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思想教育的相互渗透
[内容提要]我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韩愈在《师说》中也对教师的职能、作用做出了精辟的论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数学教师,不但要“授业解惑”,更重要的一项职能就是“传道”。其实,“授业解惑”与“传道”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数学教学需要思想教育为它提高效率,思想教育能促进数学学习。只有让数学教学与思想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我们的教学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教学 德育教育 相互 渗透 促进
“百年教育,德育为先”,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把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另外,由其是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无比优越的家庭和社会条件,使他们的相当大的一部分,自我意识往往大为膨胀,而对于集体、社会、国家的责任感相对淡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在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同时,更要注重渗透一定的德育教育,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有效载体,以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另外,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等等,与我们的数学教学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过硬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等会使我们的数学教学事半功倍,收到更好的效果。所以,数学教学与德育教育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有机体。
一、 爱国主义教育与数学教学的相互渗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将小学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材中有许多的数学史料或插图,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的突出贡献,如:“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面积”、“我国在2000多年前用算筹记数”、“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精确到6位小数的人。”,这样组织学生认真阅读,使同学们深深感到,我们的先辈是多么了不起。我们要努力学习,努力创新,长大后为祖国争气,为祖国争光。这样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另外,教材中还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说服力的数据。例如:“2003年至2011年,在世界经济平均增速3.9﹪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0.7﹪。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从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左右。”这些数据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会有无比的自豪感。
这样,通过数学的教学使学生们初步具有了爱国主义情怀,认识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优良传统,接下来,作为学生的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爱国主义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在行动中,从爱家乡、爱学校、爱师长、爱亲人、爱同学等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然后自然把个人命运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自觉为祖国的富强、人民富裕贡献青春,使同学们具有使命感、责任感。为了以后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现在最重要的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最终又把爱国主义渗透到了数学教学当中,在数学方面若有突出的贡献也能像科学家那样为祖国争光,为祖国作贡献。这样就使两者成为了相互促进的统一体,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与数学教学的相互渗透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反映了客观物质世界互相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规律,因而为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发展辩证思维,提供了基础。 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主义观点教育的事例比比皆是。例如,教学中通过数和计量的产生发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领悟到数学知识源于实践。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实际如下游戏导入新课:“用掌声表示得数”。教师口述: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苹果?同学们击掌两下。教师板书“每个小朋友分得2个苹果: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苹果?同学们击掌几下。教师板书:每个小朋友分得1个苹果;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苹果呢?没有掌声。教师问:为什么没有掌声呢?同学们回答:“半个苹果不能用掌声表示”。教师急忙夸奖同学们:“你们真聪明”!从而揭示课题。使同学们真实地感到,分数的产生,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而不是数学家们硬性规定的,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实例引入数学知识或实践应用,进行实践第一的观点教育;通过多与少、加与减、已知与未知、精确与近似、直与曲,对学生进行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教育;通过概念与概念之间、性质与性质之间,概念、性质与法则之间,数与式、数与形,数、形、式与应用题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对学生进行相互联系和发展观点的教育;通过四则运算、解答应用题和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对学生进行矛盾转化观点的启蒙教育。
这样,学生学好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世界,对数学教学和学习也有指导的作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论,将对解决问题起到指导作用,解决数学问题实际上就是解决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时常采用“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数学中大部分定理的发现与证明再到解决问题正是采用了这个方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联系观点,也是学好数学的好方法。在学习数学时不但要注意各部分知识内容的联系,而且要时刻注意和实际问题的联系。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和发展观点认为客观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做到客观与主观辩证统一的实现就必须通过实践,实践就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过程。当然学习数学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数学的法则、性质的学习一定要防止学生主观臆断,要按照数学规则来办事。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可以成为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对流、的过程,两者可以融会贯通,最终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
三、 道德行为习惯教育与数学教学的相互渗透
道德行为习惯包括爱集体、爱学习、诚实守信、遵规守纪、严谨认真、积极思考等等。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将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教育。由于数学是一门结构严密,系统性、逻辑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数学推理的言必有据、一丝不苟、环环相扣及在学生练习中要求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讲究解题格式、步骤安排、书写整齐、清洁美观、努力寻求合理简捷的解题方法、对结果进行检验,找出错误的原因,并不畏困难,追求真理,自觉进行补救和改正等,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严谨认真、积极思考、遵规守纪的良好习惯。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抽象性并不意味着它的概念和研究对象脱离客观世界和生活实践。我们通过数学概念、结论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在现实客体中抓住本质特性,抽象出概念,并逐步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然后我们再教育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由生活实际中转化而来的数学问题,让数学又回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在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又解决问题,在这样不断地往返重复中,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从而体会的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大大地提高学习数学积极性。
除了言教更要注重身教。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说明教师的精神风貌、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更容易模仿大人。数学课上,教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清楚、明白、有逻辑性, 板书整齐,书写规范,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学生的示范作用体现
在教师要注意发现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用实例来激励其他同学。如:对上课认真听讲,学习认真刻苦,作业正确、整洁,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等方面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
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一旦形成,会使学生终生受用,作用巨大。例如,学生如果养成了严谨认真的习惯,那么他在以后处理任何事情都可以避免出错;如果养成了爱学习、勤思考的习惯,就会使之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对数学教学的作用更加直接。试想一下,一个爱集体、爱学习、严谨认真、积极思考、顽强拼搏的学生,他的成绩会差吗?所以,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与数学教学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统一体,数学教学需要进行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会促进数学教学,使数学教学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四、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教育与数学教学的相互渗透
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是指学生个性心理差异性的集中表征,是学生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在学生作业和练习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一定的难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又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对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思考,并努力克服困难的同学,要加以肯定和表扬,给学生一个活生生的楷模,以此激励学生努力拼搏,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另外,我们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历代数学家们顽强拼搏而取得成功事迹,或向学生介绍一些身残志坚的成功事例。例如,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 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又如: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的牛津, 霍金在牛津大学毕业后即到剑桥大学读研究生,这时他被诊断患了“卢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瘫痪了。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进行了穿气管手术,此后,他完全不能说话,依靠安装在轮椅上的一个小对话机和语言合成器与人进行交谈;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需要请人将每一页都摊在大桌子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 霍金正是在这种一般人难以置信的
艰难中,成为世界公认的引力物理科学巨人。他的黑洞蒸发理论和量子宇宙论不仅震动了自然科学界,并且对哲学和宗教也有深远影响。通过学习历代数学家顽强拼搏终得成功和身残志坚的伟人以顽强的意志力克服困难的事迹,再联系我们现在的学生实际情况,使学生感到自己更加应该努力克服困难,认真学习,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样,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作业和练习,既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意志能力加强了,学生再学起数学来会更加努力。学生越努力学习,意志力就越顽强,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的教育与数学教学就这样相互促进、相互渗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总之,数学教学与德育教育进行有机的整合,使两者成为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还有很多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中,一定会收到良好的实际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教育学》;
3、《马克思主义理论》;
4、《中小学生道德行为规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