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心灵的朝圣
编者按:《一个人的朝圣》讲述了一位老人由于一封信,展开了一段自我朝圣的旅程。在我看来,这不仅是身体的朝圣,更是心灵的朝圣。
小说《一个人的朝圣》的主人公哈罗德由英国最南部的金斯布里奇村一路向北,徒步至最北部的贝里克郡,一路自我发现,一路成熟,一路蜕变。一路艰辛,一路坎坷,鞋子破了就补,脚受伤了就休息,路过每一站购买的小礼物,遇见的人,受到的帮助,得到的无视和质疑,突然成名之后的无奈……所有这些伴随着哈罗德一同上路。无疑应将其角色定义为游侠,一位孤独的流浪者,一位心灵的漂泊者,囿于现代生活,过着无聊无趣的日子,外在固守,内心漂泊,困惑而无依靠,性格疏远、冷漠、与人隔阂、孤单不已,但却又以简单得近乎执拗的坚韧,不懂人情世故不知前路漫漫不听他人劝告,带着仅此一次的信仰——“只要我继续走,她就能活下去”——只顾低头“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前面”,完成了凡人“伟业”。
哈罗德此行的原因和目的是简单而又单纯的,只因加油站女孩的故事点燃了他的希望和信仰,他就此出发,不再回头。但这种简单而单纯的信仰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却正是现代社会最为缺少的。一路上,哈罗德的壮行迎来了无数人的感叹和赞许,正是因为他们自己没有这种决绝的勇气去打破桎梏,追求内心所向往的事物。因此,哈罗德的目的已不再那么简单和单纯,他去往贝里克郡的行动成为了一次创举,被定义为“朝圣”,带给认识他的人无限的神圣感和崇敬感,也给我带来了感动与启迪。
正是在这充满意外与孤独的“朝圣”路上,哈罗德完成了自身性格的改善。他最初是典型的小人物性格,自闭、自卑而又多疑。刚出发的一路上,遇人谨小慎微,极不愿意与人交谈,生怕麻烦别人或遭人嘲笑。因为自身的成长经历,他觉得自己与周遭格格不入,时常揣度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正如文中所描述的,“从小他就害怕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从小他就喜欢像影子一样悄无声息地生活。”像影子一样生活,这是何等的孤单与卑微!但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曾说:“没有人会是一座孤岛。”哈罗德在路上,就更加无法避免与人接触交流。正是一路上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帮助他敞开自己伤痕累累的心,让世界走进来。在去往切尔滕纳姆路上的那个谷仓内,哈罗德感到了内心的平静,明白“给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馈赠,既需要谦逊,也需要勇气”,送掉所有非必须物品,接受并感谢他人赠与,那些被放弃的物品恰似他的自闭、自卑而又多疑的性格,一个更有力量的、战胜了自身性格缺陷的哈罗德诞生!
哈罗德对过去几十年的人际关系的思考和醒悟是这番“朝圣”路上的重点。孤独的“朝圣”路上,只有回忆与之相伴。烈阳里,星空下,一阵阵回忆的浪潮扑打而来,悔恨与痛苦是交织的情感。不能像妻子一样和戴维好好相处、不同意戴维养小狗、在儿子陷入人生的绝境而无法自拔时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最终导致儿子的自杀……无数的事件造成了他“辜负了儿子”的事实;无法让深爱的妻子满意,与莫琳分房而居,形同陌路让他成为了“一个糟糕的丈夫”;加之二十多年前自己的过失导致奎妮的离职,而自己却无情到从未试着联系她,直到她在生命的尽头寄来那封信,自是“让奎妮失望”。那么多沉痛的过往,无怪乎 第12章结尾哈罗德会张开双臂在雨中挥打对回忆呐喊:不要。为什么会无法制止痛苦一直私语:原谅我,原谅我,原谅我让你失望。后来,当他坐在河边的长椅上,一动不动,似乎记起了这一路的救赎不仅仅是为了奎妮,更是为了他自己!许久的思索之后,他终于写出一封信,给那位加油站女孩,将他心里最黑暗,最深处的那个秘密一纸告知。啊,他终于愿意面对那段关于儿子的悲伤过往,他也终于知道如何去承受大悲大痛,如何再次和自己的妻子牵手拥抱并亲吻彼此。我感受到他真正地快乐起来了。
但这一路上并非一帆风顺,曾有多次,年迈劳累的哈罗德怀疑自己行为的意义,想要放弃,但都克服了畏惧心理,继续前行。促使哈罗德不断迈开脚步的驱动力究竟是什么?错过的邮筒,加油站女孩的话语,六百多英里外垂死等待着的老友,从表层意义上来讲,好像是这些因素促使哈罗德徒步行走。可是真正意义上的驱动力,却是他自己的内心所给予的力量。正是这一步步的行走才让他逐渐重新认识了自己,认识到了自己曾忽略的东西,看到了自己从来没有看到过的风景,经历了此前从未经历的生活,感受到生命中未曾有过的自由感和幸福感。所以,哈罗德继续走着,继续去寻找,继续在发现。正如书上所说,“也许当你走出车门真真切切用双脚走路的时候,绵延不绝的土地并不是你能看到的唯一事物。”哈罗德用他的旅程阐释了一个有关自我发现、爱的回归、日常生活的信念以及万物之美的命题。
哈罗德的形象意义正在于教会我们,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有对生活的信念,应该有一股说走就走的力量;一个人更应该学会善待自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地自我发现;认真珍惜身边的人,欣赏生命中最简单而美丽的风景;发现未曾注意过的事情,思考过去的得失,和那岁月的变幻和时间的流逝中被忽略的感情。
作者: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