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及测评体系构建
系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及测评体系构建
摘要:当今世界竞争日趋激烈,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依赖于我国高等教育。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是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之所在。本文将就当代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及其测评体系构建的相关问题作一浅要的论述。 关键词:大学生 综合能力 培养 测评体系
一、当代大学生综合能力的现存状况分析 (一)、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出现一定程度的偏离
在大学,同学们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与各行各业的人都要打交道,另外人与人之间的个性相差比较大。在处理同学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大学生一般都比较注重 的是自己的想法。在计提利益面前,更加看中的是个人的利益。特别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快,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的世界,认为在网络里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 的意见,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被网络上的攀比、暴力等行为严重的抹杀了,有些学生利用网络欺骗自己的同学和朋友,做损害他人的利益的事儿,在与人交往的 时候缺少真诚,具有不正确的动机,使大学的学风受到严重的损坏。
(二)、重视理论的学习 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目前的社会竞争下毕业生都会各尽其才。考英语、计算机等级证,并取得各种各样的荣誉证书。但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这些优秀毕业生学业成绩都很好,荣誉头衔都很多,但在实际工作中动手能力太差,高分低能现象十分明显。(三)、不注重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部分大学生缺乏基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言或文字表述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在市场经济下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种交际更不能灵活处理。此外说话不诚实
做事不扎实
(四)、全面工作能力较差。
有的甚至不能用语
企业对人才的语言或文字的
缺乏自信
这些学生往往难以应付日常生活的各
部分大学毕业生职业道德意识不强
作风不踏实。
由于在学校中不注意综合能力的锻炼,来到社会这个大舞台后,我们的许多学生除了在自己的专业理论上有些基础知识外,由于其他社会知识比较缺乏,因此, 可能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难以适应。特别是社会上和单位工作中,表现在文字综合能力和语言综合表达能力、工作协调能力等方面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不能符 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当然也就难于就业。 二、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培养综合能力比专业技能更能促进其全面,可持续发展。在学校,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能使我们学习到更多知识,学会做人做事。在就业方面,2009年发布的《就业蓝皮书》中就提到:用人单位更看重的不是专业技能,而是综合能力和能力。当我们敲开职业生涯的大门,我们能否尽职尽
责,发挥专业技能特长,创造社会效益,取决于综合能力。另一方面,综合能力能让我们扮演好多元化的社会角色。专业技能或许可以让我们能就业,但综合能力却能让我们会工作,会学习,会生活。
(二)、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培养综合能力更能实现学校与学生的双赢。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它最终要达到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今天,高职教育是为塑造人服务的,我们要培养的是完整的“社会人”,而不是片面的“职业人”。顺应教改的潮流,高职教育已逐渐由“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化。当今高职院校采取的“项目化教学、创业实训”等一系列教改,不正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吗?学校培养出高素质人才,能赢得社会认可,同时,拓宽了学校的生源,吸引大批优秀教师,并得到政府的支持,形成正反馈,达到学校与学生的双赢。
(三)、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培养综合能力比专业技能更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综合能力对整体而言代表了祖国未来建设者的质量和水平,对个体而言,代表了其“人才含金量”。而高素质的高职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提高国民的综合能力尤为重要
三、大学生综合能力及其培养途径和策略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就业形势空前严峻,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并取得人生的成功,大学生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六个方面。
(一)、学习能力及培养
学习能力是大学生所应具备的最基本能力。大学生不但要善于学习书本知识,更要善于实践。一方面,大量知识特别是实践性知识是不能仅从书本获得的;另一方面,当代大学教育普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实情况使得大学生走上社会后的再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学习能力是大学生首先应具备的能力。 大学生要注意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于实践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观察学习是个体在社会现实生活中进行学习特别是实践性知识学习的基本途径。所谓观察学习,就是借由对他人行为及其后果的观察而发生的学习,它是个体许多社会行为和实践技能获得的主要途径。因此,应该重点培养大学生的观察学习能力,包括培养其选择性注意、知觉、表征和思考等各方面的能力。 (二)、交往合作能力及培养
竞争与合作是当今社会取得成功的两个基本手段,两者相辅相成,没有竞争就没有合作,没有合作也就没有竞争。大学生不但要学会竞争,更要学会合作。只懂
竞争、不懂合作的人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因此,合作能力也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非常重要的能力。事实上,用人单位都非常强调求职者的团队精神,往往把求职者的合作能力作为录用与否的重要标准。
交往能力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又一基本能力。任何领域的成功都离不开一定的人际交往,除了少数工作以外,社会上绝大多数工作的成功受到人际交往关系的决定性影响。大学生只有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融入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气氛,赢得他人的帮助与合作,获得更多机会,为取得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合作和交往能力建立在良好的观点采择能力和通情能力的基础之上。因此,培养大学生的交往合作能力,重点要放在培养其观点采择能力和通情能力上面。观点采择能力是指理解他人观点和意图的能力,通情能力则是体验他人情感,和他人产生情感共鸣的能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角色扮演、认知训练、寻求反馈等方法来培养大学生的观点采择能力和通情能力,进而发展其合作与交往能力。 (三)、表达能力及培养
表达能力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具体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图表表达能力等。这些能力既是个体专业素养的体现,也是个体与他人进行沟通、传达个人意图和展现自我的工具,对于成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更是许多其他能力如合作能力、交往能力等的基础。 大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首先,培养对于表达活动的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自身是否能够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主观判断,它将直接影响个体对于活动的投入。因此,通过培养学生对于表达活动的自我效能感,使个体积极投入到表达活动中,这是培养其表达能力的前提。其次,进行反复训练。表达能力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是大量训练的结果,因此必须在教授学生表达技巧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第三,提供反馈。反馈是个体纠正各种表达错误、提高表达能力的重要条件。在外部反馈的基础上,逐渐使学生形成内部反馈和自我反馈,从而提高其对于表达活动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 (四)、操作能力及培养
操作能力或者说动手能力,是个体将知识物质化、现实化的基本条件。在科技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对于各种现代化仪器和办公设备的熟练操作已经不再是少数专业领域人才所特有,而是一般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不论对于管理者还是一线员工而言皆是如此。因此,大学生必须将操作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
心理学研究表明,操作能力建立在程序性知识表征基础之上,因此操作能力的培养要遵循程序性知识的获得途径。具体而言,包括以下过程:首先,进行认知定向。这时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某种操作能力的要求,掌握其基本要点和难点,形成内部表征。其次,联系形成阶段。这时要重点帮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并把实际练
习与想象训练相结合,帮助其掌握科学的练习方法,学会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一系列连锁。最后,自动化阶段。学生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操作活动逐步达到自动化。这时要重点帮助学生把局部动作整合成一个整体,学会使用内部反馈,最终获得某种熟练的操作能力。 (五)、创新能力及培养
创新能力是指个体产生具有新颖性和价值性的产品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体验。当今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企业竞争的加剧、社会发展的加快,都对各种新产品、新模式、新事物的涌现提出了日益紧迫的要求,谁占据了创新的高地,谁就将在全球化竞争中占得先机。因此,创新能力日益成为企业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
目前许多研究认为,创造力的核心是发散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创新能力重点要从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入手,如培养学生的思维流畅性、新颖性、独特性等,具体包括头脑风暴法、小组训练法、表象训练法等。在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特征,如开放性、自信心、独立性等,并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
四、大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
(一)、现行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测评是指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平时考核积累,每学期评定一次,是大学生奖学金、三好生评比和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依据和参照,是一项与每一个大学生都密切相关的工作。但是,由于存在人为的完全量化等方面的缺陷,综合测评已走入一种“学生排斥,老师头疼”的尴尬境地。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测评体系系统不够完善,指标设定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德育标准概念化、体育标准模式化、奖罚标准制度化。2.测评体系系统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偏差较大3.测评体系系统操作有漏洞,不利于素质教育
(二) 大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培养合格的大学生,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构建科学、有效、实用、系统的大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便成了检验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准。 1.总结评价经验,形成科学评价方法
科学的学生评价方法一方面要有利于激励、指导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另一方面要有利于教师系统地把握学生成长的轨迹,掌握学生发展的信息,对学 生做出实时的分析与判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方法,就是要规划制定科学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并进行科学的简易化分解,避免某些指标过于原则、 抽象和概括,尽量做到具体化、行为化。测评中,要将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互动、个性评价与集中评价互补来促
进评价的科学性。在具 体的操作过程中,应在总结传统大学生综合能力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克服评价导向有“误区”、测评功能有“残缺”、测评方法“死板”、评价体系复杂、其他素质 测评难度大等缺点,运用现代化的测评方法(如建立数学模型、定量测评等),进行科学测评。 2.共建评价体系,拥有多元评价主体
一般来说,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评价还原评价客体的本来属性,真实地反映评价客体的原貌。传统的评价主体仅包括辅导员老师、同班同学。老师对学生综合 素质拥有绝对的评定“权威”;学生之间的相互评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正是评价主体单一,部分“优秀”的学生被定性为“不学无术、不务正业”之辈,遏制 了学生个性张扬。
《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这一要求实质上为大学生综合能力评价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评价主体。由老 师、同学、家长、社会、学校学生团体、社会等共同组成的测评队伍有利于多视角、全方位、客观地评价学生,让学生在正确的评价导向下获得全面发展。
3.制定评价制度,实施持续评价工作
评价制度在制定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多方的意见和建议。一套好的评价体系,还需要配备严格的执行制度才能保证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实施过程,先要进行实 验,待总结经验教训后,梯队推进评价工作的进行,最后形成标准化的评价制度。评价制度一旦形成,就要严格执行,不要因“人”为因素而影响制度的执行力,以 保证制度实施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第3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康万栋.素质教育研究述评 [J].天津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4). [3]王晓如. 素质教育:高校人才培养主旋律[J].江苏高教,1994,(6)..
[4]杨德广.大学、中专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前言.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6.
[5]许二平,姬旺华.对高校现行的大学生综合测评制度的调查分析[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1):67-6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