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预防和科学处理蜂蛰伤

2022-08-31 来源:意榕旅游网
俗话说:“七月蜂,八月蛇,九月黄鳝摸不得”。夏秋季正是蜂类活动最为活跃的季节,我院急诊科已经陆续接诊了20余例昆虫咬伤(含蜂蛰伤)患者,其中大部分患者均出现有伤口剧痛、皮肤瘙痒、呼吸急促等症状。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了蜂蜇伤,如果处理不及时,会出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甚至有致命的危险。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和科学处理蜂蛰伤呢?下面小编跟大家一起科普一下。

科普小贴士:

生物学研究证实马蜂所含三种毒素:

1、是以组胺毒素、五羟色胺、缓激肽、透明质酸酶等为主,会导致患者过敏,满身呈现皮疹、红斑、痒痛;全身症状有胸闷、气急、恶心、吐逆、头晕、头痛、血压急剧下降;出现过敏性休克;有的人还会出现喉头水肿及呼吸困难症状,甚至窒息死亡。

2、溶血毒素,导致横纹肌溶解,患者尿液呈酱油色,会出现明显的急性肾衰状况以及严重的肝脏损伤。

3、神经毒素,会影响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导致神志不清甚至昏迷。

中毒表现:

1、全身过敏反应:过敏反应为蜇伤最常见,最早出现甚至是最常见的致死原因。过敏反应为速发型过敏反应,时间可发生于蜂螫伤后的数分钟乃至数小时不等,症状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好转,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瘙痒,蜂刺部位可发生中心性坏死。 2、多系统损害

(1)神经系统:蜂毒可以出现头晕、头痛、意识障碍、谵妄等表现。

(2)呼吸系统:表现为气促、喘息、呼吸困难等。继而因为过敏反应导致喉头水肿、气管痉

挛等出现呼吸困难。

(3)循环系统:可出现心悸、胸闷、胸痛等症状,严重者因过敏反应导致低血压休克。 (4)肝脏:主要表现为肝区肿大、胀痛、黄疸,晚期甚至出现肝性昏迷或急性肝衰竭。 (5)泌尿系统:早期因出现血尿及蛋白尿而表现为尿液颜色的异常,如茶色,酱油样,洗肉水样,蜂蜇伤后急性血管内溶血,横纹肌溶解症引起。随病情进展,则会进行性出现少尿及无尿,肌酐、尿素氮显著升高,急性肾功能衰竭。 紧急救治:

1、拔出毒刺,清洗伤口。被蛰伤后,要立即挑出蜂刺,可以用针或镊子。但不要挤压,以免剩余的毒素进入体内。挑出毒刺后,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可用肥皂水清洗肿胀的部位,肥皂水显碱性,普通蜜蜂的毒液通常呈酸性,两者中和,可以消去毒液的毒性。被马蜂蛰伤,毒液呈碱性,早期应用3%硼酸或1%醋酸局部冲洗可对毒液起到一定的中和作用。 2、冷敷涂药当伤口局部红肿,疼痛剧烈,还可用冷水浸透毛巾敷在伤处,减轻肿痛。 3、严重时,立即就医。如果发现被蜇后全身立刻呈现皮疹,出现呕吐、头晕、头痛、呼吸声音变粗、呼吸困难等情况,需立即拨打120就近送医院抢救。不要轻信所谓的偏方、秘方,拖延病情。

4、医院内救治的关键是抗休克和抗过敏,首选药物是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中度以上的过敏反应需要注射肾上腺素,用法:肾上腺素0.3~0.5mg肌肉注射,严重者可每5~10分钟重复使用。糖皮质激素可抗过敏和抗溶血,早期静脉给予地塞米松10~20 mg,或甲泼尼龙40~160mg等。当然全面系统的综合治疗是救命的基础。预防科普: (1)养蜂人作业时应充分做好防护措施。

(2)普通人野外工作或玩耍也应穿合适的衣服(不要穿颜色鲜亮的衣服和暴露过多的衣服,可以穿一些户外活动的衣服、戴帽子、手套)。

(3)教育儿童不要追逐蜂群,更不要刺激蜂巢。如与蜂群相遇应尽快躲避,不要主动拍打和驱赶。

(4)夏秋季是胡蜂活动较多的季节,多分布在野外植物茂盛的区域,到郊外游玩或去野外工作,要穿长袖衣裤。

(5)一旦招惹蜂群,要马上采取保护措施,如躲进建筑内关好门窗、就地趴下减少暴露面积,用衣物或其他膜状物覆盖身体,尤其做好面部、手等暴露部位的保护。

(6)如被蜂蜇,检查有无皮肤内的毒刺,发现毒刺应拔除,用清水冲洗伤口。非专业人员不要触动马蜂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