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水龙吟

2021-01-09 来源:意榕旅游网
把栏杆拍遍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豪放派爱国词人,本词是词人任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内心悲愤,登赏心亭所作。

本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及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篇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大气恢宏,写到是作者登亭所见之景: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道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的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的同时点出了江南秋季的特点。开篇两句笔力遒劲,以恢弘的场景直击读者的心灵,磅礴大气中又有些许的凄凉之情。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写的是山: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美景却引起了词人的忧愁和愤恨。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往下“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写的是景: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但无一不在喻情。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落日”比作衰颓的南宋,“断鸿”比作“江南游子”,即自己,惟妙惟肖,道出了诗人苦闷,忧伤的报国无门之情。“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则直抒胸臆,写作者看着这吴钩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他现在登楼的心意。至此词人的思潮达到顶峰。“吴钩”便是自己的象征,本应杀敌于战场,现却只是赏玩,作者通过看吴钩、拍栏杆两个动作描写,把强烈的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中,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最后“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空有抱负却无知音之悲。上片十二句,由纯粹写景到开始抒情,由客观到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趋于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连引三个典故,直抒胸臆。首句“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意思是: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作者援引晋人张翰见秋风而思家乡鲈鱼,便弃官回乡的典故,既写了有家难归的相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及南宋朝廷的激愤,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次句“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表达的是:像只为自己购臵田地房产的许汜,有何面目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之意。此处再援引了三国许汜由于忘怀国事,买地臵屋而受陈登、刘备先后瞧不起的故事,结合第一个典故,说明自己不学张翰、许汜,而是志存高远的情愫。“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则是作者援引的第三个典故: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桓温北征见自己过去所种之树长大,发出“木由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表

达了作者认为国事飘摇、但时光流逝,年岁渐长,北伐无期的感叹。这三句为全诗核心,至此,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发展已到最高潮。末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则意犹未尽: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自视报复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而后自我慰藉罢了的悲伤之情。

本文是辛词名作之一,虽及豪壮,我认为却是大悲之作。国破家亡之悲、身世沉浮之悲、漂泊思乡之悲、了无知己之悲、报国无门之悲、年华易逝之悲……作者集此数悲于身,压抑愤懑、孤独无依、失落中又显示出其对北征尽收山河的紧迫感及无比向往,表现了词人英雄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和曲折性,耐人寻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