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对就业困境认知的调查与分析——以武汉市大学生为例
2021-10-30
来源:意榕旅游网
当代大学生对就业困境认知的调查与分析 ——以武汉市大学生为例 毛瑁芸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63) 摘要: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卞,研究当代大学生 的就业困境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gL;政策引导;课程设置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1999年我国正式开展了高校扩招政策, 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发生的巨大的变化。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变 为大众化,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与之伴随而来的是大学生 就业率的持续下降。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其就业现 状影响着我国社会的整体发展。本文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大 学生对当前就业困境的认知情况,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贴切的解 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方案。 二.数据分析 笔者随机选取武汉市范围内350名大学生作为问卷调查对 象,总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24份,有效回收率为92.57%。 调查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分别为:一,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及所在年级;二,是了解调查对象对自身就 业形势以及自我能力的认识;三,调查对象对就业困境认知的分 析;四,调查对象对解决方案的认知情况的分析。 2.1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分析 问卷主要从两分方面调查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第一,性 别比例,调查对象男女比例大致为1_3:1,男女比例平衡,排除 了性别对调查结果的影响;第二,年级,调查对象从大一到大四 这四个年级的分布比例分别为1.62:1:1.44:1.08。 2.2调查对象对就业形势的认知情况的分析 、 当涉及到对个人就业前景的认知时,1%的调查者表示不太 清楚,19%的调查者持悲观和焦虑的态度,51%的调查者认为自 己的就业前景一般,只有29%的人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有乐观积 极的态度。大学生对自身就业情况持中立甚至怀疑态度,反映了 大学生对于自己身为就业主体应该具备的主体能动性认知的丧 失。 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对自我能力的认知进行进一步调查,数 据反映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适应能力、协作能力以及活动能力 较强,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较差。对结果进行单项分析,在能力 强项中,认为适应能力是自己强项的有184人,占总人数的 56.79%,而认为创业能力是自己强项的只有17人,占5.25%, 两者之间巨大的差距表明,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有待提高,而该种 能力也恰好是市场主体活跃性的重要表现。此外,大学生对自身 能力认知的差异性也表明,不同的大学生能力不同,对于大学生 的教育培养方法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应该因材施教,正确引 导,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具体能力,采取制定最适合他 们的培养方案。 2.3调查对象对就业困境的认知情况的分析 针对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47%的调查对象将大学生 就业困境归因于大学生自身因素,如大学生过于挑剔以及缺乏实 践能力,53%的调查对象归因于外部因素,如就业市场达到饱和、 就业机制不健全、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学校指导过于薄弱。 大学生的就业困境不能单一的归责于大学生自身或者社会高速 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而是大学生、社会和高校三方面的综合影 响。 2.4调查对象对解决方案的认知情况的分析 调查对象在对求职困境的解决方案上并未出现较大的意见 分歧,在该项调查中最高意向“加强大学生的实践经验”所占的 百分比为18%,最低意向“调整大学生就业期望值”所占百分比 为l1%,其他几项“发展经济”、“替提升求职技巧”、“提高学生 的技能”、“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国家加强政策引导”所 占的比例分别为12%,13%,14%,15%以及17%,并未出现较 大的差距。这清楚的表明,大学生就业困境的解决方案确实是需 要社会多方面的综合力量,建立一个健全综合、切实有效的就业 体系。 三.小结 基于本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困 境,要从以下几方面构建合理的解决途径。 第一,树立大学生的新型就业观,培养大学生作为求职主体 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合理分析自己的能力,准确定位,调整预期 期望,努力完善自身能力如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等,避免出现求 职过程中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 第二,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努力 做到因材施教而不是填鸭式教育,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 能让教育脱离实际变成纸上谈兵,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 就业培训或者相关的指导课程,提高学生对就业的认识以及就业 能力。 第三,用人单位尽量取缔在招聘过程中的歧视项目,如户籍 限制、性别歧视等,更有甚者公开表示不招聘应届毕业生,做到 给求职者公平公正的机会,给大学毕业生积累经验的机会和平 台。 第四,国家要完善社会就业机制,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发 展经济广开就业渠道,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 中西部以及中小企业就业,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并提供相关贷 款以及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增强大 学生主体的活性。 . 参考文献 [1】201 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13. 【2】陆学艺.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M].北京: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11. [3]王光.大学生就业观念、能力、休养的教育引导【J].思 想教育研究,2010(3). 简介:毛瑁芸,1991-08-31,女,汉,湖北省武汉市人,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写作方向:思政,社会学。 时代报告2015.3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