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郭沫若中期历史悲剧的审美价值

2020-11-19 来源:意榕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社会科学研究2002 ̄3期 郝沫若中期 史悲 钓审美价值 陈鉴昌 [摘要] 文艺创作的实质是一种审美活动,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来源于作家在某种 美学观指导下,写出他所感知的美和美感。郭沫若抗战时期创作的六大历史悲剧,祢得上 是一份“美”的精神食粮。其内涵主要包括:坚持先进而完整的悲剧美学观.展示普遍永 恒的诗情美哲理美,塑造符合美的规律的舞台艺术形象。 [关键词] 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悲剧;审美价值 [中围分类号]I206.6 [文南I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2)03—0147—05 郭沫若的抗战时期的史剧(中期史剧),类 型全部属于悲剧,其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均 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到目前为止的郭氏中期史 高行为及其失败,其类别主要是命运悲剧。文 艺复兴时期由莎士比亚执牛耳的悲剧,热情歌 颂人文主义理想及其破灭,其形态主要为性格 悲剧。18世纪席勒的悲剧观和悲剧创作,强调 悲剧人物的行为必须符合伦理道德,为伦理悲 剧提供了有力的心理学依据。上述几类悲剧或 悲剧观,勾勒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悲剧艺 术发展的成就和局限。 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问世,为社会悲剧的 剧研究中,后者还是一个被忽视的角落,更不 要说见仁见智的热烈争鸣了。有鉴于此,本文 拟就郭氏中期历史悲剧的审美价值,作一点初 步探讨。 文艺创作是一种专业化的审美活动,要求 作家在某种美学观指导下,到生活中去感知美 和美感,并用恰当的艺术样式传达出来,这样 的文艺作品,才会具有审美价值。通过研读作 品我们发现,郭氏中期历史悲剧的创造,符合 创造指明了方向。恩格斯在评价拉萨尔的历史 剧《济金根》时,首先运用美学观点和历史观 点相结合的最高标准,从社会历史必然性的角 度考察悲剧的本质,强调悲剧的灵魂在于揭示 美的规律,审美价值是高超的。具体表现在三 个方面,即坚持先进而完整的悲剧美学观,展 “悲剧性的矛盾”,即“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 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 示普遍永恒的诗情美哲理美,塑造符合美的规 律的舞台艺术形象。 一突”。…此处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指推动社 会前进的革命要求。恩格斯的论述,虽然不是 、坚持先进而完整的悲剧美学观 为了说明郭沫若的悲剧美学观,有必要先 对社会悲剧的定义,但其画龙点睛的提示,预 告了社会悲剧不久将会诞生。 郭沫若的悲剧观师承马克思主义,明确主 张写社会悲剧,即使写其他悲剧,也务必揭示 简介一下悲剧及其发展概况: 根据亚里士多德 的原始定义和悲剧演变的情况,现在人们通常 所讲的悲剧,是指英雄人物或有缺点的正面人 物,由于某些原因而遭到失败或毁灭,引起人 们同情、愤慨、崇敬、喜悦等美感的戏剧样式 两千多年前埃斯库罗斯首创的古希腊悲剧.奠 其社会根源,且理论表述相当完整。早在1926 年写成的《革命与文学》一文中,他已看清革 命阶级反抗旧制度而归于失败的历史,写出来 便是一篇悲剧。而《由(虎符>说到悲剧精 定了这门艺术的基石,着重表现英雄人物的崇 [作者简介]陈鉴昌,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四川彭州 611930。 ・14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神》,则系统地道出了他的悲剧美学观 促进 社会发展的方生力量尚未足够壮大,而拖延社 会发展的将纯力量电尚束十分衰弱,在这时候 便有悲剧的诞生。悲剧的戏剧价值不是在单纯 的使人悲,而是在具体地激发起人们把悲愤情 绪4-1=而为力量,以拥护方生的成分而抗斗将死 的成分 ”他还强调指出,悲剧必须反映“悲剧 的精神”、“它的目的是号召斗争,号召悲壮的 斗争。” 这就既论述了悲剧的产生条件,悲剧 的价值和作用,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悲剧精神 这个美学命题,称得上一份关于悲剧内容的理 论纲领。 同其他文艺作品一样,悲剧是特定的思想 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统一体,关于后者,郭先生 也有正确的理论见解 .1943年他在区别悲剧与 闹剧的界限时指出: 除人物的典型创造,心理 描写的深化之外, 。。隋节曲折’而近情近理, ‘刺激猛烈’而有根有源,是不是血可以成为悲 剧的要素呢 ” 作者的回答显然是肯定的,中 PI"悲剧发展史证明,上述几条,的确应当算作 悲剧形式方面的基本要素 另外,历史悲剧如何处理历史题材,实现 历史与现实精神的沟通,还有一些特殊审美要 求。由于任何艺术家的创作,丰要对创作时的 观众负责,表现此时的时代精神与审美情感, 如此方能激起他们的心灵共振。这就要求历史 题材的悲剧,一力 面要反映历史的本质真实或 历史精神,叉要接通古与今的内在联系,达到 明写古而暗写今。对此,郭沫若血有独到的审 美创作观 “历史研究是‘实事求是’.史剧创 作是‘失事求似’ 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 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的精神 ”B 此处所谓”失 事”,是指不拘泥于个别具体史实,可以进行艺 术虚构;“求似”,指追求古今相通的历史精神 或历史诗意,表现贯通古今、乃至普遍永恒的 美和美感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郭沫若先进而完整的 悲剧美学观,犹如一盏明亮的航标灯,为他进 行中期历史悲剧的创作,导航引路绕过暗礁, 再加上进入角色的审美观照和艺术传达,郭剧 中的内容美和形式美,就活鲜鲜地呈现在人们 面前了 二、展示普遍永恒的诗情美哲理美 郭沫若的抗战历史悲剧,主要取材于战国 时期,以及元末和明末的有关史实,而那几个 时期较之于抗战时期,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 ・148・ 矛盾特点,以及由此决定的中国人民的斗争任 务,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如外反侵略争国权, 内反专制争民主,如何对待生死,应当怎样做 人等等 而这些问题,既是古今相通的,又是 人类永恒关心的。剧作家将上述理性认识的成 果,转化为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通过戏剧情 节传达出来,便使郭剧成了展示普遍永恒的诗 情美和哲理美的杰作。 郭剧中展示出普遍永恒的诗情美。诗歌的 率质专在抒发情感或理想,故浓郁的 隋感或理 想简称诗情..反抗异族侵略,热爱和保卫祖国, 这是郭剧热烈抒唱的第 种审美情感。讴歌这 种诗情最有力的剧作,有《屈原》和《南冠草》 等。《屈原》第一幕写道,楚国爱国者兼政治家 屈原,坚持楚齐结盟,抗击秦国侵略,维护楚 围主权的外交路线 秦国宰相张仪出使楚国, 企图用赠地欺骗的伎俩,诱惑楚怀王同齐国绝 交。楚王采纳了屈原的主张,使张仪的阴谋遭 到失败。屈原闻此消息,欣喜万分,当即叫学 生宋玉去誊写他起草的致齐国国王敦睦邦交的 国书 但是敌人不甘心失败.在第二幕里,张仪 j楚国内部的亲秦投降派南后郑袖、上官大夫 密谋勾结,采用政治诬陷和“淫乱宫廷”来中 伤、迫害屈原。楚怀王大骂屈原是“疯子”,撤 销了他的左徒官职,宣布实行绝齐亲秦的卖国 国策 .到第四幕,楚王、南后和张仪游览郢都 城郊,把屈原当成“疯子”来逗弄侮辱。对此 侵略和卖国行为,屈原展开了气壮山河的斗争。 请听他对异旗侵略者的道德审判——张仪,“你 简直不是人!你戴着一个人的面具,想杀尽中 原的人民来求得秦国的胜利,来保障你的安富 尊荣,你怕我没有看透你?你离间我们齐楚两 国的邦交,好让秦国来奴役我们,你怕我没有 看透你?” 需要说明,根据史籍记载,张仪出使楚国 时,屈原已经被罢官,本没有参加那场外交斗 争.上述其他情节也大多出于虚构 这种艺术 处理叫做“失事”。但历史上的屈原,的确是热 爱楚国,反抗异族侵略,虽九死而不悔的。这 种历史精神(“似”),和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反抗 日本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是相同的。由 此可见,剧作家通过“失事求似”的审美造形 方法,巧妙地抒发了一种贯通古今的诗情—— 外反侵略争国权。 反抗专制独裁,争取人民民主,这是郭剧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高歌的第二种普遍永恒的诗情。《棠棣之花》和 《高渐离》等,于此堪称力作 先看前者,剧中 的韩国丞相佚累和韩哀侯,对内压榨人民,弄 得民不聊生。正像聂差所揭露的那样:“有钱的 人吃了馒头没事做”,要做就干荒淫压迫之事; “没钱的人不卖自己的女儿便吃不成馒头”,或 者自己被迫卖身为妓;“这几年我们中原随处都 闹成这个样子了 ”尤其可憎的是,那两个独裁 者,毫无民旗骨气,无耻地称韩国是“秦国的 外臣”,甘心为秦国侵略魏国充当“前驱”。显 然,韩王韩相这类卖国害民的独裁者,属于 “拖延社会发展的将死力量” 《棠》剧告诉人们,聂政、韩山坚、聂荽、 春姑等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作为“促进社会 发展的方生力量”,为了捍卫人民的民主权利, 向反动独裁者发动了革命。具体说来,聂政在 东孟之会那天,用利剑剥夺了那两个独裁者的 狗命,当众宣判他们该死的罪行,一度实现了 民主对专制的最高审判。但反动势力还相当强 大,聂政最终只能毁容自杀,聂萎和春姑也先 后牺牲,演成…场血淋淋的悲剧 而《高渐离》则以合理想象营构的剧情表 明,宋意已蠢江东发动群众.建立人民武装, 准备x,/专制暴君秦始皇实行全民讨伐。因此, 尽管高渐离的行刺秦始皇投有成功.还献出了 宝贵的生命,但秦始皇的末Ft已经不远j.,等 待他的是人民民主的正义制裁 郭沫若依靠审 美想象抒发的这种诗情,表达了古今劳动人民 追求民主政治.埋葬专制制度的崇高理想,预 告了这一理想必将变成现实。 郭剧中电展示着普遍永恒的哲理美 普遍 永恒的哲理(真理),指业经实践证明,适用于  ̄Tz--中外的真理性认识 ,郭沫若依据马克思主 义的世界舰,思考人类永恒的生死、人格、人 权等问题,得m了正确结论,然后遵循艺术创 造的规律,将理性认识转化为审美感受,经由 剧中人物的动作昭示出来,这样就使郭剧贮满 了贯通古今、普遍永恒的哲理美..下面着重谈 两种。 显示生存与死亡辩证关系的哲理美。每个 人有生必有死,这种现象妇孺皆知,但是,生 存与死亡本身有何属性,二者之间有何联系. 是否任何生死都有同等价值,就属于真理探讨 的范畴了。掌握这类真理,会让人的生死变得 更有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郭氏中期历史悲 剧,向人们奉献了下列生死哲理美的精神食粮 首先,“生死本是一条线上的东西。生是奋 斗,死是休息。生是活跃,死是睡眠。”这段 话,是《虎符》中夷门监者侯赢向信陵君献了 窃符计,预料到暴君魏王不会放过他,准备为 国牺牲时讲的,实际上乃郭沫若“夫子自道”。 它指明了生与死的不同运动75-式,如 奋斗” “休息”等;二者之问具有内在联系,是生命这 “一条线上的东西”,不断向对立面转化。因此, 人们如果要珍惜生命,就应当同等地重视生和 死,利用生的机会努力“奋斗”,利用死的到来 静心“休息”。这难道不是一种启示心智的哲理 吗? 其次,“一个有见识的人,能够辨别得出生 死的分寸 有的时候,死是永生。;if-的时候, 生不如死。”《虎》剧中侯赢与信陵君的这段对 话表明,尽管人人都有生有死,但其价值有区 别 若为正义事业而死,则“死是永生”;若为 剥削为压迫为私利而生,则“生不如死”;还有 为正义事业而生,则“生是永生”等。实践证 明,侯赢(郭沫若在剧中的代言者)这样来揭 示不同生死的不同价值,是完全正确的。 但郭剧的高明处,不是就上述生死问题发 表抽象泌论,而是付诸艺术美的构思,依靠剧 中人物的行为及其冲突,由舞台艺术形象自然 地暗示出来,便富有了哲理美的品质。例如, 暗示“生是1 ̄-'t 、死是休息”真理的舞台人物, 包括首创“窃符救赵”大计,最后为国捐躯的 英雄侯赢和如姬,手握正义之剑刺死暴君奸相, 然后毁容自杀的民主战士聂政等。而显示“生 不如死”真理的正确性,则凭借的是反动人物 的卑劣表演,如楚怀王、魏安厘王等等。 显示理想人格内涵的哲理美。人格,指人 的道德品质、气质能力、性格特征等。一个人 活在世上,应当树立什lz,t ̄的人格,才能变得 纯洁高尚,这是人类永久关心的问题之一。郭 氏抗战历史悲剧,尤其是《屈原》和《南冠 草》,可谓用形象解说理想人格的佳作。 高尚的人必须爱国爱民,大公无私。《屈 原》的主题歌《桔颂》诗,既是郭沫若再现屈 原的高沽人格,也是他张扬理想人格的哲理诗。 诚如屈原教导学生宋玉时所强调:人活在世上, 首先要像桔树那样,“生长在这南方,也就爱这 南方”,不可“迁移”,“独立难犯”。这种人格 精神,就是爱国爱民。同时,人还必须“抱着 一个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心・ ”,不应作“无 益的贪求”,也不能“随波逐流”。 ・14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高尚的人必须坚持真理,不屈不挠。对此 理想人格,《桔颂》鲜明地表述为:“不挠不屈, 为真理斗 ̄lj,rg头 …‘,一个人的气节很要紧”,失 节行为“比死还要可怕”。如果说,屈原主要是 这种理想人格的倡导者,那么《南冠革》中的 少年爱国英雄夏完淳,则用生命发展了这种人 格。当清朝统治者疯狂镇压明末抗清爱国志士, 有人认为明朝“气数已尽”时,夏完淳直截了 当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观 .“我不相信气数,我 却尊重气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 命’,也就全靠这气节。”为了实践这种壮美人 格,他在刑场怒斥敌人的各种罪行后,英勇就 义,树立了“挺立两间扶正气,长垂万古作完 人”的典范。 完美的人应当既聪明又厚道,既素朴又绚 烂。《屈原》第五幕二场,屈原与郑詹尹有一段 做人标准的对话,显然也是作者“夫子自道”。 屈原说:对于老百姓的“太厚道”,我虽然不高 兴,“但我又爱他们的厚道。又如南后的聪明 吧,我虽然能够佩服,但我却不喜欢。我想要 的是又聪明又厚道,又素朴又绚烂”。厚道素朴 即心地善良,聪明绚烂即本领高超。 总之,实践已经证明,郭沫若借古人之口 张扬的理想人格,是永远正确的真理;进一步 讲,上述深刻感人的哲理美和诗情美,为郭氏 中期历史悲剧的内容美,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成为采掘不尽的丰富宝藏。 三、塑造符合美的规律的舞台艺术形象 马克思在4 ̄t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 出,人通过“劳动创造了美”,关键在于人能够 运用两种尺度,即“种的尺度”和“内在的尺 度”。“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此 处所谓“建造”,意为“生产”或“创造”,对 象既包括物质生产,也包括艺术生产。郭沫若 的抗战历史悲剧审美价值突出,根本原因在于 它的创造符合美的规律 除了创作理论和内容 符合美的规律外,作家塑造舞台艺术形象,也 遵循了美的规律,这就是根据戏剧本身的特点, 塑造形象追求造型美、净化美和动态美: 关于造型美。戏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具 有几大特性,第一点为舞台直观性,即由演员 当众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直接将形象诉 诸观众的视听感官。这一特性,要求舞台形象 富于造型美,包括人物的外貌和动作,戏剧场 面和布置设计等,既要符合生活真实,又要有 所提炼和美化,能让观众产生美感。如单就人 ・150・ 物塑造而言,对于正面人物,在忠于本质真实 的前提下,应当充分展示其美貌美言美行美心, 即使对于反动人物,也不得进行人为的丑化 郭氏中期悲剧,于此取得了显著成绩。 人物塑造符合造型美要求。六剧中这方面 的范例相当多,特仅就《虎符》中的专制暴君魏王 略做说明 如对于他的外貌,剧本依据史籍合理 推定为:“年五十左右,中等身材,多须髯,性暴 躁。”不因其反动透顶而丑化其容貌。在刻画其 蔑视劳动人民的性格时,直接用他的丑恶言论来 传达,如“老百姓懂得什么!’’‘‘没有你们女人说话 的份!”而揭露其因“畏秦”而拒援赵国,实则“畏 敌偷生”的反动本质时,剧作家有意让这个家伙 作“美”的表演,即畏秦是“替我们魏国着想”.向 秦国求和投降+是“能屈能伸”的斗争策略。从而 让观众产生“可笑”的喜剧美感,使其人形象的塑 造合乎造型美。 布景设计和场面描写符合造型美要求。郭 氏六剧中,有许多或优美或壮美的人物活动场 面.如《孔雀胆》中的阿盖公主,吟诵《辞世 诗》的优美场面,《棠棣之花》里的贫女春姑, 用生命热血宣扬聂政英雄精神的壮美场面等, 不必细述。需要着重指出,郭先生善于利用季 节的诗意营构布景的诗意,以烘托人物的精神 风范,使舞台布景深得造型美之真谛。战国题 材四史剧,便是这方面的范例 《棠棣之花》的 布景,是春天“桃花盛开”,以映衬英雄们为国 为民除害的青春豪情; 《屈原》写时值初夏, “雷霆咆哮”.为主人公“爆炸”旧世界擂鼓助 威;《虎符》的剧情发生在秋天,“桂花盛开”, 陪衬爱国志士们“飒爽倜傥的情怀”;《高渐 离》冒着冬天的飞雪,为中国人民推翻专制独 裁统治,规划着“继往开来”的斗争策略。 关于净化美。戏剧的另一特征为直接交流 性,即演员当众表演戏剧情节,抒发思想感情, 与观众进行着心灵的直接交流。根据这一特性, 舞台艺术形象的塑造+必须讲究净化美,这就 是剧中人物要表演文明高雅的行为,抒发健康 纯洁的情思,不得向观众展示下流、庸俗、恐 怖的动作,总之要有助于净41=观众的感官和心 灵 与早期史剧选方面有些瑕疵相比较,郭氏 中期史剧取得了长足进步,总体上是成功的。 例如《棠棣之花》第三幕二场,爱国爱民 的英雄聂政,在东孟之会上杀死卖国求荣的韩 王韩相后,自己也毁容自杀了。而执行“毁容 自杀”这个动作,高明的剧作家将其推到幕后,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然后改由E士甲用语言来描述——是他自杀的, 他“把自己的眼皮、耳朵、鼻子都割了,然后 割破了自己的脖子。”诉诸观众的只是问接的形 井虚构了她是怎样取兵符,第二天怎样交给儿 子信陵君的有关细节。太妃还严正地警告魏王, 这虎符“是魏国的兵符”,“我也有权取出那虎 符来调兵遣将。”魏王命令她自裁,她以“多谢 了”为反语宣泄对独裁者的憎恨,然后坦荡地 为国捐躯。这位英雄母亲的一言一行,无一处 象,这符合丈学造型的特点。假如作者让聂政 当着观众那样自杀,便会带给他们难以忍受的 感官和精神刺激,破坏戏剧形象净化美的规则。 这是第一种净化美。 其次,作者让剧中人物抒发的思想感情, 不包含着强烈的动作,无一处不洋溢着气壮山 河的动态美。 除了对段功镇压农民起义的反动行为,进行辩 护美化显然不妥外,其余都是正确健康的,符 合净化观众心灵的审美要求 择其要者有:《棠 棣之花》中的聂萎,鼓励弟弟前去为国为民除 害的壮行诗《击吧,兄弟呀j》;《屈原》剧里的 主角屈原,抒发“爆炸”黑暗旧世界,“创造” 至于用暴风骤雨般的系列动作来推进剧情 发展的动态美,郭氏六剧尤其《孔雀胆》,堪称 典范之作 第一幕写通济桥畔劳军,梁王因段 功帮助他镇压农民义军明二,奏封他为云南行 省平章政事,井把女儿阿盖许嫁于他;车力特 穆尔反对这桩婚姻,遭到失败。第二三两幕, 写段功阿盖结合半年来,王妃忽的斤与车氏勾 光明新世界豪情的“雷电颂”独白;《虎符》中 的如姬在父亲墓前,先回顾自己一生的情感发 展史,最后决定用自杀向暴君宣战的长篇抒情; 结起来,先用谗言诬蔑段功,又用毒死穆哥王 子的卑劣手段,栽赃段功想毒杀粱王。粱王不 还有《南冠草》中的夏完淳,倾吐以“气节” 救国的高尚情操等等。 关于动态美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 再信任段功,下令先用孔雀胆iii酒毒杀他,此 计未遂,他又与车氏合谋,拟定在通济桥附近 暗杀段功的计划。第四幕,写段功以妥协退让 整、有一定 度的行动的摹仿;……摹仿方式 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 法” 。亚里:E多德对悲剧的这一定义表明,动 为上策,毫无警惕应变性,在通济桥被暗杀了。 最后,阿盖在壮士杨渊海拂助下,处死了恶贯 满盈的车力特穆尔,自己也鲸饮孔雀胆毒酒, 确信“明天清早呈现出一片干净的世界 ,悲壮 地牺牲了。整部剧全是动作,充溢着动态美。 作性是戏剧的主要特征。这个特性,决定了舞 台形象的塑造,必须追求动态美.包括舞台人 物的言和行,要有动态感和穿透力,还有戏剧 总起来看,郭沫若抗战时期创作的六大历 史悲剧,美学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富有高超的 审美价值。其先进而完整的悲剧美学观,对于 今天和今后社会悲剧的创作,仍然具有理论借 情节的推进发展,要有九曲黄河一泻千里的态 势。事实证明,郭沫若对此是了然于心的.所 谓“情节曲折”且“刺激猛烈”,就是指剧情发 展的动态性,他的中期悲剧的实际创作,取得 了优秀成绩 郭剧中人物刻画富于动态美的事例,真是 鉴意义;那普遍永恒的诗情美和哲理美的展示, 使观众永远感受到美的新鲜与芬芳;其舞台形 象的塑造符合美的规律,启迪着我们怎样去追 灿若星辰,此处仅以《虎符》里的魏太妃略作 分析。当魏王气势汹汹地来到太妃住处,点明 兵符是如姬偷的,要把她“碎尸万段”时,太 妃为了保护儿媳,便镇静地说:“那你是把她错 怪了”,兵符“是我取了出来.拿给无忌的”。 求美的艺术形式。我们应当探讨和借鉴郭沫若 的抗战历史悲剧,尤其是它的审美和创美经验。 至于剧中的个别失误和教训,只要我们善于吸 取,同样会变成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恩格斯 致斐・拉萨尔[z]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46 [2]郭沫若 由《虎符》说到悲剧精神[A].张澄寰郭沫若 ̄xg,l作[c]上海文艺出版杜,1983.427—428. [3]郭沫若 《孑L雀胆》的润色[A].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276 [4]郭沫若 历史・史剧・现实[A].郭沫若论创作[C]501 [5]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A]纪怀民.等.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1982 l [6]亚里士多德.诗学:第六章[M]蒋孔阳,等西方文论选:上卷[C].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57 (责任编辑:刘昌果尹・富) 15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