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论》——论日本
无论是对日本怀有厌恶、反感抑或是向往它的文化、风情,我们都停留在一个较浅的层面上。
• 索性我们拥有《日本论》这样一本深刻剖析和解读日本文化的书。
• 大抵批评一种历史民族,不在乎说他的好坏,而只要还他一个究竟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季陶先生这本书完全从此态度出发,所以做了日本人的律师,同时又做了他的审判官,而且是极公平正直不受贿托,不为势力所左右的律师审判官。
• ——胡汉民
作者简介
• 戴季陶(1891~1949)
• 名传贤,字季陶,笔名天仇(据说是指“与清廷有不共戴天之仇”之意)。原籍浙江湖州,生于四川广汉。
• 早年留学日本8年,主张“把欧洲的文化全部运到中国来,改革我们的中国”,在日本参加同盟会。
• 1912年9月,戴季陶被孙中山任为随从秘书,直到1925年3月逝世,期间“几乎无役不随”,戴季陶做过12年半的孙中山的秘书,可见孙中山对他的信任与器重,以及他对孙中山的忠诚。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先后发表《孙文主义的哲学基础》、《国民革
命与中国国民党》等文章,反对孙中山三大政策,是国民党右派的“理论家”。戴季陶在蒋介石身边前后辅佐了23年之久,他们既是上下部属关系,也是结拜兄弟。
写作背景
本书撰写于1928年中日冲突发展到尖锐化的济南事件前夕,戴季陶保持相对的冷静与客观,从多个角度分析日本,采取“有价值的批判”(胡汉民语)态度著书,且并不避谈日本优于中国之处,另外他在痛斥田中义一的大陆政策时,对中华民族衰落的现状也同样进行了反思,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日本。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
目录简括
• 中国人研究日本的必要
• 封建社会与神权思想
• 武士道精神
• 明治维新
• 军国主义
为何研究日本?
“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也不晓得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装在实验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所以他们对于中国有如此真切的认识。中国人对于自己的认识尚且如此之
不足,更遑论对于日本了。戴季陶曾说过,中国人对于日本,只是一味地排斥反对,再不肯做研究的工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中国人长期形成的意识惯性并没有根本改变,对于日本的研究更谈不上充分,这真叫做“思想上闭关自守”、“智识上的义和团”。
我劝中国人,从今以后,要切切实实的下一个研究日本的工夫。他们的性格怎么样?他们的思想怎么样?他们风俗习惯怎么样?他们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在哪里?他们生活根据在哪里?都要切实做过研究的工夫。要晓得他的过去如何,方才晓得他的现在是从哪里来的。晓得他现在的真相,方才能够推测他将来的趋向是怎样的。拿句旧话来说,“知彼知己,百战百胜”,无论是怎样反对他攻击他,总而言之,非晓得他不可。
日本人看中国,就像是看到了一面镜子。历史上,日本人曾拿着这面镜子,誓要把自己的文化发展到与镜子里的景象同样的高度,是以他们迎接鉴真东渡,让奈良的寺院保持大唐古风直到今日。
而到了1840年之后,这面镜子里出现的就是另外一面了,戴季陶在《日本论》中说:“鸦片战争和英法联军战争两件大事,更把日本全国的武士的热血,沸腾起来。一面以亡国的危险,警告国民,一面也学习不少的国际情形。所以中国在十九世纪初中叶所受外国的压迫,也是日本维新的大兴奋剂。”
中国所遭遇的战争,让中国更趋沉沦,却启动了日本走向崛起之路,这是为什么?概而言之,中国人的“大国心理”是其症结所在。不仅认为不需要向日本这样历史上受中国文明影响的边陲小国学习,就是西方,也不过是小儿科的船坚炮利而已,殊不知当一个国家的统治阶层乃至整个民族沉湎于先辈缔造的灿烂文化,以天朝上国自居,对世界范围内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熟视无睹,那么这个国家就步入危亡的境地。日本人天天对着
中国这面镜子,对此当然是心知肚明。
思想
像日本这样一个处于封闭状态的岛国,绝不容易创造世界的特殊文明,其思想的变动,当然离不了外来的感化,而接受世界的文明,却是岛国的特长。然而,每当日本借助外来文明发展起来以后,日本本土的神道总会沉渣泛起。戴季陶指出,文明是人类公有的,如果不是明白认定一个人类,认定一个世界,在世界人类的普遍性上去立足,结果一定要落到神权迷信上去。如中古时期,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印度佛教思想占了优势,日本人把中国和印度的文明化合成一种日本自己的文明,形成自己统一的民族文化。同时,日本文化要求独立的思想也增加了,于是神权学说又重新兴起。
日本人迷信他们的国家,是世界无比的国家,他们的皇室,是世界无比的统治者,他们是世
界上最优秀的“神选民族”。
就表面上看来,日本最盛的宗教是佛教,其实日本治者阶级的宗教,却是神教。
明治维新以后,在国家观念上,日本的神权思想仍然占据主流地位,西方的民权思想并没有在政治层面取得彻底的胜利。
武士道
“武士道”这一种主义,要是用今天我们的思想来批评,他的最初的事实,不用说只是一种“奴道”。武士道的观念,就是封建制度下面的食禄报恩主义。至于山鹿素行大道
寺友山那些讲“士道”“武道”内容的书籍,乃是在武士的关系加重、地位增高,已经形成了统治阶级的时候,在武士道的上面,穿上了儒家道德的衣服。其实“武士道”的最初本质,并不是出于怎样精微高远的理想,当然更不是一种特殊进步的制度。不过是封建制度下面必然发生的当然习性罢了。
我们要注意的,就是由制度论的武士道,一进而为道德论的武士道,再进而为信
仰论的武士道。到了明治时代,更由旧道德论旧信仰论的武士道,加上一种维新革命的精神,把欧洲思想,融合其中,造成一种维新时期中的政治道德的基础,这当中种种内容扩大和变迁,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在封建制度的下面,武士阶级,是社会组织的中坚。上而公卿大名,下而百姓町人,在整个的社会体系当中,武士负维持全体社会之适宜的存在发展的职责。一个方面,包含着名教宗法的特色,然而单是名教宗法,决不能保持社会生活的安定,和发扬社会生活的情趣,所以在另一个方面,更不能不具备一种人情世态的要素。所以高尚的武士生活,可以叫作“血泪生活”,血是对家主的牺牲,泪是对百姓的怜爱。我们见到德川时代的武士道之富于生活的情趣时,才可以了解武士阶级,所以能成为维新主要动力的缘故,这是研究日本的人所最宜留意的。
明治维新背景
严格的等级秩序带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这种等级森严的统治,在封闭环境下的日本,尚可维护封建统治。但1853年,美国人培理以武力叩关,幕府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日本门户被打开,主权遭破坏,日本传统的纺织业遭到打击,手工工场纷纷破产,大量工人失业;列强大量套购日本黄金,致使日本大量黄金大量外流,钱价下跌,经济混乱;人民生活日益困苦,被迫起义,反封建的斗争空前高涨。也是在此时,新兴地主和高利货商人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对自己政治
上无权的处境越来越不满;长期受幕府排挤长州、萨摩等西南诸藩,大名也不满现状;作为幕府统治基础的中下级下士,因经济状况的日趋恶化,对现实更加不满。而外来的冲击,使得本身作为幕府统治基础的中下级武士也开始对幕府不满。
矛盾已然激化,危机日益加深。反对幕府统治,要求变革社会的呼声日益强烈。一场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了。
军国主义
日本军国主义从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形成并发展,其思想渊源为古代、中世纪的日本武士道精神。而在军国主义意识支配下的武士道,对内成为毒化和控制日本国民思想的工具;对外则疯狂扩张,踏上侵略亚洲各国的道路,同时也将日本民族引向灾难,成为侵略战争的罪恶之源。
• 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完全是靠进行不间断的疯狂的侵略战争来推动的。
• 1894年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 1900年作为八国联军的主力侵犯中国;
• 1904年发动日俄战争,1914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又出兵西伯利亚;
• 1931年蓄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1937年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 1941年挑起太平洋战争。日本通过这些侵略战争,获得了巨额赔款,掠夺了被占领国家的大量财富,攫取了大片土地,其“大东亚共荣圈”的梦想似乎即将实现。
• 1931年,日本加强了国内统治,进入法西斯主义阶段。在这个阶段,日本军国主义的体制最完整,表现最狂妄,日本军国主义发展到顶峰,接着面临的就是深渊。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联合打击下,日本军国主义在1945年9月彻底垮台了。
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确立后就不断地从战争走向战争,几乎是每五年就对外用兵一次,直至其彻底败亡。
军国主义由来
• 日本军国主义同德国法西斯主义一样,是带给世界人民深重灾难的一种意识形态。
• 首先,日本军国主义有其浓重的历史根源。日本是一个军事封建色彩十分浓厚的岛国,有着一脉相承的皇国战略思维传统。日本历代的以扩张、侵略为主的理论为军国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日本长期的内战与对外扩张实践为孕育军国主义的肥沃的历史土壤。扩张政策与战略的结合产生了日本军国主义,在历史的实践中,这种军国主义不断得到深化与提升,其固有的历史特性使其在二战结束后虽遭到失败却难以从根本上被清除。
• 其次,日本军国主义有其深厚的社会根源。一方面,天皇制的确立为日本军国主义提供了制度基础,而神道教将日本军国主义推广,使其深入到日本人内心之中,成为宣扬军国主义的精神工具。两者的结合使军国主义广为传播并得到一般日本民众认可。另一方面,千百年来深刻在日本民族心灵上的武士道成为军国主义猖獗至极的助推力量。畸形发展的武士道精神已与日本军国主义融为一体,成为危及和平的危险因素。
• 最后,日本的民族特性决定了军国主义的存在。可以说,日本军国主义与日本民族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唯我独尊的特征使日本人产生民族优越感和“日本中心论”观念。这
种民族特性本身就带有扩张的自大性质,因此,民族主义走向极端容易导致军国主义的形成。
• 综上所述,日本的军国主义蕴含了太多的日本特色于其中,已成为影响日本的一种综合性的历史积淀,这在短时期内是难以消除和改变的。它就像飘荡在靖国神社周围的幽魂一样,在日本上空久久不能散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