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家庭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经济条件及个体文化的差异,家庭所扮演的教育角色也形色各异。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着诸多误区,影响了其作用的有效发挥。本文就现代家庭教育的误区表现,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家庭教育; 误区; 原因; 对策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老师。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接触的时间和机会最多,父母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父母的教诲引导孩子从小走到大,对孩子今后的成功有着重大深远的意义。家庭教育作为孩子通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和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现代家庭教育中的误区表现
由于家庭教育是以一个个家庭为单位进行的,而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家长大多不具备科学的家教知识,在实践中往往凭个人直觉和某些传统经验来施教,这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产生了很多误区。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六大方面。
(一)重视智力开发,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1.重知识培养,脱离生活实践,部分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差
许多家长对发展孩子智力所投入的物力和心血可谓是竭尽全力,而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却大大地忽视了,导致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乃至道德水准都出现了
下降趋势。许多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希望孩子有一技之长,至于孩子在学校和社会上的品德表现如何,则很少关心,以为有了知识,将来就能成“才”。这实在是一种极大的误解。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因素培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这使得青少年中体壮如牛却胆小如鼠、意志薄弱;腰圆膀宽却自私自利、心胸狭窄;知识丰富却能力低下;夜郎自大者比比皆是。即使是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一些学生家长,他们也认为对孩子进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应该是学校的义务,而不是家庭教育的中心。
2.重智商,轻情商
情商指的是一种发掘情绪、情感的潜能、并运用它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品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指出:人要获得成功,智商的作用占20%,情商的作用占80%。其实,提高情商才是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内涵。
情商的培养需要教育者在未成年的孩子身上培养出一些关键的品质,如安全感、信任感、自主、勤奋、意志、爱……以及让孩子了解社会的期待,学会各种角色的扮演等等。而这些品质是需要教育者花时间,费精力,并要从孩童时期着手才能够很好地培养出来的。
家长对孩子智商的培养都非常重视,甚至过分地重视。大都认为孩子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情商”待走上社会自会提高;有的则认为培养情商非分内之事。这种无知和不负责任是导致我们的社会普遍情商偏低的主要原因。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高分低能”就是重智商、轻情商的产物,在众多独生子女身上这个问题也很突出。
(二)盲目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忽视孩子的兴趣和承受能力
当前社会竞争以及就业困难诸因素,使不少家长把期望或赌注全压在孩子上大学上。
家长把作业负担认作是子女成才或上大学的必然,巴不得子女一天24小时都在学习。课外书、电视不让看,家务事不让干,孩子在家里的时间被父母安排得满满的,孩子连短暂喘息的空也没有。这样势必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孩子学习的效果未必就佳。
人的智能结构是存在差异的,而现代家长对孩子大都抱有很高的期望,有些家长不顾孩子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能力状况,不管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尊重科学,不因材施教,不顾孩子个人的愿望,在孩子毫无内在动机的情况下,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去教育、改造孩子,强迫孩子学这学那,强行塑造。家长如果单凭自己的意愿去塑造孩子,有可能扼杀孩子的个性,甚至酿成悲剧。
近几年悄然出现的家庭教师,越来越受到家长们的青睐。许多研究已经揭示,过多的家教辅导,存在着容易增加学业负担,使学生形成厌学心理的弊端;易使孩子养成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
(三)部分家庭教育方式不佳,导致子女心理健康欠佳
从目前家庭教育的发展状况看,不少家长对自己孩子的了解还停留在物质需求和身体一般状况这个层次,对孩子的精神、心理发展不太注意。对如何了解孩子,也存在主观、随意、缺乏沟通、专制、轻信等问题。这样一来孩子心理可能发生问题。
有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这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并降低了孩子的责任感及抗挫折能力,结果是培养出的孩子懦弱、依赖与无能。这种个性心理特征熄灭了孩子的创造欲望,处处需要别人指点与帮助,时间长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很大的打击。生活在这种家庭中的孩子,一旦需要独立面对生活中的所有问题时,会发现自己还没有学会读书和考试之外的许多重要的事情。由于环境适应困难、人际交往不和谐
带来的心理困扰也就在所难免。
有的父母对孩子学习期望值过高,孩子经过努力满足不了家长的期望,会丧失上进心,产生自卑感,心理上蒙盖着一种失败者的压抑感、压力感、焦虑感、委屈感等不良心理,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不利。
有的父母教育方式不当,出言不逊,经常打骂孩子,动辄训斥,这样一来一方面可能使孩子的性格压抑、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的能力,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同时也可能使孩子像父母一样粗鲁、冷酷,没有教养。
(四)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子女的恶劣影响
家庭环境的好坏对孩子的成长非常关键。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均受到极大的影响。一方面一些家庭由于夫妻关系紧张而误教。有些家长常常当着孩子的面互相攻击、谩骂、揭短,孩子心目中的偶像顷刻间被打得粉碎,久而久之,孩子也慢慢学会了用争吵、打骂等方式来解决与同学、伙伴间的矛盾冲突,继而形成随便侮辱人格、不尊重他人等恶劣品质;更有些家长因夫妻间关系紧张而一时又难于彻底解决时,就拿孩子当出气筒,或对子女态度冷漠,使子女感情上受到伤害,自尊心也受到挫折,以至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性格变得或自卑萎缩,或偏激易怒。
另一方面由单亲而失教,在一些离异、丧偶的家庭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有些家长离异后为了争取孩子的偏爱,过分满足孩子的要求,娇宠溺爱。或出于补偿心理,对孩子有求必应,生怕再次挫伤了孩子的心灵。这种娇纵的教育方式,使一些孩子的物欲、私欲不断膨胀;二是在一些丧偶家庭中,有些单亲为生活四处奔波,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甚至还会留一大堆家务给孩子做,致使孩子无心思也无时间再去好好学习。
此外,丧偶家庭的子女会因受到其他同学的偏见、歧视、误解而产生低人一等的心理压力,以致他们无法再集中精力学习。
此外,学校的教育效果由于父母错误的言行大打折扣。在家庭中,父母的行为方式各式各样,对孩子的影响重大。不良的言行,会离散、削弱了学校的德育效能。有的父母对长辈不孝;有的父母与邻里关系不和,关系紧张,甚至大打出手;有的父母背后说张家长、道李家短;有的父母平时仪表不端;有的父母在单位上混天度日,贪吃多占,手脚不干不净;有的则行贿受贿;还有的父母文化品味低下等等。所有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校的德育效果大打折扣。
(五)部分家庭存在着教育过度化的倾向
在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种家庭教育过度化的倾向。它主要表现在:
1.过高期望。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期望过于理想。把自己的愿望全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甚至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理想的替身,完全不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让其参加各种学习班、培训班,请家教、买各种资料。认为与孩子学习无关的,则横加干涉。这种不面对现实的高期望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压力,会使孩子“望而生畏”,丧失上进的勇气。
2.过度保护。有的父母对孩子百般侍候。孩子的长祖辈也不甘落后,众星捧月,形成了“四二一”家庭模式。孩子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过多、过分的保护,在孩子和社会之间竖起了一道保护墙,使孩子在无形中远离了社会,长大以后难以适应社会。过度保护、包办代替,使孩子成了长不大的孩子,单向的爱使他们的行为能力都退化了。
3.拔苗助长。许多家长迷信所谓的“天才教育”、“早期教育”,不顾孩子的特点,进行成人化教育。比如孩子刚学会说话,就教他们认字、背古诗、算术、学外语;还未上学就先学习小学的课程;未进初中就提前学习中学的课程。医学研究表明,过早地给孩子的大脑加重负担会使大脑过分早熟,当孩子进入青少年时期后,大脑很容易产生疲劳和惰性,反而影响孩子智力的发展,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
(六)家庭教育重视不足
近年来,国人的家庭教育意识增强了,可是依然有许多父母不重视家庭教育。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太小,教育是以后的事”、“树大自然直”。更有甚者,认为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往往对孩子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任其发展、放任自流。
不少家庭认为,贤妻良母就应该在家“相夫教子”,所以家教的重任也就落在母亲身上。却不知,家庭教育必须是父母共同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调查显示,父亲的学历总体高于母亲的学历,他们在培养儿童兴趣、开发智力方面比母亲有优势,在孩子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起着重要作用。而很多家庭却忽视了父亲在家教中的作用。
有一些家长,或忙于工作和学习,或忙于赚钱,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便不惜重金聘请家庭教师,既辅导孩于学习,又负责照管孩子,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都推给家庭教师。
二、产生误区的原因分析
(一)家长自身素质欠佳
1.部分家长缺乏基本的家教常识
大部分家长只愿意让孩子学习,不知道或者不愿意自己学习,以至于缺乏基本的家教常识,犯一些明显的错误;部分家长对已经出现的明显不良家庭教育问题,也不能及时发现,更谈不上给予重视和指导。在这种条件下,即使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有问题,也不知道如何着手解决,既使处理了,也因处理不当加大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难度。
2.家长不良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长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等因素控制和主导着家庭成员的情感行为,他们的喜怒哀乐,会在家庭中表现和宣泄,如果家长没有足够的宽容接纳态度,这种消极情绪就会转嫁给孩子;如果父母给孩子传递了健康的情绪,就有助于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二)家长教育观念与方式欠佳
1.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错位
现代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一体,三者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却各有特点。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它侧重于道德教育,教孩子怎样做人、怎样生活。这种教育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来实施的。但是,不少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不正确。由于教育观念错位,家庭教育的内容也就偏离了。许多家长不顾子女的实际,加重子女学习负担,把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文化教学的延伸。子女的智力开发固然重要,但实践证明,家庭给子女影响最大的是德育,离开德育的智力开发是无益的。
2.错误的子女教育观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把对孩子的教育看成是自家的私事,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这种把子女当私有物进行培养的观念,使得一些家长对正当、合理、科学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不予积极配合。一些家长自认为自己对孩子实施的是现代教育。其实不然,为数不少的家长受传统文化和思想的浸染,骨子里仍存在着不少封建的东西,他们“望子成龙”的心态稳定及沉重,又缺乏正确的人生观,认为孩子上好学校考高分就能成才。这些陈旧的落后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也是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原因之一。
3.教育方式有缺陷
很多家长所采用的教育方式往往和科学的方式不一致,甚至是背道而驰。教育方式不当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对孩子过分的保护,什么事情都包办代替,造成很多年轻人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孩子过分监督,什么都画地为牢,这样的孩子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孩子过分的严厉惩罚,即采取传统的打骂式,这种方式会导致两种结果,一种是适应能力差,一种就是暴躁野蛮。这些不合格的教育方式带来的结果就是年轻人的承受挫折能力差,适应能力差。
(三)家庭教育环境欠佳
1.家庭结构不稳定
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而这种最起码的需求在一些学生身上也难以得到满足。一些学生的家庭处于不稳定状态。有资料表明,离异家庭的子女,走
入歧途的年龄明显提前(正常儿童为13.3岁,缺损家庭的儿童为11.9岁)。父母离婚后,子女会感情失落,憎恶生活,逆反心理骤生。大多数离婚家庭对未成年子女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所有这一切都对学生的品德、学习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2.家庭成员间关系紧张
家庭成员间关系紧张会导致其子女产生不良心理因素。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子女,他们耳濡目染家庭成员的勾心斗角,损人利己及漫骂殴打,往往错误地理解与认识人和生活,感到人都是自私冷酷的,世界是弱肉强食的,从而产生不良心理因素。同时家庭成员间关系紧张不会使子女受到良好教育,家庭成员间敌视对立,在教育子女上,很难有一致意见;家庭成员将主要精力放在彼此争斗上,忽视对子女教育,任子女自由发展,容易使他们养成不良习惯,有可能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社会因素的影响
1.竞争的社会激烈促使家长的危机意识加强,对孩子的希望过高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具有超前的危机意识,以至从现在的小缺点就推出孩子将来必然失败的命运。家长的紧张心理最后都转化成了孩子头上的压力。
很多家庭的教育急功近利,家长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强加给孩子。有些父母出于一种补偿心态,期待孩子能实现自己年轻时的愿望。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很多人把孩子当成了弥补自己人生遗憾的工具,强迫他们做这做那,希望孩子达到或超过自己。有些事业比较成功的父母容易以自己的尺度规划孩子的前程,认为孩子不如自己便是失败。
2.大众评价定势促使家长之间盲目攀比孩子的成绩
父母用熟悉的同学或同龄儿童的优良表现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作为一种教育策略,如果使用得当,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相当多的家长攀比心理膨胀,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随意选择评价标准,盲目攀比,错位比较。其结果是孩子的个性消失,成长为顺从的“乖兔子”,抑或是孩子的个性扭曲,成长为叛逆的“坏豺狼”。
三、应对误区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1.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教育,而不是书本或分数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它侧重于道德教育,应该教会孩子怎样做人、怎样生活。这种教育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家长对子女科学的教养方式和和谐的家庭氛围来实施的。家长要把目光从关注分数转到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上。必须注意的是,无论是成人还是成才,道德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都至关重要。俗话说“德启智,勤补拙”,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在全面发展的要求下,将品德、个性培养放在首位,这样才是对孩子真正的关爱,孩子也才能有保障成才成人。
2.为孩子建立正常的生活秩序,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及学习习惯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坚强的意志品质克服各种挫折,而坚强的意志品质,是通过有条不紊的生活实践培养出来的。如:指导孩子安排好日常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整理自己的书桌、叠被子、洗袜子、洗手绢等,提高生活自理能
力,而且要从严要求,从小做起,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学习习惯是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的基本保证。要让孩子入学后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学习用品要准备好,带齐全;听到铃响要按时进课堂;认真做作业,按时交作业;保护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和爱惜书籍和学习用品的好习惯。
注意培养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不要认为教育孩子就是教给孩子知识,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有些农村的家长,没有多少文化,看起来不可能教给孩子什么东西,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与孩子交往时有意或无意地培养了孩子的兴趣。
3.以开放的态度和平常心对待孩子成长,加强孩子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
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要常对孩子说:你能行!放手让孩子去实践,让孩子品尝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滋味。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特别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遭遇挫折时,要冷静地分析原因,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从中找到适合孩子发展的优势方向,并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点燃孩子的智慧火花。孩子一旦学有所长,就会信心大增,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还会带动其他方面的学习积极性。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应从小开始把孩子作为社会成员来培养,遇到问题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遇到困难让孩子自己去克服,家长不能越俎代庖。过度的呵护其实是害了孩子。家长要敢于放手,给孩子以锻炼的机会。让孩子接触社会,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他们感悟世间的真、善、美,从而获得生存能力。家长要及时指导和帮助孩子。教给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处理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增强他们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与能力。家长还应要求孩子不断积累生存的经验。随着经验的不断增加,孩子的羽翼就会逐渐丰满,生存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二)创造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
1.父母重视提高自身的品行修养,为子女树立榜样
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孩子性格、品德发展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家长要有高尚的品德,有理想,有积极的人生观;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在社会上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讲究文明礼貌,作风正派,为人正直,是非分明,胸怀坦荡,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等等。其次家长要努力提高文化科技知识水平。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孩子的良师,为孩子做个好榜样。再次家长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家长的情绪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直接作用。家长要有开朗的个性,要与人为善、富于同情心、和蔼可亲,要保持一贯常态的稳定情绪,这对孩子从小形成一种健康的情感是很有益处的。家长还应具备坚强的性格,遇到困难敢于碰硬,善于动脑去解决,不达目的不罢休,这对形成孩子坚强的个性、勇于战胜挫折的心理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家长还应具备各种兴趣,在工作之余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等,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2.建立平等对话关系,创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首先要有一个和睦美满的家庭, “家和万事兴”。家庭成员相互之间的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是治家、教子的基本条件。其次对子女既尊重爱护,又严格要求。严而有格,爱而有度,这也是良好家庭氛围的一个重要内容。第三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长应尽最大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美观的读书学习环境。第四家长要有民主作风。作为家长,应该尊重家庭成员的独立人格。父母在孩子面前作风民主,和蔼可亲,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会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家庭特别是一个有民主气氛的健康家庭往往被人们称为“心灵的港湾”,在这个温暖的港湾里,孩子才能快乐而自信地成长。
3.加强与子女情感交流,理解和尊重孩子
了解孩子教育孩子的关键是尊重孩子。家长和孩子之间要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孩子的思想、情感、愿望应得到充分的理解。在家庭教育中作为父母一定要放下“架子”,做孩子的朋友,经常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愿望、需要,从而才能对孩子加以正确的引导。家长要真正的了解孩子所想、孩子所需,去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听听孩子的意见,多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遵循家庭教育规律
要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教育。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教育原则,也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方法。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教育方法,只有针对孩子个体有效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就是适应于每一个家长的教育方法,其核心含义是教育要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去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要求我们要扬其所长,量力而行,要求适度。父母望子成龙当然无可厚非,但由于不同的孩子在智力、体力、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真正能成“龙”成“凤”的孩子只是少数。所以,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的孩子非常重要,既要着眼于未来,发现兴趣,培养兴趣,又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如果你的孩子专注于某一兴趣,就要积极引导,着力培养。
(四)各级教育机构加大对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
各级教育机构要积极开展各种融知识性、科学性、互动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新颖活泼、寓教于乐的家庭教育宣传活动,向家长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科学的教子方法;开展家庭教育咨询服务,建立固定的家庭教育咨询机构,为广大家长解疑答惑;各级教育机构应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加大家庭教育宣传报道力度,高质量地办好家庭教育节目;还可充
分利用网络优势,在各有关网站上增设或完善家庭教育主页,开辟多种形式的宣传、咨询、交流栏目,逐步形成网络家庭教育宣传指导的特色。
各类学校要尽量开办家长学校,因为开办家长学校是改善家庭教育方式较好的途径,它比一些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宣传对家长的影响更具有指导意义。各级各类家长学校要按照有关要求,加强规范管理,提高办学质量,通过较为系统、科学的指导,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
(五)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配合
首先,三种教育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因为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方面以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形式占据了孩子的整个生活,无论哪一方面出现空白,都将使孩子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放任自流,从而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就有可能乘虚而入。其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孩子在学校受到的思想道德教育,会被家长或朋友的几句话冲得一干二净,而孩子在家中受到的思想熏陶,会被社会上的某些不健康的东西弄得昏头转向,给他们的思想造成极大的混乱。第三,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仅在时空上有所不同,而且在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和效果上也各有特点。因此,三者的协调配合,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作用的互补,从而加强对孩子教育的有效性。与家庭教育比较起来,学校教育具有更强的计划性、统一性和系统性等特点,它有利于孩子较为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多样性,实用性,补偿性的特点,其教育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有利于孩子了解自然和社会,发展不同的兴趣爱好,培育健康的人格。这三者结合其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教
育过程中的基础地位要求我们应积极探索其规律和特点,深刻反思当代中国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误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尊重个体差异,努力走出误区,为孩子明天健康的成长多奉献一份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