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于中国玉文化的理解

2020-07-21 来源:意榕旅游网


对于中国玉文化的理解

柯彦杰

(宝玉石鉴赏,经管学院 财务管理1106班,学号:2011106030641)

一、引言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文化包含着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

二、中国玉文化的形成

在人类形成的最初阶段,山崩洪水、雷电山火、毒蛇猛兽、疾病灾害等天灾人祸无时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类认为这是自己的行为触怒了这些天地间的神灵,便想办法取悦他们,由此产生了原始宗教,形成了巫文化,并由专门从事祭祀活动的巫。

巫除了掌管祭祀神权外,还充当医生的职能,在给人治病的过程中,巫极有可能用玉充当治疗工具,无意中显示出玉的神奇功能,玉便被视为神物。由于玉的稀缺性、艺术性和神奇性,巫也有可能在祭祀活动中把玉作为献给神的礼物。因而玉文化开始在巫文化中形成。反过来,原始宗教——巫术的盛行加大了对玉的需求,因此在巫的周围培养了一批

1

专业的采玉、琢玉的工匠,而“巫”也有可能是最杰出的设计、琢磨玉器的大师。他们提倡并参与玉器的制造、使用,推动了玉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在以巫文化为基础的玉文化中,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说文解字·玉部》解释“靈”(灵)字下部的“巫”时,说“巫以玉通神”,因此我们认为,巫是人神之间的交往者,是神在人间的代表,是神的意思体现者;玉是巫奉献给神的礼物;巫通过神而成为玉的占有者。巫通过玉与神沟通,表现出玉的神圣化和神秘化。玉的通神功能可以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来反映。在红山文化晚期,也出土了相当一部分既可佩戴装饰又具备神器性质的玉器。如玉璧,既是装饰品,也是祭天的神器;玉钺在祭祀活动中就是巫师手中的法器。距今约5000-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是以琮、璧、钺等玉神器为代表,其上镌刻有巫头戴傩面骑兽事神的图案,使其充溢着神灵色彩,衬托了巫权的无比强大。

而到距今约4500-35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或稍后的山东龙山文化、陶寺文化、石峁文化、齐家文化以及石家河文化等五支玉文化所出玉器虽然多种多样,但其新兴玉器只是圭、璋、刀等工具或兵器性玉器。另一个非常鲜明的情况是,除了齐家文化区仍然盛行琮、璧之外,这两种玉神器在另外4个玉文化区内明显的减少了,而且形制也变化了,加工上粗糙了。这种变化不是偶然,而是反映出玉器的主体占有者发生了变化。琮、璧的减少和退化标志着玉神器的衰落和消亡,间接地反映了巫权的削弱和旁落。圭、璋、刀等器是政治、军事权力的象征和载体,掌握这些玉器的人物都是部落的政治首脑和军事指挥者,他们获取了统治权力,取巫而代之,并将巫变为专门的神职人员,神权也随之落入他们手中并加以改造,巫事神的玉神器也就随之消失了。由此我们可以说,此时由史前社会巫统治的神权时代已转入由“帝”统治的王权时代。

(上课时间:周一第9,10节;周三第9,10节;教育大楼1J21)

2

三、中国玉文化的发展

中国在夏商时期进入奴隶制社会,青铜器的发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时原来具有权力象征的玉器如圭、璋、钺、戈等变成祭祀礼器和仪仗器。

夏的玉器极少,在这里主要说的是商代。商代早期至中期的玉器主要有玉刀、玉钺、玉戈、玉圭、玉琮、玉璜、玉斧、玉铲、玉柄形器、玉筒形器等,这主要是从兵器转化而来的仪仗器或者祭祀用的礼器。商代晚期的玉器已经较为丰富,根据1976年发掘的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墓统计,可分为礼器、仪仗器、实用工具、装饰品等。商代玉器还继承了立体圆雕人像个各种动物形象,是我国古代玉器从平面走向立体,由简单装饰走向复杂陈设方面迈进了一大步。

1、西周时,周公制礼作乐,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玉琥、玉璜就是六种礼器,即“六器”,也称“六瑞”。至此,中华玉文化完全步入礼器玉时代。

2、商周时期,青铜器工具的出现,提高了制玉水平,使切割、研磨、勾线、碾轧、勾撤等工艺流程变得容易起来。青铜工具的使用是先进技术,对复杂形状的玉器制作很有利,但是,铜硬度不高,在切磨玉石的同时,也在快速地磨损本身,这不能不影响到玉石的细加工和深顶撞。在商周玉器中多是勾轧的纹饰,称之为双勾碾轧,这种纹饰有阳纹的效果,也是铜工具所达到的最好效果。

3、东周时期玉器盛行,上起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无不以玉为贵,视玉为宝,玉器被广泛应用祭祀、装饰和丧葬等处。伴随着尊神敬天思想的动摇和青铜器礼器的盛行,

3

此时的玉礼器装饰味渐浓,主要用于朝觐、盟誓、婚聘、敛葬等。东周最为显著的特色就是玉佩饰的盛行,这标志着古代玉器有神到人的转变,儒家用玉思想的形成标志着玉器人格化的正式确立。

4、战国以后,铁器工具大量使用,锻铁有良好的锻造性能,可以打制各种形状的工具,比青铜工具在形制上和耐磨性上前进了一大步。尤其锻造小工具更有有利条件,琢制纹饰要求有掖、撞、勾、撤等小工具,勾面纹要求勾砣刃口薄,打长孔要求细长铤,搜尖角孔要求细金属丝,这些工具用铁打造既耐用,又没有脆性。锻铁加碳成钢后硬度增大,能制成细而长又硬的钢铤,用于打长细孔,解决了大、小眼孔的打眼问题。

5、西汉时期,玉器的礼仪性质已经大大弱化,除璧、圭可能还有一定的礼仪功能外,璜、琥也仅具有装饰功能,而琮和璋几乎找不到了。但是出现一类极富特色的用玉方式——为祈求尸体不朽而制造的葬玉,主要包括玉衣、玉塞、玉琀、玉握四种。

四、中国玉文化的成熟至巅峰

1、秦汉时期,中国统一,采运玉石原料更为便利,新疆和阗玉大量进入中原地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礼器、装饰为主的儒家用玉体系得到了很大的扶持。价值最高的应是圆雕和浮雕的陈设玉,这类作品发现较多,玉质优良,琢磨精细,造型新颖,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隋唐时期,人们对玉器已不再觉得神秘,这促使当时的玉雕制品出现以珍玩、装饰为主的格局。唐代装饰玉器中较为多见的是玉步摇,这是一种金属嵌玉组合饰物,“步摇”所嵌玉片极薄,竟然还雕有精致的花鸟纹饰。雕刻工艺在继承传统玉雕的基础上融合同时代金银细工、雕塑绘画的表现手法,并吸收中亚、西亚等地艺术,兼收并蓄,融汇贯通,

4

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3、宋代玉器呈现出强烈的世俗化倾向和浓厚的生活气息,造型选取日常生活中的题材进行现实主义创作,迎合社会消费心理,这是由于城镇的繁荣,商业的发展,使得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玉器为普通市民服务的倾向已经成为时代潮流。宋代的镂雕法被广泛应用,在形制和纹饰上讲究对称均衡,在图案化的形体上透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达到了生活和艺术的高度统一。

4、元代玉器沿着宋代开创的世俗化、装饰化方向发展,技艺更加成熟,作品也融入了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格。现存于北京北海公园前团城上的玉瓮“渎山大玉海”,是一件大酒具,高70cm,最大周长493cm,重达3500公斤,可储酒30余石。外壁浮雕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及翻腾于惊涛骇浪中的众多鱼兽。整件作品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和神秘感。

5、明代,世俗化、装饰化成了玉雕的主流,玉器皿是明代艺术价值较高的一类玉器。玉带在明代发展到顶峰,已成为官场礼服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明代以玉为饰风气盛行,从坠饰、串饰到佩是种类繁多,其中玉组佩饰最为发达。玉质小型饰物如带钩、钗、簪、坠饰等发现较多,其中尤以钗和簪最为精致。实用玉器如笔管、笔架、砚台等文房用具也相当普遍。明代镂雕技术相当发达且运用广泛,开创出“花上压花”的技法——在平面片状的玉料上能雕出上下两层不同的图案,恰到好处的把握好表面和内部的完美和谐。明代玉器的蓬勃发展首先归功于工匠地位的上升。其次是琢玉工具的革新----“水凳”,即由传统的席地而坐改为垂足倚坐于凳上,以双手控制旋砣,以双脚踩动踏板转动皮带,从而使旋砣来回旋转琢玉成器。第三是玉器生产地的形成与发展,其中又以苏州专诸巷最为闻名。

6、中国玉器的发展在清代进入了巅峰时期,其中玉器皿、陈设玉最为显著,涌现一批颇具仿生、仿建筑题材的作品,仿动物的题材多为龙、凤、麒麟、辟邪等,造型富于想象,

5

善于扑捉动物瞬间的神态。仿植物的造型在乾隆时期最为普遍,一般杯、碗、盘多琢成荷花、海棠、贝叶等花型,花插则琢成松桩、梅桩、竹筒等形状,极具古朴苍劲之感。仿建筑的是将传统的建筑形式应用到玉雕艺术中,大大增强了玉器的艺术表现力,也体现出强烈的民族风格。以玉为饰在清代也极为普遍,从头饰中的笄、钗到身上佩饰、串饰、腕饰以至于金、银、铜、竹、漆、木器上的嵌饰,种类繁多。玉制的文玩用具在清宫玉器中也占有一定地位,这类器物造型丰富,尤以古朴典雅的文房用具最有代表性。乾隆时期,玉料充足,技艺成熟,出现了以玉山子为代表的大型玉雕作品。这些玉山子形体庞大,重量多有千斤以上,其图案均以立雕山水为主,其间缀以人物、建筑、车船等。著名的玉山子如《大禹治水图》。

五、玉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玉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从古至今,玉在中国历史的发展长河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在古代帝王贵族中曾被视为身份的象征,是维持社会统治秩序“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伴随着丧葬它充满着神秘的宗教色彩。

经过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在我们中华民族中形成了爱玉文化特色。玉的影响广至中国文化的各部分,如诗歌,建筑,美术等,甚至与平常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玉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其中一个典型的影响在于玉与德合为一体。历代诸子百家以儒家学说诠释和田玉并赋予“德”的内涵,于是,玉有十一德、九德、五德之说广泛传播,并被全社会所接受,成为我国玉器久盛不衰的精神支柱。这种寓德于玉,以玉比德的观念把玉和德结为一体。将玉与君子结缘,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玉意识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思想建树,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

6

中国玉文化的辉煌不亚于伟大的长城和秦代兵马俑的奇迹。玉文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丝绸文化、茶文化、瓷文化和酒文化。玉文化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

参考文献:

1、 曲石. 《中国玉器时代》. 太原 :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1. 第一版

2、 张文骥. 《中国玉器历代史》. 香港. 张文骥. 总代理艺美图书公司. 1978

3、 杨伯达. 《古玉史论》.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1998

4、 张广文. 《玉器史话》.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1994

5、 《玉文化论丛 》. 北京. 文物出版社. 台北市.众志美术出版社. 2006. 第一版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