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金贵要略方论》有感
《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通过二年级下学期对《金匮要略方论》的学习,我感触颇多:
一、仲景,神人也!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
二、人与自然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
三、治未病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
四、上下之病治其中
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
五、辩证论治
一 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面红目赤,心烦不安,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泻火即可止血,大黄通腑泻热,釜底抽薪。芩、连以泻心火,三药苦寒直折其热,火降血亦安。
二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逆,四逆汤主治。四逆汤方: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甘
草二两炙此病属虚寒性呕吐,而仲景却没有去止呕,而从病因开始,治以回阳救逆。仲景从审因论治着手,这对我们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六位临川提供更多的治病思路
一黄疸病篇中 1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告诉我们黄疸病也能够先考虑脾,再考虑肝。
2 然黄家始得,从湿得之;诸病黄家,但当利其小便——告诉我们可以用利小便的方法治疗黄疸。 二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猪苓汤主治水热互结伤阴证。而其方药由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组成。全方无清热之药,却可以清热利水养阴。告诉我们当有形之邪与无形之邪相结合,宜治有形之邪。
七计量的准确性
一五苓散用量剂量泽泻五两:茯苓三两:猪苓三两:白术三两:桂枝二两=5:33:3:2 现代实验研究表明只有这个剂量配伍,才能更好的发挥利小便,发汗
的目的。
二甘草干姜汤甘草四两:干姜二两=2:1 重用甘草,可以延缓干姜的 半衰期。
三麦门冬汤中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7:1 半夏:祛痰而不化燥,降 逆而不伤正。
四大黄甘草汤大黄四两:甘草一两=4:1 甘草:扶正祛邪,益气和中。 结语:通过对《金匮要略方论》的学习,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中,王老师上中下三焦思想给予我很深的感触。我会把这些宝贵的知识带上我人生的征程 。再次感想王老师的精心教导!
第二篇:《金匮要略方论》学习心得
学习《金贵要略方论》有感
《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通过二年级下学期对《金匮要略方论》的学习,我感触颇多:
1、人与自然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
2、治未病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
3、上下之病治其中
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
4、辩证论治
一 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面红目赤,心烦不安,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泻火即可止血,大黄通腑泻热,釜底抽薪。芩、连以泻心火,三药苦寒直折其热,火降血亦安。 二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逆,四逆汤主治。 四逆汤方:附子一枚 干姜一两半 甘草二两炙 此病属虚寒性呕吐,而仲景却没有去止呕,而从病因开始,治以回阳救逆。仲景从审因论治着手,这对我们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6、治病思路
一 黄疸病篇中(1)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告诉我们黄疸病也能够先考虑脾,再考虑肝。(2)然黄家始得,从湿得之;诸病黄家,但当利其小便——告诉我们可以用利小便的方法治疗黄疸。二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猪苓汤主治水热互结伤阴证。而其方药由猪苓 茯苓 泽泻 滑石 阿胶 组成。全方无清热之药,却可以清热利水养阴。告诉我们当有形之邪与无形之邪相结合,宜治有形之邪。
7、计量的准确性
(1)五苓散用量剂量 泽泻五两:茯苓三两:猪苓三两:白术三两:桂枝二两=5:33:3:2,现代实验研究表明 只有这个剂量配伍,才能更好的发挥利小便,发汗的目的。
(2) 甘草干姜汤 甘草四两:干姜二两=2:1 重用甘草,可以延缓干姜的半衰期。 (3)麦门冬汤中 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7:1 半夏:祛痰而不化燥,降逆而不伤正。
(4)大黄甘草汤 大黄四两:甘草一两=4:1 甘草:扶正祛邪,益气和中。
结语:通过对《金匮要略方论》的学习,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中,王老师上中下三焦思想给予我很深的感触。我会把这些宝贵的知识带上我人生的征程 。再次感想王老师的精心教导!
第三篇:金匮要略方论
金匱要略方论 内容提要:
《金匱要赂方论》与《伤寒论》原为一书,名《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本书简称《金医要略》、《金匱》。中医经典著作之一。本书总结了东汉以前的丰富临床经验提供了辨证论治及方药配伍的一些基本原则,介绍了不少实用有效的方剂,为临床医学奠定了基础。书中论述内、外、妇等科杂病,而以内科杂病为主。全书共三卷,二十五篇,共有608节条文。
1.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主要论述预防、病因、诊断、治疗等有关问题,为全书的总纲。17节条文。
3.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论述痉、湿、暍三种病证。痉为:“颈项强急,口噤,背反张”等症状的总称;湿为六淫之一;暍是伤暑证。三者皆多从太阳开始,重在外感,故合为一篇讨论。27节条文。 3.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百合的某些症状类于狐惑,狐惑的某些症状类于阳阳毒,临床上易于混淆。本篇论述三病的证候和治法,以及鉴别。15节条文。
4.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以《素问.疟论》为基础,具体论述瘅疟、温疟、疟、疟母等的脉象和方治。5节条文。
5.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本篇所论中风系外风卒中之证,即真中风,不包括后世肝阳化风之类中风。因中风与历节病均有四肢疾患,故合并讨论两病的脉证并治。同时对历节病与黄汗的异同,也作了辨证。13节条文。
6.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本篇除2节条文讨论血痹外,其余各节条文皆论虚劳。18节条文。· 7.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由于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同发了肺,均有咳嗽、喘逆症状,故合并一篇讨论。14节条文。
8.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奔,跑也;豚,即猪。因本病发病时,自觉气从少腹向上攻冲,有如猪跑,时发时止,止则无迹,故名。本篇专论奔豚气的证治。4节条文。
9.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本篇讨论胸痹心痛短气病的病理变化和证治。10节条文。
10.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腹满、寒疝、宿食三病症都与胃肠有关。宿食与腹满有因、证关系;同时又有寒疝绕脐痛的症状,故合为一篇论述其不同症状的不同治法。26节条文。
11.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本篇主要论述五脏风寒的脉证治法,同时也简略讨论了如三焦、大小肠等六腑风寒之病。对积聚叙述较简,论述概括。20节条文。
12.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本篇是《金匱》中重点篇章。主要讨论饮邪,以及从饮邪中分出四种不同类型和不同部位的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其治法有汗、下、利、和四种区别,用药主要以温药和
之,为根治之法。咳嗽是痰饮的症状之一,故合并讨论。本篇咳嗽与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中的咳嗽上气,有异同处,应予互参。41节条文。
13.消渴小便利琳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消渴、小便不利、淋病均有小便异常症状,故列为一篇论述。14节条文。
14.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本篇论述的水气病,共有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旦水、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气分、血分等十三种。各证病因不同,病机各异,虽均有浮肿、腹水等共同症状,但互有区别,治则也各不同。32节条文。
15.黄疽病脉证并治第十五:本篇根据病因和疸色,将黄疸分为酒疸、谷疸、女劳疸、黑疸四种予以论述。22节条文。
16,惊悸吐
故惊悸与吐下血胸满淤血病脉证治第十六:血证以血损阴亏,易成惊悸,等血证合为一篇讨论。17节条文。
17.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论述呕吐、哕与下利的病脉证治。47节条文。
18.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本篇论述疮痈、肠痈、金疮、浸淫疮等,但理法较简,抵作一般讨论。8节条文。
19.趺厥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脉证治第十九:本篇简论趺厥、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等五种病证,以资鉴别。7节条文。
20.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专论妊娠诊断、妊娠期常见病如妊娠呕吐、腹痛、小便难等。12节条文。
21.妇人产后脉证并治第二十—:本篇提出产后痉病、郁冒、大便难三证,重点论述,同时也讨论了产后腹痛、中风、下利等。10节条文。
22.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本篇重点论述月经病的证治。此外,对带下、腹痛、转胞、阴吹、阴寒、阴中生疮、咽中有如炙作了讨论。22节条文。
23.杂疗方第二十三:介绍退五脏虚热、救卒死方等16首。16节条文。 24.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介绍肉类可食、不可食及五味禁忌等。
25.果实莱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介绍莱蔬、谷类、果类等可食、不可食等禁忌问题。88节条文。 脏躁、吐痞等也
第四篇:《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自问世后,其理论精奥,其方效而多验,被奉为经典之作,历代医家无不研习之,正如清李彬在其序文所言:“不读《伤寒论》者,不可与言医,不读《金匮要略》者,并不可与言《伤寒论》”。其理论和方法渗透到历代医家的著作和临证之中。
作为杂病专著的《金匮要略》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等方面都有系统的论述,成为中医内科学的基石,后世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的发展无不根源于此。
(一)经方派的形成
尊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医经,于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则被尊为“经方”。如徐大椿说:“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唯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喻嘉言称“众法之宗,群方之祖”。 (二)《金匮要略》内科杂病在现今《中医内科学》的地位中医内科学历经历代医家的充实、丰富和完善,其理论和方法己不限于一家之言,而是博采众家之长。但就其包含的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来讲,《金匮要略》所记载和阐述的理论和方法仍在中医内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病种
《金匮要略》全书共论述40多种病,其中属内科疾病的约30多种。有痉、湿、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
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疹、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病、宿食、五脏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病、黄疽病、惊悸、吐烟、下血、胸满、癖血、呕吐、哆、下利等。病种的丰富是中医内科学发展的必然,出现新的病种,有两种情况:一是原有病种的分化,如《金匮要略》中的吐蛆,下血,现中医内科学中将之分为出血,咳血,吐血,便血,尿血,鼻蛆。说明在《金匮要略》之后,随着中医学的发展,病的概念更加完整、系统,治疗更加具体和具有针对性。二是新发现或新出现或结合西医学的“病”,如各种癌症、肥胖、痴呆等。
2.方药
仲景之方之所以经久传世而不衰,首先是由于其疗效可靠。在仲景方影响下,方剂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后世组合之新方,多仿前世经验,出现极多组成合理、法度严明、主治明确、结构规范之传世良方,以原方结构基本思路为基础,衍化出较多类新方,如桂枝汤类、麻黄汤类,有一方而衍化为几十方者。从原方中裁出部分药物,别为新方者,如从芍归胶艾汤中别出之四物汤,从肾气丸中别出之六味地黄丸等,独具经法。在药物配伍方面,受仲景方用“对药”的影响,后世医家对“对药”的使用,创立了许多新的经验。《金匮要略》中所记载的方药在现今中医内科学的治疗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3.《金匮要略》所确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仍是现今中医内科学的核心
《金匮要略》所确立的整体观,阴阳五行,辨证施治的理论仍是现今中医内科学的基石,其所采用的
脏腑经络以及八纲辨证方法仍是现今中医内科学最基本和重要的辨证方法,其所确定的治未病、标本缓急、扶正祛邪及脏腑补泻的基本治则,仍是现今中医内科的基本治则,其方药组成理论更为后世之楷模。
4.与现今中医内科学的比较
现今中医内科学是经过千年历代中医学家的不断充实、完善,理论上不断创新,方法上不断丰富的基础上形成的。较之《金匮要略》的内科学有较大的进步,这一点不容置疑,在此不赘述。但通过比较较之《金匮要略》仍有一些不足之处。
(1)病概念的淡化与西化
《金匮要略》是以辨病为纲,辨证为目,病证结合,重点在辨病上。现今中医内科学也通过脏腑分病证治,但其病的概念淡化、形式化。辨病对辨证论治没有多少约束力,病概念淡化的另一个标志是用西医的病直接应用。用西医的理论认识的病,遵循西医病的过程,而用西医理论认识的病,中医病的过程性就模糊了,失去了过程的中医的“病”就只有“证”可利用,没有了其完整性而本质的规律。
(2)症的泛化与忽视
症包括症状和体征,是中医学用来诊断疾病,辨证施治的依据。《金匿要略》以脉症为核心组成了诊治疾病的体系,随着医学的发展,特别是医学手段的不断改进和发现,先进
的科学仪器用于临床,这为中医的证更小、更深、更具体提供了可能。如化验指标,X光,TC,MR等所收集的“证”进入到中医诊治体系中。这是科学进步的必然结果,中医学不能回避,但这些“证”,中医并不能拿来就用,必须用中医的理论进行分析归类,这就是中医症的泛化。同时临床上存在着过于依赖这些症的现象,相比之下对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的忽视,尤其切脉的忽视,现临床医生已很难从脉上获得更多、更准确的信息,使中医脉症结合诊病成为形式,忽视了中医传统望闻问切所获得的很多信息,也失去了许多中医辨病辨证的客观依据,从而影响了中医辨病辨证的质量。
(3)治疗的规范化、粗糙化
中医治疗的规范化,可重复性历来是中医治疗追求的目标,也是西医学常常攻击中医的地方。从《金匮要略》方来看,其方己经重复了千年,方药有固定的组成、严格的制作、灵活的加减明确的适应证以及详细的使用、副作用、调护方法等,有是证便用其方,效果肯定,可重复性不言而喻。只是现在的方不对中医概念的病证,可重复性当然不高。可重复性,规范化首先应该在中医概念病证的平台上才有意义,因此提高中医病证的诊断和认识水平,是提高中医规范化、可重复性的前提和充分条件,也是唯一出路。在西医逐步向个体化、综合化治疗方向发展的同时,中医治疗却趋向简单化、粗糙化、单一化。《金匮要略》中的治疗往往综合各种方法,根据病的需要,或针或药,药又有不同制剂、不同制作、不同服法,而现今中医,针和药分家,药和医分家,药
制作的统一化、机械化,在这背景下,治疗不可避免的趋向粗糙化。
《金匮要略》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名著之一,它有完整的中医理、法、方、药体系,并长期有效的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为历代中医学推崇,是中医必读之书。《金匮要略》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内科杂病的学术思想仍是当今中医内科学的核心和基石。其发展也是在对《伤寒杂病论》的继承和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今后《中医内科学》以及中医临床各科的发展和突破,也必将从研究和发掘《金匿要略》等中医经
典中汲取营养和提出问题。
第五篇:《金匮要略方论》经典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方论》经典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通过二年级下学期对《金匮要略方论》的学习,我感触颇多:
一、仲景,神人也!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 二、人与自然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
三、治未病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
四、上下之病治其中 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
五、辩证论治 一 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泻心汤方:亦治霍乱。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面红目赤,心烦不安,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泻火即可止血,大黄通腑泻热,釜底抽薪。芩、
连以泻心火,三药苦寒直折其热,火降血亦安。二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逆,四逆汤主治。 四逆汤方:附子一枚 干姜一两半 甘草二两炙 此病属虚寒性呕吐,而仲景却没有去止呕,而从病因开始,治以回阳救逆。仲景从审因论治着手,这对我们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六 位临川提供更多的治病思路 一 黄疸病篇中 1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告诉我们黄疸病也能够先考虑脾,再考虑肝。2 然黄家始得,从湿得之;诸病黄家,但当利其小便——告诉我们可以用利小便的方法治疗黄疸。 二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猪苓汤主治水热互结伤阴证。而其方药由猪苓 茯苓 泽泻 滑石 阿胶 组成。全方无清热之药,却可以清热利水养阴。告诉我们当有形之邪与无形之邪相结合,宜治有形之邪。 七 计量的准确性 一 五苓散用量剂量 泽泻五两:茯苓三两:猪苓三两:白术三两:桂枝二两=5:33:3:2现代实验研究表明 只有这个剂量配伍,才能更好的发挥利小便,发汗的目的。 二 甘草干姜汤 甘草四两:干姜二两=2:1 重用甘草,可以延缓干姜的半衰期。 三 麦门冬汤中 麦
门冬七升:半夏一升=7:1 半夏:祛痰而不化燥,降逆而不伤正。 四 大黄甘草汤 大黄四两:甘草一两=4:1 甘草:扶正祛邪,益气和中。
结语:通过对《金匮要略方论》的学习,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中,吴锡琨老师上中下三焦思想给予我很深的感触。我会把这些宝贵的知识带上我人生的征程 。再次感谢吴锡琨老师的精心教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