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暂无
来源:《检察风云》 2021年第10期
文/王新奎
改革发展的进程
我认为20世纪90年代是上海改革发展的第二阶段,开启了迈向21世纪的征程。其中,核心是浦东的开发开放。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时,中央确定了一系列标志性事件,深圳的开发,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有自贸试验区。我认为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恰逢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开始。
浦东开发开放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首先,浦东开发开放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心从珠江三角洲扩展至长江三角洲,上海重新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1990年到2005年这15年,经济全球化进入了被称为“全球价值链革命”的高速发展阶段。中国正是通过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其次,浦东开发开放标志着上海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阶段,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系统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战略部署。虽然现在大家对这个概念非常熟悉,但在当时一切都未经摸索,未明确这个市场经济到底是什么概念。当年的上海理论界,乘着浦东开发开放和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东风,在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方面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任务就是从商品价格市场化改革向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的深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这一伟大探索就是从上海浦东开发开放起步,并取得决定性突破的。
要素价格市场化的前提是明晰产权。20世纪90年代,在国有企业经营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上海首先提出明晰产权这个概念,用于指导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党的十四大报告将其总结为“理顺产权关系”。
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在浦东开发开放的过程中,上海还探索出了一条要素价格市场化的改革道路。20世纪80年代,中国完成了商品市场的价格市场化,在那个时候叫价格闯关。价格闯关的直接影响是物价上涨,但也使供给大大增加。计划经济时期虽然物价受到统一规定,但供给数量严重不足,不一定能买得到,现在不一样了。出现供给缺口怎么办?怎么解决?让市场的供需来调整。但到20世纪90年代,新的问题出现了。商品价格市场化了,但三大要素,即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的价格没有市场化,商品价格的市场化就是不完全的,无法真正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引导作用。所以,中央给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探索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化的道路。为此,上海做了三大探索,首先是建立证券市场。在银行存贷款利率由国家计划管理的情况下,通过建立直接融资市场,实现了资本要素价格的市场化。当然,直到现在,资本要素价格市场化的改革还没有完成,但是方向一定是对的。其次是土地要素价格市场化。这里所指的土地是经济学的概念,包括土地,土地下面的矿产资源,土地上面的水资源、空气等。土地要素价格市场化是上海首先试验的。上海虹桥开发区现在有两幢楼,叫太阳广场。原来这里是一片菜地,这个地方被确定为虹桥开发区以后,有一家日本企业花4000万美元拍下了这块地,搞办公楼宇商业房地产项目建设。到了浦东陆家嘴建设的时候,上海的土地批租就制度化了,发展出土地空转的模式。陆家嘴的开发缺乏资金,于是就成立陆家嘴开发公司,给它规划6平方千米的地。财政先借给开发公司30个亿,陆家嘴开发公司拿了这30个亿到当时
的土地管理局,把这6平方千米的土地从政府手里批租过来,土地管理局给开发公司发土地产权证,然后土地管理局再把这30亿还给财政。开发公司拿了土地产权证到银行去抵押贷款,建设基础设施,把“生地”变成“熟地”,然后将土地批租出去,再把钱收回来,还给银行。如此往复,土地就盘活了,这叫土地滚动开发。当然,这种土地滚动开发模式在全国推广以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改革来加以解决。最后是建立社保制度,这是实现劳动力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户籍、人事和粮油关系把人捆在一个地方的某个单位里,几乎是无法流动的。到20世纪90年代,上海通过建立统筹统发的养老金、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和失业保险金,打破铁饭碗,实行劳动合同制,采取再就业、买断、协保等过渡性措施,终于把劳动力从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基本完成了劳动力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劳动力要素价格的市场化对解放和提高社会生产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加入世贸组织后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后,上海成为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窗口和桥头堡。同时,2001—2010年也是上海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提升较快的时期,通过洋山深水港这个标志性项目可以说明这一点。
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确定了“一龙头、三中心”的城市功能。经过10年的努力,到21世纪初,已经初具规模。其中,体现国际贸易中心功能的大宗商品现货和期货交易市场体系,体现国际金融中心功能的包括票据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在内的资本市场体系,都已经在全国居于龙头地位。20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上海颇有远见地在浦东张江留了空间。到了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跨国公司涌入中国投资,张江高科技园区就起来了,支撑了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功能的发挥。20世纪90年代后期,上海曾经讨论过“大浦东开发规划”,研究了浦东发展重心东移的问题,即上海要从一百多年来的沿黄浦江发展模式转向沿东海发展模式,成为名副其实的“上海”。根据这一规划战略思想,后来才有浦东新区两次扩区,才有临港新城、浦东国际机场、临港装备产业区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上马。特别是中央提出要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要求以后,深水港,特别是大型国际集装箱码头的建设就成为燃眉之急。洋山深水港的建设,解决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瓶颈问题。上海为什么能在长三角聚集这么多的外资企业?这与两个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关,一是浦东机场,二是洋山深水港。
纵观上海4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历程,值得总结的重要经验有以下三条∶第一条是,上海的改革开放必定与经济全球化密切相连。上海这座城市的土地资源匮乏,其优势一个是丰富的人力资源积淀,另一个是优越的地理位置。不管是海运、陆运还是空运,上海都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随着超大型集装箱货轮的出现,环球海运网络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随着全球制造业向东亚区域的大规模转移,釜山、上海、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深圳盐田港)成为环球钟摆航线的关键枢纽港,像日本神户、中国台湾高雄这种传统的港口都衰落了。所以上海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一定和全球经济连在一起。我们国家开放了,上海就兴旺发达;我们国家封闭了,上海就衰落。
第二条重要经验是,上海的发展必定与经济的市场化紧密联系。上海是一个综合性城市,产业门类齐全,金融、贸易、航运、重工业、轻工业都具备。像这样一个复杂的城市经济体系,只有用市场化的办法才能够使其高效运转起来。所以市场化越向前推进,上海经济就越兴旺,发展就越快。
第三条重要经验是,上海的经济发展必定与城市化紧密联系。现在进入了信息经济时代、数字贸易时代,在这种背景下,经济活动一定会越来越集中于几个大的以枢纽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网络区域。因此,上海一定要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通过建立统一的区域市场网络,发挥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龙头作用。
我们在考虑上海城市发展的时候,还不能忘记思考以下三个问题∶经济全球化到底是一个什么趋势?国内的市场化改革到底是一个什么趋势?长三角的城市化到底是一个什么趋势?上海长期坚持四个中心建设的总目标不动摇,但在建设的各个阶段又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不断调整阶段性的目标,依据就是对经济全球化、国内的市场化改革、长三角的城市化发展中长期趋势的正确把握。
成功是什么?就是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你已经具备了必要条件。一个城市也是这样,成功首先需要机会,同时还需要必要的准备。上海必须超前思考、提前筹划,当机会再次来临的时候,才能把握住。所以改革不能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再改,一定要预先有准备。如果没有20世纪80年代的“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突围,上海就不可能抓住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的机会;没有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上海也不可能抓住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的黄金时期。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上海过去40多年来形成的改革和发展的逻辑传统,这个逻辑传统就是∶改革开放的既定目标不能轻易变动,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不能稍有懈怠。
编辑:沈海晨 haichenwowo@163.com
王新奎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 WTO事务咨询中心理事长兼总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