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他们不善展开联想有很大关系。 一、想不出
二、不会分解分论点 三、不会分析论证
★ ★ ★ ★ ★ ★ ★ ★ ★ ★ 一、想不出:想不出事,想不出理,想不出情景 培养爱思考、独立思考的习惯,做一个有智慧的人。看书、遇事能研究、会分析。是什么【观点、实质】,为什么【联想情景,究根本原因】,怎么做(的) 【思路方法(现象)】 例如: 【林冲妻子被调戏后】“当林冲扳将过来,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软了。”为什么?如果换成鲁智深呢?林冲的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出于他想保住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地位以及美满幸福的家庭。
宝玉挨打,怎么样打的?打的怎么样?为什么打? 狄仁杰断案如神:疑问—现场、走访—逻辑分析—想象情景—发现真相 一、并列分解 并列式分解就是从不同的侧面横向展开来分解中心论点。历来我们都将议论文分为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和解决问题(“怎么 1 样”)三部分,但是我们不一定要将这三个问题都阐释清楚,可以择取其中之一,从不同侧面来展开。
1.并列分解“是什么” “是什么”有两个方面,一是就其内涵而言,一是就其外延而述。分解“是什么”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内涵角度。如话题“自嘲”可以这样分解: ①自嘲,是机敏的退让; ②自嘲,是面对缺点的勇敢; ③自嘲,是生存的智慧。 二是外延角度。如2006年辽宁话题“肩膀”,就从外延展开,可扩展为三个分论点: ①肩膀装载着幸福,肩膀是亲情的牵挂; ②肩膀承载着快乐,肩膀是友情的寄托; ③肩膀搭载着甜蜜,肩膀是爱情的相守。 2.并列分解“为什么” 这是因果关系的分解,是在提出中心论点后,从不同的侧面来阐释中心论点的成立。如以《贫困也是一笔财富》为题进行作文,题目已经表明了中心论点,那么分论点可以这样设计:
①贫困可催有志者奋发图强,改变命运,穷则思变; ②贫困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和毅力; ③贫困能增长人的能力,人的许多能力是在困境中锻炼出来的。 3.并列分解“怎么样”
这是从解决问题的途径来进行分解,如话题“人生的加减法”可以提出: ①面对人生的
加减,要携一颗淡然之心;
②面对人生的加减,要加一点自然的清逸野气; ③面对人生的加减,贵在坚持自我。 二、递进分解
1.按议论步骤递进
2 议论文一般是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步骤来写作,这其实就是一种递进关系,环环相扣,逐步解决议论文的三个问题。虽然可以集中笔力写清楚任一方面,但也可以三个
方面都作全面详细的写作。还以话题“人生的加减法”为例,可以这样分解: ①是什么:面对人生的加减,要加一点自然的清逸野气,减一点人工合成的矫揉造作。
②为什么:因为物欲横流社会需要抵制诱惑,坚守真实的自我,拒绝庸俗,追慕崇高。 ③怎么样:既要有出世的隐逸,又要有入世的积极。 2.按论点内涵递进 这是就论点的内涵方面而言,论点内涵本身呈递进关系,主要表现在对事物的理解程度,从表面进而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最后深刻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如:话题“问”,一位考生以“问——打开真理之门”为论点,然后分解为三个分论点: ①好问,
就是对一切的未知,一切的疑惑都有一种好奇心与探究欲,是问的基础; ②敢问,就是敢于向权威、规则挑战,以求真知,是问的发展; ③会问才能真正发现真理,是问的目的。 文章从文“问”的三个方面“好问、敢问、会问”层层递进展开,由基础到发展到目的
逐层深入的解开“问”的道理,论证严谨有力。 三、辩证分解(对照分解) 即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加以对比,从正反两个方面提炼分论点;或
是对分论点作辩证分析。
可以是分论点的对比展开。人要有涵养可以分解为: ①有涵养的人,会受人尊重、信任、敬仰; ②没有涵养的人,就会遭人鄙视、嫌恶、疏远; 论怕
中心观点:人活着,理当有所怕,怕不是因为胆小,而是因为常怀着一颗敬畏的心。 3 分论点:心中有怕的人,往往遵纪守法,恪守底线;心中无怕,为人处事就会肆无忌惮。 事例:奥运游泳冠军孙杨无证驾驶致交通事故被拘留。那些有光环的人,尤其要常怀敬
畏之心,否则,一旦犯法,再多的金牌也当不了护身符。 四、比喻分解 这是种化抽象为形象的分解方式,论点不直接表明,而是用喻体表明观点,使文章显得含蓄又有底蕴。当然这不是论点分解的主要形式,但别有一番情趣,可以增加作文的形象性。 如话题“读”,有考生将中心论点定为:读,一把钥匙。然后分解为: ①读,一把钥匙,一把可以打开心灵的钥匙; ②读,一把钥匙,一把可以理解别人的钥匙; ③读,一把钥匙,一把能打开心灵黑暗世界的神奇的钥匙; ④读,一把钥匙,一把探知未知世界的钥匙。 掌握了以上分解方式,应该来说,写作既能集中阐述中心论点,彻底防止了走题现象,
又能充分的调动思维,向深度与广度推进,使文章摇曳多姿。
三、不会分析论证 议论文的品质在于以理服人。以叙代议,叙而不议(堆砌事例),观点加事例的简单低幼模式怎能服人。议论文需要语言的连贯,一句接一句,需要逻辑严密,把一个一个材料甚至于你在写每一句话的时候,你都要考虑:这个是不是能得出那个果来呀?因为什么什么所以
什么啊,要考虑这个;你写的这个跟因果关系能搭得上吗?你要琢磨这个。 同学写作文有一个习惯,给我一个观点我立刻一个例子、两个例子、三个例子,还有什么理吗?没了。这样,只是写成了证明文,没有写成议论文。论证论证,要议论分析,你不论哪行?如写艰苦朴素,张三艰苦朴素,李四艰苦朴素,王五艰苦朴素,所以我们要艰苦朴
素。这样,论点和材料油水分离,不能水乳交融。 怎么办?就例说理。让例子能证明观点。 1.做一点分析【点实质,析意义,说危害】。 4 事实对于论点而言,只是一种外在的支撑,只有缘事析理,挖掘出其中包含的道理,方能打通事实与论点之间的“隧道”,使二者在“根脉”上成为一个有机体。一篇题为“改变是
一笔财富”的文章,有下面一段文字: 西汉初年,刘邦下令把秦朝所有的老贵族迁出长安,发配到其他地区。其中有位卓氏贵族,不但没有像其他人一样乞求留在长安附近,反而让差役把他押到一个偏远的地区。原来这位卓氏贵族早就看好了那里的铁矿,想在那儿创业起家。从千万富豪变成一介平民,想来是个不小的打击,这位卓氏贵族不仅承受了遣散发配的重创,还选好了重新起家的地点,真是一位适应“改变”的强者!面对生活环境的改变,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卓氏不哀叹,不埋怨,更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冷静地思考了自己当时的处境,从改变自己开始。现实虽不可
改变,但人可以通过改变自我来适应环境,使自己过得更好。 2.来一个假设【正反】 3.找一下原因 附录:
作文要有“思” 高中生作文相比于小学生、初中生作文,其最大的特质应该是思想的特质,最大的魅力应该是思想的魅力。2013年山西高考满分作文《成功要吃豹子胆》能一举夺魁,凭借的正是思想的特质和魅力。 【材料】一位商人得到一块价值不菲的宝石,但却发现宝石上有一条裂缝,如果能从裂缝处切开,就能得到两块完美的宝石。许多老工匠不敢尝试这时,一位年轻工匠勇敢的站了出来,并且完美的切割出了两块宝石。有时不仅需要足够的经验,更需要抛却许多顾虑的勇
气。请根据以上材料作文。 成功要吃豹子胆 山西考生 与其说这块有裂缝的宝石被没有经验的年轻人变成了两块珍宝,毋宁说这块宝石一直在等待有胆识的人来认识它、蜕变它。年轻人的勇气成就了两块精美的宝石。经验决定着切割的路线,勇气主宰着执行的决心。【点评,得出观点】 所谓后生可畏,斯言是也。有些老工匠只能做一辈子兢兢业业、谨小慎微的工匠,而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后生却有可能成为宝石界的佼佼者。有时,我们离成功只差最后一步,大 5
篇二:问题作文 问题作文
竞争一样可以温暖心灵 作者/邹天然
竞争的目的并不在于打败对手伤害他人,而是在于提高自己,完善自我。所以人们完全可以友好的竞争,竞争一样可以温暖心灵。(提出中心论点、简洁) 庞涓在魏国做将军时认为自己比不上孙膑,于是就召来孙膑,在才能的竞争中他越来越担心孙膑比自己有才。他依法施刑(用词不当,这样就使庞涓的做法合法化了)砍断了孙膑两只脚并在脸上刺了字,想让他隐居不再露面。后来齐国使者认为孙膑是奇才,暗中拉他到齐国。齐国将军田忌重用他。(这件事与中心有关吗) 在这场才能竞争中,庞涓残忍将对手孙膑迫害。他认为这样自己就可以高枕无忧,其实不然,一场没有人情的竞争最终将会是兵戎相见伤亡惨重。难道竞争就是残忍与不择手段的代名词吗?不!竞争中一样充满关爱与友善。(这个结论与事实不符,文意前后不连贯2、3段是从反面论证的中心,但事实后的道理没有扣住中心分析,即庞涓这样为什么不对,为什么竞争一样可以温暖心灵。) 人性的美好与善良,注定人们不会被虚无的争名夺利蒙蔽得太久。当孤寂空虚的心灵被囚禁过久,那圣赫勒拿岛的海浪必将卷走沉重的藩篱。(这两句话前后不成因果)也许清醒者一开始便看穿了“竞争”的本质,但许多人却总是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才能意识到:他们给竞争下了多么荒诞不经,幼稚可笑的定义!于是,人性中所有的美好都开始苏醒,(怎样苏醒?需论证,这样没有说服力)将人们的眼睛擦得雪亮:竞争,本是人与人思维火花的碰撞,是能力与品质的协同较量。实力与人格,仿佛是竞争的左脚和右脚,任何一只停滞不前——哪怕是节奏稍慢,都只能使自己在滚滚巨浪的冲击中原地兜圈。竞争呼唤才华横溢,竞争更呼
唤着诚信与关爱(因为没有道理的论证,所以这个结论与上文衔接不上)。 温情就像那厚重的土壤,竞争好比甘甜的雨露,只有将甘霖降于土壤之中,大地才能生机勃勃,万物才能得以繁衍生息。(这两个比喻不恰当)让我们为竞争注入一股新的力量,在竞
争中与对手一样可以真挚的微笑。原来竞争一样可以涌动着脉脉的温情。 评语:全文中心明确,角度新颖,运用正反论证法论证中心,但事实是为证明中心论点的,事实怎样能证明中心,还需从道理上进行分析,即把事实是如何证明中心的,讲出来,
这才是初写议论文的人要下工夫的地方。 英雄莫问归路 林诗心 2006年世界杯决赛,是一个让人无语的夜晚。(这是一个病句)一个把华丽的技术、艺术的气质、温和的笑容和刚烈的个性完美结合的英雄走了,用近乎决绝的暴烈方式,结束了自己近乎完美的足球生涯——他就是齐达内。 (这一段点明了中心话题,但语句前后搭配不
好,第二句四个短语语序排列不合理) 意大利人捧走了大力神杯,可是世界却记住了齐达内。他才是亿万球迷心中的“大力神”。从比赛一开始,(哪一场?交代不明)人们就把目光聚集在这个表情坚毅的男人身上,因为这将是他足球生涯的告别赛。也只有他,才敢于把世界杯决赛,作为自己的告别演出。(太绝对) 没错,整场比赛,(哪一场?交代不明)齐达内都在尽情地演出。这片聚集了全世界目光的绿荫场,是他最好的舞台。他像一个魔术师,把球牢牢地控制在脚下;他又像一个艺术家,控球、带球、过人、传球??他的动作永远都那么流畅自如,优雅得体。他用最平静的心态最
完美的技艺来完成这最后的演出,世界被感动了。 开场第7分钟,比赛的第一个高潮来临了。法国队获得了一粒点球。面对世界上最强的守门员,齐达内没有紧张,他用加速的步伐晃过了守门员,却在抬脚的瞬间突然减速,不急不慢地射出了一粒“勺子”球,正中球门横梁,反弹入网。那一刻他已证明了他是个英雄。是的,能进球的人也许有很多,但是只有以如此轻松的心态和睿智的思维进球的人,才是英雄。(这一段写得很好,很有说服力) 可是,是英雄,也许就注定要踏上不归路。我们不知道马拉特齐用了怎样的言语激怒了
这个铁骨铮铮的男人,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羞辱与反击的镜头。还有就是,裁判手中高举的红牌。血色的红牌的确有警示的意味,但它不会掩盖齐达内的光辉,而只会成为某些人卑劣的证据,用来警示后人。比赛也许是有瑕疵的,但是我们看到的齐达内却是真实,完整的。他用行动捍卫了人格的尊严,他告诉全世界这比金球、金杯更重要。(这个事实确凿吗?个人
尊严比国家荣誉还重要吗?这是个非常严重的认识问题,议论文不能有观点上的错误) 只有极端功利主义者才会说,为了胜利要容忍一切,要不惜一切,即使以祖国的名义,这样的行为也是卑劣的。规则不会允许阴谋围剿纯洁,更不会允许功利压迫理想。观众的眼睛是最公正的天平,正义的人总会得到应有的荣耀。正因如此,齐达内没有领银牌,却得到了金球奖。把那些恶意的讽刺和虚伪的安慰都留在身后的齐达内,英雄般从大力神杯前头也
不会地走过。不,他就是英雄。 全文有一个明确的观点,但道理论据有认识上的错误,议论文的道理论据要是真理,不能从感情出发;句与句之间不够连贯,特别是第一段,有些句子是病句;全文的中心论点太
简单,只为说明齐达内是英雄,立意过窄,就事论事,因而没有普遍性。 假设人生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 高三(13)石卉 世界杯决赛的最后几十分钟内,齐达内头撞马特拉齐,被裁判红牌罚下,球场上的皇帝黯然离去;在随后的点球大战中,意大利五发五中,击碎了法国队的冠军梦。当意大利球员们捧着金杯绕场欢呼时,法国队员们或沉默、或互相安慰。那位一个点球也没有扑出去的法国守门员抱着头,在球门里蜷缩着??在我看来,这些镜头突出的不是胜利者的喜悦,而是失败者独自舔伤口的悲怆。(这一段齐达内与法国的成败关系应点到,否则与下文的议论联结不上)
齐达内也许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告别演出会议被罚下结束。虽然事后国际足联以罚款和禁赛作为处罚,依旧颁给了他金球奖,但法国队与冠军的失之交臂亦足以使他悔恨终生。我没有去考据马特拉齐究竟对齐达内说了什么,但法国输给了意大利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那位法国守门员的最后一场比赛。其实他没能扑出点球也很正常——事实上,被誉为“世界第一门将”的布封在这场比赛中也没有扑出一个点球。但是法国队最终输掉了比赛,才使
他如此的灰心丧气。其实足球——或者更多东西——是这样的注重结果而不是过程啊。这就 是所谓“成者王侯败者寇”吧。(这段的叙事很好,很有说服力,但议论没有紧扣中心来分析,分析事实的道理应与中心论点有关,否则这段的事实就没有意义了。议论的重点应是
齐达内的这一举动对法国球员,对国家胜利的影响,进而论证中心论点) 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坚持就是胜利”,这诚然是对的。然而有的时候,不是每个人都有卷土重来的机会的,像齐达内,像那位法国守门员。如果作了最充足的准备,赶上最好的时机,仍没能作出一番成绩,又还能指望人生如何呢?诗人常说生命短暂如白驹过隙,算算百年时光也不过三万个日夜;哲人说现在不过是过去与未来的夹缝,“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圣人说“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这样看来似乎太悲观了,但人生不就是一场看似漫长、实则短暂的悲喜剧么?假如人生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们需要的是破釜沉舟的毅力,是永不回头的决心。(这一段引证十分有力,但摆事实、讲道理为了什么?为了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这段的事实和道理“油”“水”分离了) 人活着面临的最大选择,恐怕就是生与死之间的抉择。西楚霸王项羽被困垓下时,在返回江东重整部队和自刎乌江中选择了后者。这是一个选择了死亡的人!王安石曾这样写诗评价项羽“江东子弟虽安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不错,他是刚愎自用,短于计谋,以致兵败身亡,但跟流氓出身、却坐稳龙庭(应是:“廷”)的刘邦相比,项羽是个快意江湖的英雄!他也许不适合君临天下,但却在最后的选择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个失败者,时至今日仍能让后人扼腕叹息。在我看来,适合自己的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这一段也偏离了中心)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高考失利者选择复读,好像那样就能多一次机会。其实不然。如果第一次就已经竭尽全力,那么盲目的重复只能造成压力更大、得不偿失的结果。时时刻刻,我
们应该假设人生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把握住它,尽最大的努力,才能求得最好的结果。 全文中心明确:“人生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把握住它,尽最大的努力,才能求得最好的结果。”运用归纳法,开头提出论题,中间摆事实、讲道理,最后总结,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但是摆了事实后,却没能围绕中心来分析,这样事实就成了无“的”之“矢”,“矢”不落在靶心中,这箭有什么用?同样讲道理也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也就是自己观点的正确,
道理很好,但为了干什么?道理不能证明中心,却去证明别的论点,不就是没用了吗。 一篇文章为了更好论证中心,可以分为几个小方面,即几个分论点来论证,但是分论点必须与中心论点有关,分论点是从几个不同方面来说明中心论点的道理,从你的全文来看想
用分论点法来进行论证,但分论点又不明确,结果事实、道理变得不能证明中心了。 议论文不好写,必须自己把问题想透,事物之间的关联清楚了才能写好。 假设人生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 高三(13)石卉 世界杯决赛的最后几十分钟内,齐达内头撞马特拉齐,被裁判红牌罚下,球场上的皇帝黯然离去;在随后的点球大战中,意大利五发五中,击碎了法国队的冠军梦。当意大利球员们捧着金杯绕场欢呼时,法国队员们或沉默、或互相安慰。那位一个点球也没有扑出去的法国守门员抱着头,在球门里蜷缩着??在我看来,这些镜头突出的不是胜利者的喜悦,而是失败者独自舔伤口的悲怆。而追究法国队的失败原因,很大程度归结于齐达内的离开——他一直表现得那样出色,让人不禁猜测:如果法国队的阵容并未改变,也许在点球大战之前他们已经稳夺冠军了。也自然不会有这样的结局。(这一段齐达内与法国的成败关系应点到,否则
与下文的议论联结不上) 齐达内也许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告别演出会议被罚下结束。虽然事后国际足联以罚款和禁赛作为处罚,依旧颁给了他金球奖,但法国队与冠军的失之交臂亦足以使他悔恨终生。我没有去考据马特拉齐究竟对齐达内说了什么,但法国输给了意大利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果齐达内没有这样冲动,法国队就可以一雪前耻,所有的相关人员都会颜面生光,也能为国家赢得荣誉。然而世上没有后悔药,没有那么多的“如果”。当事情发生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结局已经确定。人生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有些事,一旦做错就难以重来。就像岁月的流逝,
就像人情的兴衰。 这段的叙事很好,很有说服力,但议论没有紧扣中心来分析,分 析事实的道理应与中心论点有关,否则这段的事实就没有意义了。议论的重点应是齐达
内的这一举动对法国球员,对国家胜利的影响,进而论证中心论点) 这也是那位法国守门员的最后一场比赛。其实他没能扑出点球也很正常——事实上,被誉为“世界第一门将”的布封在这场比赛中也没有扑出一个点球。但是法国队最终输掉了比赛,才使他如此的灰心丧气。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诚然是对的。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卷土重来的机会的,像齐达内,像那位法国守门员。如果作了最充足的准备,赶上最好的时机,仍没能作出一番成绩,又还能指望人生如何呢?诗人常说生命短暂如白驹过隙,算算百年时光也不过三万个日夜;哲人说现在不过是过去与未来的夹缝,“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圣人说“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 人生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只有在正确的那条路上才能越走越远,直至成功。(这一段引证十分有力,但摆事实、讲道理为了什么?为了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这段的事实和道理“油”“水”分离了) 最极端的选择,莫过于生与死之间的抉择。西楚霸王项羽被困垓下时,在返回江东重整部队和自刎乌江中选择了后者。这是一个选择了死亡的人!王安石曾这样写诗评价项羽“江东子弟虽安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不错,他是刚愎自用,短于计谋,以致兵败身亡,但跟流氓出身、却坐稳龙廷的刘邦相比,项羽是个快意江湖的英雄!他也许不适合君临天下,但却在最后的
选择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个失败者,时至今日仍能让后人扼腕叹息。在我看来,项羽对其人生的最后一次选择,也是最坚定的一次选择,是无比正确的——因为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一段也偏离了中心)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高考失利者选择复读,好像那样就能多一次机会。其实不然。如果第一次就已经竭尽全力,那么盲目的重复只能造成压力更大、得不偿失的结果。时时刻刻,我
们应该明确人生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把握住它,尽最大的努力,才能求得最好的结果。 世界杯带给我的 李薇妮
我不是一个球迷,当然也很少看足球比赛,这其中也包括世界杯。因此老师在布置这篇作文的时候,我甚至有些沮丧。也许是机缘巧合,让我在打开电视的一瞬间看到了这一幕:两个属于不同球队,不同肤色的球员因为传球而撞倒,一个人爬起后伸手去拉另一个人,然后那个人拍拍对方的肩膀,重回比赛。也许正是由于这个画面,让我走进了世界杯。细看接下来的比赛,不难发现,在很多慢放镜头里都有这样的画面,我们虽然听不到他们在相互说些什么,但足以感到那浓浓火药味后的温暖——尽管是在半决赛、决赛中。(开头过长,导入
正题太慢,不如删去红字几句,以后作文也最好不写这样的话。开头一定要简洁、明了) 的确,大到奥林匹克运动,小到我们自己的篮球赛,我想它们的宗旨都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在我看来,它们所要告诉我们的是,在激烈的竞争面前,我们更要提倡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友好相处。(这一段点名全文的中心论点。论点明确,语言高度概括,) 曾经听说“假摔”是球场上最违背职业道德的事,我们设想,如果那名球员是假摔,就会换来自己球队的得分,而不是对手的帮助。然而,他会心安理得吗?他失去的是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真诚。近年来,我们经常看到媒体报道,某某大街有一犯罪团伙(想想这个短语用得确切吗?)利用人们的怜悯之心假装乞丐,骗取钱财。更有甚者借用孩童作为诱饵,一次又一次骗取大家的同情心。久而久之,我们对乞丐由怜悯同情转为不屑,每当我们准备帮助他们的时候又会想到自己一次次被骗的经历。因此,又回到了我们熟知的“狼来了”的故事,不同的是,每次的牧羊人不同,但终归有些人是真的需要我们帮助的。(由足球中的“假摔”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欺骗事件,联想自然,但这两个事实与中心论点什么关系?事实为了论证中心,因而摆完事实后,要紧扣中心从道理上进行分析,像你这样写事实就不能证明中心了。)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带我去北外拜访好友,校园里遇到了两个黑人朋友,当他们同我握手时,我犹豫了。只听父母在旁边对我说,快握手。幸运的是,他们刚刚学习中文,并不明白“快握手”是什么意思,多年后,我在想,如果我还在犹豫,这将带给他们多大的伤痛。尽管美国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已经签署了400多年,但仍没有消除种族歧视。尽管全球正在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前进,但白种人歧视黄种人、黑种人的事情还时有发生。尽管二战牺
牲了那么多无辜的生命,但那以后战争并没有停止过——从朝鲜战争到现在的黎以冲突。尽 管世界随处可见和平鸽的旗帜,而我们要问:什么时候才能世界和平,究竟人类还要花费多大的代价才能消除种族歧视,才能完成一个地球村的梦想?也许,世界杯中的那个画面就是我们共同的期望。(这一段的事实有说服力,但还存在上段的问题。) 然而,值得我们欣慰的是,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里都有红十字协会的标志,在战乱的国度里有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身影,他们都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无论是黑色人种还
是白色人种,他们都为同一个目标而忙碌——用真心帮助他人、维护世界和平。 如果可能,我希望世界上没有利益、种族、国家的划分,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友好相处,幸福的生活。
这,便是世界杯带给我的。 评析:全文中心明确,中心论点是一个准确的判断句。运用正反论证和事实论证来证明
论点(三段从反面,四段从正面)论证方法运用很好。首尾照应,呼应自然。 但是,摆事实为了什么?为了证明论点的正确,因而事实后一定要结合事实有道理上的分析,进而来证明论点的正确,这一点是你作文的不足,只有事实,没有道理,文章就不会
深人。另外,要注意语言的简洁。 好好修改一下,然后可再发给我,或开学来面批。 足球与信仰
曾无忧 盛景不常,世界杯的豪门盛宴已临曲终人散。我们不得不承认,足球确(实)能够在地理上和心理上掀起如此壮阔的波澜,人们以一种超乎寻常的凝聚力,团结在足球这项运动周围。(这句话是病句,第一句主语是“足球”,第二句主语变成“人们”了,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在??波澜,人们??之间加“使”就通了。另外足球的“凝聚力”与“我的发现”连接不上。)我发现球队的胜利有一个共通的原因:因为同样的信仰,因为同一个目标。这样一种现象,令我从球场转向更深一层的问题。(“转向”“问题”不搭配) 信仰是人们矢志不渝相信的事物。(信仰不是“事物”,信仰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有了信仰,一个人就有了生存的希望,许多人才能团结起来。(韩信)之所以能够忍受胯下之辱,因为他心中有长远的目标,正是因这种坚定的信念(“信念”是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与“信仰”不同)他才能挺过各种非人的待遇。《圣经》中记载着人类曾修建过震惊天神的巨塔,完成这种奇世壮举,也是因为人类有着相同的信念。与之相反,你可曾见过哪支队伍,在分崩离析时还能取胜?比方赛黑,踢完这场比赛,身边的战友已是他国之人,队员不知自己到底在为谁而战,对信仰的怀疑,必定会导致失败。(这一段“信念”“信仰”概念混淆) 信仰是人类社会的结晶(这个判断不对,“人类社会”用词过大),是引导人类生活的方向,更是一个民族成熟与否的标志(个人也有信仰,不一定与“民族”有关)。中国人是个无信仰的民族,到今天,信仰的缺失尤甚,人们什么都不相信:不信党,不信教,不信政府,不信朋友,甚至怀疑自己,在精神上贫穷得已经失去了真正的内心生活,失去了判断善恶是非美丑的标准,失去了追求真理、正义和光明的目标与动力,失去了人类的精髓,只剩下眼前最现实最功利的具体的生活目标。不团结,是我们这个民族最深的弱点。(这一段对中国人
无信仰的事实也太绝对,议论文中的事实要确凿) 对于我们,信仰不光指宗教,它是一种精神动力,鼓舞着我们去探索,去奋斗,去前进。
我们能信仰的,我想不会单单只有足球。 评议:全文结构完整,中心十分明确,全文紧紧围绕中心论点采用分论点法来论证。 但是文章第一段由足球导入中心论点时,导得不好,缺乏逻辑关系,开头重要,它是作文是否
精彩的关键,因而以后要在开头上好好下工夫。 文中每段分论点采用使用相同的句式,这是写议论文的一个好方法,但要求分论点必须是一个准确判断,是一个道理,是道理就要是真理,不能是错误的,还有这种分论点最好是三个,几何讲“三点一面”,议论文也如此。篇三:议论文写作常见问题及对策 议论文写作常见问题及对策 一、惯性写作,文体走样有些学生写议论文时,常把议论文写成纯粹的记叙文或带有议论性的哲理散文。比如,有些学生写的议论文常常是前半部分叙事描写,后半部分议论说理,结果把议论文写成了既非说理又非叙事的四不像文章。此外,还有不少学生由于分不清夹叙夹议类记叙文与议论文的区别,结果把议论文写成了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想指导学生把准文体的脉,写出规范的议论文,除要引导学生加强审题能力训练,弄明白文体自选并不是淡化或不讲文体外,还要让学生明白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区别——记叙文主要运用记叙、描写、状物等表达方式,追求以情动人,而议论文则主要采用议论为主的表达方式,追求的
是以理服人。 二、拟题不当,文题空泛文章的标题犹如屋之窗或人之眼。好的文题不但能统摄全篇的思想内容,达到题文合一的效果,而且还能润物无声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议论文写作中,学生的拟题不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体错位,记叙议论不分”,比如“母亲讨债”“滴血的钞票”等文题,一看就是典型的记叙文标题,可有的同学却用它写了议论文;二是“表意不明,文题含混”,比如用“社会与网络的平衡”“打抱不平”等文题写议论文,读者看了标题根本就不可能知道作者想写什么;三是“大而无当,抽象宽泛”,比如“文化选择”“议素质教育”等文题,议论对象内涵丰富,根本就不可能用几百字的文章论述清楚。常见的议论文标题有两种类型:一类是论点型标题,即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的论点,如“开卷有益”等;另一类是论题型标题,即标题已经指出论述的对象、话题或范围,如“说宽容”等。学生写议论文时,不管采用哪种类型的标题,都要将追求“简明而不失深意,新巧而不乏韵味”当成拟题的基本原则。为此,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拟题的方法和技巧,如修辞法、引
用法、嫁接法、求异法等,并加强拟题专项训练。 三、雾里看花,观点隐晦 写议论文,论述某一问题或分析某一现象时,不仅要有明确的观点和主张,而且观点和主张还应当正确、鲜明、深刻、新颖和有强烈的针对性。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义理”(议论文中是论点)“考据”(议论文中是论据)“辞章”(议论文中是论证方式)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领会“义理”在议论文中的核心地位和灵魂作用,指导学生明白写议论文坚持“观点正确,态度明确,论证充分,论据有力”可以很好地解决写议论文无观点、观点散或观点隐晦的问题。此外,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开门见山立论”“行文中间立论”“卒
章收束立论”等写作技巧,也可以有效消除论点模糊或零散的弊端。 四、“骨”“肉”分离,事例论证乏力写议论文,论据只有紧扣论点才能达到观点与材料统一,进而为主题服务。此外,论据只有准确、典型、新鲜才能使说理更充分,论证更有力。许多学生写议论文,进行事例论证或事理分析时,由于没有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论据内涵的丰富性,或没有精心选择和巧妙剪裁论据材料,常常因无法找到观点和论据的契合点,结果使文章的“骨”(论点)“肉”(论据)貌合神离。具体地讲,就是论据不能有力地佐证和支撑论点,而论点也不能水乳交融地统率和包容论据。此外,还有许多学生用事例论证论点时,所用事例往往流于俗套,不是千人一面,就是老生常谈,既缺乏历史的厚重感和浓烈的生活气息又缺乏鲜明的时代色彩和个性特征。具体地讲,就是所举事例不是琐碎肤浅,就是常以部分代替整体,或以个别现象代替一般规律,结果使事例既缺乏广泛的代表性又缺乏深刻的典型性。写作教学中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本和读本资源,重视课外阅读,走出书本和课堂,融入社会生活中,关注各种媒体信息,勤于观察,善于思考,
广泛涉猎,加强积累,探究材料内涵的广义性,捕捉论点和论据的相关性。 五、事例论据叙述冗长议论文中的事例是作为论据使用的,叙述方式与记叙文中的不同——记叙文里的叙事必须完整具体,而议论文中的事例论据则应简明扼要。因此,议论文中的事例论据应该用概述法或截取法叙述。由此可见,明确叙述方式在议论文与记叙文中的不同特点和功能,仔细揣摩叙述方式在议论文与记叙文中的不同处理技巧,是解决写议论文事
例论据叙述冗长问题的关键。 六、转移论题,节外生枝“一议一话题,一话题一中心”是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可是,议论文写作中,却有许多学生由于审题不仔细,不是开篇就转移话题,与命题意图和写作要求南辕北辙,就是写至中途便信马由缰,与文章的中心论点渐行渐远,或者是干脆就抛开文章的中心论点一气呵成,结果下笔千言却离题万里。由此可见,议论文写作中,学生既要看清题干,读懂题意,明确要求,还要注意行文中思维的收与放和张与弛,即既要利用发散思维适当拓展,又要利用聚合思维适时收束,切不可天马行空,题外生题。此外,教师在
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统观全局和瞻前顾后的写作习惯也是防止偏题和跑题的有效手段。 七、表达偏颇,宽严失度写议论文,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地看待问题,即要辩证地分析问题,因此议论文的语言表达应当准确、严密、富有逻辑性,切不可只见彩虹不见阴霾。可是,议论文写作中,却有许多学生忽略了这一点。比如,要么是仅凭自己的主观好恶评头论足,结果在表达上不是随意夸大就是肆意贬损;要么是孤立、静止或片面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结
果不是在文中说了一些过头的话,就是推论出一些难圆其说或前后矛盾的脆弱观点和结论。 表达宽严失度和语意疏漏有隙,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小问题,但实质上却是认识水平的大问题。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和显性表现,语言表述粗糙实际上是思考不够缜密和严谨的结果。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引导他们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和方法,去审视和评价生活与学习中碰到的一切事物和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高考议
论文的规范模式和范文 规范议论文是与议论性散文、杂文、随笔、评论等文体相对而言的一种议论文体,是指以论点、论据、论证构成清晰的论证结构的议论文。它的主要特点,一是论说三要素完备,突出;二是论证结构严密,合乎规范模式;三是语言合乎议论语体,准确、概括、逻辑性强。
其中论证结构规范是写好这一类型议论文的关键。 一、论说三要素完备,突出 典范议论文的写作要突出体现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典范议论文应该论
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议论文的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论点最好在文章的开头,用具体的一句话,用判断句式,将中心论点摆出来。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选用论据要注意典型性、新颖性、表述要精练、简要。议论文要以理服人,就必须分析说理,把问题展开、论透,也就是要充
分论证。论证要合乎逻辑,严密有力。为此就要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 二、论证结构要严密,逻辑性强,合乎规范模式 议论文的结构是指文章内部的观点和材料的组织安排。典范议论文应该结构严密,逻辑性强,结构完整,合乎规范模式。考生写议论文最严重、最普遍的问题,是缺乏“论证结构”意识,往往是疏漏松垮、缺乏论证力度的。高考中的议论文中档卷,大都属于“观点+例子
材料+联系现实”类型。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通常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要求是开头必须提出论题或论点,主体部分选用材料分层次地论证论点,结尾归纳总结。本论是文章的主体,是对问
题的分析。有以下四种常见结构形式: 1.并列式结构。在论证思路中,为了论述的方便,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平行的、并列的分论点,或是把论据并列起来,论证的几个层次或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这就是并列式。如2004福建满分作文《稳中求胜》文章在亮出中心论点“为人沉稳,稳中求胜”之后,便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充分的论述:“a.沉稳从志而来,b.沉稳从难而来,c.沉稳从无欲而来”。这三个分论点共同证明了中心论点,论证充分,结构清晰。 2.正反对比式结构。在论证思路中,把两种事物(或意见)加以对比,或者是用另一种事物(或意见)来烘托某一种事物(或意见),这就是对照式。如2003江西一考生的《公则生明》本论部分先引作文材料以做反面典型,由此带出两例正面典型事例。这样,三个事例一反两
正,对比鲜明,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3.递进式结构。在论证思路中,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步步推进,这就是递进式结构。它的特点是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变更。一般议论文采取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体现了层进式结构的特点。如2002高考作文《正直是做人的根本》,文章先摆出女学生拒绝广告的现象,接着说明这样做的原因,再评论女学生这一行
为的意义和价值,这样层层递进,说理深刻,从而透彻地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4.“总-分-总”式结构。这是文章运用最多的一种结构方式。在论证思路中,有的是先总说后分说,有的先分说后总说或者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这就是“总-分-总”式结构方式。如2001年满分作文《诚信所至,金石为开》开头引用古语,提出论点,这是引论。本论先说诚信的作用,再说诚信的适用范围。结尾点题,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是典型的“总一分一
总”结构,显示出作者较高的谋篇水平。 三、议论文的语言:准确、鲜明、概括、逻辑强 文体不同,也就决定了语言的不同。议论文的语言必须准确、鲜明、概括、生动和符合逻辑。1.准确。议论文一般是用逻辑推理来阐明事理和观点的,需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在选用词语时,要求达到准确的程度。2.鲜明。一是论点的表述要鲜明,二爱憎分明,鲜明的感情色彩贯穿在行文当中。3.概括。语言的概括性越强,它所说明的道理的普遍意义也就越大。4.严密的逻辑性。判断准确,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这是议论文语言的本质特点。(转)篇四:议论文写作出现的问题与策略 初中生议论文写作出现问题及对策 一、初中生议论文写作出现问题 a、命题作文方面问题主要出现在“论据”上。他们所摆之事实,大都是“我自己”怎么怎么样,或者“同学”“邻居”怎么怎么样,不能选用古今中外大量公认的有名的“人”或“事”做论据,事例不“典型”,造成说服力不强。另外,虽然能引用一些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来论证,但这些“事例”不是与观点不符,就是简单的堆砌,缺乏对“事例”的分析、议论,造成“材料”与“观点”不能有机地协调、衔接。再就是“事例”无新意,老就是那么几个例子。他们所讲道理,要么“无理”,要么杜撰几句某某人说过某句话,或者引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论”,要么讲道理不联系实际,架空议论。这主要是初中学生年龄特征和老师引导不够造成的。
b、给材料作文方面:第一、不能多角度关照材料,思维单一。第二、能围绕“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但观点不新,老僧常谈,人云亦云,缺乏时代气息。以上问题,无外乎是知识积累不够,或是思维能力问题,如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将使他们的议论文写作永远
停滞在低层次、底水平上。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要使学生的写作发生质的飞跃和提高,必须从论据的积累、运用和
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入手,以下就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探索和作法。 二、解决办法
(一)论据的使用及训练 论据是证明论点正确的依据,它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理论)论据。事实论据与论点之间通常是个别(特殊)与一般(普通)的关系,也就是说论点概括了事物的共同性或普遍规律,用来证明它的论据是个别事例;理论论据与论点之间通常是一般(普通)与个别(特殊)的关系,也就是说论点概括的是小道理,用来证明它的论据体现了普遍规律的大道理,正因
如此,我们要根据论点的特点来选择、运用论据。 那么中学生写议论文时在运用论据方面应注意一些什么呢? 1. 事实论据 ①所选材料,必须是“典型”的。这里所谓的“典型”是指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不是“我自己”怎么怎么样,“邻居”或“其他同学”怎么怎么样。要典型有力,事实论据的积累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可采用小组教学,让学生分头找材料,而后总结、分析、筛选。 ②对事实论据要加以分析、议论。对事实论据如果不加分析,只把它罗列在观点后面和
前面, 这就构成我们通常说的“观点 + 材料”的毛病。克服的办法就是对事实论据要进行分析,
把能说明观点的事理因素抽出来,加以生发、剖析、强调。那么该怎样分析呢?一般是分析意义,分析因果。分析时也可正反分析、假设分析等等。采用什么角度,要依据事实论据本身特点以及它与论点的关系来确定。一般而言,直接取自社会生活的材料,如人物事迹,多从意义着手分析;采用类比论证方法的小故事、寓言、自然现象等事例,宜从分析实质入手。
这就要求教师要用书中范文来引导学生,及时让他们学以致用。 ③事实论据要概括、简明,不要以叙为主,以叙代议,形议实叙。有些学生不懂得用概括的语言来摆事实,而是不吝笔墨,原原本本地叙述事实的本身。夹叙夹议是写议论文的常用方法之一,但议论文中所引用的事例,要求简明扼要,不可把事例论据写得太详细,要学会概括要旨,也就是说举例不要用记事的展开法,而要用凝聚法,讲求三言两语把事例说出来。举例时有的学生不会从完整的事例切取论证的一截,而是连细节也会抄下来。这样就会
削弱说理的雄辩力。可采用专项训练法多做这方面的练习。 2. 事理论据 事理论据就是平时所说的道理论据,它包括一般道理(定义、公理等),名人名言等。用道理作论据,应用的道理必须是真理、公理或大家公认的社会生活、道德准则(如领袖人物、名家名流的言论、格言、警句)。学生的主要问题是材料掌握不够,造成无理可说,只好临时杜撰几句某某人说的话来,或者即使引用了一些言论、思想,也不确切、完整,这必然影响说服力。解决的办法是:①多读书、多摘录记录,最好每人一册《名人名言录》,积累道理论据。②讲道理时必须联系实际,不要架空议论。有些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可用理论后,写起文章来也只能是从道理到道理,不知用理论联系实际,没有针对性,因而内容空泛,没有说服力。那么,讲道理怎样联系实际呢?教材中的议论文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如邓小平《讲究实事求是》一文中“毛泽东同志历来坚持要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简单地照抄照搬。”这段话运用归纳法,对各个历史时期进行总结,论证毛泽东同志历来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进一步论述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具体情况具体
分析。联系了实际,针对性强,不空洞,很有说服力。 (二)议论文(给材料作文)思维能力训练法 议论文写作过程基本上可以分为审题立意和构思写作两个阶段。一般来讲,构思写作中遇到的是材料和语言表达问题,这两者的立足点首先是审题立意中的思维活动。因此,要想通过思维训练达到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就必须重视议论文的审题及立意中的思维训练。 在议论文的审题及立意中,学生的思维常常表现出以下缺点: 1. 面对议论对象,找不到突破点,无从下手。 2. 理不清议论对象中各种因素间的全部关系,容易攻其一点,立意偏颇。 3. 不会抓命题中的主要问题,面面俱到,思维散乱等。 以上缺点表明学生的思维在敏锐性、辨证性、逻辑性方面尚需通过有限的手段进行强化
训练。下面就此提供一些自己在这方面的做法。 1.引导学生能够准确、全面、迅速地审视所给议论对象中的全部信息(表面信息和隐含信息),能够清楚地理出这些信息对于立意和选材所具有的规定性和启发性,从而理解和把握题目、材料的可议论点及基本立意选材方向。这样,审视议论对象中包含的信息的方法及观
察这些信息的角度就成为训练的关键步骤。 ( 1 )采用列式的方法理清事件、现象的参与者,理清影响事件、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参与因素,这种做法在给材料的作文中尤其是关键的步骤,而且简便易行,收效明显,非常有利于弄清所给议论对象中的全部信息,并能促使思维感受的敏锐性由无形变为有形。以“滥竽( 2 )固定观察材料的特有角度,使学生明确如何根据材料从不同角度立意,把思维感受的敏锐性推进到思维定式的敏锐性。即一遇到类似问题,马上就能从几个固定角度评价和联想确定立意角度。仍以上题为例:一般来讲,以上三个角度是观察议论对象的基本角度。可
以说,针对列式以后的每个因素都可以审视、把握、进而立意。但是,每个议论对象都会有主要信息,主要信息一般又决定了议论时选取的主要角度,因此在从以上三个角度分析议论对象时,一定要注意这个主要信息。像“滥竽充数”这个典故本来是讽刺南郭处士的,在所有角度中,反面角度就成为主要角度,即使不议论,也不能忽视,否则会造成立意的偏差。 以上两步基本上可以使学生建立起思维的敏锐性,但具体的议论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训
练中量的保证是必须的,上文所述,仅是基本途径。 2. 思维的辨证性表现在议论文的审题和立意中,在于学生能够清楚地理解题目或材料中诸多因素间的诸多关系,如条件关系,因果关系,转化关系,包含关系等等,从而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这样,从逻辑分析入手,就成了训练学生的思维辨证性的有效手段。
篇五:高考作文议论文素材全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高考作文议论文素材全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070.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正例: 宋国一农夫得一玉石,,他把它献给地方长官子罕先生。了罕坚决不接收,并说:你把玉送给我,我是得到了宝物。而我若接你的宝玉,那末,我自己的清廉这宝物也由此失去了。
事物都是这样转化的。 有个人为了灭鼠养一只猫,这猫既帮他抓老鼠,又给他解闷儿,他就多养几只猫,逐渐有一百多只,猫一多,无鼠可吃,主人买肉给它们吃,渐渐地猫的后代只知吃肉,不知吃老
鼠。 一只母鹰辛辛苦苦把自己的孩子养成一只成年的雄鹰。这雄鹰对自己的母亲十分孝敬,不让母鹰出去寻食,早上又守护在母鹰身边。母鹰觉得自己衰老加快了,她安排孩子远行闯荡世界,在没有儿子照料的情况下,一切都靠自己。一年后,小鹰来看望母亲,意外发现老
鹰巳非常矫健。 苏阿芒连续三年报考文字均 落榜,后自学,掌握了多国文字,应邀参加国际语言学会,在50多个国家和的去发表论文。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读书连稠一点粥都难吃到;
司马光出身贫寒;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高尔基 曾是个流浪儿;荷兰画家梵高曾生活常靠弟弟接济;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出身鞋匠家庭,
衣不蔽体;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打工,供姐姐读书。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很有成就的名人。 雍丘地方有个叫北宫殖的打鱼人,拾到一颗罕见的大珍珠,晚上这珍珠发出的光可以照很远,人们都知道了。不几天,国君派人来对北宫殖说:把珍珠送进宫,保你荣华富贵。北宫殖的父亲却认为,献珍珠成了暴发户,就会骄奢淫逸,骄奢淫逸就容易招惹祸患。于是与北
宫殖一齐动手,把珍珠砸个粉碎。 挪威人捕沙丁鱼,抵港时若是活的,卖价就极高。所以渔民们千方百计想让鱼活着抵港。很多人的努力都失败。唯有一艘这样的船,船民把一条馀鲶扔进沙丁鱼成群的槽里。鲶鱼不
自在乱游乱撞,沙丁鱼们紧张地不停游动。直到船抵港,沙丁鱼们还在乱蹦乱跳。 邓小平同志在谈到三资企业时指出:我国现阶段的三资企业按照现行的法规政策外商总要赚一些钱。但是,国家还要拿回税收,工人还要拿回工资,我们还可以学习技术和管理,还可以得到信息,打开市场。因此,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
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有利于社会主义的。 老鼠是令人厌恶的坏东西。可是经过训练的老鼠却成了公安战士的好助手,凭着它的嗅
觉,能侦察出飞机、汽车、火车、轮船上的行李中的毒品和爆炸物。 薛潭拜秦青学唱歌。薛潭学了→段时间就认为学得差不多了,就向秦青告别,秦青在凉亭设酒宴送行。酒过三巡,秦青击节引吭,高歌送别曲,森林震撼,白云遏止,小鸟停唱。
薛潭顿感技元止境,总是发展变化的。感到很愧羞,马上谢罪,继续跟秦青学唱歌。
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叫门客冯谖去薛地收债。一天工夫,冯谖就回到孟尝君府邸,孟尝君奇怪地问为什么这么秧,冯谖说,我假借你的命令把债全部送给老百姓,并当场烧毁债据,这叫买义。孟尝君不悦。后来孟尝君被齐王驱逐回到封地薛,百姓夹道欢迎。孟尝君
这才悟出冯谖的买义的先见之明。 陈平长得高大俊美,但年轻时只喜交游,不愿耕种,故家贫。同县一张女嫁五家均丧夫,别人不敢再娶这张女,陈平却愿娶。张母到陈家拜访,陈平虽贫穷到用草席拦门,但门口车印仍很多,张母就答应了。她说:像陈平这样漂亮而且交际又广的人,绝不会长久地贫穷和处
于低位的。后陈平果然官至丞相。 鲁国有一个施姓人家的两个儿子。一个喜欢学习孔孟之道,一个喜欢学习军事。喜欢学习孔孟之道的儿子去齐国求官,齐候让他当-自己儿子们的老师。学习军事的去楚国求宫,楚王让他当军事长宫。这使施氏的邻居孟氏的两个儿子很羡慕,孟氏学孔孟之道的儿子去秦国求官,被秦王处以宫刑,孟氏学军事的儿子去卫国求官,卫候说他的国家小,不能依赖军事求生存,把孟氏学军事的儿子的脚砍断了,孟氏的父亲很不理解,施氏的父亲说:顺应事物发
展变化的人昌盛,不顺应发展变化的人灭亡。你两个儿子遭难的原因就是这里。 (2)引言: 1、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邓小平 2、不是写了毛泽东思想就否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是写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否定了毛泽东思想,它们之间是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关系,特别是在发展和创新上突出地显示其理论上的新的意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学习提要》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恩格斯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7、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
事物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毛泽东 8、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
本法则。--毛泽东 9、人生颇富机会和变化,人最得意的时候,有最大的不幸光临。--亚里士多德 10、万物必有盛衰,万物必有弛张。--韩非子 1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孔子 12、由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 13、一切运动都存在于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恩格斯 (3)反例: 美国阿拉斯加一自然保护区养了鹿群,为了!不使鹿群受伤害,主人将狼捕杀光。从此,鹿群处于没有天敌的?安乐窝中,迅速繁殖,十年之后,由千只发展到四万只,保护区里的植
物因被鹿食用与践踏而凋零,鹿本身也因运动减少体质下降,导致大批死亡。 某教师刚参加工作日才,恨不得把满肚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因而充分发挥满堂灌的作
用?学生无暇思索与接受,结果,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家长意见很大。 《吕氏春秋》中有一段《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说:楚国有一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去了,他赶快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儿掉到水里去的。船停止了,他就从做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试想,船已经走了,剑却没有走,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
糊涂吗? 《符子》里有一个《拙于用夕》故事。有一个郑国人到一棵孤树下乘凉,太阳转动,树
荫变化,他随着树荫来挪动席子。可是,到了晚上,他为了不让露水沾湿衣衫,仍然像白天一样把席子随着树荫来挪动。岂不知,他越是随着树荫移动,身体就越沾湿.-这可说是此人
善于利用白天的条件,而不会利用晚上的条件。 秦国采用商鞍变法后凭借它的武力,终于造成了万乘之势,使所有国家朝拜它,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集权的朝代。然而它建国后仍然采用战争时候的高压政策对待百姓,不去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因此,秦王朝仅只维持了二十多年,就被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
翻了。 楚国想偷袭宋国,他们事先在进军必经的流河里浅水处做过目标记,没想到,这晚上滩
水突然涨水,楚国的军队仍然依原标记渡洞,故淹死无数士兵,渡河失败。 古时成阳堪,把儿子教育成知书达理的读书人,平时大家都称赞成阳堪的儿子有教养。一天成阳堪家里发生火灾,成叫儿子去亲戚家借梯子救火。儿子为了显示自己的识礼,所以花费了不少时间与亲戚寒喧,直到亲戚问有什么事,他才慢条斯理地说出原委,亲戚家赶紧扛梯去救火,成阳堪家已变成废墟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