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巧英
(河南新郑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新郑)
·临床监护·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Picc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得出结论: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导管的护理有很大关系,加强护
理人员对置管技术及并发症的原因和护理措施的掌握,重视对病人的宣教,做好导管的维护,可以有效地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
关键词:Picc;护理;并发症;使用寿命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1671-3141.2016.60.258
0 引言
PICC是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简称。该技术的特点为:操作快速、方便、维护简单、不对患者日常活动造成限制等,被广泛应用在恶性肿瘤患者的化疗当中[1]。PICC不同于周围静脉穿刺,如处理不当也可造成并发症,增加病人的痛苦,甚至影响治疗效果。现就PICC在肿瘤病人中的应用及相关护理综述如下:
1 操作及相关注意事项
1.1 1.1.1 置管前准备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Picc
提供足够的信息以让患者作出决定,无强迫性。由医生下医嘱,与患者签订PICC协议包。由注册护士操作,持有PICC培训合格证书。1.1.2 注重心理疏导
增加和患者的沟通交流,在取得其信任后,耐心地将PICC直管的相关知识解释清楚,使患者对此加以正确的认识,使患者因对此缺乏正确了解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得以消除。同时,让一些行PICC置管的患者现场传授给患者一些经验,鼓励他们相互交流,使患者在置管时真正做到身心放松。
1.1.3 置管前的评估
在预定插管部位有放射治疗史、静脉血栓形成史、外伤史、插管途径有感染源等禁忌置管。严格选择适宜置管的血管,避免给患者带来肉体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损失。
1.2 保护好预穿刺血管
PICC置管成功的关键在于穿刺成功,所以提倡早期肘部血管较好时置管,如果病人入院准备置管注意保护肘部大血管。
1.3 导管的选择
目前国内应用的导管有美国BD公司、ARROW公司、巴德公司及德国贝朗公司的PICC导管,导管有单腔、双腔及三腔。多腔静脉导管能避免药物的配伍禁忌,但是增加了接头污染机会,所以应尽量选择单腔硅胶类导管,并且适合病人使用管腔越细越好,成人一般选择4Fr导管。
1.4 血管的选择
合理选择血管,一般情况下,贵要静脉是最佳的选择,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应当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选择合适的血管,以进行PICC置管,发挥PICC置管的作用。
2 置管操作步骤
2.1 病人的体位
协助患者采取平卧位,穿刺侧上肢外展90度,可减少血管的弯曲。有严重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的病人,可取半卧位穿刺置管,穿刺侧手臂与躯干垂直。
2.2 导管长度的测量方法
(1)常规法: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三
肋间。(2)一字法:从穿刺点至对侧胸锁关节的长度。(3)
改良法:在一字法的基础上加1-2cm。
2.3 加强局部皮肤消毒穿刺前一定要做好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的清洁,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以减少细菌污染。2.4 静脉穿刺
穿刺者一手固定皮肤,另一手以15-30度角进针行静脉穿刺,见回血,减少穿刺角度,推进1-2毫米,保持钢针针芯位置,单独向前推进外插管鞘,避免由于推进钢针造成血管壁损伤。撤出穿刺针针芯,松止血带,一手拇指固定插管鞘,食指或中指按压插管鞘末端处静脉,防止出血,另一手撤出针芯。
2.5 送管
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手套外面的滑石粉,再持导管置
入。置入腋静脉时,让患者头偏向穿刺侧,下颌向下紧贴肩膀,防止导管误入颈内静脉。送导尽量一次成功,以减少对血管内皮的机械性损伤,防止血栓形成。
2.6 导管的固定
用小方纱覆盖穿刺点,外加无菌透明敷料,并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24h。压迫穿刺点时间为一小时,同时常规抬高置管上肢20-30分钟,促进静脉回流。导管外漏部分呈S型并与圆盘一起妥善固定,防止导管受到牵拉。
2.7 更换敷贴PICC穿刺术后第1个24h须更换敷料,以后每周更换一次,建议使用无菌透明敷料。2.8 封管
限用10mL以上注射器进行封管。静推药时速度不要太快,避免高压注射冲管致导管断裂等严重并发症。正压接头应每周更换一次。
2.9 2.10 拍胸片观察导管的位置。做好护理记录。3 置管过程中异常情况的处理对策
3.1 3.1.1 送管困难
出现送管困难时可暂停片刻再送管,给予适当的血管
按摩,不可强行进入,如还不能进入,可将导管撤出少许,更换患者体位再置入。
3.1.2 尽可能选择贵要静脉,送管时动作要轻柔,一次送管1cm,以减轻对血管内皮的机械性损伤。
3.1.3 一边送管一边向导管内推注生理盐水,润滑导管和导丝,以消除血管痉挛引起的送管困难。
3.2 导管异位
为了避免导管异位的发生或者导管异位给患者造成的痛
苦,要选择合适的血管,对于置管过程中出现不适情况的患者,可以停留一点时间,对此进行几分钟的观察,导管会借助在血液中的重力漂浮作用自然下降,或者可以把导管往外拔出一点,必要时行X线定位确定,对导管位置进行重新的调整。
3.3 3.3.1 拔出导丝存在一定的困难
当发现拔出导丝存在一定的困难时,不能强行拔管,
投稿邮箱:sjzxyx88@sohu.com
318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o1.16 No.60
如有阻力暂停1-2min后再轻轻拔出。3.3.2 3.3.3 适当调整病人体位。
穿刺前用生理盐水冲管,保持导管润滑。
4 置管后常见并发症及护理
4.1 静脉炎
静脉炎的临床症状为穿刺点上方,上臂中段沿静脉走行出现红、肿、热、痛,持续数天。
之所以会出现静脉炎,其发生原因有:一是因为PICC导管的材质虽然生物相容性很好,但是对机体而言毕竟是一种异物,机体自然会对此导管产生一定程度的反应;二是在血管的同一部位错穿、多穿、穿透,屡次对血管造成损伤,造成血管内壁的炎症;三是置管初期由于术肢活动,肌肉挤压血管,血管与导管产生摩擦导致的机械性静脉炎;四是置管术中使用的无菌手套上附有的生物粉或滑石粉进入血管,刺激血管壁导致的无菌性静脉炎;五是化疗药物本身有很强的刺激性。对于静脉炎的预防和发生需要采取的护理措施为:导管置入成功后,湿热敷穿刺静脉,可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发生静脉炎后,抬高患肢,减少活动,局部热敷。加强置管后的护理,置管后24h内应换药一次,此后每周换药一次,导管拖出部分勿再送入血管内,以防止局部皮肤表面细菌侵入血管,造成细菌性静脉炎。
4.2 感染
一般情况下,感染者会出现的临床症状为:穿刺点处红、肿、疼痛、有脓性分泌物,对分泌物进行培养证实为细菌感染。为了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应当采取的措施为:对护士进行相关的培训,提高其无菌操作意识,要求护士严格按照相关护理操作规程进行规范化的操作,避免因未执行无菌操作而造成的感染的发生。当发现患者出汗较多时,及时将其贴膜更换掉,并进行充分的消毒。如果发现患者穿刺处或穿刺上方出现红、肿、热、痛、分泌物有所增加时,应考虑局部感染,留取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有针对性地应用抗菌素,每日换药,可使用康惠儿透明贴,如局部感染严重,控制不理想时,可考虑
拔除导管[2]
。此外,重视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指导其掌握一些自我护理的方法,以对感染的发生加以预防。
4.3 导管堵管
导管堵塞发生的原因有:没有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正压脉
冲式封管;未定时进行规范的冲管操作等。为了对导管堵塞加以预防,需要采取的措施有:保持导管的顺畅,避免扭曲、打折;输注粘稠度较高的液体及血制品后,要用生理盐水把导管完全冲干净才能封管;输液完毕时应及时封管,封管用肝素钠稀释液行脉冲式推注。当发现患者的导管出现堵塞情况后,需要采取的护理措施为:若血栓形成性堵塞,可先用稀释肝素盐水轻柔回抽,试将凝血块从管腔抽出,或用尿激酶10万单位进行溶栓,反复回抽,使药液充分均匀充满管腔后用10毫升注射器回抽,见有回血即可,注意不可用力冲管或用导丝机械清除凝血块。
4.4 导管脱出
发生导管脱出的原因为:导管固定不合理;更换贴膜方
法错误;穿脱衣服或睡眠时意外拔出。为了对导管脱出加以
投稿邮箱:sjzxyx88@sohu.com
预防和护理,需要采取的措施有:对护士进行专门培训,合理、严格地进行导管维护,尤其是导管的固定一定要应用蝶翼交叉的方式;更换贴膜时动作应轻柔,应从下向上撕去贴膜,以避免撕贴膜时将导管带出;用袜套或护膝保护肘部;护士在固定导管时,也不宜留有过多的导管在敷贴外;教会患者及家属改良术肢衣袖,以避免穿脱上衣时将导管拔出,尤其是在睡眠时应保护好导管,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对于欠合作的患者应加强陪护。
4.5 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置管肢体液体输入不
畅,局部出现潮红、肿胀、疼痛,严重者可出现血循环障碍,甚至组织坏死。结合临床护理经验,可知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为:肿瘤病人机体多处于高凝状态,患者血管条件较差,经反复穿刺置管成功,血管内皮损伤形成血栓;导管作为异物可刺激机体产生血栓,要防止导管留置后静脉血栓的形成,PICC毕竟是一种异物,长期留置在血管中容易形成涡流,导致血栓形成。通过对PICC操作者的规范化培训,能明显减少静脉血栓的形成。为了对静脉血栓形成加以预防和护理,需要采取的措施为:每日对患者两侧上肢情况进行认真的对照,每隔几天对同一部位的上臂围进行测量,每月定时对患者的血功能、血象等进行检测,注重进行置管侧上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以便发生血管栓塞时能够及时识别,以便出现凝血功能异常时能够及时按照医嘱内容对患者进行对应的处理。此外,选择血管时,尽量选择较粗、直、充盈度好的血管,可减轻导管在血管中产生的涡流作用,避免血栓的形成;穿刺前应用肝素盐水完全浸泡并预冲洗导管,穿刺时尽可能保证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对血管内皮产生损伤。经血管超声确诊血栓形成,可给予全身溶栓药物治疗,如溶栓治疗失败,可在导管室行溶栓取栓治疗,必要时可拔除导管。
4.6 穿刺点出血
患者出现穿刺点出血的原因为:穿刺针头较粗,局部损伤较大;患者凝血功能欠佳;化疗后患者骨髓功能抑制,有出血倾向;穿刺后局部按压止血不足;患者运动过频、动作过大。为了预防和护理穿刺点出血,需要采取的措施为:置管前了解患者血常规,凝血机制检查结果;同时置管后做好宣教工作,避免不良因素发生;完成穿刺操作后,对局部进行三十分钟的加压包扎,有需要的时候,把明胶海绵覆盖在针眼处实施止血;完成置管操作后3d内不要让患者活动术肢。当发现穿刺位置有出血发生时,马上将贴膜更换掉,采用小面纱对穿刺处进行加压包扎、消毒,将血液清理掉。此外,化疗后患者的骨髓功能会受到消极的影响,血象会有所下降,及时和医生保持联系,遵医嘱行升血治疗。
总之,为了充分发挥PICC置管的作用,要重视做好相关的护理,以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确保PICC置管的效果。参考文献
[1] 秦芳,霍玉青.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
息文摘,2015,16(54):248-249.
[2] 王耘秋.肿瘤化疗患者PICC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研究[J].世界最新
医学信息文摘,2016,16(12):270-27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