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改革与革命的思考

2021-01-06 来源:意榕旅游网
关于改革与革命的思考[*] 【纲目号】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入此) 【编著者】沈宝祥 【作者】沈宝祥 【原文出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原文日期】19940700 【原文页号】290~297 【出版单位】中央党校出版社 【文献形式】文集 邓小平同志一再把改革与革命相联系,他指出,改革是一场革命性变革,我们把改革当作是第二次革命。他在一次同外宾谈话时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十四大以来,许多论著都在论述阐释这个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论著对这个问题的论述很不一致,甚至观点相左。这说明,对这个问题需要认真进行研究。 现在把我所看到的有关这个问题的不同论述摘录如下,以便于大家思考研究这个问题。 1.“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革命呢?我以为这样来提出问题和讨论问题,是要让我们懂得这场改革已经和将要引起的社会变革的重大、广泛和深刻,是要动员人们高度重视、郑重对待这场改革,以最大的热情和毅力从事这场改革。”这是龚育之《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旗帜下》一文中的论点,引自学苑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的《扎根中国大地的科学社会主义》第21页。 2.“革命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从狭义讲的社会革命,一般指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的革命性变革,由此实现社会飞跃性发展。”“另一种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重大社会变革,如产业革命、科技革命、文学革命、语言革命等等。”“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是广义上的革命。把它称为第二次革命,旨在表明它的深刻性。”这个观点见于王梦奎主编的《学习十四大报告辅导》一书第18—19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 3.“有的同志为了论证‘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把革命区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认为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如同‘产业革命、科技革命、文学革命、语言革命’一样,‘是广义上的革命’。在我看来,这种说法还不能使人准确地理解‘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深刻的命题。”“同历史上我们党领导的第一次伟大革命相类似,它仍然属于社会革命的范畴,不过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革命,而是具有新的时代内容的特殊的社会革命。”这是张式谷在《革命的传统含义和新的时代内容》一文中的观点,引自中央党校《党校科研信息》1993年第1期第6页。 这一观点是针对上引第二种观点的。第二种观点把狭义与广义的革命放在一起,排列第一、第二,从逻辑上讲是欠妥的。第三种观点提出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革命”和“具有新的时代内容的特殊的社会革命”两个新的革命概念,但作者未加阐释。 4.概括起来说,改革作为一种革命大体上应该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改革本身,或者说按其本性,就是一场革命。因为它要从根本上改变原有体制,而不是对原有体制的一般调整、细枝末节的修补或改良。这是改革的最本质规定性。而就“从根本上改变”所要改变的对象这一点来说,改革作为“第二次革命”,是就革命的本意而言的,并非什么转义。第二层含义,改革就其社会功能或社会作用来说,它就是一场革命。第三层含义,改革就其结果或产生的社会影响和深远意义来说,它也是一场革命。这个观点引自《人民日报》1993年5月7日王贵秀的文章。

5.把改革称为一场“革命”,这是就改革的性质和意义而言的。“革命”是一个多意词,虽然它主要是在政治斗争的意义上来使用的,是个政治概念,但是它也在转意上常被使用。判断一个变革是不是革命,不是看其政治宣传,而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标准,看其是否解放生产力,或者说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否具有解放意义。我们说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以生产力标准来认定的。

改革是一场革命,搞现代化建设也是“革命”。这两者都是“革命”,但他们所表述的“革命”涵意是不一样的。改革是“革旧体制的命”,现代化经济建设是“革自然界的命”。

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进行的第二次伟大革命,从理论上说,是一个包括多方面、多层次、具有多重涵意的综合性革命。改革是这场伟大革命中任务最艰巨、社会震动面最巨大、对于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最有直接意义的革命,因而也是最引人注目的革命。但它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不具有唯一的革命意义。这些观点引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学德育工作内部参考》1993年第一、二期合刊,石仲泉的文章。这里涉及了许多理论问题,如判断革命的标准,“综合性革命”的概念等。

6.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里的意思是说,在完成消灭剥削制度的社会革命之后,还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就我国的改革所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可以说是又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这个观点引自薛驹主编《十四大报告二十二讲》赵曜的文章。

7.作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改革,不是泛指,而是特指。就是说,它不是指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方面的经常性的调适。这种调适在过去、现在、将来都是需要不断进行的,它不一定都具有革命的性质。我们所说的作为“第二次革命”的改革,是特指我国80年代初开始进行的这场改革。我们要从这一特指的含义上去深刻理解和说明改革的性质问题。1949年,新中国成立即实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进而于1953年开始到1956年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时期(1949—1956),可以视为“中国的第一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所完成的,主要是占有关系上的革命,即从基本的私有制转向基本的公有制。提出发展商品经济的口号,提出交换关系方面的革命的任务,并开始顺应商品经济的规律调整所有制的结构和形式。这就是所谓“第二次革命”。从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完整结构的过程和任务来看,“第二次革命”主要的是交换关系上的革命,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占有关系和分配关系上的重大调整。这些观点引自中央党校《党校科研信息》1993年第15、16期合刊李恒瑞的文章。

8.有的同志撰写的论述改革的文章,着重阐述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并引证邓小平同志1985年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改革是一场革命性变革”。 9.“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党和人民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革命。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党和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过长期奋斗、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又一次伟大革命。”这是丁关根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中阐述的观点(见《新华文摘》1993年第1期第3页)。

10.“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我们完成的革命,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一次革命。这个革命,包括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另一个阶段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经过这两个阶段的革命,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我们开始的改革,则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龚育之在中央党校的报告中阐述的观点,见中央党校《报告选》1992年第9期第28页。

第9和第10两种观点的差别在于,前者将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为中国的第一次革命,后者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即社会主义革命)合起来作为第一次革命。 从以上所列10种观点可以看出,对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大家在理解上不完全一致,有的是很不一致。 对于改革是一场革命的理解,大致有三种:

(一)认为改革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场新的革命; (二)认为改革本身就是一场社会革命。 (三)强调改革是革命性变革。

以上第一、二种观点,又有不同的理解,提出了狭义革命、广义革命、传统意义上的社会革命、具有新的时代内容的特殊的社会革命、综合性革命等概念。 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在逻辑上,就要回答什么是中国的第一次革命。对此,也有几种看法。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的第一次革命。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合起来是中国的第一次革命。这里的关键是,社会主义改造是不是一次革命。

(三)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年到1956年进行的从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是中国的第一次革命。

以上各种观点都涉及不少理论问题,限于篇幅,不便细述。

为了准确地理解改革与革命的关系,应当看一下邓小平同志的论述。据我看到的,邓小平同志的有关论述有以下13次,现按时间顺序摘抄如下:

1.1978年10月11日,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在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①]这里,邓小平既讲革命,又讲改革,从总体上讲,是进行一场伟大的革命,从具体实践讲,是改革。

2.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中说:“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②]

3.1982年1月13日的一次讲话指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总之,这是一场革命。当然,这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③]

4.1984年10月6日的一次谈话指出:“这几年进行的农村的改革,是一种带革命意义的改革。”[④] 5.1984年10月10日会见西德总理科尔时说:“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当然不是‘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革命。”[⑤]

6.1984年11月21日的一次谈话中说:“农村改革实际上是一场革命,其目的是解放生产力。”[⑥] 7.1985年3月28日会见日本的二阶堂进时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⑦]

8.1985年8月21日同外宾的谈话中说:“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

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变革。”

9.1985年9月23日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⑧]这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正式讲话,很明显,文字是经过仔细斟酌推敲的。

10.1985年10月15日的一次谈话中说:改革“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革命。”[⑨]

11.1986年4月9日在会见外宾时说:“我们把改革当作是第二次革命。”[⑩]

12.1986年9月2日对美国记者说:“我们也说现在我们搞的实质上是一场革命。”[①①]

13.在南巡谈话中,邓小平明确讲了什么是革命,什么是改革,指出革命和改革都是解放生产力。

我们循着时间顺序仔细地读一下邓小平关于改革与革命的13次论述,就会发现,各次的讲法不完全相同,分寸不同,着重点不同,一些提法也不同。

邓小平曾经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今天,我们也要按照这个精神来理解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来理解他关于改革与革命的论述。

从邓小平的多次论述来看,以下几层含义是比较明确的。

(一)改革是对体制的革命,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解放生产力。

(二)对体制的革命不是对人的革命,更不是“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革命。

(三)对经济体制的根本改变必然引起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变化,必然引起人的精神状态的深刻变化。

我认为,邓小平把改革与革命相联系,主要是强调当前进行的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解放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引起社会变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这些,都不亚于过去的革命。因此,可以说,改革“是革命性变革”,“实质上是一场革命”,改革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革命,把改革当作一场革命,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等等。邓小平的这些似乎不相同的提法和论断,其基本含义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质的差别。我们应当掌握其精神实质,着力研究和阐明我国的改革的内涵、特点及其革命意义,而不应只抓住个别提法来理解,做文章,尤其不应陷入抽象的概念之争(比如什么叫革命,什么叫社会革命等等)。否则,不但不利于对问题作深入的研究,反而会引起思想和理论的混乱(这种情况已经出现)。

十四大报告说:改革“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十四大报告的这个论断和阐述,比较准确地体现了邓小平一系列论述的精神实质。按照十四大的论断和论述,上述所引材料中关于什么是革命、什么是中国的第一次革命等的阐释,就没有必要,理论上的混乱和困难也不复存在。 我的理解是,我国的改革是一次深刻的伟大的社会变革,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从解放生产力的巨大作用来说,可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

* 本文是1993年6月16日在中央党校哲学师资研讨班的讲课稿的一部分,收入本书时作了整理加工。

① 《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126—127页。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143页。 《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351、352页。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67页。 《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第82页。 转引自《扎根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第22页。 《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第82页。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21页。 转引自《扎根当代中国大地的科学社会主义》第21页。 ①① 《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的专题摘编》第84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