况。然而从小说来看,关羽单兵进军襄樊更像是因胜而骄贪功冒进;刘备的倾国伐吴则完全属于意气用事公报私仇……所谓兵者国之大事,但是这些鲁莽进兵的举动却完全看不出其中有着”天下有变“的影子。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所以归结起来看,隆中对的前半部分,也就是”三足鼎立“的思想的确没有错,然而后半部分却存在着战略选择不利、战略措施不当等问题。有了这些缺陷的隆中对看起来很美很可怕,而刘备诸葛亮对这些失策的坚持则显得很傻很天真。我们无法推究孔明的这些失策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百密一疏,还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奈之举。但毕竟由于这些缺陷,最终导致了蜀汉政权未能成功问鼎中原。这不得不说是孔明在小说中近乎完美的形象中的一大瑕疵,也是《三国演义》读者们心中永远的遗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