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0年高考生物三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1. 下列有关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错误的是( )
A. 沙漠生活的仙人掌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
B. 磷脂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C. 人食用猪肉大部分可以转化为自身成分是因为二者的组成元素和化合物大体相同 D. 碳是最基本元素是因为以碳原子相连构成的碳链是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
2.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果糖、脂肪和蛋白质的试剂依次是( )
①斐林试剂 ②双缩脲试剂 ③苏丹Ⅲ ④龙胆紫 ⑤碘液
A. ①②④ B. ⑤②③ C. ①③② D. ①⑤④
3. 某同学探究温度、pH、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绘制出如下曲线图。有关叙述正确的
是( )
A. 图1中,A点与B点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相同 B. 图2中,D点与F点酶的空间结构都被破坏且不能恢复
C. 图3中,G点时将对应相关因素调至最适,酶促反应速率不能同步升高 D. 图1、图2、图3中相关因素依次是底物浓度、pH、温度
4. 三位科学家因研究揭示“囊泡转运”的奥秘而获2013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细胞内部产
生的蛋白质被包裹于膜泡形成囊泡,囊泡分披网格蛋白小泡、COPⅠ被膜小泡及COPⅡ被膜小泡三种类型,参与不同途径的运输。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COPⅠ及COPⅡ膜的主要成分与①的外膜相同 B. COPⅠ主要是将蛋白质从高尔基体运到线粒体 C. COPⅡ与③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D. 从③转运到溶酶体的“货物”包括多种水解酶
5. 某同学从植物中分离得到有活性的叶绿体悬浮液。在提供必要的物质和适宜温度条件下,测得
单位时间内氧气释放量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光照强度在lklx时,叶绿体悬浮液能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且两者速度相等 B. 光照强度在l~6klx时,光合作用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强 C. 光照强度在6klx时,限制光合作用的内因有色素含量、酶含量等 D. 如果增加叶绿体悬浮液中叶绿体的数量,a点可能向右上方移动
6. 一个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图甲表示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乙表示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则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a代表染色单体 C. 图中c代表DNA
B. 图中b代表染色体 D. 上述三项判断都是错误的
7. 研究发现,肿瘤细胞的特征之一是缺乏细胞凋亡的过程,而中药可以通过调控原癌基因和抑癌
基因的表达、阻滞肿瘤细胞生长周期和影响细胞凋亡信号传导等方面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进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凋亡涉及免疫应答、基因调控、信号传导等多种生理过程 B. 治疗过程中,中药可能抑制抗凋亡基因的表达,促进凋亡基因的表达 C. 中药可能通过阻滞相关DNA、RNA等的合成来抑制肿瘤细胞周期 D. 中药有利于肿瘤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使其逃避免疫系统的监控
8. 下列关于遗传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杂交育种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 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C. 杂合的二倍体水稻经秋水仙素处理和花药离体培养,将获得纯合的二倍体 D. 将西瓜二倍体花粉传到四倍体植株雌花上,结出的果实为三倍体无籽西瓜
9. 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某家族遗传家系图如图,其中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下
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Ⅱ1与Ⅲ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
C. Ⅱ3与Ⅱ4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9种基因型和4种表现型
D. 若Ⅲ7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最可能是其母亲
10.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1
A. 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之间表现为共同进化 B. 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显性基因频率不变化 C. 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D. 隔离的实质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意味着新物种形成
11. 下列关于DNA的复制与基因的表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真核细胞内DNA分子复制发生在细胞核和某些细胞器内 B. 一个DNA分子通过转录可形成多个不同的RNA分子 C. mRNA上的密码子都有与之互补配对的反密码子 D. DNA的复制与基因的表达过程中都有氢键的断裂
12. 某研究小组探究避光条件下生长素浓度对燕麦胚芽鞘生长的影响。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
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
曲度(α).图1为实验示意图。图2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实验结果的是( )
A. a B. b C. c D. d
13. 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此现象属于
内环境稳态失调
B. 外界环境变化不大时,机体一定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C. 神经-体液调节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D. 体内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14. 人体免疫系统中的B细胞和T细胞( )
A. 都能参与特异性免疫过程 C. 都能识别抗原产生抗体
错误的是( )
B. 核DNA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同 D. 分化、发育的场所相同
15. 图中a、b表示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的数量增长曲线,c为b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曲线,下列叙述
A. a曲线表示的种群增长情况中,增长率越来越大
B. 在t时刻,b曲线对应的种群数量大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2 C. b曲线表示种群的数量增长可能受其本身密度增加的制约 D. c表示的种群增长速率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等
16. 现将“细胞工程”中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列表比较如下,你认为哪一项目的比较有错误( )
𝐾
比较项目 原 理 培养基区别 结 果 培养目的 植物组织培养 细胞的全能性 需加植物激素 培育成植株 快速繁殖,培育无病毒植株等 动物细胞培养 细胞的全能性 需加动物血清 培育成细胞 获得细胞或细胞的产物等 A. 原理 B. 培养基区别 C. 结果 D. 培养目的 17. 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转基因植物合成的蛋白质,可能成为某些人群新的过敏原 B. 克隆人可冲击现有的婚姻、家庭和两性关系等传统伦理道德观念 C. 如果转基因植物的外源基因来源于自然界,则不存在安全性问题 D. 生物武器具有传染性强、作用范围广等特点,应严格禁止
18. 下列有关酶、“固定化酶”和“酵母细胞的固定化技术”实验的叙述说法正确的是( )
A. 棉织物不能使用添加纤维素酶的洗衣粉进行洗涤
B. 利用固定化酶降解水体中的有机磷农药,需提供充足的氧气 C. 活化酵母时,将适量干酵母与蒸馏水混合并搅拌成糊状 D. 配制CaCl2溶液时,需要边小火加热边搅拌
19. 下列关于我国生态工程与西方国家生态工程的比较,正确的是( )
①西方国家的生态工程以治理环境污染和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 ②我国的生态工程以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 ③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工程应用范围比我国小
④我国的生态工程难以像西方那样,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0. 下列相关实验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菠菜叶肉细胞呈绿色可以作为观察质壁分离的材料
B. 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不能观察到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离的过程 C.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色素提取的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 D. 在酸性条件下,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反应变成灰绿色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5.0分) 21. 关于原核生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细菌无线粒体,有核糖体 B. 蓝藻无叶绿体,但能进行光合作用 C. 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D. 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为纤维素和果胶
22. 如图为研究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漏斗内溶液(S1)和漏斗外溶
液(S2)为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水分子可以透过半透膜,
而蔗糖分子则不能。当渗透达到平衡时,液面差为m。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渗透平衡时,溶液S1的浓度等于溶液S2的浓度 B. 若向漏斗中加入蔗糖分子,则平衡时m变小 C. 达到渗透平衡时,仍有水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出
D. 若吸出漏斗中高出烧杯液面的溶液,再次平衡时m将增大
23. 如图表示真核细胞内基因表达过程中相关物质间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物质a上含有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 B. 组成物质a、b、c、d的基本单位共有7种 C. 过程①的产物中有些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D. 过程②的场所是核糖体,该过程中有水生成
24. 下列关于细胞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某种植物甲乙两品种的体细胞杂交形成的杂种细胞与甲乙两品种杂交后代的细胞中染色体
数目相同
B. 克隆动物需经核移植、动物细胞培养、胚胎移植等技术,该技术可加速家畜遗传改良 C. 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经抗原免疫小鼠的B淋巴细胞融合得到的细胞都能制备单克隆抗体 D. 动物细胞培养一般需要经过脱分化过程,动物细胞培养是其他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基础
25. 在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中,都要防止微生物污染,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果醋发酵阶段应封闭充气口,防止杂菌进入
B. 腌制腐乳的卤汤中应含有12%左右的酒精以抑制细菌的增殖 C. 利用自然菌种发酵果酒时,将封有葡萄汁的发酵瓶进行高压灭菌
D. 将长满毛霉的豆腐放在瓶中,并逐层加盐,接近瓶口部分的盐要铺薄一些
三、探究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57.0分)
26. 图1表示的是植物细胞代谢的某些过程,其中a~d代表不同的物质,I~V为不同的过程,图2
是用C传感器测定植物光合作用速率,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
(1)图1中物质b产生的场所是______,若突然降低环境中b的浓度,则细胞中C3的含量变化是______。在I中进行的能量变化为______,Ⅲ、Ⅳ、V过程合成的ATP______(能、不能)用于Ⅱ过程。
(2)为探究绿光是否影响植物幼苗的叶绿素含量,选取分别在______条件下培养的同种植物幼苗同一部位的叶片,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最终观察______。
CO2传感器是近年用于测定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最好器材。(3)图2是在光照适宜、温度恒定,装置为密闭容器的条件下,测置1h内该容器中CO2的变化量:图中AB段C O2浓度降低的康因______,B点时,叶绿体基质中______会积累。装置中绿色植物前30min真正光合作用的平均速率为______μL•L-1CO2•min-1。
27. 图甲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某高等动物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图乙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的不同
时期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在图甲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______过程,a、a基因分离发生在______过程(填图中数字)。在图甲的③过程中,细胞内的染色体数与染色体DNA数之比为______。
(2)在图甲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加倍处在图乙中的______过程;在图乙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处于图中的______过程(填图中数字)。
(3)若已知图甲②过程中细胞的基因型是AAbb,则细胞Ⅳ的基因型为______。
(4)检测发现细胞Ⅳ的性染色体为XX,其原因可能发生在图甲中的______过程。(填图中数字)
28. 人类在探索遗传物质及其传递规律时,做了很多经典的实验:
已知豌豆种子子叶的黄色与绿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Y、y控制的,用豌豆进行下列遗传实验,具体情况如下:
(1)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______。 (2)从实验______可判断这对相对性状中______是显性性状。 (3)实验二黄色子叶戊中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
(4)实验一子代中出现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的比例为1:1,其中主要原因是黄色子叶甲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为______
(5)实验一中黄色子叶丙与实验二中黄色子叶戊杂交,所获得的子代黄色子叶个体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
(6)格里菲思用于转化实验的肺炎双球菌中,S型菌有SⅠ、SⅡ、SⅢ等多种类型,R型菌是由SⅡ型突变产生。利用加热杀死的SⅢ与R型菌混合培养,出现了S型菌,有人认为S型菌出现是由于R型菌突变产生,但该实验中出现的S型菌全为______,否定了这种说法。转化的实质是______。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比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更具有说服力,但他们的实验设计思路却是一样的,都是______。 29. *主席提出两山论指导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在生态建设方面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生态工程
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请回答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问题:
(1)在农业和林业生产中,连年种植单一品种会造成病虫害增加,其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的______稳定性降低,这主要违反了生态工程的______原理。
(2)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中,应在湿地周围建立缓冲带,以尽量减少______,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3)在城市环境治理中,要进行城市生态分区,合理分布工业区、居住区、生态绿地等,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原理。城市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多方利用,加快相关产业进程,这一产业链的价值______。
30. 如图代表不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1~8代表靶细胞的细胞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效应器指的是______;若物质a是唾液淀粉酶,其加工、分泌过程依次经过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刺激M点,则M点膜外电位变化是______,由此刺激引发的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与______(填“膜内”或“膜外”)的局部电流方向一致;若刺激N点,电表指针将偏转______次。
(3)当兴奋抵达时,贮存在______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并与分布在突触后膜上的结构[1]______结合。
(4)去甲肾上腺素(NE)是一种神经递质,其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NE立即被分解。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止NE的分解,则这种药物产生的效应是______。
31. P450是石油降解的关键酶。用SalⅠ和NdeⅠ联合酶切获得P450基因,与甲图所示的质粒重组
后,导人大肠杆菌中获得基因工程菌。甲图中mel基因表达能使白色菌落变成黑色,aacCl是庆大霉素(抗生素)抗性基因。甲图中箭头位置是不同限制酶的切割位点,乙图表示几种限制酶对应的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回答下列问题:
(l)甲图所示质粒中没有SalⅠ酶的切割位点,切割质粒时可用乙图中的______酶代替,原因是______。酶切后的质粒与目的基因(P450基因)在______酶的作用下形成重组质粒。 (2)经测定图甲质粒长度为7.6kb(lkb为1000个碱基对),重组质粒经NdeⅠ、SspⅠ联合酶切后获得了6.0kb和1.2kb的两个片段,据此推测,目的基因的长度应为______kb.基因表达载体中必须含有启动子,它的作用是______。
(3)将重组质粒导人大肠杆菌时,常用Ca2+处理大肠杆菌,使细胞处于一种______的生理状态,这种细胞称为感受态细胞。由于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的成功率很低,需要接种到含有______的固体培养基上,选择颜色为______的菌落扩大培养,进而筛选出所需的工程菌。
32. 纤维素酶能将秸秆等废弃物中的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已知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纤维素分解菌,
能产生纤维素酶。回答下列问题:
(1)用平板划线法分离微生物时,在第二次以及以后的划线操作时,要从______。
(2)欲从土壤中分离出能产生纤维素酶的纤维素分解菌,可用加入______作为唯一碳源制成的
选择培养基进行分离。若将样品接种到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在该培养基中需要加入的特殊染料是______,通过观察是否产生______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3)在接种前,需要先选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进行培养,其目的是______。
(4)若想对初步筛选得到的纤维素分解菌进行纯化并计数,则不能用平板划线法接种,其原因是______。某同学在稀释倍数为104的培养基中测得平板上菌落数的平均值为34.6,则每毫升样品中的活菌数是(所用稀释液的体积为0.2mL)______。
(5)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其中的葡萄糖苷酶可将______分解成葡萄糖。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33. 用某种高等植物的纯合白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进行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花。若F1自交,得
到的F2植株中,白花为419株,红花为542株。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推断。
(1)红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由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______定律,推测两亲本白花杂交组合的基因型是______(若由一对基因控制用A、a,若由两对基因控制分别用A、a和B、b表示)。
(2)根据F1红花植株自交所得F2中,红花植株基因型有______种,F2白花植株中纯合子的比例为______。
(3)若F2红花植株测交,后代植株的表现型为及比例是______。
-------- 答案与解析 --------
1.答案:B
解析:解:A、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A正确; B、在人体内参与血液中脂质运输的是胆固醇,B错误;
C、人食用猪肉大部分可以转化为自身成分是因为二者的组成元素和化合物大体相同,C正确; D、由于碳原子相连构成的碳链是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故碳元素是最基本元素,D正确。 故选:B。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统一性: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体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2、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
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要求考生识记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种类及含量,掌握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之间的统一性和差异性的含义,再根据题干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答案:C
解析:解:(1)果糖属于还原糖,应该用斐林试剂鉴定; (2)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出现橘黄色;
(3)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因此可用双缩脲试剂检测。 故选:C。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蔗糖)。(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 本题考查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3.答案:C
解析:解:A、图1表示的是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A点时限制因素是底物浓度,B点以后的限制因素是酶的浓度,A错误;
B、D点时温度低酶活性降低,B错误; 图2表示的是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但是酶的空间结构不变,C、图3表示的是pH对酶活性的影响,G点时酶已经变性失活,将对应相关因素调至最适,酶促反应速率不能同步升高,C正确;
D、图1、图2、图3中相关因素依次是底物浓度、温度、pH,D错误。 故选:C。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据此分析解答。
此题主要考查酶的概念以及酶的特性,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4.答案:B
解析:解:A、COPⅠ及COPⅡ膜,属于生物膜,生物膜的组成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脂质,与核膜相同,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COPⅠ主要是将蛋白质从高尔基体运输到内质网,B错误; C、COPⅡ与③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C正确;
D、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因此从③转运到溶酶体的“货物”包括多种水解酶,D正确。 故选:B。
分析题图可知,①是细胞核,②是内质网,③高尔基体,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组成,生物膜系统在组成成分和结构上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联系。
本题的知识点的生物膜系统的组成,生物膜系统在组成成分、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生物膜系统的理解并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5.答案:A
解析:解:A、叶绿体悬浮液中没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所以不能进行呼吸作用,A错误; B、光照强度在l~6klx时,光合作用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强,释放的氧气不断增多,B正确;
C、光照强度在6klx时,光照强度达到光饱和点,此时限制光合作用的内因有色素含量、酶含量等,C正确;
D、如果增加叶绿体数量,光合作用强度还能继续增强,则光照强度饱和点向右移动,a点可能向右上方移动,D正确。 故选:A。
光合作用强度可以用氧气的释放量来表示,此图显示了在提供必要的物质和适宜温度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光照强度达到lklx之后,开始有氧气释放,说明了叶绿体悬浮液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当光照强度在1~6klx时,随着光照强度增强,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增强,释放的氧气不断增多;当光照强度为6klx时,氧气释放量已经达到最大值。
本题考查呼吸作用和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本题结合曲线图,意在考查考生的审题能力、分析曲线图的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6.答案:C
解析:解:A、图中a代表染色体,A错误; B、图中b代表染色单体,B错误; C、图中c代表DNA,C正确;
D、A和B选项是错误的,但C选项正确,D错误。 故选:C。
分析题图:图中a表示染色体、b表示染色单体、c表示DNA分子。甲中不含染色单体,染色体:DNA=1:1,DNA=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中,染色体:染色单体: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的含义,再准确判断各选项。
7.答案:D
解析:解:A、根据题目中的信息“中药可以通过调控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影响细胞凋亡信号传导和阻滞肿瘤细胞生长周期等方面诱导肿瘤细胞凋亡”,A正确;
B、治疗的目的应该是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故中药应该起促进凋亡基因表达和抑制抗凋亡基因表达的作用,B正确;
C、RNA和蛋白质的合成来促进细胞凋亡,中药成分可通过阻滞相关DNA、进而抑制肿瘤细胞周期,C正确;
D、肿瘤细胞由于逃逸了免疫系统的监控才得以生存,故治疗过程中应该阻止其逃逸行为,D错误。 故选:D。
1、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本题考查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癌变的原因,能结合题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8.答案:B
解析:解:A、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 B、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B正确;
C、假设相关基因为A、a,则杂合的二倍体水稻的基因型为Aa,其经秋水仙素处理后的基因型为AAaa,经过花药离体培养将获得单倍体,基因型为AA或Aa或aa,C错误;
D、将西瓜二倍体花粉传到四倍体植株雌花上,结出的果实为三倍体有籽西瓜,该西瓜的种子种下去长出的植株才结无籽西瓜,D错误。 故选:B。
1、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2、四种育种方法: 方法 原理 杂交育种 (1)杂交→自交→选优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辐射诱变、激光诱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 秋水仙素处理萌变、化学药剂处理 加倍 基因突变 发的种子或幼苗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 染色体变异(染色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体组成倍增加) 抗病植株的育成 举高杆抗病与矮杆抗病小麦高产量青霉素菌株三倍体无籽西瓜、八倍体小黑例 杂交产生矮杆抗病品种 的育成 麦 本题考查生物变异及其应用,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变异的类型,掌握生物变异在育种工作中的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9.答案:C
解析:解:A、根据分析,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Ⅱ1正常,Ⅲ1患乙病,Ⅲ3患甲病,所以Ⅱ1的基因型为BbXAXa;Ⅲ5正常,Ⅱ4患乙病,Ⅲ7患甲病,所以Ⅲ5的基因型为BbXAXA或BbXAXa.因此,Ⅱ1与Ⅲ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B正确; C、Ⅱ3与Ⅱ4的基因型分别是BbXAXa和bbXAY,所以Ⅱ3与Ⅱ4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2×4=8种基因型3=6种表现型,C错误; 和2×
1
D、由于Ⅲ7患甲病,若Ⅲ7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基因型为XaXaY,其父亲为XAY,所以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最可能是其母亲,D正确。 故选:C。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分析甲病:Ⅱ3与Ⅱ4正常而儿子Ⅲ7患甲病,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故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用A、a表示).
分析乙病:由于Ⅱ1和Ⅱ2个体不患乙病,而Ⅲ1患乙病,所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Ⅲ1患乙病,而父亲不患乙病,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B、b表示).
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及提供信息判断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0.答案:C
解析:解:A、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发展叫共同进化,A错误;
B、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显性基因频率增加,B错误;
C、捕食者的存在使食物链中的生物通过反馈进行调节,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C正确; D、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意味着种群基因库的改变,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D错误。 故选:C。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的重点知识。要注意辨析,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
11.答案:C
解析:解:A、真核细胞内DNA分子复制发生在细胞核和线粒体、叶绿体,A正确; B、一个DNA分子含有许多个基因,不同的基因通过转录可形成不同的RNA分子,B正确; C、mRNA上的3个终止密码子没有与之互补配对的反密码子,C错误; D、DNA的复制与基因的表达过程中都有DNA双链间氢键的断裂,D正确。 故选:C。
DNA复制、转录、翻译的比较:
时间 场所 模板 原料 条件 产物 特点 碱基配对 遗传信息传递 意义 复制 转录 翻译 细胞分裂间期(有丝分裂和减数 第一次分裂) 主要在细胞核 DNA的两条链 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个体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 主要在细胞核 DNA的一条链 细胞质的核糖体 mRNA 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20种游离的氨基酸 酶、ATP、tRNA 多肽链 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顺次合成多条肽链 A-U U-A C-G G-C 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酶(RNA聚合酶等)、ATP 2个双链DNA 半保留,边解旋边复制 ATP 一个单链RNA 边解旋边转录 A-T T-A C-G G-C A-U T-A C-G G-C DNA----DNA DNA------mRNA mRNA-------蛋白质 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 表达遗传信息,使生物表现出各种性状 本题考查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2.答案:B
解析:解:A、在高浓度时,弯曲的角度不可能超过90°,A错误;
B、在最适浓度之前,随生长素浓度增加,弯曲度越大,α越小,但是超过最适浓度,促进作用越来越小,弯曲度越小,α值越大,B正确;
C、超过最适浓度后,促进作用越来越小,弯曲度也越小,α值越大,而不是不变,C错误; D、d曲线与高浓度时的抑制作用不相吻合,D错误。 故选:B。
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所以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记录的弯曲度应如图b所示。在最适浓度之前,随浓度增加,弯曲度越大,α越小,但是超过最适浓度,促进作用越来越小,弯曲度越小,而α值越大。
本题结合实验过程图和曲线图,考查生长素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首先要求考生识记生长素的作
用,掌握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其次要求考生结合各曲线的走势,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13.答案:A
解析:解:A、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此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A正确; B、外界环境变化不大时,机体也有可能由于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变化引起内环境稳态失调,B错误;
C、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C错误; D、体内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D错误。 故选:A。
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在细胞与外界环境中进行物质交换的作用,人体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对于相关知识点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14.答案:A
解析:解:A、B细胞和T细胞都能参与特异性免疫过程,A正确;
B、B细胞和T细胞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的,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B错误; C、B细胞和T细胞都能识别抗原,但都不能产生抗体,C错误; D、B细胞成熟的场所是骨髓,T细胞成熟的场所是胸腺,D错误。 故选:A。
1、人体内所有的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增殖分化形成的,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但不同细胞选择表达的基因不同,因此不同细胞的RNA和蛋白质有所区别。
2、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两者都起源于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其中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但T细胞转移到胸腺中成熟。
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5.答案:A
解析:解:A、外来物种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其种群的增长曲线可能类似a曲线,A错误; B、在t时刻b曲线的增长率最大,此时对应的种群数量大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B正确; C、b曲线中种群数量超过2之后,随着种群的数量增长,种群的增长率下降,所以种群的数量增长可能受其本身密度增加的制约,C正确;
𝐾
D、t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使种群数量维持在2可获得最大收益,所以c表示的种群增长速率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D正确。 故选:A。
1、据图分析,a表示J型曲线,b表示S型曲线。
2、J型曲线: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3、S型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本题考查J型和S型曲线,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𝐾
16.答案:A
解析:解:A、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利用了细胞的全能性的原理,而动物细胞培养利用了细胞增殖的原理,A错误;
B、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中需要加入植物激素调节根、芽的分化,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需加入动物血清,B正确;
C、由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因此通过组织培养可以获得完整植株,而动物细胞只是利用了细胞增殖的原理,因此只能培育成细胞系或细胞株,C正确;
D、植物组织培养可以快速繁殖,培育无病毒植株等,而动物细胞培养可以获得细胞或细胞产物等,D正确。 故选:A。
植物组织培养与动物细胞培养的比较:
原理 培养基的物理性质 培养基的成分 结果 植物组织培养 细胞的全能性 固体 动物细胞培养 细胞的增殖 液体(合成培养基) 水、矿质元素、维生素、蔗糖、氨基酸、琼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脂、激素等 培育成新的植株或组织 ①植株快速繁殖 ②脱毒植株的培育 动物血清等 培育成细胞系或细胞株 ①蛋白质生物制品的生产 ②皮肤移植材料的培育 ③检测有毒物质 ④生理、病理、药理学研究 动物胚胎或出生不久的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 培养目的 ③人工种子 ④生产药物、杀虫剂等 ⑤转基因植物的培育 取材 其他条件 植物幼嫩的部位或花药等 均为无菌操作,需要适宜的温度、pH、O2 等条件 本题着重考查了植物组织培养与动物细胞培养两者之间的区别,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知识网络构建的能力,难度适中。考生学习过程中,要利用表格进行比较,并且识记它们主要在:原理、培养基物理性质、培养基成分以及培养结果等方面有区别。
17.答案:C
解析:解:A、转基因生物存在食物安全问题,如转基因植物合成的蛋白质,可能成为某些人群新的过敏原,A正确;
B、克隆人可冲击现有的婚姻、家庭和两性关系等传统伦理道德观念,B正确; C、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问题,要通过验证才能得到证实,C错误; D、生物武器具有传染性强、作用范围广等特点,应严格禁止,D正确。 故选:C。
1、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食物安全(滞后效应、过敏源、营养成分改变)、生物安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环境安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2、中国政府:禁止生殖性克隆人,坚持四不原则(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实验),不反对治疗性克隆人。
3、生物武器种类:包括致病菌、病毒、生化毒剂,以及经过基因重组的致病菌等。把这些病原体直接或者通过食物、生活必需品等散布到敌方,可以对军队和平民造成大规模杀伤后果。
本题考查了现代生物技术引起一系列的安全和理论问题,要求考生掌握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了解中国政府对生殖性克隆和治疗性克隆的态度;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要求考生能够利用两面性的观点正确看待生物技术。
18.答案:C
解析:解:A、棉织物可以使用添加纤维素酶的洗衣粉进行洗涤,洗衣粉中的碱性纤维素酶不能使纤维素水解,但能使衣物变得蓬松,A错误;
B、利用固定化酶降解水体中的有机磷农药,不需提供氧气,B错误; C、活化酵母时,将适量干酵母与蒸馏水混合并搅拌成糊状,C正确; D、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时,需要边小火加热边搅拌,D错误。 故选:C。
1、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的比较:
酶的种类 制作方法 是否需要营养物质 缺点 固定化酶 一种 吸附法、交联法、包埋法 否 固定化细胞 一系列酶 吸附法、包埋法 是 反应物不宜与酶接近,尤其是大分子物质,反应效率下降 成本低,操作容易 不利于催化一系列的酶促反应 ①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②可以反复利用 优点 2、固定化细胞的相关知识点,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酵母细胞的活化。(2)配置氯化钙溶液:要用蒸馏水配置。(3)配制海藻酸钠溶液:小火、间断加热、定容,如果加热太快,海藻酸钠会发生焦糊。
(4)海藻酸钠溶液与酶母细胞混合:冷却后再混合,注意混合均匀,不要进入气泡。 (5)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高度适宜,并匀速滴入。
本题考查固定化技术,要求考生识记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区别,掌握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步骤及注意事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9.答案:C
解析:解:①②西方国家的生态工程目标是治理环境污染,集中于对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生态工程应用范围小,不太强调经济效益;我国的生态工程则不但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注重与经济、杜会效益的结合,①正确,②错误;
③西方国家的生态工程应用范围比我国小,③正确;
④我国的生态工程难以像西方那样,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④正确。 故选:C。
(1)西方发达国家生态工程特点:目标是治理环境污染,集中于对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生态工程应用范围小,不太强调经济效益。
(2)我国生态危机:不是单纯的环境污染问题,而是与人口激增、环境与资源破坏、能源短缺等问题结合在一起的并发症。
(3)我国生态工程特点:不但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注重与经济、杜会效益的结合,遵循整体、协调、再生、循环的纂本原理,建立适合中国农业和农村特点的生态工程。
(4)我国生态工程不足之处:缺乏定量化模型指导,难以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设计缺乏高科技含量,生态系统的调控缺乏及时准确的监测技术支持,缺乏理论性指导等。 题主要考查我国生态工程与西方国家生态工程的区别,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20.答案:C
解析:解:A、菠菜叶肉细胞呈绿色可以作为观察质壁分离的材料,A正确;
B、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不能观察到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离的过程,因为此时细胞已经被杀死,不能观察动态变化,B正确;
C、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色素分离的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C错误; D、在酸性条件下,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反应变成灰绿色,D正确。 故选:C。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方法步骤: 1、提取色素:
(1)称取5g绿色叶片并剪碎,越细越好,尽量去除叶脉等部分;
(2)加药品:二氧化硅、碳酸钙和丙酮。前两种是粉末状药品,各加少许,后者是有机溶剂,研磨时加约5mL二氧化硅的作用是使研磨更加充分、迅速;碳酸钙的作用是保护叶绿素不分解;丙酮用来溶解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3)研钵研磨→漏斗过滤→将提取液收集到试管内并塞紧管口。 2、制滤纸条:
(1)将干燥的滤纸剪成6cm长,1cm宽的纸条,剪去一端两角使之呈梯形(使层析液同时到达滤液细线);
(2)在距剪角一端1cm处用铅笔画线。 3、滤液划线:
(1)用毛细管吸少量的滤液沿铅笔线处小心均匀地划一条滤液细线(细而齐);
(2)干燥后重复划3-4次。 4、纸上层析:
(1)向烧杯中倒入3mL层析液(以层析液不没及滤液细线为准); (2)将滤纸条尖端朝下略微斜靠烧杯内壁,轻轻插入层析液中; (3)用培养皿盖盖上烧杯。
5、观察结果:滤纸条上出现四条宽度、颜色不同的彩带(如图)
从上到下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最宽:叶绿素a;最窄:胡萝卜素。 此题主要考查对生物基础性实验的理解和掌握,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21.答案:AB
解析:解:A、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但是有核糖体,A正确; B、蓝藻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但含有光合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B正确; C、原核生物的细胞中既有DNA又有RNA,但只有DNA是其遗传物质,C错误;
D、原核生物的细胞壁化学组成主要是肽聚糖,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化学组成主要为纤维素和果胶,D错误。 故选:AB。
根据细胞有无核膜(或成形的细胞核),可将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其中真核细胞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类别 细胞大小 细胞核 原核细胞 较小(一般1~10um) 真核细胞 较大(1~100um)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只有拟核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二分裂 基因突变 细菌、蓝藻、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液泡等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动物、植物和真菌等 细胞质 细胞壁 增殖方式 可遗传变异来源 生物 共性 都含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等 本题考查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结构的异同点,识记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所包含的种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22.答案:ABD
解析:解:A、一般两侧溶液的浓度并不相等,因为液面高的一侧形成的静水压,会阻止溶剂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故两者浓度关系仍是S1>S2,A错误;
B、若向漏斗中加入蔗糖分子,则漏斗内溶液(S1)和漏斗外溶液(S2)浓度差增大,平衡时m变大,B错误;
C、达到渗透平衡时,水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出平衡,C正确;
D、达到渗透平衡时,漏斗内的溶液(S1)浓度下降,漏斗外溶液(S2)浓度则增大,漏斗内溶液(S1)和漏斗外溶液(S2)浓度差下降,此时若吸出漏斗中高出烧杯液面的溶液,再次平衡时m将先将变小,D错误。 故选:ABD。
据图分析,渗透装作用指水分通过半透膜,从溶质浓度低的溶液向溶质浓度高的溶液的转移现象;漏斗内液面上升,则漏斗内溶液(S1)浓度大于漏斗外溶液(S2)。
本题的知识点是渗透压的概念,渗透吸水的原理,对于渗透吸水原理的理解和决定内外高度差是因素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3.答案:AB
解析:解:A、物质a为基因,而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位于mRNA上,A错误;
B、物质abc为RNA,由四种核糖核苷酸组成,d为DNA,由四种脱氧核苷酸组成,因此共有8种核苷酸,B错误;
C、①为转录过程,该过程中的产物是RNA,有些RNA具有生物催化作用,C正确; D、②为翻译过程,场所是核糖体,该过程中氨基酸脱水缩合会生成水,D正确。 故选:AB。
分析题图:图示a为基因;b为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c为tRNA,能转运氨基酸;d为基因自我复制的产物;①为转录过程,②为翻译过程。
本题结合概念图,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4.答案:ACD
解析:解:A、设甲染色体数目为2M,乙为2N,则体细胞杂交形成的杂种植株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M+2N,而甲乙两品种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为M+N,A错误;
B、克隆动物需经核移植、动物细胞培养、胚胎移植等技术,该技术可加速家畜遗传改良,B正确; C、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经抗原免疫小鼠的B淋巴细胞融合得到的细胞除包含自身融合细胞,还包含多种杂交瘤细胞,故还需要经过两次筛选才能制备单克隆抗体,C错误;
D、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过程,动物细胞培养不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D错误。 故选:ACD。
制备单克隆抗体时,动物细胞融合后,有同种细胞融合和异种细胞融合,而同种细胞融合的细胞不能生产单克隆抗体,异种细胞融合的也不一定产生所需要的抗体,故对融合的细胞还需要在特定培养基上培养并筛选出杂交瘤细胞,以及对筛选出来的杂交瘤细胞要进一步进行专一抗体检验,即可筛选所需的单克隆抗体。
本题考查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25.答案:ACD
解析:解:A、果醋是好氧菌,发酵阶段应打开充气口,A错误; B、腌制腐乳的卤汤中应含有12%左右的酒精以抑制细菌的增殖,B正确; C、有葡萄汁的发酵瓶含有酵母菌,不能进行高压灭菌,C错误;
D、将长满毛霉的豆腐放在瓶中,并逐层加盐,接近瓶口部分的盐要铺厚一些,D错误。 故选:ACD。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酶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6→6CO2+12H2O+能量; 酶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腐乳的制作利用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这些小分子物质有利于人体的消化和吸收。 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重点考查果酒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制作的过程及原理,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
26.答案:线粒体基质 降低 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不能 白光、绿光 滤纸条上叶
绿素a、b色素带的宽窄 由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容器内二氧化碳逐渐被光合作用消耗 ATP和[H] 146
解析:解:(1)据图分析可知,图1中的b是二氧化碳,是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叶绿体基质中产生的,突然降低环境中二氧化碳b的浓度,其固定减慢生成的三碳化合物减少,短时间内其去路不
变,最终导致三碳化合物的含量降低。图中Ⅰ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此阶段能够将光能转变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氧呼吸过程Ⅲ、Ⅳ、V过程中合成的ATP不能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Ⅱ。
(2)探究绿光是否影响植物幼苗的叶绿素含量,自变量是否有绿光,对照组用白光照射,在此条件下培养的同种植物幼苗同一部位的叶片,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因变量是光合色素分离后滤纸条上叶绿素a、b色素带的宽窄。
(3)据图2分析可知,AB段CO2浓度降低是由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容器内二氧化碳逐渐被光合作用消耗造成的。B点时,容器内的二氧化碳仅仅能够维持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此时叶绿体的光反应速率不变,基质中ATP和[H]不能及时被消耗而积累。据图分析,呼吸速率为(1200-220)÷30ppm/min,前30分钟净光合作用的平均速率为(3620-220)÷30=113ppm/min,前30分钟实际光合作用的平均速率为真正的光合速率,真正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32.7+113≈146ppm/min。 故答案为:
(1)线粒体基质 降低 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不能 (2)白光、绿光 滤纸条上叶绿素a、b色素带的宽窄
(3)由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容器内二氧化碳逐渐被光合作用消耗 ATP和[H]146
据图分析:图示表示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过程,其中Ⅰ是光反应阶段,Ⅱ是暗反应阶段,Ⅲ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Ⅳ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Ⅴ是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a是氧气,b是二氧化碳,c是水,d是ATP和[H].图2中左图是测定光合作用的装置图,右图是在光照适宜、温度恒定,装置为密闭容器的条件下,测置1h内该容器中CO2的变化量。据此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过程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意在通过曲线图使学生理解与掌握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并学会用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7.答案:① ②或③ 1:2或1:1 ⑥ ④⑥⑧⑩ aB ①或③
解析:解:(1)在图甲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①过程;a、a基因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即②或③过程。图甲的③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时,染色体数:DNA数=1:2,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时,染色体数与染色体DNA数之比为1:1。
(2)在图甲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即图乙中的⑥过程;在图乙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时,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因此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处于图中的④⑥⑧⑩过程。
(3)若已知图甲②过程中细胞的基因型是AAbb,即第一极体的基因型为AAbb,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③过程中细胞的基因型是aaBB,则细胞Ⅳ的基因型为aB。
(4)检测发现细胞Ⅳ的性染色体为XX,其原因可能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两条XX染色体没有分离,
也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两条X没有分离,因此发生在图甲中的①或③过程。 故答案为:
(1)①②或③1:2或1:1 (2)⑥④⑥⑧⑩ (3)aB (4)①或③
分析甲图:①表示初级卵母细胞,Ⅱ表示次级卵母细胞,Ⅲ表示第一极体,Ⅳ表示卵细胞,Ⅴ表示第二极体。
分析乙图:A段染色体数目减半,表示减数分裂;B段染色体恢复,表示受精作用;C段表示有丝分裂。
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8.答案:自花传粉,闭花受粉;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二 黄色子叶 3 Y:y=1:1 5 SⅢ 外
源DNA进入受体细胞,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表达 设法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的直接的研究它们的作用
13
解析:解:(1)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且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实验二中亲本黄色子叶自交产生的后代中出现了绿色子叶,由此可以判断出黄色子叶是显性性状,绿色子叶是隐性性状。
(3)实验二分子可知,亲本黄色子叶丁的基因型为Yy自交后带黄色子叶戊的基因型及比例为YY:Yy=1:2,黄色子叶戊中能稳定遗传的(YY个体)占3。
(4)根据实验一分析可知:甲的基因型为Yy,乙的基因型为yy,这样子代中出现黄色子叶(丙)与绿色子叶的比例为1:1,其中主要原因是黄色子叶甲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为Y:y=1:1。 (5)实验一中黄色子叶丙(Yy)与实验二中黄色子叶戊(YY:Yy=1:2)杂交,所获得的子代黄×+×=,Yy:×+×=.色子叶个体所获得的子代黄色子叶个体为YY:其中不能稳定遗传的(Yy2334323322个体)占5。
(6)由于变异存在不定向性,而该实验中出现的S菌全为SⅢ,说明不是突变产生的,从而否定了前面的说法。转化的实质是外源DNA进入受体细胞,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表达。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比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实验设计思路都是设法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的直接的研究它们的作用。
3
11211
11211
1
故答案为:
(1)自花传粉,闭花受粉;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二 黄色子叶 (3)3 (4)Y:y=1:1 (5)5
(6)SⅢ外源DNA进入受体细胞,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表达 设法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的直接的研究它们的作用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实验二中,亲本黄色自交后代的子叶有黄色和绿色,出现性状分离,说明黄色对绿色为显性。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1
29.答案:抵抗力 物种多样性 人类的干扰 整体性 实现能量多级利用、加速物质循环利用、减
少环境污染、节约地资源等
解析:解:(1)在农业和林业生产中,连年种植单一品种会造成病虫害增加,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这主要违反了生态工程的物种多样性原理。
(2)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中,应在湿地周围建立缓冲带,以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3)在城市环境治理中,要进行城市生态分区,合理分布工业区、居住区、生态绿地等,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城市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多方利用,加快相关产业进程,这一产业链能实现能量多级利用、加速物质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地资源等。 故答案为:
(1)抵抗力 物种多样性 (2)人类的干扰
(3)整体性 实现能量多级利用、加速物质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地资源等 生态工程依据的基本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 (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 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本题考查生态工程依据的基本原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工程依据的基本原理及实例,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30.答案: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7 内质网 3 高尔基体 由正电位变为负电
位 膜内 1 突触小泡 (特异性)受体 使突触后膜(或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解析:解:(1)效应器指的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若物质a是唾液淀粉酶,其加工、分泌过程依次经过的细胞器是7内质网和3高尔基体。
(2)若刺激M点,M点会产生动作电位,膜外电位的变化由静息时的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由于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向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所以刺激N点,电流表将偏转1次。
(3)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后释放,接着进入突触间隙并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4)去甲肾上腺素(NE)是一种神经递质,其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NE立即被分解。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止NE的分解,则这种药物产生的效应是使突触后膜(或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故答案为:
(1)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7内质网 3高尔基体 (2)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膜内 1 (3)突触小泡 (特异性)受体
(4)使突触后膜(或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题图分析:1是细胞膜、2是线粒体、3是高尔基体、4是核膜、5是核仁、6是突触小泡、7是内质网、8是核糖体。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传导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兴奋的传导过程,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分析能力。
31.答案:XhoI SalⅠ和XhoI作用于原质粒所产生的粘性末端相同 DNA连接 1.4 RNA聚合酶
识别并结合位点 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 庆大霉素 白色
解析:解:(l)甲图所示质粒中没有SalI酶的切割位点,切割质粒时可用乙图中的Xho I酶代替,二者作用后可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酶切后的质粒与目的基因(P450基因)可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形成重组质粒。(2)图甲质粒长度为7.6kb(lkb为1000个碱基对),据图甲可知,用Xho I和NdeI联合酶切处理质粒,去除的片段应为1.8kb,剩余的DNA片段为5.8kb,重组质粒经Nde I、SspI联合酶切后获得了6.0kb和1.2kb的两个片段,说明重组质粒长度为6.0+1.2=7.2kb,则目的基因的长度应为7.2-5.8=1.4kb。基因表达载体中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的结合部位,可以启动转录过程。 (3)将重组质粒导人大肠杆菌时,常用Ca2+处理大肠杆菌,使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大,使之容易吸收
周围环境中DNA分子。据图可知,目的基因的插入会破坏mel基因,但不会破坏庆大霉素(抗生素)抗性基因,因此可将受体细胞接种到含有庆大霉素的固体培养基上,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形成的菌落不会变成黑色,但具有庆大霉素抗性,选择颜色为白色的菌落扩大培养,可筛选出所需的工程菌。 故答案为:
(l) Xho I SalⅠ和XhoI作用于原质粒所产生的粘性末端相同 DNA连接 (2)1.4 R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位点
(3)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 庆大霉素 白色 基因工程中限制酶的选择:
(1)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切割目的基因和载体一般应选择相同的限制酶,使目的基因和载体上有相同的黏性末端。
(2)为避免目的基因和质粒的自身环化和随意连接,可使用不同的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使目的基因两端或载体两端有不同的黏性末端。
(3)不同限制酶作用后可能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如本题中的Sal I和Xho I。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基因工程的操作工具及具体的操作步骤,掌握各步骤中的相关细节,能结合题干信息准确答题。
上一次划线末端开始划线 纤维素 刚果红 透明圈 检验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 平32.答案:
106 纤维二糖 板划线法由于划线时稀释倍数不确定,无法准确计数 1.73×
解析:解:(1)平板划线操作时,在第二次以及以后的划线操作时,要从上一次划线末端开始划线,使下一次划线时的菌种来自上一次划线的末端。
(2)筛选纤维素分解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鉴别纤维素分解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染液,通过观察透明圈是否有无和大小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3)对灭菌后的培养基进行空白培养的目的是检验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
(4)由于平板划线法划线时稀释倍数不确定,无法准确计数,所以不能用来进行微生物计数。根据2÷0.1×104=1.73×106。 题意可知,每毫升样品中的活菌数是34.6÷
(5)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主要包括葡萄糖苷酶、C1酶和Cx酶,其中的葡萄糖苷酶可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故答案为:
(1)上一次划线末端开始划线 (2)纤维素 刚果红 透明圈 (3)检验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
106 (4)平板划线法由于划线时稀释倍数不确定,无法准确计数 1.73×(5)纤维二糖
1、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实验流程为: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
2、在加入刚果红染液的培养基中,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结合形成红色的复合物。纤维素分解菌可以产生纤维素酶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因此在纤维素分解菌的菌落周围,由于缺少纤维素而出现透明圈,这是刚果红染液可以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原理。
本题主要考查纤维素分解菌的鉴别,意在强化学生对纤维素分解菌的鉴别的识记与理解。
33.答案:两 基因的自由组合 AAbb×aaBB 4 7 红花:白花=4:5
解析:解:(1)根据分析,红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于红花:白花比例接近9:7,是9:3:3:1的变式,说明F1是双杂合体AaBb,因此,两亲本白花杂交组合的基因型是AAbb和aaBB。
(2)根据F1红花植株(AaBb)自交所得F2中,红花植株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F2白花植株中纯合子(AAbb、aaBB、aabb)的比例为7。
(3)F2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_B_,具体比例为1AABB、2AaBB、2AABb、4AaBb,与aabb的个+×+×):(9×+×+×)=4:5。 体测交,后代植株的表现型为及比例是红花:白花=(9+9×2929429294故答案为:
aaBB (1)两基因的自由组合 AAbb×(2)47
(3)红花:白花=4:5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红花为542株,白花为419株,即红花:白花比例接近9:7,是9:3:3:1的变式,说明红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于红花:白花比例接近9:7,所以可确定该对表现型由两对基因共同控制,并且A_B_表现为红花,其余全部表现为白花。
本题考查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题干中比例确定该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同时确定不同表现型的基因型,再结合选项准确判断。
3
1212141
212143
3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