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我深深地感到辛勤付出之后换取成功的那种快乐。在教学工作中,我结合本班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学情,扎扎实实抓教学,认认真真做工作。帮忙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构成用心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潜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在工作中只有不断反思、总结才能有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的提高,为此,我认真对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为课前备课与课堂教学指明方向。
抓好教学,理论学习是关键,我认真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教学理念,我深知备课不但要备学生,更要备教材、备教法,并能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经验出发,根据教材资料设计不一样类型的课,认真预设教学,为上好每一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结合新课程理念实施教学的实践中,我已逐步提高了对“标准”和教材的领悟潜力,学会真正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更懂得了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我十分注重对教材情境创设的创造性改编,对课堂教学练习的重组和创新,使得课堂教学更富搞笑味性、生活性和生命好处,力争课堂40分钟的教学质量。
二、读透教材,严抓教学,力争课堂的有序、搞笑、有效。
第三册的品德与生活的教材设计中,其教学目标是要教育学生爱亲敬长、爱群众、爱家乡、爱祖国;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自信、诚实、求上进;初步培养学生构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礼貌行为;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掌握了一些自我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我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状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忙儿童展开活动。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构成、知识和潜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我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忙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用心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决定得到初步的培养。我注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相信、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资料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新课程的改革与实验,赋予了品德与生活课堂更加生动而美丽的生命色彩,然而要演绎这
美丽的课堂教学对教师就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作为教师,我首先是对自我有信心,对学生有信心,始终牢记自我是一名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以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态度投入到实际教学当中,远离权威性的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深感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导、带的重要作用,努力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使教学最终实现它帮忙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学有成效的目的,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三、以教研为平台,力争自身教研水平的再提高。
教研工作务必是实实在在、脚踏实地的。于是,在每次的教学研讨活动中都认真作好充分准备,主动讨论,用心思考,大胆发表自我的观点,同时在同伴学习中,学习他们的方法,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我的不足,以改善工作,在教学之后,我都十分注重将感悟特深的教学成功和失败体验、经验、教训进行发思、总结,这对于今后促进自我的教学工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将一如既往,坚持不懈。
四、以鼓励性评价为主,讲究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应求“全”,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生活动和实践过程等,进行全面而有针对性和合理性的评价。其次是评价渠道多样化,采用教师评、学生小组互评、自评、家长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并且评价讲究及时、适度,这样不一样水平的学生在很多状况下都能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学习引导,充分地发挥评价的功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老师及时的表扬、激励,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透过品德与生活课与班级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大部分持续良好的品德与生活学习兴趣,并养成了良好的品德与生活习惯。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一、加强专业教学水平。教师的专业即是教师之本,我将在具体的教研活动中,在教案编写、课堂教学、课后反思等方面加强钻研,不断提升自我的教研潜力、教学水平,并透过听课加强互相学习,透过撰写反思、教学论文等提高自我的专业水平。让品德与生活教学更搞笑、有效,更富创新思想,更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第二、继续加强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教研水平。新理念下的教师要有“个人学习促成长”的思想,只有学习型的教师才能把教学研究工作做好,才能有所创新和突破,因此,今后我还要继续学习如《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之类的指导性文章,进一步理论联系教材及教学工作实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争当研究型的教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