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俊三,孙松竹
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年第3期
孙俊三,孙松竹
(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摘要:家庭教育和每个人的成长息息相关。家庭教育不仅是终身教育,还是子女对长辈的教育和亲子间的双向互动及影响,家庭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从品德影响上看,家庭教育是亲子互动的教育;从知识传递上看,家庭教育是亲子互动的教育;从情感体验上看,家庭教育是亲子互动的教育;从生活实践上看,家庭教育是亲子互动的教育。总之,家庭教育既是终身教育,也是亲子互动的教育。
关键词:家庭教育;终身教育;亲子互动
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7)03-0001-05
家庭教育,很多人认为就是父母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是年长一辈对年轻一代的教育。这种以年龄、地位的标准来认识的家庭教育,把家庭教育局限在0~18岁的时间周期内,把父母固定在教育者的空间位置上。不足18周岁的儿童或青少年由于生理、年龄等差异天生地成为了受教育对象,父母则自然地成为了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家中父母的权威致使家庭“父为子纲”,即父母都是对的,孩子必须服从,中国上下几千年来的传统家庭教育格局向来如此。但实际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人之为人的品性和才能,不仅在品德、智慧、情感方面常常优于成人,还在具体生活实践方面能给予父母一定的影响,父母和孩子之间更多时候体现为一种相互作用的教育关系。
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生活方式、情感、交流等形式,彼此间相互影响终生的一种社会活动。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教育,从人出生起就融入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即使子女满18岁,父母对子女、孩子对父母仍具有大大小小、方方面面的影响,这种影响也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还是一种亲子互动的教育。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和孩子构成了家庭生活的主体,父母和孩子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就成为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以双向互动的形式在家庭生活中真实地发生着。只要有家庭生活,就会有亲子互动,亲子互动是家庭教育得以产生并持续进行的重要媒介和有利条件。家庭教育即是终身教育,也是亲子互动的教育。
1家庭教育是亲子互动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成员间进行的教育,是家庭成员交往互动的教育。哈贝马斯认为:“交往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1\\]这表明在家庭教育中发生的交往是主体与主体之间而非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活动,不同的家庭成员在交往中能达到相互理解,并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
互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互动是指一切物质存在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互动是狭义互动,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与具体情境下,人与人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2\\]。作为一种人际间的相互作用,互动首先是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的。互动的概念最早来源于20世纪初在西方社会界兴起的一种“符号互动理论”,强调人类能够通过制造和使用符号进行交往,从而把观察社会的功能主义视角转向日常生活本身,主张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发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及社会相互作用。符号互动理论主张通过互动过程来显现社会现实,将之应用到家庭教育即指父母和子女运用符号进行互动的过
程。父母通过运用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动作等一系列象征性符号对子女施加教育影响,也通过子女所呈现的符号来了解孩子本身,当孩子经过情境分析理解到父母所发出的施教符号后,从而做出父母期待的行为,亲子间正是通过这种符号互动来修正自己的行为,完成家庭教育过程。可见,通过交往互动,家庭教育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成人对小孩的单向决定关系,它还包括孩子对成人的双向影响,即成人与子女的交流互动关系。家庭教育是一种动态的、双向互动的教育过程。
哈氏认为:“交往问题,是一种相互关系。由于这种关系是指不同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必须求助于未受干扰的主体之间的经验,通过考察不同的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间的相互理解过程,包括相互理解所需的媒介和背景。”\\[1\\]从本体论的意义上说,亲子互动是家庭教育存在的根本,没有亲子互动,家庭教育就无从谈起。同属一个家庭有机体中的核心成员,离开了家长或子女,家庭教育活动就无从开展;但即使有了父母和孩子,没有亲子间的人际互动,家庭教育还是举步维艰。因此,亲子互动作为家庭教育的中介和载体,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根本性的地位和价值,亲子互动的质量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和家庭成员各方面的发展。
2价值的协调互补
品德是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规范采取行动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或倾向\\[3\\]。一个人品德的内化和发展直接影响个人的价值选择和判断,丰富着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格的发展,成为个体成长的重要推进力量。雅斯贝尔斯说:“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4\\]品德是德育,良好的品德是社会发展对一个人的起码要求,立德树人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就发生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哈贝马斯说,社会交往行为为人们积极习得社会普遍承认的“道德规范系统”铺平了道路\\[5\\]。家庭教育是亲子互动的教育,父母和孩子正是在交往互动的基础上彼此间品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获取亲子间普遍承认的道德规范,从而实现二者共同发展和共同完善的过程。例如:在文章《羚羊木雕》中: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妈妈说的羚羊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我的。它一直放
在我桌子角上。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因为昨天我已经把它送给我的好朋友万芳了。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我小声地说。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我发现事情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
“我把它收起来了。”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因为我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你已经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我没有理由了。我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向万芳要回羚羊,心里难过极了。他们不知道,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朋友……①节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作者张之路。①
在课文节选中,虽是一则父母与子女间发生的小矛盾,但在家庭教育中,则有冲突背后的原因。冲突也是互动的一种。品德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4种因素相互作用,互为整体。知往往是行的先导,情是行的推动力,意是作为行动的保证,而行又是知、情、意的外在表现。这里有不同的价值观,母亲考虑的是物质价值,“我”考虑的是友谊价值。在父母的道德认知上,羚羊木雕是多么贵重的礼物,由此根据社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我”的言行,在基于评价所体验的道德情感的刺激下,“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但对于“我”来说,友谊更珍贵,木雕是“我们”友谊的象征,“我”不愿破坏,“我”不愿意去要。可见,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把自己作为成人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规范拿来去约束孩子,在孩子的品德培养上打上社会的烙印。而孩子总是真实的,他的言论和行为总是他内心体验的真实反映,没有考虑物质价值。与父母相比,孩子没有世俗的价值观,孩子对生活往往遵循最原始的、本真的、纯洁的价值观。因此,在品德教育过程中,孩子身上所蕴含的简单、质朴的道德品质会给父母的道德观念予以冲击,使其不断完善,即父母在对孩子施以品德影响时,孩子也在潜移默化地教育着父母,父母和孩子就在相互教育中不断完善,共同进步。亲子间的道德互动就体现在这里。
3认识的双向互动
智育自古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在家庭教育中,智育就是培养智力、养成智慧、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在传统观念中,知识的传授往往是长辈根据自己受教育的程度、自己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和积累的经验,经过自己加工概括,然后传授给下一代。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知识在传授上表现出不同的方式。美国的人类学家M.米德从文化传递的角度提出了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的概念,并指出现今巨大而急速的变化致使人类社会从前喻文化走向并喻文化,并逐渐向后喻文化转变\\[6\\],而知识作为文化的基本形式,构成了文化的主要内容。因此,在知识的习得和传授上,传统社会单向的“父与子”的教育关系多少也随之发生着变化。长辈把知识传授给晚辈,晚辈也会把知识 “反哺”给长辈,知识在传授上表现出一种双向互动的形式。比如,不久前发生在我们家饭桌上的一次家庭讨论中,针对老爸购买手机有以下讨论:
老爸说:“根据我的经验,我买手机有以下几点要求:一、我要诺基亚,因为我从前到现在一直用这个品牌,我觉的很不错;二、声音要大,电池要持久耐用,至少保证两天不充电;三、只要保证通话和信息两个功能足矣;四、外观不限。”
听到这个,坐在一旁的我忍不住说:“老爸你过时了!首先,手机属于电子产品,现在科技速度更新很快,诺基亚早在两年前就被微软公司以72亿美元收购了,早就没有这个品牌了;第二,现在流行智能机,智能机什么功能都有,区区的打电话、发短信已经满足不了现代人的需求了,由于功能增多,用电量也随之加大,现在手机基本是一天一充,想不充电,又要声音大,你买老年机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买手机要注重性价比,系统是关键。在所有手机
中,苹果的iOS操作系统是最好的,而且外型漂亮,有大小型号可供选择,就是价格有点贵。不过,现在的年轻人都争着抢着买iphone,甚至有人为了它去卖肾呢!”
听完后,老爸幽默地说:“看来我还是买老年机吧,我可不想去卖肾啊!”大家都呵呵的笑起来……
这是发生在家庭日常中的一个小片段,但却有力地证明了亲子间在知识传递上的双向互动。父亲基于自己的经验知识提出购买要求,而“我”作为女儿却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发表不同意见,并向父亲传达了最新的科技信息和购买条件。可见,在知识的习得和运用上,父亲和“我”正是经过言语的互动把知识和想法传递给对方,使亲子双方在收获信息的同时不断修正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在增加知识的同时,也活跃了亲子间的感情。不可否认,在大多数家庭中,孩子已成为家庭信息的主要来源,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郭于华就曾描述过:“孩子得自于市场、广告、同龄人的食物知识和信息,有时甚至超过长辈。”\\[7\\]老人在许多方面胜过年轻人,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在用电脑、玩手机等方面,年轻人必然胜过老年人。因此,在家庭教育中,针对知识交流方面发生的亲子互动是经常发生的事,家庭教育在知识传递上表现为亲子间的双向作用和影响。
4情感的联动双赢
所谓“人之情性,莫先於父母,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①《韩非子·五蠢》①家庭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情感的教育,是爱的教育。父母和孩子间血浓于水的亲情决定了亲子间真挚亲密的关系,同时也决定了家庭教育“以情动情”的教育特点。父母对子女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这种特殊的感情,常常以子女的喜怒哀乐为自己的情感态度;同样,孩子对父母则存在着依恋、爱戴之情,父母的情绪往往也会时时感染子女,牵动着孩子的心。正因为这种情感的感染性,才使得在家庭教育中基于情感、在亲子间发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也就越发明显和深刻。
歌手龚琳娜在代表作《忐忑》成名不久,曾与父母有过一段长达10年的心结。当时由于龚琳娜打算放弃民族音乐所带给她的诸多荣誉和安稳的工作,尝试转型走一条新音乐道路时,父母表示出对她新音乐的不理解。加之龚琳娜和外籍丈夫老罗结婚的事实,导致母女关系一度非常紧张。父母不再听她的音乐,不再相信她能够成功。除了生活中漫无目的的争吵之外,严重时母亲竟然摔下碗筷离家出走,甚至还用生病来要挟龚琳娜答应她的要求。面对母亲的不理解,龚琳娜选择理解和包容。她理解父母爱她的方式,她理解父母对她新音乐的难以接受,她开始调整自己并不停地对妈妈说,她的路她自己去闯,哪怕头破血流,也是她自己选的,那样她才会真正获得快乐。那时,龚琳娜还不忘在母亲每天都会记录的一个小黑板的右下角写上一句话,“妈妈我永远爱你!”10年过去了,龚琳娜终于解开了母亲的心结,母亲成了她新音乐的支持者,有一次突然说,“我也会唱《忐忑》呢!”说明她也开始喜欢女儿的新音乐了。龚琳娜现
在家庭关系和睦,家庭成了她事业和生活最坚强的后盾\\[8\\]。这个事例就是亲人间的情感互动。
皮亚杰认为,孩子是最富有感情的,但随着孩子年龄增大,独立意识增强,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和事业有了自己独立的理解,在审美情感上和未来规划上不一定与父母一致。父母凭借自己对子女的情感往往希望他们按照预先设定好的路走,可子女有自己独立选择的能力,处理不好,亲子间在情感上就会陷于紧张状态。在这样的情感冲突中,需要彼此理解,共同努力,需要双向互动的教育。龚琳娜选择理解母亲的苦心,悉心交流与沟通,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不会变,使母亲在情感上慢慢接受自己,逐步地与自己的情感体验趋于一致。最后,正是在这种不断的情感互动中,母亲也逐渐学会理解和接受,从而去除掉自己情感中的消极成分,达到了双方和谐共赢的状态。可以说,家庭教育就是爱的教育,父母在给予子女爱的教育的同时,子女也在以他的方式爱着父母,即父母在对子女施加影响的同时,子女
也在无形间教育着父母。家庭教育是亲子间双向互动的教育,它就存在于亲子间这种情感的亲身体验中,体现在具体、真实的生活情境中。
5实践的多元互通
生活是为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是人所有的日常活动和经历的总和。同时,生活也是家庭教育生活的基础,是家庭成员之间进行各种活动的总称。生活实践将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一切相关内容融于其中,从生活本位出发,融教育于生活,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就曾把生活教育定义为:“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家庭生活教育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的教育,以家庭生活来教育,为了家庭生活的需要和每个成员更好发展而教育。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生活实践给予亲子双方提供的教育契机,而一味地追求特定的教育形式。实际上,正是父母和孩子间的交往互动构成了家庭生活的全部内容,家庭教育就发生在家庭生活之中,互动无处不在,教育无时不有。例如:
孩子和同学到家里来看电影碟,大家也谈起生活的理想,孩子说,我们其实对生活的要求不高,坐在家里沙发上,端一杯可口可乐,看美国的大片,吾愿足矣!我说,还不高,那来的钱呢?他说,当然要工作。我说,什么样的工作是你们喜欢的呢?他说,理想的工作就是工作半天玩半天,最好!这,总是会招来我们的批评,说这是懒汉思想,总是和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归在一起。后来,他仔细对我们说,这做半天,就是做父母亲和老师安排的事;这玩半天,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看自己喜欢看的书,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玩。我一想,我们在六七十年代形成的思维方式和他们八九十年代形成的思维方式,中间的代沟是十分明显的。随时都有交锋,随时都在教学相长。在学校,我们在跟他们的教师群体一起小心地捕捉教育机会,他们也时时在调侃我们的教育,平时的斗智斗勇,烦恼多多,乐趣无限 \\[9\\]。
这里很好地证明了家庭成员间在日常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所发生的有机互动。各家庭成员正是在日常生活的相处情景之中、在具体细节中体现出家庭教育之道,展现着生活教育的意义。不管是谈理想、谈爱好、谈价值观等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基础,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都出现过的、常常发生着的必要活动。长辈和孩子间正是通过言语、肢体、态度和行为等一系列互动方式表达出彼此间的想法,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父母意识到自己也可以继续成长,家长和孩子在发展自己的同时都不断尝试着新的成长的可能性。在家庭生活中,大人有时需要忘却以往生活所根植于头脑中的根深蒂固的观念,不断地趋向于亲子生活的本身,真正像朋友一样与孩子交往,从孩子身上获得启发,使家庭教育深深地凝结在父母与孩子关系的本质中,凝结在家长与孩子情感的交融中,使得亲子间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和一个行为都变得充满教育意义。家庭教育是生活实践的教育,亲子互动就发生在普通的生活实践中。
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家庭教育是亲子互动的教育,互动过程持续人的一生;只要有家庭生活存在,亲子间的互动就会以种种形式发生着,而伴随着互动进行的家庭教育也就不会停止。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应有之义,亲子互动是家庭教育终身化的重要媒介。家庭教育既是基础教育,也是终身教育,还是亲子互动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余灵灵.哈贝马斯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2] 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4):30-34.
[3] 燕良轼.教育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4]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1991.
[5] 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二版)[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6] 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7] 郭于华.社会变迁中的儿童食品与文化传承[J].社会学研究,1998(1):37-47.
[8] 凤凰网:名人面对面跟名人聊爸妈—龚琳娜[EB/OL].(2015-06-01)[2015-07-07].http://v.ifeng.com/ent/mingxing/201506/01e237a3-2ff1-441f-bcf0-ed6717e26319.shtml.
[9] 闲莳老孙:两代人都是在对话中长大的[EB/OL].(2012-12-23)[2014-10-10].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12cfe60101dex1.html.
(责任校对游星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