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
语文课程标准
(初稿)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
2017年1月
目 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二)基本理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二)结构/ (三)学分与选课/
四、课程内容………………………………………………………………………… (一)学习任务群/ (二)学习要求/
五、学业质量标准…………………………………………………………………
六、实施建议………………………………………………………………………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二)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五)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附录……………………………………………………………………………… 高中语文素养水平描述/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生应在语文课程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和言语经验积累,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增强思辨能力,提高思维品质,养成基于正确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 普通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基本理念
1.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祖国语文是学生和国民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坚持增进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2.突出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
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语文课程正在向以素养为本的教育目标转变,既要获得知识技能的外显功能,更要重视学科内外的隐性品质,要让学生经历、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语文学习活动,逐渐将多方面要素综合、内化,养成为一种思想品质、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
1
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继续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密切相关,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机制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语文教育也是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的能力;语言文字的运用体现时代的发展状况和人的文化修养,语文课程应该引导学生自觉选择和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世界上一切文化精华,积极参与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文化的传播和建设。
3.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基本途径也应是语言文字运用实践。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自觉意识,积极利用与身边生活相联系的资源和机会,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并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促进方法、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当代社会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语文课程应当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发挥重要作用,语文课程也需要不断创新。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
4.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应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注重学习内容的选择,变革学习方式,确保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已有基础、发展方向和需求,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在跨文化、跨媒体的语文实践中开阔视野,在更宽广的选择空间发展各自的语文运用特长和个性。
高中语文课程应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帮助教师提高水平,发展特长,开发课程资源,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手段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在社会进步新形势下的发展与提升,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2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文字运用方式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品位、以及审美体验、评价能力和审美表现、创造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态度。
构成语文素养的上述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言文学作品是人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
3
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在语文课程中,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二)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几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1.语言积累与建构。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理解、探索、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
2.语言交流与沟通。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有效地进行交流;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和沟通;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
3.语言梳理与整合。通过梳理和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将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4.发展形象思维。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
5.发展逻辑思维。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
6.提升思维品质。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提高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7.增进对祖国语文的美感体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增强热爱祖国
4
语言文字的感情。
8.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
9.美的表达与创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讲究语言文字表达的效果及美感,具有创新意识。
10.传承中华文化。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1.理解多样文化。通过语言文字作品的学习,尊重和包容、初步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
12.关注、参与当代文化。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文化自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
5
三、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1.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设计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课程。
2.从祖国语文的特点和高中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任务群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若干学习项目组成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所涉及的语言学习素材与运用范例、语文实践的话题与情境、语体与文体等,覆盖了历来语文课程所包含的口头和书面、古今“实用类”“文学类”“论述类”等基本语篇类型。任务群的设计着眼于培养语言运用基础能力,还充分顾及问题导向、跨文化、自主合作、个性化、创造性等因素,并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跨媒介运用的新特点。
3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式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这些任务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而不是学科知识逐“点”解析、技能逐项训练的线性连接。任务群的教学,旨在引领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力求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
4.整体设计,统筹安排,体现层次性与差异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均由若干学习任务群构成。不同学习任务群具体的学习内容有所区别,体现不同的学习要求;必修的任务群构成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内容的基本框架,选修的任务群则是在此基础上的逐步延伸、拓展、提高和深化。
(二)结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修Ⅰ、选修Ⅱ三类课程构成。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8项学习任务群。
必修课程7项:“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文学阅读与写作”。
选修Ⅰ课程8项:“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
6
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文化论著研习”。
选修Ⅱ课程8项:“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传统文化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学习任务群 必修课程 选修Ⅰ课程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当代文化参与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文学阅读与写作
(三)学分与选课
必修课程,开设2个学期,8学分;选修Ⅰ课程,开设2个学期,设计6学分课程;选修Ⅱ课程,开设2个学期,设计9学分课程。
必修课程,每一个高中学生必须修习;选修Ⅰ课程,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选择修习;选修Ⅱ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学习。
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比重按学分计,安排大致如下:
7
选修Ⅱ课程 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 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科学文化论著研习 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 传统文化专题研讨 跨文化专题研讨 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学分安排 学习任务群 必修 1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2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3当代文化参与 4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5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7文学阅读与写作 8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 9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10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11科学文化论著研习 12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 13传统文化专题研讨 14跨文化专题研讨 15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总计 第1、2、3、4项任务群贯串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三个阶段。第1项任务群各个阶段都安排学分,安排具体的学习任务,同时也渗透到其他任务群中。第2、3、4项在必修阶段安排学分,安排具体的学习任务;在选修Ⅰ和选修Ⅱ阶段不专门安排学分,学习任务穿插在其他任务群和课外学习活动中。
1 1 0.5 0.5 1 1.5 2.5 8 选修Ⅰ 1 1 2 1 1 0—6 选修Ⅱ 1 2 2 2 2 自由选择 8
四、课程内容
根据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设计的15项学习任务群,构成了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三类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一)学习任务群
贯串三个阶段的学习任务群
贯串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三个阶段的第1、2、3、4项任务群在不同阶段各有所侧重,但联系紧密。这四项任务群集中表述如下: 学习任务群1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本任务群旨在使学生养成巩固和丰富语言积累、梳理语言现象的习惯,在观察、探索语言文字现象,发现语言文字运用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建构语文知识,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增强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提高探究、发现的思维能力。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分为三段,贯串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三个阶段,连续进行。
1.学习目标与内容
(1)通过在文本的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的过程,树立语言和言语的相关性和差别性的观念。
(2)在解读文言文实词词义和古今语言的比较中,树立语言文字发展的观念,并体会古今汉语的联系和贯通。
(3)通过对古今汉语多义词词义关系的梳理,总结和认识引申规律,自觉丰富词汇。
(4)在课内外阅读中,积累成语和典故,观察其特殊的表达作用,建构相关方面的知识。
(5)在自主修改病句的过程中,分析、体会汉语句子的结构和虚词的作用,进一步领悟所学到的语法规律。在文学作品中,观察句子语序的变化,体会文学语言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6)反思自己写作遣词造句的经验,建构初步的逻辑和修辞的知识,增强表达的个性化。
9
(7)在口语和书面语交流的过程中,对比两种语体用词的差别,探索口语与书面语词汇风格的差异。
(8)关注汉语、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体会语言的民族特性,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2.教学提示
这项任务贯串整个高中阶段,既有课内活动,也应有课外任务。各阶段均安排1个学分,18课时。
(1)积累、梳理要有系统计划、有步骤、有连续性地进行。积累既是丰富学生语汇的需要,也是为以后的梳理所做的铺垫。要有布置,有鼓励和督促,持之以恒。
(2)本任务群的课时,在必修和选修Ⅰ阶段,建议穿插在其他任务群之后,或将时间均匀地分布在一个学期的几处。选修Ⅱ阶段,建议集中使用。如何分配课时,由教材编者设计或教师根据自己教学计划安排。
(3)本任务群在必修和选修Ⅰ阶段,必须贯串其他所有的学习任务群,与各个任务群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语文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每一个学习任务群,都要为“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提出问题,提供资料,准备必要的条件,有些任务群也可以与本任务群共同完成。例如,在既有书面语读写,又有口语活动的任务群中,即可将语体风格的探讨加入其中。
(4)在选修Ⅱ阶段,要通过专题阅读和讨论,通过自己的思考,较深入地探讨1—2个语言文字现象中存在的规律性问题,以增强从具体语言现象提升为对规律认知的思维能力。
(5)积累、整合与探究,都要边积累,边记录。必修阶段主要写语言札记,随时记录点滴材料。选修Ⅰ阶段可试写短文,整合和解释有关现象。选修Ⅱ阶段可撰写小论文,总结局部规律,或集体讨论后,形成成型的文章。
(6)不论是积累、梳理还是探究,主要为了在加强语理的基础上,增强语感的质量。本任务群重在过程的典型性,不追求知识点的全面与系统,切忌违背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生硬灌输一些语言学条文。
(7)在任务完成过程中,针对学习内容,可通过专门文章的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0
学习任务群2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设置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反思自己的读书习惯,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本任务群贯串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三个阶段。在必修课中安排学分,在选修Ⅰ、选修Ⅱ中不安排学分。
1.学习目标与内容
(1)专心致志读书。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初步建构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如:钩玄提要,不动笔墨不读书;多角度、多层次,反复阅读;既能钻得进去,把书读“厚”,又能跳得出来,把握精要,把书读“薄”;等等。
(2)把握长篇小说、人物传记、学术著作等不同类型整本书的特点,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全貌、丰富的内涵和精髓。
(3)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通读全书,把握完整的艺术世界;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内在精神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梳理小说整体的艺术架构和感人场景,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全面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
(4)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争取读懂全书,勾画圈点,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重要观点和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在特定学术与社会场景中,考察发现本书的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魅力和逻辑力量。
(5)利用书中目录、序跋、注释等信息,学习检索作者、作品背景、相关评价、同类作品比较等资料,对作家作品作深入研读。
(6)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运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撰写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
2.教学提示
本任务群在必修阶段安排1学分,18课时,重在建构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
11
与方法。在选修Ⅰ和选修Ⅱ阶段不专门安排学分,作为学习方法,整合在其他任务群的学习过程之中。
(1)指定阅读的作品,应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价值。指定阅读的作品也可从教材节选的长篇作品中选择。每个教学班宜由师生共同商定3—5部作品,学生从中选择一部阅读,选择相同作品的学生可以自由组合交流讨论。
(2)课时可安排在两个学期,宜集中使用,便于学生静下心来,集中时间和精力,认真精读一本书。学生在反复阅读过程中,每读一遍,重点解决一个问题,有些地方应仔细推敲,有些地方可以略读或浏览。阅读要有笔记,读书应始终伴随着思考、研究、表达和交流。
(3)整本书阅读,以学生利用课内课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约束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学习,提出专题目标,引导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教师应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讨论与答疑。
(4)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经验交流与分享。应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产生的真知灼见。
学习任务群3当代文化参与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与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意识。
本任务群的学习贯串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三个阶段。在必修课中安排学分,在选修Ⅰ、选修Ⅱ中不安排学分。
1.学习目标与内容
(1)聚焦特定文化现象,由学生自主梳理材料,确定调查问题,编制调查提纲,访问调查对象,记录观察内容,完成调查报告,展开交流研讨。
(2)设立各类语文学习共同体(如文学社团、新闻社、读书会等),在阅读表达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拓展视野,培养多方面语文能力;通过社会调查、观看演出、参与文化公益活动等,丰富学习语文的方式,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
(3)针对社会文化热点现象,开展专题研讨,提高对各种文化现象的认识能力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
12
2.教学提示
本任务群在必修课中安排0.5学分,9课时。必修课可由教师根据教材相关内容或学校实际情况,在三类学习内容中有选择地组织教学。在选修Ⅰ、选修Ⅱ中不单设学分,可与其他目标任务组合,设计一些课内外相结合的学习活动。
(1)以参与性、体验性、探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为主,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通过开放式的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注意调查访问与书面学习相结合,现状调查与比较研究相结合,分析研究与参与传播建设相结合。
(2)自主创设各类社团,开展各类语文学习活动,如读书交流、习作分享、辩论演说、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等。
(3)利用家庭资源以及学校图书馆、校史馆、档案馆等,对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等,通过实地考察,深化对某一文化现象的认识。
(4)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展开社区文化调查,搜集整理材料,对社区的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生活演变等进行分析讨论。
(5)通过各种传媒,关注当代文化生活热点,聚焦并提炼问题,展开专题研讨,解释文化现象,提高参与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学习任务群4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提高对媒介传播内容的理解、辨析、评判能力,提高利用多种媒介进行分享与交流的能力。
本任务群的学习贯串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三个阶段。在必修课中安排学分,在选修Ⅰ、选修Ⅱ中不安排学分。
1.学习目标与内容
(1)了解常见媒介与语言辅助工具的特点。
(2)掌握利用不同媒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学习运用多种媒介展开有效的表达和交流。
13
(3)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辨识媒体立场,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立判断。
(4)跨媒介建设学习共同体,并将其作为支持语文学习的手段。 2.教学提示
本任务群在必修阶段安排0.5学分,9课时,选修Ⅰ、选修Ⅱ中不安排学分,渗透在其他任务群的学习过程之中。
(1)自主选择跨媒介的普及性著作进行研习。通过书面或网络阅读、或参观展览等途径,了解跨媒介的特点。
(2)在自己感兴趣的媒介应用领域,创设一个应用场景,在实践中了解其对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并归纳分析,形成成果。
(3)通过实例分析,研讨各类媒介信息存储、呈现与传递的特点,分析合理选择、恰当运用不同类型的媒介对表现主题、传递信息、促进交往所产生的影响,总结形成结论。
(4)结合表达与交流的学习,运用多种媒介,丰富表达和交流的方式,提高表达和交流能力。
必修课程学习任务群
必修课程学习任务群共有7项,包括第1、2、3、4项和第5、6、7项。前4项,上文已集中表述;后3项具体分述如下。 学习任务群5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本任务群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1.学习目标与内容
(1)学习多角度地观察社会生活,掌握各类当代社会实用文本基本格式,善于学习并运用新的表达方式。
(2)学习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科技文化产品,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理。 (3)具体学习内容可分为三类。
14
①社会交往类:主题明确的会谈、谈判、讨论及其纪要;活动策划书、计划、制度等常见文书;招聘启事,面试;面向社会大众的演讲、陈述。
②新闻传媒类,包括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常见言语形式,如:新闻、通讯、传记、调查、访谈、述评;主持、电视演讲与讨论;网络新文体,包括比较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
③知识性读物类:复杂的说明文、知识小品文;科普读物、社会科学类通俗读物。
2.教学提示
本任务群为1学分,18课时,建议在三类学习内容中至少选择两类学习。 (1)教学以社会情境中的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为主,合理安排阅读、调查、讨论、写作、演讲等活动。
(2)社会交往类内容,在社会调查与研究过程中学习。
(3)新闻传媒类内容,在分析与研究当代社会传媒的过程中学习。如:自主选择、分析研究一份报纸或一个网站一周的内容。分析其栏目设置、文体构成、内容的价值取向,撰写文字分析报告,多媒体展示交流。推荐最精彩的一个栏目,2篇不同体裁的精彩文章,并说明理由。选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一种文体写作。
(4)知识性读物类内容,自主选择一部介绍最新科技成果的科普作品或流行的社会科学通俗作品阅读研习。
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本任务群学习思辨性的阅读和表达,包括论述类文本的阅读、理解与评价,论述类文本的写作,围绕主题的讨论和辩论。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1.学习目标与内容 (1)思辨性阅读
①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论者的观念态度和语言表述,理解论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
②阅读近期精彩的时事评论,学习论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时的角度、观点、方法与逻辑。
15
(2)思辨性表达
①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
②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够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③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 2.教学提示
本任务群为1.5学分,27课时。课内阅读篇目中的古代作品约占1/2。写作3篇以上,专题讨论与辩论不少于3次。
(1)以专题性学习为主要方式,选择历史、社会、时事、学习生活中共同关心的话题,综合运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方式,阅读教学古今中外典型的思辨性文本,学习与梳理论证方法,学习口头与书面阐述并论证自己的观点,驳斥错误的观点。
(2)围绕社会生活中的话题,学习经典论说名篇的论说方法,开展专题讨论与辩论。理性、顺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性、有风度地进行辩驳。
学习任务群7文学阅读与写作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优秀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1.学习目标与内容 (1)文学阅读
①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②“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
③养成写读书提要、笔记的习惯。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
16
究论文等方式,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④了解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新进展,尝试运用到文学阅读中去。 ⑤积累和梳理所学文言作品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文学写作
①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 ②学习捕捉自己的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③尝试续写或改写一种文学作品。 2.教学提示
本任务群为2.5学分,45课时,大致可以安排诗歌9课时,小说18课时,散文9课时,戏剧9课时。课内阅读篇目中的古代作品约占1/2。写作次数不少于8次(不含读书笔记和提要)。
(1)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设置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
(2)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应以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写作、交流为主。应结合作品的学习和写作实践,由学生自主梳理探究,使所学的文学知识结构化。
(3)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如问题设计、阅读策略、经验分享、成果交流活动等,相机进行指导点拨,组织并平等参与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要求阅读一定数量的经典文学作品,关心当代文学生活。组织举办诗歌朗诵会、读书报告会、话剧表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创造更多展示交流学生作品的机会或平台,激发学生文学创作的成就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为学生提供观察记录表、等级量表等自评互评的工具。
选修I课程学习任务群
选修Ⅰ课程学习任务群共有8项,包括第1、2、3、4项和第8、9、10、11项。前4项,上文已集中表述;后4项具体分述如下。 学习任务群8 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
本任务群研习中国现当代代表性作家作品,旨在培养阅读现当代作品的兴
17
趣,大体了解与把握现当代作家作品,进一步提高文学阅读与写作能力。
1.学习目标与内容
(1)精读代表性作家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与艺术价值。至少选读10位现当代代表性作家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方面的作品,大体了解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发展概貌。
(2)关注当代文学动态,选读新近发表的有影响的作品及相关评论。 (3)养成撰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每读一篇作品均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选择喜欢的作品,从一两个角度撰写作品评论,表达自己的见解。
(4)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体裁,创作短篇作品。 2.教学提示
本任务群为1学分,18课时。
(1)作品选择可以是单篇作品、长篇著作或节选,也可以是作家作品专集。建议从体裁特征、题材内容、文学发展阶段等不同角度,组织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的专题内容。
(2)要有足够的课时保证学生独立自主阅读,设计促进学生个性化体验的阅读活动,如,朗诵不同流派或作家的诗歌、散文,体悟作品的情感特点和语言风格;阅读剧本,把握戏剧冲突,并选择片段尝试表演。
(3)要有一定的课时开展研讨活动,交流阅读和写作的体会与感悟。重视学生研读后的交流和评价活动。如,为“现当代经典作家作品研习读书报告会”做一份文案设计;在读书报告会上,推荐一部现当代经典作家作品,并说明理由;制作一份“现当代经典作家作品研读情况”调查问卷;等等。 学习任务群9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本任务群旨在通过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提升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认识能力,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1.学习目标与内容
(1)精读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代表性作品,体会其精神内涵和语文价值。
(2)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认识有关作品对中
18
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3)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
(4)每读一篇作品均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选择一部(篇)作品,从一两个角度撰写评论。
(5)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教学提示
本任务群为2学分,36课时。
(1)重视诵读在培养语感、增进理解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古代作品的阅读经验。
(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联系以前学习的古代作品,梳理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用法,提高古代作品的阅读能力。
(3)多角度、多层面地组织主题学习单元,可以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精读、略读的方式,由点到面地体会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初步认识所读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
(4)组织学生在具有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展开交流和专题讨论,就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和局限等问题,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审视作品,表达自己的看法。
(5)引导学生坚持在研读的过程中勤查资料,勤做笔记,围绕所读作品,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查阅相关注释、评点等资料,加深和拓展对作品的理解,学习运用评点方法,记录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不断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学习任务群10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本任务群研习外国文学名著,旨在了解若干国家和民族在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培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和开放的文化心态,进一步提升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文化品位。
1.学习目标与内容
(1)阅读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认识所读作品的地位和价值。
(2)撰写读书笔记,每读一篇作品均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选择感
19
兴趣的作家、作品或话题,撰写评论。
(3)尝试探讨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共同话题和文化差异。 2.教学提示
本任务群为1学分,18课时。
(1)引导学生沉浸到作品阅读中去,整体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与思想内涵。设计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学作品。
(2)调动学生关于世界历史、地理以及不同民族文化的知识,促进对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生活及心灵世界的理解。
(3)组织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家作品或专题,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拓展阅读、研讨交流。
学习任务群11科学文化论著研习
本任务群研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论文、著作,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和把握科学文化论著表达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科学文化论著的能力。
1.学习目标与内容
(1)选择阅读简明易懂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论文、著作(节选),领会不同领域科学文化论著的内容,拓展视野,感受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2)撰写内容提要和读书笔记,学习体验概括、归纳、推理、实证等科学思维方式,学习科学文化论著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精练等特点。
2.教学提示
本任务群为1学分,18课时。
(1)选择适合高中生阅读的有关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论文和著作(节选)。理解文本内容,体会科学文化论文、著作的表述方式,提高阅读科学文化论文、著作的能力。
(2)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其他学科知识,凭借工具书、资料,了解文本中的基本概念和观点,理清文本结构脉络、论证逻辑。通过撰写读书笔记,加深对论著的理解。
(3)组织交流和讨论,分享学习成果,研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0
选修II课程学习任务群
选修Ⅱ课程学习任务群共有8项,包括第1、2、3、4项和第12、13、14、15项。前4项,上文已集中表述;后4项具体分述如下。 学习任务群12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
本任务群在选修Ⅰ“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的基础上,就我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若干专题深入研讨,提高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培养批判精神与探究能力。
1.学习目标与内容
(1)梳理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作家作品,发现有价值的文学现象与问题,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进行研讨。
(2)阅读新近发表的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尝试参与文学评论。关注近期文学热点问题,了解不同观点,深入思考研讨,提高探究能力。
(3)每读一篇必做读书笔记。围绕中心论题进行有准备的研讨,围绕专题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达探究的成果。
2.教学提示
本任务群为2学分,36课时。建议设置3—4个专题,每个专题9—12课时。 (1)设立探究专题所涉及的作家不宜过多,角度可以多样。
(2)教师可以依据学习内容、学生兴趣、学习资源等,推荐相关专题,供学生选择学习。学生也可自主设计,确定学习专题。
学习任务群13传统文化专题研讨
本任务群是在选修Ⅰ“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基础上,选择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题进行深入研讨。旨在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责任感。
1.学习目标与内容
(1)选择阅读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要义的代表作品,参阅相关的研究论著,确定专题,进行研讨。
(2)每读一篇必做读书笔记。围绕中心论题进行有准备的研讨,围绕专题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达探究的成果。
21
(3)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尝试阅读未加标点的文言文。阅读古代典籍,注意精选版本。
2.教学提示
本任务群为2学分,36课时。建议设置3—4个专题,每个专题9—12课时。 (1)教师依据传统文化学习内容、学生兴趣、学习资源等,推荐相关专题,供学生选择学习。学生也可自主设计,确定学习专题。
(2)探究专题的角度可以是多样的。参阅阐释经典的作品应作为研读原著的辅助手段,可以将经典作品与参阅的研究论著结合起来学习。
(3)设计多种专题研讨与交流活动。在学生独立完成相关专题研习的基础上,可从研究的资料、过程、方法、收获等多个角度展示研究成果,并且围绕学习中的若干问题,组织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并尝试把自己的探究发现用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
学习任务群14跨文化专题研讨
本任务群是在选修Ⅰ“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的基础上,深入研讨外国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若干专题,思考丰富多元的人类文化,汲取人类思想精华,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增进文化理解力。
1.学习目标与内容
(1)研讨代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外国文学、文化经典,增进对人类文明史上多元文化并进的事实及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格局的理解。
(2)选读一本外国文学理论名著,了解西方文学批评中某一流派的基本主张和文学解读方法,或者选读一本研究中西文学或文化比较的著作,尝试运用其中的观点研读以前读过的作品。
(3)借助已有的阅读经验,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跨文化专题研究。 2.教学提示
本任务群为2学分,36课时。建议设置4—6个专题,每个专题6—9课时。 (1)可以根据“学习目标与内容”(1)(2)(3)分别设立专题,以内容(1)为主;也可以将内容(1)(2)(3)有机整合,设立专题。
(2)激发学生兴趣,在阅读文学、文化经典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选择有意
22
义的课题,开展跨文化专题研究,组织专题研讨与交流,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
(3)积极拓展学习渠道,如利用社会实践参与跨文化的交流,利用网络参与文化课题讨论。向学生推荐跨文化研究的文章或专业杂志,促进学习活动的深化。
学习任务群15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有这方面追求的学生阅读学术论著,体验学者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陈述学术见解的思维过程和表述方式,尝试写作小论文。
1.学习目标与内容
(1)根据阅读兴趣和积累、思维特点以及发展方向,选择适宜的学术著作深入研讨,撰写研讨笔记。
(2)将研读学术著作过程中生成的关注点、问题点、质疑点等,梳理概括后形成专题,组织研讨。或围绕相关学术话题,组织研讨。
(3)学习运用学术论文的形式,梳理提炼专著研读或专题研讨的成果,写成学术性小论文,相互交流。
2.教学提示
本任务群为2学分,36课时。建议学术著作选读为22课时;学术专题研讨为8课时;学术性小论文写作为6课时。
(1)学术著作选读,应在“科学文化论著研习”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进行,以学生自主研读为主。选读的学术著作篇目,可由教师充分考虑各类学术著作的特质,参照本地、本校的图书、网络等资源向学生推荐;学生也可依据自身阅读兴趣、发展方向,自主选择。
(2)学术专题研讨在研读著作的基础上进行,由参与这项学习的学生各自报告阅读心得,倾吐困惑,交流研讨;也可以围绕与所读学术著作相关或相近的话题组织研讨。学术专题研讨倡导平等对话、学术自由,坚持学术规范,说话有理有据,符合逻辑。
(3)学术性小论文,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其写作的重点在表达研究成果,可参阅其他学术论著的基本格式和语言表达。理论推导、实验数据引用等应坚持
23
学术规范,不作假,不抄袭,不强词夺理。尊重他人研究成果,引用资料注明出处,文末注明参考书目。
(二)学习要求 必修课程学习要求
(1)多读多想多写,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增进语文积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多媒介获取信息,提高文化品位,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和互联网,检索所需的信息和资料。学会运用多种形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受和思考。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中国古代作品,读懂文章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阅读实用类文本,能准确、迅速地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对文本所涉及的材料有自己的思考和评判。阅读论述类文本,能准确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辨析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之间的联系。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4)自主写作,自由表达,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书面表达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能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学会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交流。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
24
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5)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6)在语文学习中养成有意识地积累的习惯,积累有利于丰富自己运用的字词句篇语文素材、语言运用典型案例等。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通过归纳、分类,逐步领悟语文运用的规律,自主建构相关的知识。尝试梳理文学作品的基本样式和概念,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在文学阅读过程中领悟鉴赏和创作的规律。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选修课程学习要求
(1)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三年中各类文本的阅读总量不低于200万字。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从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2)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
25
(3)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表达、交流能力。能综合运用在语文与其他学科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运用多种方式展开交流和讨论。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写作素材,广泛搜集资料,根据表达需要和体裁要求,尝试多种文本的写作,相互交流。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文本的组合,增强表达效果。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口头应用的能力,能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注意表达效果。参加演讲与辩论,学习主持集会、演出等活动。
(4)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学会灵活运用合适的方法解决语言文字运用中的问题。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26
五、学业质量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是对高中阶段学生完成相应学段学习任务后所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学业质量评价的依据;用于学校内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高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中学生的升学考试。
本标准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为五个级别的水平。水平一和水平二是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三和水平四是选修一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五为选修二课程学习的要求。同时,水平二作为高中毕业合格水平的要求,水平三作为高考学生的一般水平要求,水平四作为对达到高考较高水平学生的要求,水平五专为语言、文学、新闻、文献等专业的爱好者所设,以达到相关专业自主招生的较高要求。 水平 质量描述 1-1 有主动积累的意识,不断扩展自己的语文积累,能对学过的各类语言材料进行归类;留心观察生活,记录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能主动将自己的积累用于语言理解和表达。能注意语境与交流的关系,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语言,能凭借语感和积累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达,力求使语言表达准确清晰。有反思和总结自己语文学习经验的意识,关注语文学习方法的学习。 1-2 在理解语言时,能提取和概括主要信息,能区分事实和观点,分析各一 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能利用获得的信息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在表达时,能做到观点明确、内容完整、结构清楚。 1-3 有欣赏语言文学作品的兴趣,能整体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倾向;能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传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在文学鉴赏中,有正确的价值观。 1-4 有通过语文学习理解文化的意愿,能通过阅读语言文学作品,扩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感受和理解不同时代和地区的文化。能主动梳理语文课程中涉及的文化现象,了解其中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二 2-1 具有主动积累的习惯,能进一步扩展语文积累,运用多种方法整理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发现其中的联系。能凭借语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重 27
要词语的隐含意思,体会词句所表达的情感;能发现语言运用中存在的比较明显的问题,并运用自己掌握的语言知识予以纠正。具有反思并整理语文学习经验的意识,能用多种形式整理、记录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所得。 2-2 在理解语言时,能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理解并准确概括其内容、观点和情感倾向;能对获得的信息及其表述逻辑做出评价;能利用获得的信息分析并解决具体问题。在表达时,能注意自己的语言运用,力求概念准确、判断合理、推理有逻辑。 2-3 喜欢欣赏语言文学作品,能整体感受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能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作出自己的评价。在文学鉴赏中,有正确的价值观,有追求高尚审美情趣和品位的意愿。 2-4 表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喜欢学习汉语和汉字,喜欢积累优秀古代诗文,能主动梳理和探究语言材料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能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富有文化意蕴的语言材料和语言形式,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能理解语言文学作品中涉及的文化现象和观念,能理解和包容不同的文化观念,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学习中遇到的一些文化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关注当代语言文化现象,积极参与相关的多种语文实践活动。 3-1 在扩展和整理自己语文积累的过程中,能发现联系,探索规律,尝试结合具体的语言材料,说明自己对语言运用规则的理解。能借助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语感,结合具体语境分辨词语语义和情感上的细微差别;能凭借语感推断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的意思,能体味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达的目的、要求,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从字顺、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总结语文学习经验的基础三 上,能有意识地规划自己的语文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3-2 在理解语言时,能准确概括观点和情感,能分析并解释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能比较两个文本或材料,能在各部分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把握主要信息,分析、说明复杂信息中可能存在的多种关系;能就文本的内容和形式提出质疑,并能主动查找相关资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利用文本中的相关信息解决具体问题。在表达时,讲究逻辑,做到中心突出,内容具体,语篇连贯,语言简明通顺。 28
3-3 喜欢欣赏语言文学作品,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感受,能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的美;能运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能针对具体作品作出评论。在鉴赏中,能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体现高雅的审美追求。 3-4 关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有探究文化问题的意识;对汉语、汉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较浓厚的兴趣,有主动积累、梳理、探究富有文化意蕴的语言材料的习惯。有比较、分析古今中外语言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文化现象、文化观念的意识,能根据语文课程学到的内容,对阅读和表达交流中涉及的有关文化现象展开讨论,有依据、有逻辑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关心当代语言文化现象,积极参与多种实践活动,通过调查访问、辩论演讲、专题讨论等活动发展自己的文化理解与探究能力。 4-1 能不断扩展自己的语文积累,自觉整理在学习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在梳理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专题探究,发现其中蕴含的语言运用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解释;能将发现的语言运用规律用于自己的语文学习实践。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达的正误与恰当程度,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达的目的、要求,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从字顺、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主动吸收他人成功的经验。 四 4-2 在理解语言时,能准确、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能就文本的内容或形式提出质疑、展开联想;并能找出相关证据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反驳或补充解释文本的观点。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等方面的异同,尝试提出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能用文本中提供的事实、观点、程序、策略和方法解决学习和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在表达时,讲究逻辑、注重情感,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力求做到观点明确,内容丰富,思路清晰,感情真实健康,表达准确、生动。 4-3 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 29
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能对同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喜欢尝试用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在文学鉴赏和语言表达中,追求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4-4 有通过语言学习深入理解、探究文化问题的浓厚兴趣和意愿,能在阅读和表达交流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能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学作品,分析、论述相关的文化现象和观念,比较、分析古今中外语言文学作品在文化观念上异同。能主动参与语言文化问题的讨论和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能综合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些语言、文学、文化现象及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专题探究,尝试写相关调查报告或专题研究报告,发展自己的文化理解与探究能力,主动吸收先进的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1 有探索语言运用规律的兴趣,能主动收集、整理、探究生活中常见的语言现象;能发现所学的语言文学作品中的各类联系,对所学过的重要作品和具有典型性的语言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加深自己对语言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领悟。在整理过程中,能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尝试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能根据具体的语境组织表达内容,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有效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实现沟通交流。能自觉、有效地规划自己的语文学习,乐于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主动帮助他人共同提高语五 文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5-2在理解语言时,能从多角度、多方面获得信息,有效地筛选信息,比较和分析其异同;能清晰地解释文本中事实、材料与观点、推断之间的关系,分析其推论的合理性,或揭示其可能存在的矛盾、模糊或故意混淆等;能依据多个信息来源,对文本信息、观点的真实性、可靠性做出自己的判断,并逻辑清晰地阐明自己的依据;能从多篇文本或一组信息材料中发现新的关联,推断、整合出新的信息或解决问题的策略、程序和方法,并运用这些信息、策略、方法、程序,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能围绕某一方面的问题组织专题探讨,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表达时,追求 30
思想的深刻性和表达的独创性,讲究语言运用,力求用不同的词语准确表达概念,用多种语句形式表达自己的判断和推理;喜欢尝试用多种文体、语体、多种媒介、多样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追求表达的准确、深刻、灵活、生动。 5-3 在鉴赏活动中,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鉴赏文学作品,能具体清晰地阐释自己对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表现形式及作品风格的理解。能比较多个不同作品的异同,能对同一作品的不同阐释发表自己的观点,且内容具体、依据充分。能对作品的艺术形象及价值有独到的感悟和理解。有文学创作的兴趣和愿望,愿意用文学的形式表现自己的情感,追求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5-4 有通过语言学习深入理解、探究文化问题的浓厚兴趣和意愿,能在阅读和表达交流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具有文化批判和反思的意识,能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学作品,从多角度、从层面分析、论述相关的文化现象和观念。能主动参与语言文化问题的讨论和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能综合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对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某些语言、文学、文化现象及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专题探究,写相关调查报告或专题研究报告,组织专题讨论和报告会;尝试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辩证地审视和评论古今中外语言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对当代文化建设发表自己的见解。
31
六、实施建议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教学建议
1.发挥语文课程的独特功能,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教学时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发挥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形成良好的人文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既有所侧重,又相互融通。必修和选修课程都应该围绕核心素养,整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充分理解任务群的特点,注意处理任务群之间的关系
高中语文课程设计了15个学习任务群,每个任务群都有各自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彼此之间又渗透融合、衔接延伸。教师可根据任务群的特点、学生学习程度,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教学风格,有规划、创造性地实施任务群教学。教学中应统筹考虑各个任务群的特点,要明确不同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妥善处理各个任务群之间的关系,避免遗漏缺失;要关注共同任务群在必修、选修课程中不同的学习重点、呈现方式和深度广度,避免简单重复。
3.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而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可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合听说读写,跨越古今中外,打通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世界,运用优质的素材和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加强课程实施的统整性,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整,整体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能力和特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学会自我监控和学习管理,探索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
32
特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激发问题意识,引导他们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极倡导基于任务群的专题学习,围绕语言和文化、经典作家作品、科学论著等,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研讨交流活动,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相互协作、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整合课堂教学,促进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倾听和分享、沟通和协作,掌握探究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
4.整体把握必修和选修课程,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和统整
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加强必修、选修Ⅰ、选修Ⅱ三类课程之间的衔接和统整。既要整体把握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关系,更要注意不同课程专属任务群和共同任务群的衔接。
必修课程的教学应立足于共同基础,重视日常语文积累,为学生学习选修课程奠定坚实根基。教学时要重点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文字运用、思考表达、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以及文化传承、理解与创新等方面的素养。
选修课程的教学应突出差异性和层次性,鼓励开展个性探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教学时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梳理和建构能力、文学作品的个性体悟能力、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文化理解和批判能力。选修Ⅰ应注重学习“面”的广度,选修Ⅱ应注重学习“点”的深度。
5.重视课程资源的建设,实现与课程同步发展
教师应遵循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规律,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整合相关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日常教学效率。尤其要注意利用本学校、本学区的特色资源,关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优质、实用的课程资源库。
教师还要具有专业发展意识,努力建构教学共同体。教师应努力适应、积极参与语文课程改革,持续学习,更新观念,改进实践,提升教学水平;要善于与同行、学生合作,在集体备课、案例研讨等对话交流中学会自我反思,实现教学相长。
评价建议
1.着眼于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
33
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评价的过程即学生学习的过程,应围绕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活动,在具体的语文学习情境和活动任务中,全面考察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
语文课程评价要综合发挥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选拔等多种功能,不宜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外在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内在的学习品质。注意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觉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评价过程与结果,发现学生学习的个性特点和具体问题,及时引导、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依据评价结果反思日常教学,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过程,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全面把握学习任务群的特点
语文课程评价要把握学习任务群的特点,综合统筹评价过程。每个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各自独立又彼此关联。评价时既要突出每个任务群的学习重点,又要兼顾任务群之间的联系,体现学习目标、内容与评价的一致性。
评价时要充分考虑语文实践活动的特点,注意考察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参与程度、思维特征,以及沟通合作、解决问题、批判创新等能力,记录学生真实、完整的任务群学习过程。
3.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
语文课程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评价要注重展示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在保证基本目标达成的基础上,评价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表现,满足不同发展需求。在具体学习任务的评价中,语文教师应提供细致的描述性反馈,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引导学生通过评价反馈,调整学习进程,梳理学习方法,确立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规划。
鼓励学生、家长、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参与课程评价。语文教师应利用不同主体的多角度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语文学习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学会自我监控和管理。学校应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参与多种评价活动,建构学习与评价的共同体,学会持续反思、终身学习。
4.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
34
语文核心素养需要在真实的语文学习任务情境中综合考察。语文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整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考察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情况。每种评价方式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教师应根据特定的评价目的选择使用。可采用纸笔测试、现场观察、对话交流、小组分享、自我反思等多种评价方法,提高评价效率,增强评价的可靠性。
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呈现鲜明的个体特点。教师要注意搜集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各类材料,如测试试卷、读书笔记、文学作品、小组研讨成果、调查报告、表演活动和个人反思日志等。凭借这些材料了解学生在任务群学习中表现出的个性品质和精神态度,建立完整的学习档案,全面记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轨迹。
5.明确必修和选修课程评价的重点和联系
必修课程评价应立足于共同基础,考察学生在不同学习情境和实践活动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重点考察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策略以及梳理探究能力,尤其是基于社会情境的阅读、表达与交流,读写活动中的思维表现以及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审美感知、评价欣赏、独立创作情况,还要考察跨媒介的多元文化理解,当代文化现象的关注和评析,以及对未来文化发展的思考和展望等。
选修课程评价在关注共同基础的前提下,要突出差异性和层次性,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选修Ⅰ的评价应该更关注学生语文学习内容“面”的广度。评价重点包括:语言积累、梳理与迁移运用;独立研习古今中外经典作品,阐释文本阅读体验的能力;在言语实践中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实证意识,以及运用科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古代文化遗产的辨别,中外文化要义的理解,以及对科技文化的理解与反思等。选修Ⅱ的评价应更关注学生语文学习内容“点”的深度。评价要注重学生在专题研讨中对语言运用现象和规律的探究,对学术论著语言特点的把握,言语活动中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个性化地理解古今中外经典作家作品及其思想内涵、艺术价值,跨文化理解、多元文化认知,以及文化批判、反思和创造等。
要明确必修课程评价与选修课程评价的区别和联系,选修课程评价要注意与必修课程衔接,在衔接中呈现体系和梯度。尤其是“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的阅读与交流”四个任务群,它们
35
贯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两类课程中有不同的广度、深度和难度。评价要注意区分重点和层次,考查学生完成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时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不同表现。
(二)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建议 1.测评与考试目的
考试与测评是语文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真实呈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与现有水平,准确判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原因,对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发挥积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2.命题思路和框架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具体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语文认知活动中形成与发展,并通过具体、多样的认知活动表现、展示出来的。测试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
(1)以具体情境为载体。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个人体验情境指向学生个体独自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尝试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及创作文学作品等。社会生活情境指向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强调学生在具体生活场域中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强调语文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等。学科认知情境指向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
(2)设计典型任务。典型任务是指为评价学生语文素养水平而选取的具有代表性价值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典型内容的学习,体会典型的思维过程与方法,体验典型的思想情感,呈现典型的学习成果。典型任务要多样、综合、开放。考试材料的选择与组合要多角度,视野开阔,为学生思考与拓展留有足够的机会和空间。减少单一知识点或能力点的试题,降低简单、碎片化的试题数量,应体现语文素养的综合性、整体性。可命制侧重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某一方面的题目,也可命制整合了三个方面认知活动的综合性题目。让学
36
生在复杂情境、多种角度和开放空间中充分展示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的学习成果。
(3)命题指向。“阅读与鉴赏”侧重考查整体感知、信息提取、理解阐释、推断探究、赏析评价等内容;“表达与交流”侧重考查叙述表现、陈述阐释、解释分析、介绍说明、应对交流等内容;“梳理与探究”侧重考查积累整合、筛选提炼、归整分类、解决问题、发现创新等内容。 3.命题和阅卷原则
(1)以语文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依据高中学生语文学业质量标准相应阶段要求,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呈现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与现有水平。
(2)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载体,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学习任务,呈现语文学习的不同表现。
(3)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通过综合性言语实践活动,考查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水平。避免以单纯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考题,避免导致死记硬背。倡导综合性的测试形式,可围绕情境选择相关材料,设置一组有内在联系的、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或任务。
(4)选用的言语材料要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贴近学生生活,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特点,避免出现偏题、怪题。
(5)测试形式要创新,多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题目,体现学生个性;多设置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展现学生智慧,鼓励学生发挥和创造。试卷结构和测试形式不应固化,以避免形成新的应试模式。
(6)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命题的指向应保持一致。健全主观性、开放性试题的阅卷标准,逐步建立语文学科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阅卷人资格制。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1.教科书编写要坚持立德树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37
2.教科书编写要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现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爱国感情和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教科书要适应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的需要,符合语文素养养成的规律,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4.教科书编写要以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落实15个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教科书要落实各自的专属任务群,还要落实贯串于高中语文学习始终的共同任务群。学习任务群应依据学分要求和年段特点组合,容量要适当;任务群的组织形式和呈现方式提倡多样化,鼓励创新,能为教师的多样化实施提供空间与相应的支架;学习任务群应为学生精选内容,提供典型学习样例。
5.教科书编写要体现课程统整理念,根据学习任务群的特点以及学习任务群的组合等整体设计学习活动,实现学习任务群对发展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效应。灵活地整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活动,选用典型材料设计语文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言语活动中全面发展核心素养。
6.教科书中的选文等语言材料应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文质兼美。材料组织方式应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言语经验,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激活思维,发展核心素养。教科书编写应注意语言材料的多重功能,便于体现文本在达成不同学习目标中的示范、积累、探究等不同功用。
7.教科书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学习内容和活动设计要源于学生的语言生活,通过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与任务创设,引导学生自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自觉探索学习方法,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8.教科书应有开放性和弹性。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选择、调整和开发的空间,也要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余地,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生和教师的需要。
9.教科书编写要有利于师生运用多种媒介和信息技术呈现学习内容,要鼓励教师积极调动各种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鼓励专业机构建设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库。
38
10.教科书的设计应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革新,整合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学习的特点,结合线上与线下的学习,促进资源的有效运用,以利于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实现课程实施的优化。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1.要满足高中语文课程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
2.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3. 课程资源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纸质文本,也可以是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语文学习过程中随时生成的各种话题、问题等等,也往往可能成为非常有意义的资源。各地应高度重视信息化环境下的资源建设,引导师生运用多种媒介和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学习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促进教师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并为教学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4. 各地区、各学校的课程资源是有差别的,各学校应该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
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源、逐步推动语文课程新资源生成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学校之间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各地区、各学校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5. 课程资源建设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密切关联,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应通过学习活动的创设,营造解决语言文字运用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资源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应增强语文课程资源共建意识和动态的资源观,有计划地建设课程资源系统,精选学习与教学案例,通过点评、归纳与整理,完善资源库的建设;要让更多教师进入资源系统,在教学中应用资源,优化教与学活动,推动课程教学的优化实施,促进语文课程教学的均衡发展、协调发展、特色
39
发展;要通过校本教研、联片教研、网络教研等活动,以主题研修、课例研究等方式,参与分析问题、搜集与创造案例,不断丰富课程资源;可创造条件建立中小学、高校和研究机构联合的学习共同体,形成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机制。
6.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积极利用与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应引导学生学习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要把握课程资源,聚焦课程目标,明确问题,整理、优化课程资源库,通过必要的精简、调整、补充,加强对语文学习活动中学习内容和目标整合,建立与教材相呼应的开放的教学格局,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科素养的建构和发展。 (五)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1.要充分认识语文学科在立德树人上的独特作用和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落实课程建设,鼓励和引导教师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资源,根据学生语文生活的实际,创造性地实施课程。
2.应引导和鼓励教师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变革教学方式,鼓励和引导教师在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抓好读书、积累和运用等语言实践活动;应防止过于偏重技能的倾向,更不能要求或鼓励教师舍本逐末,把大量时间用于做题操练。
3.要积极探索新的课程开发和管理方式,为语文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充分的资源保障和师资准备。要根据语文课程实施的需要,组织安排好实践活动,做好时间、空间、资源的规划和准备;要加强学校的图书资料和信息技术资源的建设,为语文课程的有效实施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4.加强语文课程评价的研究,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多角度、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教师的教学工作,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应防止单纯以纸笔测验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成效,反对追求语文教学的短期效应,反对用频繁考试的方式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40
5.高度重视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好教师的专业学习和课程研究活动,要注意帮助语文教师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引导教师研究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了解语言、文学、文化研究的前沿成果,在语文课程实践和研究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附录: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水平描述 语言建构与运用 具有主动积累语言材料的意识和习惯,能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语言材料的积累,能运用多种方法整理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发现水各类语言材料之间的联系。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平理解语言,能凭借语感和积累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达,力求使语言表达一 更准确清晰。能初步具有反思并整理语文学习经验的意识,能用多种形式整理、记录自己的学习、生活中的所得。 能不断扩展自己的语文积累,自觉整理获得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能发现联系,探索规律,尝试结合具体的语言材料,说明自己对语言水运用规则的理解并应用于自己的语文学习实践。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平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判断其表达的正误与恰当程度,察觉其言外二 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达的目的、要求,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从字顺、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主动吸收他人成功的经验。 有探索语言运用规律的兴趣,能主动收集、整理、探究生活中常见的语言现象;能发现各类联系,对所学过的语言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加深理水解和领悟。在整理过程中,能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尝试用自己所学的平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在语言运用中,能根据具体的语境组织表达内容,选三 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有效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实现沟通交流。能自觉、有效地规划自己的语文学习,乐于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主动帮助他人共同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思维发展与提升 在理解语言时,能提取和概括主要信息,能区分事实和观点,分析各水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平逻辑联系;能概括文本的内容、观点和情感倾向,能对获得的信息及其表一 述逻辑做出评价;能利用获得的信息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在表达时,能做到观点明确、内容完整、结构清楚。 在理解语言时,能准确概括观点和情感,能分析并解释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能比较多个文本和材料,能在各部分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把握水主要信息,分析、说明复杂信息中可能存在的多种关系;能就文本的内容平和形式提出质疑、展开联想;并能主动查找相关资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反二 驳或补充解释文本的观点。能比较、归类、概括和探究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异同。利用文本中的相关信息和程序、方法解决具体问题。在表达 41
时,讲究逻辑,注重情感,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做到中心突出,内容具体,思路清晰,感情真实健康,表达准确、生动。 在理解语言时,能从多角度、多方面获得信息,有效地筛选信息,比较和分析其异同;能清晰地解释文本中事实、材料、观点与推断的关系,分析其推论的合理性,或揭示其可能存在的矛盾、模糊或故意混淆等;能依据多个信息来源,对文本信息、观点的真实性、可靠性做出自己的判断,水并逻辑清晰地阐明自己的依据;能从多篇文本中发现新的信息或解决问题平的策略、程序和方法,并运用于解决问题。能围绕某一方面的问题组织专三 题探讨,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表达时,追求思想的深刻性和表达的独创性,讲究语言运用,力求用不同的词语准确表达概念,用多种语句形式表达自己的判断和推理;喜欢尝试用多种文体、语体、多种媒介、多样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追求表达的准确、深刻、灵活、生动。 审美鉴赏与创造 有欣赏语言文学作品的兴趣;能整体感受作品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水整体能把握思想观点和情感倾向,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能借助适当的平方式传递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作出自己的评价。一 在文学鉴赏中,有正确的价值观,有追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的意愿。 喜欢欣赏语言文学作品;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感受,能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的美;能运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水感受;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平能针对具体作品作出评论。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能对同一个文学二 作品的不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在文学鉴赏和语言表达中,能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体现高雅的审美追求。 在鉴赏活动中,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鉴赏文学作品,能具体清晰地阐释自己对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表现形式及作品风格水的理解。能比较多个不同作品的异同,能对同一作品的不同阐释发表自己平的观点,且内容具体、依据充分。能对作品的艺术形象及价值有独到的感三 悟和理解。有文学创作的兴趣和愿望,愿意用文学的形式表现自己的情感,追求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文化传承与理解 有通过语文学习理解文化的意愿和兴趣,能通过阅读语言文学作品,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感受和理解不同时代和地区的文化。有主动探究文化问题的意识,能主动梳理语文课程中涉及的文化现象,水能理解语言文学作品中涉及的文化现象和观念,能理解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平观念,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学习中遇到的一些文化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一 表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喜欢学习汉语和汉字,喜欢积累优秀古代诗文,能主动梳理和探究语言材料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关注当代语言文化现象,积极参与相关的多种语文实践活动。 42
关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有理解、探究文化问题的兴趣和意愿,对汉语、汉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较浓厚的兴趣。有比较、分析古今中外语言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文化现象、文化观念的意识,能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学水作品,分析、论述相关的文化现象和观念,比较、分析古今中外语言文学平作品在文化观念上异同。能主动参与语言文化问题的讨论和相关的社会实二 践活动,能综合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对自己感兴趣的文化问题进行专题探究。关心当代语言文化现象,积极参与多种实践活动,主动吸收先进的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有通过语言学习深入理解、探究文化问题的浓厚兴趣和意愿;具有文化批判和反思的意识,能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学作品,从多角度、从层面分水析、论述相关的文化现象和观念。能主动参与语言文化问题的讨论和相关平的社会实践活动,能综合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对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三 问题进行专题探究,尝试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辩证地审视和评论古今中外语言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对当代文化建设发表自己的见解。 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