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平面设计

2023-08-29 来源:意榕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平面设计

作者:刘晓夫

来源:《今传媒》2014年第10期

作者简介:刘晓夫,男,西安财经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设计艺术学研究。 摘 要: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平面设计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设计理念的引入及三大构成为基础的平面设计教育的发展使中国平面设计产生了巨大的飞跃。电视、互联网等动态媒介的发展也使平面设计不局限在传统静态媒介的约束之下,动态化的视觉语言因数字技术的进步而成为可能。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设计师开始注意到此时的中国平面设计过于西化,缺少具有本土气息的设计形式,如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平面设计语言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二十世纪末;平面设计;92平面设计展

中图分类号:J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0-0155-02

二十世纪末的这几年是平面设计的高速发展时期,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其伴生物所存在的设计行业也进入了一个井喷式的发展时期,学院设计系的建立,为设计行业提供了大量人才,在三大构成的影响下,其设计作品也逐渐具有现代视觉表达元素,一些入行较早的设计师成立自己的设计公司,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得以实现,加上1995年深圳设计师协会的建立,1997年香港回归等等,使得设计师之间的交流更加紧密,具有现代视觉语言的设计已成为这个时期的主流思想。直到1997年左右,设计师们开始反思中国设计,开始探索属于中国自己的道路。

一、二十世纪末的中国设计环境

二十世纪末的平面设计界是一个真正的“战国”时代,学院的设计思想,各个设计公司的设计方案,以及港台的设计风格,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国”,而这些“国家”之间的“战争”就是设计竞赛。而这种风气,使得设计界精彩不断,好作品不断的诞生,真正地将中国设计发展得如火如荼。

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国际之间的交流变得十分容易,大量的国外设计师到中国进行讲座和交流,使得国内的设计水平发展十分迅速,深圳位处改革开放的第一线,与台湾、香港的交流非常方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1995年8月26日,SGDA(深圳平面设计师协会)成立。龙兆曙任会长,王粤飞、陈绍华任副会长。这是中国首个非营利性平面设计专业组织,旨在展现优秀的设计作品,鼓励和促进专业创作和探索的学术精神,推动社会对平面设计的关注,加强设计师于国际领域的交流。深圳设计师协会的建立,将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传递给大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自此之后,1998年,先后成立了上海平面设计师协会、宁波平面设计师协会,这些协会将当地的设计公司与设计师联系起来,不断探索和创造新的设计作品,到2000年,中国平面设计界形成了以八大美术学院的设计和各个设计师协会作为带头作用的情况,学院和协会在各个设计竞赛中不断地推出好的设计作品,这个时期的中国平面设计也由于这种情况显得丰富多彩。

二、二十世纪末的中国设计风格

1992年的平面设计在中国92展是中国平面设计的第一个里程碑。这个由王序、王粤飞等人策划的展览共计收到全国各地的参赛作品五千余件(套),共计6个项目的金奖,其项目分别是海报和招贴、报纸广告、包装、商业摄影、书籍和其他。它是中国第一个平面设计专业大展,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也是中国平面设计发展的标志。严格的国际化评审,产生了令人惊异的高质量的作品。一扫之前的竞赛带给人的混乱不堪的印象,大大地激励和鼓舞了中国平面设计师的信心,开始梦想和期待着中国的具有国际水平的设计活动和设计师,当然,三大构成所为基底的西化设计成为当时的主流设计风格。深圳设计师也借着这次活动,开始自觉探索属于中国自身的设计风格。

当时陈绍华为平面设计在中国92展所做的宣传招贴,这张招贴体现出当时的设计水平,一条穿着西装的腿与一条穿着中国传统服饰的腿交缠在一起,形成“人”字,同时两条腿从足部动作可以看出是在向前行走,下方将主要信息列成小方块压低,而上方则是将小字打散顶边,背景则是纯正的黄色。没有任何装饰,显得极为简洁。

这张海报相较于之前的海报区别很大,完全可以用平面构成的语言去解读,这代表着三大构成理论已经深刻影响着当时的平面设计师,图中采用异体构型和借喻的表现手段,穿着中国传统服饰的腿象征着中国传统风格的设计元素,而穿着西装的腿则代表着西方设计理念,也就是三大构成为基础的西方视觉语汇,两条腿交缠在一起,形成“人”字,而两只脚的动态则是向画面右方迈进,非常贴切地代表了当时的设计状态,“人”字代表着设计师,也就是说设计师在西方设计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交缠下向前方迈进,背景的黄色极为纯粹,一方面凸显出作为主体的图形,另一方面又暗示着我们的肤色,黄种人,而字的排版法则依旧是西方的版式原理。

这张海报很形象地表现出当时设计界的状态,西方设计思想与中国传统美学紧紧地缠绕在一起,无法分离,也没有融合,虽然难受,但依旧向前大步迈进。从这张海报可以看出当时的前沿设计师已经意识到中国设计存在的问题。而三大构成则像这两条腿一样,缠绕在中国设计之中。

三、二十世纪末的中国设计教育

此时平面设计教学体系已经发展得较为完善,各个美术学院都基本完成了由工艺美术到平面设计的转型,成立了完善的以三大构成为基础的设计教育的建立。1995年,中央美术学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成立设计系,戴士和、丁品、谭平为创建者,并请到德国设计大师乌韦·勒斯到中国进行讲座,使德国设计风格,极简设计主义传入中国。这种邀请大师来校做讲座的方法让学生在早期便可接受到国际上先进的设计理念,这对于中国设计的发展是极其有利的。但也让学生的整体设计风格缺少中国本土化设计,这个问题到90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渐重视,并开始改变。 这个时期的教学并不单单体现在学校方面,平面设计师协会的纷纷建立和大量竞赛的开办,使得学生不只在学习学院派的设计知识,还能通过竞赛获得大量的实践经验。这种从学校——设计公司——设计师协会,通过竞赛等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有着大量的实践经验来源,同时在毕业后,又有设计师协会的存在,使得设计师有着除商业设计之外的较为宽松的创作和理论探索的交流机会,避免了平面设计过于商业化的问题。这对于摸索中国风格的设计之路是十分有利的。以1995年作为这个时期的分割线,1995年之前几乎是国外设计理念在中国占主要地位的时期,以三大构成为基础的国外设计思想的传入,使得中国设计呈现一面倒的趋势,大量设计作品都与国外的设计风格接近,只有少量的设计作品有着中国元素的存在,但是其画面的组合依旧是以构成法则而组成的。1995年,随着深圳设计师协会和中央美术学院的建立,一些已成名的设计师和教师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之路,也开始反思三大构成教学体系下出现中国设计作品过分西化的问题,并开始创作有中国风格的特色化设计。虽然在此时中国仍然需要国外的设计思想来引导,但是正是有着设计师的反思和探索,中国设计才能开始逐渐脱离西方设计思想的引导,走出中国自己的路。 四、二十世纪末的数码设计艺术

电视行业在这一时期确立了它作为四大传统传播媒介的位置,电视网络的全面铺设,将电视这一媒介不受地域限制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由于收视群的增长,电视广告也逐渐进入受众的视野,一些设计公司也开始承接制作电视广告与栏目宣传的广告项目,平面构成所造就的现代平面设计思想,也顺着设计公司,流入到电视媒体的血液之中。

互联网在这一时期是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这个庞然大物在这个时期默默地进入了中国,在发展了八年后,它爆发出惊人的影响力,谁在当时都不曾想到,正是互联网,才使得世界变得如此的“小”。

基于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在1985年,世界上已出现了第一批图形处理程序。1990年2月,Photoshop1.0版本发行。它优秀的编码和简单便捷的使用给了它的竞争者 ColorStudio狠狠的打击。2002年3月的7.0版成为Photoshopc成熟化的标志,直至今日,一些设计师的电脑上依然有着photshop7.0。数字技术的民用化,标志着平面设计师开始驾驭起新的工具,原来的靠手工、喷笔、油漆的时代已经过去,设计师可以从繁重的手工制作的程序中脱离出来,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创作构想之中。同时,新的工具带给了设计师新的表现手段,以前一些无法通过手工制作的效果,通过电脑,便可以轻易地实现,同时,随着软件技术的不断更新,更多更华丽的视觉效果都可以实现。从画笔、喷枪、扫描到数码相机、个人图形工作站。工具的变化代表了生产力的提高,如果说设计也是一种生产力的话,那么,随着工具的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换代,设计水平的提高是肯定的,虽然电脑技术有着雷同,死板的缺点,但是,正是科技的提高,才让设计师脱离了手工的束缚,将思想完美地诠释。 五、结 语

科技总是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二十世纪末期,大量数字技术渗透到设计、电影、动画的制作之中,将种种奇思妙想得以视觉艺术的形式呈献给受众。大量的展览,比赛以及设计专业的开设,使设计行业出现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过于西化的视觉形式使中国设计缺少核心竞争力,许多设计师与学者都在研究如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平面设计。互联网这一数字媒介也于这个时期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它将消解媒体之间区别,改变传播关系,成为新时期数字媒介的主要承载形式。总的来说,二十世纪末的中国设计,是在反思设计方向的同时高速发展。数字媒体与数字技术开始改变设计和信息传达的渠道,数字时代即将到来。 参考文献:

[1]何洁,靳埭强.岁寒三友——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杭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2]陈村瑞.电视数码美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3]陈湘波,许平.20世纪中国平面设计文献展[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思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