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乌山摩崖石刻所见的宋代赵氏宗室活动
2022-01-12
来源:意榕旅游网
2010年第4期 (总第79期)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OURNA OF FUJIAN INSTITUTE OF SOCIALISM No.4 2010 serial No.79 福州乌山摩崖石刻所见的宋代赵氏宗室活动 张春兰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福州城内三山鼎立乌山尤为著名,自唐代以来,不少名人墨客在此留下了琳琅满目的摩崖石刻,仅宋代的摩崖 石刻现存就达35段,佚刻40段。南宋时期,随着西外宗正司迁入福州,乌山也留下了大量宗人活动的痕迹,从乌山摩崖石 刻中我们可以窥见宋朝对宗人的管理、赵氏宗人避地福州的情况、西外宗正司的宗学情况等。 [关键词】鸟山;摩崖石刻;西外宗正司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563(2010)04—0042—05 乌山相传是因汉代何氏兄弟九日登高引弓落 乌于此而得名,唐天宝八年改为闽山,宋程师孟 谓其在江海之上,可比道家蓬莱、方丈、瀛洲诸 山,故又改名为道山。乌山风景秀丽,自唐代以 来,不少名人墨客在此留下了琳琅满目的摩崖石 刻,乌山现存的摩崖石刻唐以前的未见,唐代的 也仅有唐大历年问的李阳冰篆书,但此刻已在文 革时被破坏,现在所见的是8O年代依据临摹下的 字帖新刻的。宋代的摩崖石刻保存下来很多,据 黄荣春老先生的((福州摩崖石亥 ,乌山现存宋代 摩崖石刻39段,笔者多次去实地考察,仍有本位 于幞头石前的“师秉等题”、望潮峰西的“柯仲常 等题”、天王岭北向的“智叔等题名”、鸦浴池左 后侧的“叶宋颖等题名”四段未能找到,所以乌 山现存宋代摩崖石刻应为35段,至于黄先生指出 的宋代的佚刻有36段,本人在查阅宋・梁克家 熙三山志》、明・王应山《闽都记》、明・何乔远 书》、清.郭柏苍 石山 ((竹间十日话》、 40段,现存35段。里面包含了大量的有关宋代的 情况,兹就乌山摩崖石刻里面所记录的福州赵氏 宗人的活动情况进行梳理。 一、乌山摩崖石刻所见宗人数 乌山天章台侧,南向的一方名为沈如愚等题 的摩崖石刻云“庚戌同年仕三山者:金华沈如愚 元发,昭武黄静夫体仁,四明林惟孝叔全,玉牒 清・林枫《榕城考古略》、清・叶大庄《闽中金石 记》、清・王应山《闽中金石志》、民国・陈衍(福 建金石志》等方志的记载,作了一一对应,加上 现在佚失的四方摩崖,宋代的佚失摩崖石刻应为 赵崇惠安伯、崇复仁翁偕是邦陈子坚子正,李熹 晋老,曾准正叔,黄匀均可,高惟月明之,潘景 伯仰之。序拜于道山,举酒相属,从容欢洽,自 期集迨今,岁月飘忽如许,各天一涯,无繇合并, 兹会凡十有一人,是可识也。时嘉定五年壬申正 月五日。”石刻所提“玉牒赵崇惠安伯、崇复仁 翁”,自古只有皇家的族谱才叫“玉牒”,它是按 支、按辈分别将全族宗人编籍造册,是皇族的 “宗籍”,或称“属籍”,皇族人员登人玉牒者,表 示其为皇族成员,若犯罪则被开除宗籍,日玉牒 除名,以此正九族,壮本支。“宋朝赵氏皇族的 谱牒,实际上是从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庙 号宣祖)算起。宣祖生五子:长光济,早亡;次匡 胤,即宋太祖;三光义,即宋太宗;四光赞,幼 亡;五光美,改名廷美,封魏王。长房、四房无 收稿日期:2010—06—30 作者简介:张春兰,女,四川德阳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2008级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研究生。 42 后。所有的皇族都分属于太祖、太宗、.魏王三个 宗室是皇权政治的产物,在中国古代历史上 一支派。”[11《玉牒》将每一支设立十四字作为排行 字,以彰显源流,排立昭穆。淳化六年,始设局 置官,诏以《皇宋玉牒》为名,建玉牒殿。咸平 初年,又命赵安易、梁周翰二人编造宗人属籍, 始创规制。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又命知制诰 刘筠、夏竦为修玉牒官,自后置官一员或二员。 元丰官制行,分隶于宗正寺官。绍圣三年,应宗 室赐名,三祖下各随祖宗之支子而下,宗人的命 名虽兄弟数多,并为一字相连,这种命名,上一 直是颇为引人瞩目的群体。太祖于建隆元年 (960)建立宋朝,赵宋宗室由然而生,宋朝对宗 室的管理是十分重视的,除了修撰玉牒外, “国 初,宗室尚少,隶宗正寺。仁宗景{;占三年(1036 年),以宗室众多,特置大宗正司。”[31并且严格 规定宗室不得私自移往他处居住,到了“熙丰间, 始许居于外”[41,此后又以宗室出居外州,于徽宗 崇宁三年(1104年),置南外宗正司于南京(河南 商丘)以管理太祖位下的子孙,西外宗正司于西 字为经,以分别宗支,下一字为纬,来排列辈份, 由此各支赵氏宗人都置于这清晰的名字网络之中, 据此,还可识别皇帝本支与旁支,区分宗人之间 的亲缘关系的远近,此后,又因先前所编的《皇 帝玉牒))、 ((f山源积庆图》、 藩庆系录》, 支属籍》等四书在南渡时散失,绍兴十二年,始 建玉牒所,重纂《仙源庆系属籍总要》,合图、 录、属籍三者而一之,因此上面所提“玉牒赵崇 惠安伯、崇复仁翁”为赵氏宗人无疑。 除以上二人,笔者通过对乌山摩崖石刻所有人 名的分析,发现唐以前并没有赵姓人的留名,乌山 摩崖石刻现存和佚失的摩崖石刻中宋代姓赵的人数 为43人,时间是1130年至1269年,赵普在(御 制玉牒派序 的序言中提供的三排行字,每组十四 字,所以赵室宗室的排行字都取自于这些字“太祖 派十四字为:德、惟、守(从)、世、令、子、伯; 师、希、与、孟、由、宜、顺。太宗派十四字为: 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 友、季、同。魏王派十四字:德、承、克、叔、 之、公、彦;夫、时、若、嗣、次、古、光。”127] 根据这个赵室宗人的辈份排行诗,乌山摩崖石刻所 见的赵时愿、赵若遂、赵若惠、赵若峻、赵崇他、 赵时镝、赵若纵、赵崇郛、赵崇熙、赵彦仞、赵缜 夫、赵埏夫、赵必兴、赵汝子子、赵希碘、赵崇漯、 赵孟信、赵希道、赵希衮、赵必目等人也应该是宗 人。此外在赵公庾诗刻中有提到“嗣老禅师乃宗人 德庄道契”,所以这嗣老禅师也为宗人,再加上作 为宗女的吴国长公主,因此在乌山摩崖石刻有留名 的43名姓赵人员中共有宗室人员39人。 此外在福州的鼓山上面也留有大量宗室人员 的题名或游记,并且这些人员大多在宋史里面都 有记载,这可以同宋史相互印证,同时由于宋史 是官方的记载,难免出现纰漏,因此摩崖石刻这 种石刻的资料也可以弥补正史记载的不足,这有 助于我们对整个福州的宗室情况的了解。 京(河南洛阳)管理秦王廷美的子孙,这些在外 的宗人主要是皇族袒免亲,袒免亲又称“无服 亲”,是相对于“有服亲”而言的。袒,袒露左 臂;免,以布广寸,从项中而前,交于额上,却 向后交于髻。 L记・大f : “五世袒免,杀(降 等)同姓也。”,“据礼有无:高祖亲兄弟,曾祖堂 兄弟,祖再从兄弟,父三从兄弟,身四从兄弟, 三从侄,再从侄孙,并缌麻绝服之外,即是袒 免。”[51,因此袒免亲主要是指皇帝的第五代以降 后裔(即这些宗室与在位皇帝的共同祖先是六世 祖)通过这种方式就剥夺了太祖自第五代后裔, 即从“子”行开始,包括后面的“伯”、 “师”、 “希”、“与”、“孟”、“由”、“宜”、“顺”行 等;太宗的第五代后裔,即从“不”行开始,包 括后面的“善”、“汝”、“崇”、“必”、“良”、 “友”、“季”、“同”行等,与魏王的第四代后裔 以及他们的子孙,即从“之”行开始,包括后面 的“公”、“彦”、“夫”、“时”、“若”、“嗣”、 “次”、“古”、“光”行等,已不再享有赐名和授 官的权力,但是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仍然是具有 宗室身份,朝廷也各设敦宗院,和知宗进行管理, 并由所在通判职官兼丞、簿,其纠合、检防、训 饬,同时由大宗正司来管理在外宗室的磨勘、迁 转、袭封、请给、嫁娶房奁、分析财产等。由此 可见西外、南外宗正司实际上就是大宗正司的下 属和分支机构,而在临安的皇帝的仅有的有服宗 人——南班宗室,主要是由临安的大宗正司管理, 这样宋朝对宗室的管理就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 体系。 为什么到了南宋,在福州有这么多的宗室人 员呢?这与赵氏宗室避地福州有直接的关系。 二、赵氏宗室避地福州 据宋李心传(健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宋 宗室原“皆聚于京师,熙丰始许居于外”。可是 “靖康之祸,在京宗室无得免者”,大约有3000人 43 的室室人员都被金人掠到了北方,而睢雒二都得 今之广东省。所以迁移的大致路线应该是从睢阳 以保全,建炎初(1127年),“上将南幸,先徙诸宗 室于江淮,于是大宗正司移江宁,南外移镇江, 西外移扬州”。建炎二年,又“移西外于泰州及高 邮军”。《宋史二百四十四列传第三宗室一》 载日“建炎二年,分西外宗子于泰州,命令庚知 西外宗正事,除御营使司参赞军事,挈宗子避地 福州”。建炎三年,又移西外于福州。至于当时到 福州西外宗正司的宗人的人数有这样的记载“九 月壬子,是时两外宗子女妇合五百余人,岁费缗 钱九万,南外三百四十九人,岁费钱六万缗,西 外一百七十六人,岁费钱约三万缗”嘲可见当时 在福州的宗人数应为176人。这么庞大的队伍是 怎么从上面提到的泰州及高邮军(今属江苏,孝宗 乾道二年,兴化县改属高邮军)地区躲过金人的掳 掠,转移到了相对安稳的福州的呢?以及又是如 何安置的呢?在泉州的南外宗正司历来颇受人们 的关注,研究较多,但是西外宗正司的研究和记 录相对较少,这也为我在收集材料方面带来了困 难,但是福州乌山上的摩崖石刻却给我带来了大 量的信息。在众多的宋代摩崖石刻中,以潘正夫 题记包含的信息最为丰富,对于我们了解在福州 的宗人活动很有帮助。 (一)宗室的迁福路线 “靖康之间,金人犯阙,二圣北迁。逮建炎中兴,天 子受命,吴国长公主始至睢阳。明年寇淮甸,遂浮江而南 避于钱塘。车驾幸建康还,复入觐;继适江表,会胡骑奄 至;循赣水走湘湖、濒南海而达闽川,馆于福唐之神光, 因登乌石山观李阳冰篆,乃得古人之遗意。越五日而赴行 在所,男长卿、粹卿、端卿、温卿侍。绍兴二年仲春十三 日,河南潘正夫题。” 此方摩崖石刻“靖康之间,金人犯阙,二圣 北迁”指的是“靖康之变”,1127年北宋灭亡, “吴国长公主”,哲宗第三女, “秦国康懿长公主, 帝第三女也。始封康懿,进嘉国、庆国。政和二 年,改韩国公主,出降潘正夫。改淑慎帝姬。靖 康末,与贤德懿行大长公主俱以先朝女留于汴。 建炎初,复公主号,改封吴国。”同潘正夫乃是公 主驸马,这块石刻为我们提供了较为详细的一支 宗室的迁移路线:宗人是先到睢阳,呆了一年, 因避寇,遂浮江而到钱塘;车驾幸建康,还复人觐; 继适江表,再沿赣水而到达湘湖,濒南海而达闽 川。宋朝周去非在岭南为官多年,晚年写一本 (岭外代答》,书中具体指出南海中有“长沙石塘 数万里”, “历上下竺与交洋,乃至中国之境” (((岭外代答・交趾门》),而这里的南海应该指的是 44 (今商丘以南一带地方)——钱塘(今杭州)—— 建康(今江苏南京市)——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赣水(江西赣江)——湘湖(湖南)——南 海(今之广东省)——闽川(福建省),最后到达 了西外宗正司所在地福州。关于这条路线在《闽 中金石记》中也有记载, “孙氏访碑录有潘正夫 题淡山岩呈逊叔诗”为行书,在湖南零陵,此为 曾到湘湖的又一佐证。 此摩崖石刻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转移路 线,吴国长公主一支是循赣水、走湘湖,从广东 而辗转到达福州的。诚然吴国长公主只是众多逃 亡宗室中的一支,但她们的转移路线对我们了解 西外宗人的迁移是很有帮助的。关于西外宗人如 何来福州,并无直接的材料记载,但我们可以借 助两个间接的史料进行考察,一是“(建炎三年) 甲午皇叔右监门卫大将军眉州防御使知南外宗正 事士樽,言自镇江募海舟载宗子及其妇女三百四 十余人至泉州避兵,乞下泉州应副请给,许之。 于是秘阁修撰知西外宗正事令广,亦自泰州高邮 军迁宗子等百八十人至福州避兵。”泉州宗子是通 过坐海船来的,根据这条材料,西外宗子也是通 过坐海船来福州的可能性较大,其二,从宋代梁 克家所编的《淳熙三山志》也有间接的材料来证 明,书中记录了从绍熙元年(1190年)——宝{;占 元年(1253年),凡64年间,宗子正奏(宗室进 士)达333人,但其中有287人都没有具体标明 居住地,这些没有具体标明居住地的宗子,实际 上就住在福州的敦宗院里面,根据笔者的统计只 有48人具体提到了居住地,闽县1人、侯官2 人、怀安3人、长乐0人、福清3人、永福2人、 闽清1人、古田4人、长溪(邑)17人、宁德3 人、罗源0人、连江12人。从数据可以看出这48 人以福州东部靠海的长溪(邑),连江居多,这些 人的前人极有可能就是从海上坐船过来的宗子中 途留下来的,并且这些人要么是寄居某地,如嘉 定十年宗子正奏“以夫,字用父,寄居长邑。”[81, 要么是世居某地,这又是西外宗子大多数从海上 来福州的又一证明,由于当时处于战乱,并非所 有宗人都能幸运地跟随西外宗正司从海上坐海船 来相对安稳的福州,逃难的宗人,有的是单独或 举家逃亡,辗转来到相对安稳的福州,潘正夫题 记这方摩崖石刻所提供的路线就是这部分宗室来 福州所走路线的一个代表。 (二)宗室的安置地点 关于西外宗正司及宗室人员的安置地点, “彦”字辈24人、“夫”字辈53人、“时”字辈 《淳熙三山志・卷第七》这样记载: “绍兴三年,诏 29人、“若”字辈8人,共计114人。堂兄弟先 西外宗正,置司福州,知宗正司事,廨舍始寓太平 后登科者6组、叔侄先后登科者l6组、父子先后 寺,属官二员,即其东庆城寺居之,主管敦宗院。今寺 登科者达22组、兄弟先后登科者更高达46组;其 西南宗学,教授今寺东北。”“建炎元年,复为太 中堂兄弟同榜中举者2组、叔侄同榜中举者8组、 平寺,三年,敕奉濮安懿王神,遂以其寺之半为嗣 父子同榜中举者达6组、兄弟同榜者高达25组。 王行府。绍兴五年,因以为西外宗正司。旧产钱七 其中仅彦夔就有8个儿子中进士,绎夫:嘉泰二年 贯三百四十三文。曾记七贯三百五十七文”。嘲庆 宗子正奏、綦夫:庆元五年宗子正奏、绳夫:嘉泰 城寺,即现在的“福州闽王祠”,位于今福州十九 二年宗子正奏、繇夫:嘉定元年宗子正奏、缜夫: 中旁,为“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国王王审知的旧 嘉定元年宗子正奏、绚夫:嘉定十三年宗子正奏、 宅,后晋天福七年(942年)这座王第舍为永隆金身 罗汉院。宋大中祥符三年(1OlO年)赐额庆城寺,并 立有高丽铜佛及二石笋木塔,至明万历《福州府 志》已载“今俱无存”。庆城寺原来作为福州佛教 的寺院,历史较久。现在,为纪念闽王的功绩, 故“庆城寺”改为“福州闽王祠”。而太平寺的名 称在历史上有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梁太清三年 建名为灵山寺——大云寺——(唐初)龙兴寺—— (开元二十六年)开元寺——(后唐)太平寺—— (政和六年)神霄宫——(建炎元年)太平寺—— (康熙三十年)开元寺。“(绍兴15年)甲午大理 评事黄子淳面对言,自渡江以来,宗室散处外州, 多居民间,或在僧寺”[1o1根据南外宗正司迁人泉 州以后,泉州地方官员根据朝廷的指示,把南外 宗正司的各有关机构和三百多位宗室安置在泉州 城的寺院里,西外宗正司迁人福州后的情况也一 样。此摩崖石刻提到“馆于福唐之神光”可见当 时宗室初到时也主要是被安置于福州城内的寺院 中,最初不限于开元寺和庆城寺,还有诸如神光 寺等。 三、福州西外宗正司的“宗学” 前面沈如愚等题的摩崖石刻是绍熙元年 (1190年)同榜进士,同在福州者于绍定五年 (1212年)正月游乌石山而题的, “玉牒赵崇惠安 伯、崇复仁翁”是赵室宗人,仅在福州的同榜宗 室进士就达两人,可见南宋时“宗学”是非常发 达的,笔者对《淳熙三山志》中的宗子正奏(宗 子进士)进行了统计分析,从绍熙元年(1 190年) 至宝{右元年(1253年),福州的的宗子正奏(宗室 进士)就达333人。按宗室辈分排行诗,太祖派 宗子进士“伯”字辈1人、 “师”字辈6人、 “希”字辈30人、“与”字辈35人、“孟”字辈 3人,共计75人;太宗派“善”字辈6人、“汝” 字辈43人、 “崇”字辈65人、 “必”字辈27 人、 “良”字辈3人,共计144人;魏王派系 艇夫:嘉定元年宗子正奏、钏夫:嘉定十三年宗子 正奏。至于同族先后登科就更不必说了。我们知 道,在一般百姓中,父子进士、兄弟进士、一门三 四人进士都是罕见的,必将成为某一地方、某一宗 族的荣耀,甚至传为千秋佳话,相比之下,福州西 外宗子取得的科举成就,更为典型、更为辉煌。 西外宗子何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科举成就?容 易想见的原因是他们是天潢贵胄,享有很多政治和 文化特权。的确,对于玉牒宗室,朝廷在文化教育 和科举权利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扶持和照顾, “知西 外宗正事。公谓治亲如治家,不可一绳以法,其不 率者,姑惟教之,跌荡者责以诵书,必精习乃已 繇,是知重少犯法”111]绍兴三年(1133年),西外 移于福州,南外移于泉州。两外都设宗学,由知宗 正司官员管理,各置教授l员,另置教谕、讲书, 由庶族担任;斋长、斋谕由宗子担任,月给钱 1000文。西外宗正司衙署在福州太平寺,敦宗院 在寺西南,内设宗学。教授住寺东北。绍兴十三年 (1 143年),朝廷批准西外宗学教授李苦虎的申请, 宗学教授3年一任,“所有就任、磨勘及荐举等 事,许依州学教授条例施行”。[121 同时,南宋对宗室也实行“右文”的政策,自 绍兴三十一年起,两宗官多用文臣,朝廷确定了由 文官担任知宗官员的大政方针。据载,绍兴三十一 年之前担任知宗正司事的官员多有武职,如时任知 西外宗正事的士街是崇庆军节度使,知南外宗正事 的士雪是建宁军茚度使,比较骄横,士街等为了从 事海上贸易牟利,强市海舟为人所诉。 “右谏议大 夫何溥奏其事,因请申严两宗司兴贩蕃舶之禁。不 惟官课增而民业广,庶几铜钱出界之令可以必行。 仍乞择宗英往代其任。诏大宗正司更选宗室二人。 既而言者以为南班至少,请择内外宗室文武之廉正 者更主之。乃命左朝散大夫士初知西外宗正事,直 敷文阁主管台州崇道观子游知南外宗正事。自是两 宗官率多用文臣矣。”113j这一点对于推进宗学发展 45 是一个很重要的促进因素。 宗学的经费较有保障,宗学经费除由朝廷拨 给少量专款外,主要由地方财政供给, “绍兴三 年(1133年),泉州宗子349人;绍定五年(1232 年),宗子2300人,每年泉州要负担宗学经费l4 万贯多钱。”【 4]乾道二年(1 166年)十二月,朝廷批 准西外宗正司申请,按南外宗学已实行的办法, 在每月颁给宗子将仕郎的续纸内拔出一道,按价 变卖,专作宗学经费。 宗学生的待遇,除生活费由官府供给外,在 学2年,学习成绩和表现好的可免参加地方的解 试,直接送中央参加省试。绍兴十七年(1147年), 西外宗子子涣,绍兴三十年(1 160年),南外宗子学 渝、公迥,因“文艺卓然,众所推誉”,免文解一 次。绍兴十三年(1 143年),南外宗学学渝李辅免文 解一次。参加解试和省试的宗子有格外照顾,这 些都是南宋宗学有如此成效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l】陈泗东.幸园笔耕录(下册)fM】.厦门:鹭江出版社, 20o3.6o3. 【3】纪昀.鲍彪.吴兢.燕翼诒谋录卷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4】李心传(宋).徐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一一甲集[M】.北 京:中华书局,2000. 【5】钱大群.唐律疏议新注【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o7. [6宋.李心传.徐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一一甲集.6】大宗正司 两外宗废置[M】.北京:中华书局,2000 【7】脱脱(宋).宋史:卷二百四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 1986. 『8】梁克家(宋).淳熙三山志.卷第三十一.人物类六[z】.福 州:海风出版社.2000.8.445. 【9】梁克家(宋).淳熙三山志.卷第三十三.寺观类--[z].福 州:海风出版社,2000.8.519. 【l0】李心传(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四【M】.北 京:中华书局,1988.8. 【1l】纪昀.真德秀(宋).西山文集.卷四十三【M】.台北:台湾 商务印书馆,1983. 【l2】苗书梅.宋会要辑稿大学出版社,2001. 五十四册,崇儒--[M].开封:河南 【13】李心传(宋).建炎以来系年要绿卷188[M].北京:中华 书局,1988.。 【l4】石益.福建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 福建省志・教育志.方志出版社,1998.34. 【2】泉州赵宋南外宗正司研究会.南外天源赵氏族谱.泉州市印 刷广告公司,1994.12.3. (责任编辑:郑涵) Activities of Zhao Song imperial clan by the Clefts of Fuzhou Osan Zhang chunla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108) Abstract:there are Three Kingdom Mountains in Fuzhou city,Osan is particularly famous,many famous scholars left some dazzling array of Clifs from the Tang Dynasty,Clifs of Song are existing 35,Lost 40,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with the West Clan Division moved to Fuzhou,Osan also left traces of a large number of Activities of Zhao Song imperial clan.from Osan Cliffs,we can glimpse the managemen of Zhao Song imperial clan;the situation of Zhao Song imperial clan Shelter in Fuzhou in Fuzhou;the school situation of West Clan and s0 on. Key Words:Osan;Cliffs;West C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