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6老山界

2021-05-05 来源:意榕旅游网
6 老山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识记重点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本文主旨,培养良好的阅读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师生合作研究的方法,共同赏析精彩语段,分析生动的景物描写。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认识长征精神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苦,感悟红军长征的乐观的精神。 2.学习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的方法。

教学难点 赏析重点语段,体会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毛主席的诗《七律 ·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 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 它也被称为老山界。 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 最难翻越的山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老山界》 ,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陆定一(1906—1996),1906年6月 9日出生于江苏无锡, 无产阶级革命家。 代表作有《金 色的鱼钩》《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 《老山界》等。

2.背景资料

1934 年 10 月,中央革命根据地 (江西 )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主力三万六千多人连 续突破敌人

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

12 月间穿过老山界,又以超乎寻常的勇毅,突破乌

410 个团和无数武装的围追

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险,爬雪山,过草地,先后击溃敌兵

堵截,于 1935年 10月,胜利到达峡北, 与峡北红军会合,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 征。老山界是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惊惶.(hu áng)

苛.捐杂税 (kē)

缴.(ji ǎ) o

酣.然入梦 (hān) 蜷.(qu án) 呜咽.(y è)

(2)词语释义 惊惶:惊慌,恐惧。

攀谈:闲谈。

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 缴:交纳,交付。 酣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蜷:弯曲。

细切: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呜咽: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 三、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什么题材的文章?记叙了什么事?

答案示例: 回忆录。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事。

2.课文记叙这件事是以什么为线索的?

答案示例: 以翻山为索 (决定翻山、翻山中、翻山后 ) 。

3.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答案示例: 第一部分 (1):写决定翻越老山界。第二部分 (2~ 32):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 过。第三部分 (33) :说明翻越老山界的意义。

4.课文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和地点的转换来进行记叙。请你找出表示 时间、地点的词

语。

答案示例:下午才动身 ——天色晚了 —— 天黑了才到山脚 ——满天都是星光 ——半夜里 —— 黎明的时候 ——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 —— 直到宿营地。

5.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课文相 关内容回答。

答案示例: ①山路险峻, 悬崖峭壁 ——走路难。 ②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 睡觉难。③大家都很饥饿 —— 吃饭难。④伤病员多,敌人追击 —— 处境难。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 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 记叙了红军翻 阅老山界的经过。 同时, 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 课文。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那么红军是如何克服各种困难的呢? 答案示例: ①面对走路难, 打趣逗笑, 奋勇登山。 ②面对睡觉难, 酣然入梦, 观赏夜景。 ③面对吃饭难,鼓着勇气,继续前进。④面对处境难,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二、新课导入 红军要翻越老山界, 会经历很多的困难。 但红军最终克服万难成功翻越。 这体现了红军 怎样的精神?首尾两段, 以及中间红军战士与瑶民攀谈的情节, 又和翻山的艰难有没有关系, 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文题为什么用土名“老山界”? 答案示例: 暗示红军是人民的队伍。

2.首段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 首段交代了老山界的高度和名称。交代名称,照

应文题;交代高度,表现了 山的难翻,为中心服务。

3.红军战士与瑶民攀谈的情节和课文的中心事件“翻越老山界”关系不大,为什么还 要详写?

答案示例:写这一情节, 既暗示了这座山不好翻, 又着重说明了红军是一支人民的队伍, 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且得到了人民的拥护的,这也是红军战胜重重困难的主要原因。

4.如何理解尾段中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和“小得很”?

答案示例: 老山界虽然是“第一座难走的山”,翻越它的困难程度对比起其他困难却 “小得很”, 二者形成反差, 突出了长征路途的艰险, 衬托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怎样理解第 12 自然段中的“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 一直连到天上, 跟星光接起 来,分不清是

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答案示例: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 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 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火把与星光连接, 说明山势很高, 表现了老 山界的险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2.第 14~ 17 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描写?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答案示例: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从中可以看出红军战士顽强不屈的斗志和乐观向上的 精神。

3.第 12 自然段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第

军爬山的景象?能否删去这段描写?为什么?

18 自然段为什么还要继续描写红

答案示例: 不能删。 这段描写是对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进一步 写出山势的险峻、险峭, 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场面,反应了红军战 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4.作者交代说战士们“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这二者是 否矛盾?为什

么?

答案示例: 不矛盾。 “横着心”一词传神地写出了战士们不怕困难、 不怕牺牲的英雄气 概,又说明

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 “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 又写出 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5.第 22 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 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6.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 抗日的战线上去

显显身手呢”?

答案示例: 这句话既采用拟人手法, 嘲讽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消极抗日, 又用了反问的手 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 厌恶内战的情绪, 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 不怕远征的革 命豪情。

(三 )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本文写红军迎难而上,勇往直前,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答案示例: 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文章是怎样以生动的描写来突出中心的?请举例说明。

答案示例: 前后两次写火把,给人鲜明的印象。前一处描写,“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 把排成许多‘之'字形”,可见老山界山势陡峭, 爬山艰难。 “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 来,分不清是火把还是星星”, 既显示了山势的险峻, 也显示了红军的凌云壮志, 画面壮丽、 神奇、 美丽。后一处描写, 作者已经置身于“之”字形的火把队列中,于是细致地描写了这 种奇观: “向上看, 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 向下看, 简直是绝壁, 火把照着人的脸, 就在脚底下。”这样,山路的曲折迂回,山势的陡峭险峻,均写得逼真、生动、形象,使读 者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老山界的“高”和“险”, 有力地突出了行军之难, 衬托出红军战士 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半碗青稞面

荒无人烟的草地上, 红军战士只有可怜的一点青稞面做干粮。 周恩来副主席和战士们一 样,绝不多吃一点青稞面,还教育战士们,为了能走出草地,北上抗日,一定要特别爱惜粮 食。战士们听了他的话,都把仅有的青稞面装在粮袋里,拴在腰上。

青稞面越来越少了, 战士们只能用一点青稞面掺在野菜里煮汤喝。 战士吴开生的青稞面 吃完了,已经饿了两天,周副主席知道后,就让警卫员把自己省下的青稞面给吴开生两碗。 他看着吴开生蜡黄的脸, 语重心长地说: “这是革命呀! ” 吴开生流着眼泪说: “ 我只要有 一口气,就要跟你走出草地,革命到底! ”

这天晚上又是狂风暴雨, 用被单做成的帐篷自然挡不住风雨的袭击。 战士们都淋成了落 汤鸡。 周副

主席命令战士们都到他作为办公室的帐篷里去休息。 大家怕影响他工作, 都不肯

去。他冒着大雨亲自来了,说: “你们不去,我心不安。 ”周副主席的话像火一般,烤暖了 战士们的心。

这样走了几天,草原仍然无边无际。青稞面吃完了,野菜吃光了,军马也杀掉吃了。战 士们只好烧皮带吃,甚至把随身带的纸张咽下去充饥,红军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周副主席命令把仅存的半碗青稞面全部分给大家泡水喝。

“ 那您吃什么呢? ”警卫员急

了。周副主席两只大眼睛放出了严峻的光芒, 清瘦的脸上肌肉抖动着, “ 有同志们活着,就 有我。只要多留一个战士的生命,就给革命事业增加一份力量,拿出来分掉! ”

这掺上一点青稞面的热水,分到战士们的手中。战士们流泪了,这不足半碗的青稞面, 是周副主席的心意和生命啊!

战士们又上路了,在茫茫的草地上,行进着摧不垮的钢铁红军。 四、课堂小结

本文真实、 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 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 红军不怕困难、 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这今天, 仍然有值得我们学习 之处。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决定翻山 —— 开篇点题,简介老山界

走路难 睡

老山界 翻山

悬崖陡峭、山高路远 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经过

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翻山之后 ——困难“小得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