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汉画像石看汉代民间信仰研究

2021-10-26 来源:意榕旅游网
从汉画像石看汉代民间信仰研究

作者:刘利利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05期

摘 要:通常情况下,汉代画像石主要指我国两汉时期在墓阙、墓室以及墓祠等墓葬建筑物中的一些具有装饰作用的石刻艺术品。这些石刻艺术品通常以刀代笔或用墨线勾勒或用彩色进行涂饰,进而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画面,承载着丰富的汉代文化,反映的文化内容非常广泛,如生产、神仙以及生活和灵异等方面。这些汉画像石蕴含着极为浓郁的汉代民间气息,使大量汉代时期的民风习俗得以保留,充分体现出汉代人们的神人信仰以及对动植物的信仰等。因此,文章从汉画像石分析和研究汉代民间信仰,一窥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关键词:汉画像石;汉代;民间信仰;分析研究

我国汉代一共经历了四百多个春秋,这一时期国家统一,幅员辽阔,经济以及文化高速发展。在这个相对稳定并且时间较长的社会环境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形成,而当时各地的民间信仰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虽然史料文献等对我国汉代各种民间信仰有一定的记载,但是并不全面和直观,而通过出土的文物汉代画像石可以更为直观、形象、生动地为现代人呈现丰富的汉代文化,有助于对汉代民间信仰的理解和研究,因此,应对汉画像石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索,从而使其更直观、全面地展现出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民间文化。 1 汉画像石社会属性研究

想要通过汉画像石来研究汉代的民间信仰,首先要明确汉画像石所描述的内容具体呈现的是汉代时期哪一阶层的文化①。而结合文化三分说理论中讲述的中间层文化归属于民俗文化的范畴,根据这一属性,能够断定汉画像石所体现的文化内容正是汉代民俗文化。

汉画像石属于一种祭祀的丧葬艺术,这种艺术主要在两汉时期流行。那时的民间艺术家通过对墓室、庙阙以及墓地祠堂等一些石质建筑材料进行各种图案以及纹饰的绘刻,达到既美观又实用的目的。而能够享用这种画像石的大都是达官显贵或强宗豪右。利用这种较为简约的形式,可以将人生百态与当时人们所信仰的神仙世界充分融合到一起,形象生动地在石头上记录下墓主自身的思想以及社会生活,从而形成一幅幅生动逼真的历史画卷。而这些画像石充分体现了当时的统治者们以古为鉴、以恶为戒以及以善为师的思想,通过墓中的画像石为世人树立良好的忠孝仁义的榜样。此外,汉画像石也能够充分体现当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热潮,同时也是炫耀财富、区分高低贵贱的一个重要标志。以吕梁市三川河流域出土的画像石为例,多数都是出自东汉晚期地方官吏以及豪强的墓葬中,这一时期正是汉画像石逐渐走向消亡的关键时期,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公元前125年,即汉武帝元朔四年,在黄河两岸设立了西河郡,从西河郡囊括的范围来看,便包含着山西吕梁地区。汉武帝以后,汉代一直遵从儒学,大为提倡孝道,并且推行了“举孝廉”制度。这使得当时的人们往往喜欢利用厚葬来博取孝的美名,以此来帮助自身入仕升官,实现飞黄腾达的目的,而能够突显厚葬的画像石墓便在西河郡广为流行,上至郡太守一級的高官,下至无官无职的地方豪绅都对此极为推崇,这使得汉画像石迎来了一个鼎盛时期。也正因此,汉画像石所能够呈现的思想以及内容也极为丰富,可以充分展现出当时的民俗文化。 例如,我国山西的吕梁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可以分两个主要类别:一是能够体现当时民众日常生活的刻图如“宾客宴饮图”“夫妻对弈图”“车骑出行图”等,二是能够表现当时民众对仙人世界向往以及信奉的刻图,如西王母图、东王公图、奇禽祥瑞图以及羽化升仙图等。此外,在我国其他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也体现了相应的内容,如“牛耕图”“冶铁图”“纺织图”等,这些图都充分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生产场景,“庖厨图”“乐舞图”“宴饮图”等则描绘了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升仙图”“神仙灵异图”等传达了汉代时期人们在信仰内容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憧憬。汉画像石能够充分体现当时的民风民俗。因此,可以通过汉画像石来深入研究和分析汉代的民间信仰。

2 从汉画像石看汉代民间信仰研究 2.1 神人信仰方面的研究

在汉代民间信仰中,神人信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汉画像石中能够看到很多有关神仙以及人的信仰题材,通过这些题材可以看出汉代人的信仰以及崇拜内容。例如,在汉画像石中西王母及东王公属于常见的题材,而汉代人所信仰以及崇拜的内容主要是西王母所掌握的不死之药,传说这种药吃了之后能够长生不老,如在《灵宪》《淮南子览冥训》中都记载后羿曾向西王母求不死之药,然而被嫦娥窃服之后奔月。这一故事在汉代引发了人们对西王母的狂热崇拜和信仰。通过研究发现,在早期以及中期的汉画像石墓中西王母都是单独存在的,而在晚期的汉画像石墓中西王母有时会与东王公对出。

例如,吕梁地区出土的大量汉画像石当中,西王母与东王公几乎都是对出,而且两者搭配的物像通常都被刻画在墓门的门框石和相应墓室的竖框石当中,吕梁地区汉画像石中两者的配置通常会呈现出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与门吏组合出现。如石盘汉墓门框石,该门框石的画像中,左门框中刻画的是西王母和门吏,而且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刻画的是西王母,西王母头顶华盖,身穿宽袖长袍,其面向右侧,而且手中拿着芝药,整体是坐于高座之上。下层刻画的是一个门吏,头戴一个介帻,身上穿的是一件长袍,左手持慧,做垂首恭立状。在石盘汉墓门框石的右门框中是东王公和一个门吏的刻图,同样分上下两层,上层为东王公,下层为门吏,两者服饰、形态皆有不同,东王公形态略显尊贵,门吏同样恭立迎候(图1)。

二是与奇禽异兽及兽首神人组合出现。在汉代民众的眼中,西王母居住的昆仑山里面万物皆有,如三足乌以及青鸟等神禽、天马神兽,还有代表着长生不老的蟾蜍以及月兔。通过这些图像都深刻地传达出昆仑山中存在的长生不老的神秘感以及蕴含的神性。

例如,吕梁离石马茂庄出土的一面竖框石,该竖框石的左侧部分上层刻画的便是西王母,形象基本与石盘汉墓竖框石相同,但是肩膀生有羽翼。而在下层却刻画着一个牛首神人,其身穿长袍,手持一个符节。而该竖框石右侧的上层刻画的便是东王公,同样肩膀生有羽翼,在该竖框石的下层刻画的是一个鸡首神人,同样手持符节。

关于西王母和东王公的传说可谓是源远流长,而且在汉代构建的整个神仙体系当中,西王母占据着非常高的地位,因为她的手中掌握着不死之药,而且自身也拥有能够让人长生不老的无穷法力,所以在汉代的神话体系中,西王母一直都是主神。而到了西汉中期之后,在逐渐演变的过程中,西王母的主神地位一直在不断地得到巩固,这使得汉代时期对神人的信仰愈发集中在对西王母的崇拜,同时对于以西王母为主的整个神仙体系也有着极为虔诚的信奉。东王公的出现比西王母晚很多,大约在东汉的章帝与和帝之间出现。东汉初期,道教极其盛行,所以当时的汉人结合道教中的“阴阳”学说,给主神西王母配置了一个男仙,这个男仙便是东王公。从这里开始,在汉代的神话体系当中便出现了两位主神,一是西王母,二是东王公,而随着不断地发展以及演变,各种奇禽异兽以及神木仙草等逐渐结合到了两位主神的神话体系当中,进而使得整个神话体系更为复杂、丰富。而在汉代古墓中刻画的西王母以及东王公两位主神,无论是单出还是对出都充分表达了当时人民极其渴望在死后能够羽化成仙,前往西王母所统领的仙人世界,这种美好的愿望,生动、深刻地表达了汉代民众对神人的信仰。 2.2 动植物信仰方面的研究

我国的艺术精神一直以来都植根于文化的深厚土壤中,而人们对于动物的信仰,也在我国文化的演变过程中不断地发生着显著的变化①。如在远古土著时代拥有图腾意识,在楚地拥有比较奇丽的生命崇拜,而在汉画艺术当中则出现了神秘的飞动物艺术形式,经过分析和研究能

够理出中国古代艺术特征以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同时也能够清楚地看到古代人们对动物信仰的变化。

对于汉代人来说,在动物信仰方面,图腾意识逐渐淡化,并且摆脱了对原始狩猎的动物崇拜。汉代人通常会站在一个功利的角度将所信仰的动物神灵化,主观上认为这些动物具备着“超人”的力量,并且能够利用这些力量给人们自身带来好运。

例如,龙的形象在汉画像石中几乎随处可见,如行龙、应龙以及苍龙等,丰富多样的龙表现形式体现了汉代人对龙的狂热信仰和崇拜。《说文》中对龙的描述,“乃鳞虫之长,可长可短、可幽可明、可细可巨,在春分登天,在秋分潜渊。”从这种描述中不难发现龙这种生物变化莫测,而且龙还能够驱邪避不凶,在《论衡解除篇》以及汉铜镜中都能够看到有关这一方面的描述。除此之外,龙还能够乘骑升天,如《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于首山采铜,在荆山下铸成鼎,鼎成之后,有龍须垂下迎接黄帝,之后黄帝随群臣一共七十余人乘龙而去。而在河南南阳曾出土汉画像石上刻有羽人骑龙的画面,这些都反映了汉代人对于龙的信仰。

通过对动物神灵化而逐渐萌发的飞动物使得我国汉画艺术有了更多的生机和活力,这种飞动物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汉代不仅应用在汉画像石墓中,在其他建筑、绘画以及雕刻等方面都有所运用,使得我国古典建筑呈现出一种在天地间的飞动之姿,并且利用流畅的曲线来展现出一种腾空升天的力量以及运动形态。如汉画像石中所刻画的龙便如同贯天彩虹,整体以流线般的感觉呈现在画面上,这些都深刻地体现出汉代人典型的动物信仰,并且具备高超精湛、幻想丰富以及生机蓬勃的汉画艺术。

在植物信仰方面,汉代人也表现出非常强烈的丰富性,在汉画像石中经常有所体现。例如,灵芝。这种野生菌类植物有一定的药物作用,所以在很久之前我国就对其加以利用,直到秦汉时期,随着神仙思想不断成熟,灵芝逐渐成为当时人们极为信仰和崇拜的仙草。对此,相关史料文献也有所记载,如《西京赋》《灵芝篇》、汉代张衡《思玄赋》等,虽然汉代时灵芝的名称还没有明确的规范,但是这些记载能够体现当时人们对灵芝的信仰和崇拜。再如四川新津崖墓石函的侧面便有一块汉画像石,上面刻画的是两仙人六博,其中一仙人背着一个多枝植物,蘑菇状冠,推测应该是灵芝,而在南阳汉画像石当中,一些较为常见的女娲以及伏羲手中所持有的曲茎蘑菇状物,通常都被解释为灵芝。这些都是对汉代人灵芝信仰的真实写照。 2.3 泛神信仰以及泛思想融合

通过汉画像石能够充分反映汉代人的思想观念以及信仰共识,在汉画像石中佛儒道思想构成了汉画的主要表现题材以及内容,其中儒家多以讲经图、祥瑞图以及忠孝图等形式出现,道家思想则以升仙图以及辟鬼图等形式出现,佛教思想主要表现在和大象等有关的图像中。此外,汉画像石还充分体现了汉代盛行的阴阳五行思想和谶纬之学,而这一点与泛神论以及祖先崇拜等有着密切关联,汉代民间泛神信仰极为明显,从汉画像石中便能够反映当时民间所信仰

的神灵极多,而且形成了一定的神灵系统,如以西王母为主神的系统,在其身旁围绕着三青鸟、玉兔以及龙等,甚至女娲以及伏羲在这一系统中都属于从属地位。 3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汉画像石墓的社会属性分析,能够明确汉代画像石所描述的内容多为汉代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真实写照,而对此进行研究和分析能够发现汉代人对于神人、动物以及植物的信仰是基于泛思想融合下的泛神信仰,充分体现了汉代人对未知世界的幻想和憧憬,同时也反映了汉代人的辟邪避凶以及祈福纳祥的思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