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讲练模式”与“探究模式”在教学实施中的对比分析

2023-05-30 来源:意榕旅游网
求知论坛QIUZHILUNTAN-003-2019年第47期(总第195期)

“讲练模式”与“探究模式”在教学实施中的对比分析

张科

(广东省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广东广州 510700)

摘 要:课堂教学必须是有效的。教学实施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文章通过笔者对“数列求和的方法”一课,在两个不同的班级分别采用“讲练模式”与“探究模式”实施教学的课堂教学实践,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和分析,得到一些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感悟。关键词:讲练模式;探究模式;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47-0003-02

现,得到一些对于提高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感悟。

一、教学准备

主要以任务为导向,教学重点是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体通过题组的形式呈现数列求和的多种方法。任务一(见表1)是通过两个简单数列的求和问题复习等差数列、等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这一观点,学生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为之后的学习任务打下基础。就要围绕“失败、自救”这两个关键词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分工收集史料。除了通过教材、互联网等收集“洋务运动”的文献、图片、视频等史料外,学生还可以参观李鸿章故居,走访历史学家等,对收集的史料去伪存真,分析史料创作者的意图,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改变学生传统历史学习中死记硬背的方式。教师在史料实证教学中,要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学习探究历史知识循循善诱。

结 语

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教师指导学在课堂教学前,笔者的教学准备大致如下:本节课

后,学生从中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其中,作为有效教学基础的教学准备与教学实施尤为重要。怎样的教学

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完成一段时间的教学

引 言

准备才有效?有效的教学应该如何实施?这是教师每天列求和的方法”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分别在甲、乙两个

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高中数学必修五数列部分“数班采用两种不同的教学实践,教学效果差别明显。原因何在?通过对比分析,笔者反思了自己在两堂课中的表亥革命、抗日战争等,但是认识和评价史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历史学科的学习要求。我们要求学生尊重历史事实、记忆历史事实,系统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教师在性,为学生“史料实证”做好必要的准备。

4.指导学生论从史出

平时日常教学中,要渗透复习历史知识点,帮助学生提高历史基础知识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和备用

前n项和公式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分组求

和法、裂项相消法、错位相减法求数列的前n项的和,具

引出结论;获取史料中的有效信息,对引出的结论加以说明;分析论证历史现象、历史观点。教师指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人类社会历的内容时,教师再现当时中国报纸和日本报纸对南京大屠杀的报道,学生就能够从两份报纸的不同报道中了解能够从史料中得出结论,又能够从史料中认识到南京大史发展的实际得出相应的结论,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不

论从史出需要学生,体会史料作者的意图,由史料

要妄下结论,不要无据发表议论。例如,教学《全民族抗战》到中日两国在“日本侵略”问题上的不同意见。学生既屠杀的残酷性,认识到史料的不同政治取向,学会从不

三、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实证培养创新意识  

同角度看问题,从而牢记历史,勤奋学习,振兴中华民族。 有着重要的作用。史料实证活动诱使学生创新历史学习方

创新意识是高中生重要的意识,对于高中生未来发展

生掌握史料实证的学习方法,诱导学生运用史料实证培

养创新意识,为学生提供探索历史过程及结果的平台,帮助学生体验历史知识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历史责任感。[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自筹课题“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三导’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B-b/2018/02/112)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雪峰(1980.10—),男,江苏徐州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式。例如,高中历史教材中小字部分、材料阅读等栏目,新材《洋务运动》中“动脑筋”栏目要求学生讨论“洋务运

颖灵活,链接书本知识,扩大了学生历史阅读的范围,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于史料的判断力和创新思维。再如,教

求知论坛分组求和法、裂项相消法、错位相减法求数列的前的和,分别记为任务二、任务三和任务四。每种求和方n项LUNTANQIUZHI体会相应数列的特点,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求和方法。 

法精选两个相近的题目,分别作为例题和练习,让学生

一、求下列各数列的前表n1 教学任务简表Sn1.{:项和二、分组求和法n2.{ba1+2,2+2求数列n}:1,3,5,…,2n-1,…例:的n}:前2,3+23,…,n+2练习:求数列n项和Sn.    三、错位相减求和法项和S              n例例四、裂项相消法的前n1:3求数列:求数列245的前,,n8项和,167,2n−1S,2n的前1×14,41n×7项和,7×110练习:求数列n.S,,(3n−21)(3n+1)n.(其中a,2a2,3aa≠3,40a4)的前,练习:求数列的前,nann项和==ss11…n项和11nn11+22++1122+33++LL++nn++nn++11五、数列求和方法小结Sn二、教学实施

甲班的教学实施:任务一采用首先复习等差数列、

教师板演的形式。对于任务二、三、四的教学,笔者首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其次学生自己练习求解,最后

先让学生观察分析数列的特点,探索其求和方法。但是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类似的问题,特别是需要采用裂项相消法和错位相减法来求解的求和问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学生根本无从下手,课堂上出现冷场的局面。面对这种局面,笔者在课堂上决定采用讲练结合的模式来实施教学。笔者首先给学生分析了数列的特征,其次后笔者总结。由于准备题组较多、题量较大,任务完成讲解相应的求和方法,再次让学生模仿、练习、巩固,最

比较仓促。

调整。任务一的实施改进为:由学生板演,然后由教师有了在甲班的教训以后,笔者在乙班做出了相应的

四采用学生探究模式教学,放弃了分组求和法中的练习简单点评、小结,这样节省出一部分时间。任务二、三、己观察、思考、归纳上。例如,在错位相减法求和的教题目,节省出一部分时间,把重点放到怎么引导学生自

学过程中,学生最初也很懵懂,不知从何下手,笔者就通过设问引导学生。问题二个数各有什么特点?问题1:数列中各项的第一个数和第特点?问题求和?问题3:4:这些特点和我们学过的哪一个知识点相能否先把其转化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2:数列中相邻两项又有什么再

-004-2019似,能否借鉴那个方法?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自

年主思考、讨论,最后总结讨论的结果。这样经过自主思第考,一部分学生终于找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法。

47三、课后随机调查

期(问题:这节数学课你学到了什么?总第195减法、裂项相消法。

甲班同学:三种求和方法,即分组求和法、错位相期)

根据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求和方法,如分组求和、错

乙班同学:数列求和的方法,先要观察数列的特点,再

位相减、裂项相消等方法。

四、教学感悟

过程,其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乙班学生更注重对于数从学生回答的结果可以看出,两种教学模式实施的

探寻;甲班学生停留在方法的模仿应用和具体题目的求列求和本质的认识,强调数列的特点,其次才是方法的

解之上。这说明突出重点,采用探究模式,让学生亲历知识生成的过程,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式”,通过教师先讲、学生模仿的方法实施教学;乙班从教学实施的过程来看,甲班主要采用“讲练模主要采用“探究模式”,以学生思考为主、教师引领为辅的方法实施教学。

得练习时间增加,学生有动笔的机会,可以通过练习提“讲练模式”的优点:由于压缩了学生的思考过程,使高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从而进行相应的改正。“讲练模式”的缺点:知识只是单向的传递,学生没有经历知识获得的过程,只是依葫芦画瓢,要想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需要学生课后花大量的时间对知识进行“再认识”; 而且,由低了课堂效率。

于学生初次接触这些方法,模仿解题需要较长时间,降到正确的答案,通过问题串的形式把任务细分成多个子

“探究模式”的优点:教师为了引导学生一步步找目标,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目标的实现中来。通过细分目由于学生亲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动脑、动口和思标的完成,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同时慢慢地向总目标靠拢。

考讨论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更加深刻。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从而使学生所构建的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知识更明确、更系统[1]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创设适当

教学客观上也存在一些不足: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不能主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但是,“探究模式”的动地思考问题,等着教师来讲,那么探究过程对其就失的实施会受到挑战。

去了意义;有时学生的思维过于发散,教师对教学进程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否有效,一个重要的指标是看是否数学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专家指出:数学

结 语

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机会,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能否得到

多样化的究模式”“机会”。从这个角度来讲,“讲练模式”和“探练模式”,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由于有的课程章节各有其优缺点,并不是“探究模式”就一定优于“讲知识的形成比较复杂,学生的思维能力达不到相应的要式教学反而适得其反。求,无法亲历这个知识的形成,因此这时勉强实施探究

[参考文献]

[1] 章水云.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

究[J].中学数学研究,2006(08):163-164.作者简介:张科(1983.8—),男,四川内江人,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